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牛油渣

苏德来

<h3> 今天去龙港,途径孙桥,正集市。突然心跳,一种熟悉的味道扑鼻而来,肯定是,肯定是儿时最喜欢的。找了一个停车位,下车,跟着味蕾快速走去。真的是,真的是牛油渣。</h3><h3> 坐下来,叫老板上了一碗,说:放胡椒粉,多放点醋。老板盛来一碗,如我要求的,香气扑鼻而来,我虔诚的打起一小勺牛油渣,在嘴里慢慢的嚼,细细的品。这正宗的牛油渣,冲击我的味蕾,激荡着我对味道的回忆,让我幸福的想流泪。<br></h3><h3> 大概有二十来年没有吃到如此地道的。 牛油渣,顾名思义的是牛油熬了剩下的油渣。非常普通,却恰恰成了我童年的味道。记得读小学的时候,学校的大门前有小摊,有卖糖果的、有卖“菜头肠”的、有卖灯盏糕、有卖牛油渣的……我唯独钟情于牛油渣。一碗热热腾腾的牛油渣五分钱,加胡椒粉、放醋、撒点葱,有牛肉的味道、有油渣的感觉、有嚼劲、吃起来酸酸的、香香的、余味无穷。 当然,我最喜欢的到街上买一碗“锅淋溜”,再买五分钱的牛油渣,把牛油渣作为“锅淋溜”的香料,以为人间美食。 上世纪七十年代,“锅淋溜”是农村的孩子喜欢的,也会做的食物。它的具体步骤,首先米要在水里泡上几小时。再把泡好的米拿到石磨上磨,加水磨成米汁。 米汁准备好了。锅烧热,过油,米汁沿着锅的小半径淋下,成薄薄的米纸,再翻过来,热一下,稍稍有点油的焦味,起锅。 如此,一张“锅淋溜”出来了,撒一些葱上去,可好吃了。 “锅淋溜”和米面的做法正好是相反的,米面是在器具上蒸熟的,“锅淋溜”过油煎熟的,味道自然也就不同。 七十年代中期,吃上一碗牛油渣是不容易的。记得父亲到菜场用一毛钱能买到一斤螃蟹。买牛油渣吃对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确实是奢侈的,况且“锅淋溜”是用来招待家里客人的点心。 “锅淋溜”加上“牛油渣”在我的味蕾里是人间的美味,至今也无法用语言表达理由。冯友兰在《人生之真相及人生之目的》里说道:“吃饭”是人生,“生孩子”是人生,“招呼朋友”是人生。艺术家“清风明月的嗜好”是人生,制造家“神工鬼斧的创作”是人生,宗教家“覆天载地的仁爱”也是人生。 人生千人千面,儿时小吃是人生过程中的需要,所以,“无法表达的”是在于融入你的血液里,让你不能忘记,无法忘怀。只要一点点气息,记忆的味蕾爆破而出,大概这就是刻骨铭心吧。 &nbsp; 前段时间,在外地工作的学生和我微信说,小时候最喜欢吃的是牛油渣,到现在还是念念不忘,毕竟它是童年的记忆。 &nbsp;<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