山西之行—古城篇

王立新

<h3>  2018年8月13-25日我们一行八人在山西省中、西部完成了一次定制旅游。</h3><h3> 百度百科:山西是人类和华夏文明发祥的最早起源地和中心区域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山西省现存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2处,位居中国第一,其中,大同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五台山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70%以上在山西境内,享有“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的美誉,著名的有恒山悬空寺、太原晋祠、芮城永乐宫、解州关帝庙、祁县乔家大院等。</h3><h3> 此次我们游览了古城两座、豪宅三座、古堡(村庄)三个、寺庙九座及恒山道观群、古栈道两条、自然景观五处,最后参观了山西省博物院。</h3><h3> 本篇将介绍大同古城墙和雁门关。</h3> <h3>大同古城墙(以下文字摘自百度百科)</h3><h3> 大同古城墙为明洪武五年(1372年)在元故城墙旧土城上增筑而成。大同城墙的总周长为7270.7米,形制方形城池。墙体“三合土”夯填,墙表包砖,高约14米,比西安古城墙高2米,最宽处16.6米,比南京古城墙最宽处还宽6.6米。</h3><h3> 城墙上有62座门搂、角楼、望楼。城门楼四座,其中南门城楼最雄壮,为三层重楼,面宽61米,进深23.35米。城墙四角雄峙着四座角楼,尤以西北角楼最杰,呈八角形,称为乾楼。54座望楼中以洪字楼为望楼之最,为其他古城墙中少有。同时还建有96座窝铺。在距墙约40米处,修有护城河,宽10米,深5米。四门外有瓮城,建筑面积约为17600平方米。瓮城外又筑有月城,将瓮城圈在其中,辟有城门。这样,出入大同城须经三道门卡。各门上还建“箭楼”或二层“匾楼”。</h3><h3> 城设四门,东和阳门、南永泰门、西清远门、北武定门。四门之上分别建有城楼,其月楼、箭楼、望楼、角楼间隔而立。四门之外建有瓮城、月城、护城河。城墙高大雄伟,坚固险峻,布防严密,各种防御设施齐备,自成一体,是我国古代军事建筑史上颇具特色的重镇名城。由于它在北部边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多次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一直享有“巍然重镇”,“ 北方锁钥”之誉。</h3><h3> 2008年,大同市全面实施了历史文化复兴与古城保护工程,对百分之七十遗存的古城墙包砖修复,大同古城墙得以再度修复,目前东城墙、南城墙已依明代大同城规制修复完毕,并对游客开放。修复后的东城墙建有瓮城、月城、吊桥、护城河,并建有城楼、月楼、箭楼各1座,望楼12座。南城墙不仅修复了瓮城、月城,还有关城和东西耳城。城墙上建有城楼、文昌阁、箭楼等古建筑楼阁10座,望楼12座,角楼1座。修复后的古城墙雄伟壮观,特别是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古城夜景分外迷人,流光溢彩的灯光,使古城墙楼阁俊俏秀丽,伟岸的轮廓更具魅力。</h3> <h3>大同古城墙平面图</h3><h3> 四座城门都有翁城和月城,南门(永泰门)的防御系统最复杂,除翁城和月城以外,还有东、西耳城、关城和箭楼。</h3> <h3>  13/8,我们乘火车由北京西站前往大同,下午五点多到达大同。入住的酒店就在古城墙东墙外。放下行装,我们先品尝了山西刀削面,然后欣赏了晚霞中和夜幕中的古城墙。<br></h3> <h3>大同古城墙(东墙)在晚霞中的雄姿</h3> <h3>灯光装饰后的古城墙在夜幕中显得格外靓丽</h3> <h3>14/8,上午我们从东城门登上城墙,漫步在宽阔的城墙上,整个大同城墙一览无遗,可惜目前只开放东城门至南城门一部分。