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家乡――五原县

戏如人生

<h3>五原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巴彦淖尔市中部,处于内蒙古河套平原腹地,县域南临黄河(属黄河最北端),北有阴山横亘,东与乌拉特前旗毗邻;西与临河区接壤;南至黄河,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隔河相望;北靠阴山以乌加河为界与乌拉特中旗毗连。地理坐标为东经107°35′70″-108°37′50″,北纬40°46" 30′-41°16″45′。县境东西最长82公里,均长62.3公里,南北最宽55.5公里,均宽40公里。占河套灌区总面积的1/4。总面积2493平方千米。至2005年底总人口271942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3.3%。汉族人口占96.46%,蒙古族人口占2.04%,其他民族人口占1.50%;全县平均每平方公里109人。<br></h3> <h3>五原县隶属巴彦淖尔市,东与草原钢城包头相邻,西和煤都乌海相接,南隔黄河与鄂尔多斯市相望,北依阴山山脉。五原县总面积2492平方公里,辖7个镇,117个行政村,总人口30万人,隆兴昌镇为县城所在地。古郡五原有史2400多年,战国时属赵国九原郡西部地,汉武帝元朔二年设五原郡。近代史上,冯玉祥将军举行"五原誓师",彪炳史册;傅作义将军发动"五原战役",闻名。<br></h3> <h3>气候属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光能丰富、日照充足、干燥多风、降雨量少的特点。太阳年平均辐射总量153.44卡/平方厘米,仅次于西藏、青海;全年日照时数3263小时,平均气温6.1℃,积温3362.5℃;无霜期117-136天,相对较短,可避免农作物贪青恋长、推迟成熟而减产的弊端,可使农作物长势集中,丰产丰收。年均降雨量170毫米,大多集中在夏秋两季,雨热同季,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br></h3> <h3>有着24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的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是河套地区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但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方式随着改革开放已经渐行渐远。<br></h3> <h3>风情水街内的雕塑,再现农村生活场景<br></h3> <h3>河套地区农村场院<br></h3> <h3>河套地区典型的粮仓风<br></h3> <h3>五原葵花是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的特产。五原县的葵花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著名的“葵花之乡”。   五原县是全国著名的葵花种植大县,葵花籽的年种植面积在70万亩以上,总产量在15万吨左右。全县已形成较为成熟的葵花籽种植、炒货、流通产业集群,特别是葵花籽的出口贸易已成为自治区乃至全国的特色产业。截止目前,全县备案的56家外贸企业中,从事葵花原籽及籽仁加工出口的有34家,年加工处理葵花原籽5万吨以上。今年1—10月份,全县累计自营出口葵花籽21807吨,实现出口额2979万美元,占全县同期自营出口总额的63.9%,主要出口地为埃及、阿联酋、巴基斯坦、科威特、沙特、伊朗、韩国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br></h3> <h3>五原县举办第二届葵花节<br></h3> <h3>五原县的景点——烈士公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在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城北,有一座庄严肃穆的陵园——五原抗日烈士陵园,这里安葬着679位抗日阵亡将士的忠骨。<br></h3> <h3>    1940年3月20日,傅作义指挥-五原的战斗打响。经过3个昼夜的战斗,共歼敌三千四百多人,俘三百余人,失地得以收复。这是抗日战争以来国军少有的收复失地的战役,当时许多报刊称此为“五原大捷”。傅作义将军为了缅怀英烈,当年在此修建抗日烈士墓一座 五原抗日烈士陵园位于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城北,安葬着679位抗日阵亡将士的忠骨,是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之一。<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