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顺手画了二幅画,顺脚跑了六公里,井冈山之行在每天的《十送红军》里结束。《十送红军》很好听,《红军阿哥你慢慢走》更好听,婉转细腻绵软。那个年代谈爱情应该是件很奢侈的事吧,因为信仰才是那盏灯。</h3><h3>二、我说,二个人如果感情很好,肯定喜欢只有二个人的旅行,小吴哥嘲笑我对感情的看法还是这么幼稚。没办法和他争辩,谁让我是飘在云端的蝎子、他是爬坡吃草的白羊呢。</h3><h3>我说,那些忘不了小城小事,无可厚非地任它扎根在心底,任自生或自灭,任它枝繁再开花,执念就此而生。
我说,左手一路晴空繁华似锦,右手乌云倾盆倒大雨的,闭眼无需知归处。<br></h3><h3>三、缺什么就在乎什么,所以做人要不缺,灵魂不缺。尤其是女人。</h3><h3>四、三天前,重峦叠嶂,井冈山;此时此刻,重庆,酒店54层,云端蝎。<br></h3><h3><br></h3> <h3>季老一生坚持做自己,非常真诚,非常耿直,耿直的可爱,譬如在其1934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所写的一段日记里声明二十来岁看女子篮球比赛是为了看女同学的大腿,出版季羡林日记一书时编辑建议删除时还坚决予以保留,说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我不想到孔庙里去陪着吃冷猪肉,我把自己活脱脱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不想为了所谓的形象还刻意为之。所以我喜欢季老在晚年病榻上编攒的这本关于读书求学的书,没有牛哄哄得故弄玄虚,值得信任。
做值得人信任的人是自己的事情,与他人无关,是可以努力的,如同二爷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护送嫂嫂夜读春秋; 而他人是否信任你,则是他人的事情,与自己或许有关,却不可苛求,如同神医华佗展神通医头疼为曹孟德所斩; 而一切关乎于心,韩信还是那个韩信,说他不反并赐他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铁不死见人不死的也是刘邦,疑心他反而把他扣在钟里下面蒙上厚布吊起来到空中用竹签扎死的也是刘邦; 信与不信,一念之间,心有多念,信有多坚,人无相懂,信难相释,相信与不相信之间,不仅有许多不必要的解释与躺枪,彷佛还有令人沉吟委屈和扼腕叹息的深度。。。有朋友回复说,这就是命!
命这个东西,虽然有点神秘,却无非性格,环境,选择和运气的综合因素。的确,杨绛在干校六记描述的种种,说到底,也是他和钱钟书的命,钱媛老公王德一良心之下,坚持不捏造不撒谎,了结自己也是他自己的命。胡乔木曾这样评价这本只能在柜台地下卖的书,批了十六个字的赞语:“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
而苏东坡说自己一辈子就干了三件事,就是三次被贬,或许,这也是命,但他却没有像王德一那样极端,反而旷达不羁,在书法,美食,文学,诗歌,佛禅,足浴等多个领域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成就,还说,一蓑烟雨任平生,谁怕?!号称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如果不看背景,光看字,很多人第一印象是很难喜欢的,但透过字里书外,我们或许可以窥见命运的密码。
睿亲王笔笔不休。<br></h3> <h3>《字里书外》 刘涛</h3><h3>推荐理由:刘是研究书法史的人,从书法作品的背后,字里读出书外的很多内容,书法作品如果仅因墨迹字迹本身很难流传千古,往往其映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气节所思所想所载更值得品味。比如,从《游目帖》所见王羲之晚年心愿,《兰亭序》究竟去了哪里,流传千古大家却没有见过真迹?比如,张旭如何以非常之书得于非常之道?比如,苏轼究竟经历了什么才写下了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又如何一生三贬还能旷达不羁?<br></h3> <h3>《读书治学写作》<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季羡林</span></h3><h3>推荐理由:这是季老在87岁时出版的书,是他晚年在医院疗养期间亲自编选的作品集,收录了各个人生阶段的代表作品,虽其为大家,学问虽深虽专,然却文风晓畅朴实,不造作,正如他在自序里反复强调的,做真实的自己!</h3> <h3>《干校六记》杨绛</h3><h3>推荐理由:用朴实无华却坚实有力的语言记录了当时的生活,尤其说到女婿自行离去时寥寥数笔,不见波澜动魄却足以震撼人心,还有她与钱两人各种艰难情况下朴实的联络,生动的情谊,共同面对时艰,既展示了当时自己的视角,又不经意间感动了我们。<br></h3> <h3>《我是爬行者小江》江一燕</h3><h3>推荐理由:江小爬,一个习惯用文字来沉淀快乐和忧伤的人。有人会读,有人会写,有人会想,我喜欢并羡慕着有才情的女子,内心积蓄了能量,带着灵魂,前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