</h3> <h3>东城门城楼</h3><h3>照片由博金潭提供</h3> <h3>东城门城楼南侧</h3> <h3>东城门城楼正面</h3> <h3>东城门的翁城(和阳门)城门及城楼</h3> <h3>东城门瓮城(和阳门)和门外的关帝庙</h3> <h3>东城墙北段</h3> <h3>东城墙南段</h3> <h3>南城墙东段</h3> <h3>文峰塔</h3> <h3>远眺南城门的城楼们</h3> <h3>永泰门城楼</h3><h3> 南门最内侧的城门是永泰门,因为南门城楼太多,我居然没有拍到永泰门城楼!只好在网上找了一张。</h3> <h3>永泰门东侧</h3><h3>摘自百度</h3> <h3>南城门的永泰门城楼(右)和瓮城城楼(左)</h3> <h3>南城门的瓮城城门(永安门)及城楼<br></h3><h3>照片由博金潭提供</h3> <h3>南城门的月城永胜门和城楼正面<br></h3> <h3>南城门的月城永胜门和城楼背面</h3> <h3>南城门的西耳门城门及城楼(前)和永丰门城楼(后)</h3> <h3>南城门的迎晖门及城楼(左)和东耳城城门及城楼(右)</h3> <h3>南城门的关城永和门及中箭楼和东西箭楼<br></h3> <h3>南城墙的西段</h3> <h3>西城门的城门及城楼</h3> <h3>  大同古城墙内的老城区正在进行复古建设,城墙外原有的小规模古城也在恢复原状。</h3> <h3>  九龙壁,位于老城和阳街路南,建于明代洪武末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朱桂府前的照壁。是除故宫博物院、北海公园两个九龙壁以外的第三块九龙壁。</h3> <h3>  老城区中心的四块牌楼,每块牌楼连接着城内的四条主要街道,东:和阳街,西:清远街,南:永泰街,北:武定街。</h3> <h3>钟楼,位于老城的清远街。</h3> <h3>东城墙外的复古建筑和修复中的东小城</h3> <h3>城内修复的古街</h3> <h3>城内修复的古建筑。</h3> <h3>  老城内还能看见正在拆迁的废墟和拆迁后的空地,看样子,大同政府有计划将老城完全复古。再过几年来大同古城,这里将是什么样子呢?<br></h3> <h3>18/6,今天游览的景点是著名的雁门关&nbsp;</h3><h3> 百度百科:雁门关"九塞尊崇第一关",座落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州古城北部勾注山脊。南控中原,北扼漠原,是中国古代关隘规模宏伟的军事防御工程。上古称北陵,战国列称九塞之首,南北朝列称北庭三关,明代列称山西内三关,是中国长城文化、关隘文化之瑰宝。</h3><h3> 雁门关是古代宋明两代的历史标志,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自建雁门关后,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雁门关由关城、瓮城和围城三部分组成。关城城墙高10米,周长约1公里。墙体以石座为底,内填夯土,外包砖身,墙垣上筑有垛口。</h3> <h3>  </h3> <h3>明月楼, 景区入口</h3> <h3>地利门的翁城城门</h3> <h3>地利门和宁边楼北面</h3> <h3>地利门及宁边楼南面</h3> <h3>宁边楼及其一侧城墙</h3> <h3>天险门和雁门关楼</h3> <h3>天险关外</h3> <h3>天险门外已有600年历史的车辙</h3> <h3>西城门和点将台</h3> <h3>点将台</h3> <h3>西城门及两侧的城墙</h3> <h3>雁塔</h3> <h3>古炮台</h3> <h3>俯瞰雁门关</h3> <h3>景区外的野长城</h3> <h3>  古今中外的城墙外表都差不多,共同之处是都有城门、城楼和城垛。只是有的用砖砌、有的用石头砌,有的砖、石都用。相比之下我们的城楼更美观。<br></h3><h3> 这些城墙为防御外敌、保护百姓身经百战,在战火中屡次被摧毁,也算是伤痕累累。他们的每一处伤痕都记录着一段历史,这些古老的城墙就是历史的见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