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之旅·瑞士篇

勇往直前

<h3>  如果银两与时间充裕,西欧游建议分几次,既悠游舒坦又心满意足。我因缺前者,故选择一次性环游(16天9国精选游,伦敦报团,8250元人民币)。我取景点先决,但低估了行程之艰辛:坐车时间长;三进三出巴黎;数次“急行军”及干粮充饥。出境游以来,“挨”得最累这次,60人的团走到最后只剩我俩,导游也说奇迹。唯心安者,西欧文化之旅,收获甚大,远超过往。</h3> <h3><font color="#ff8a00">多佛港法国海关</font></h3> <h3>  6月11日上午7:45在伦敦集合,11:50至英国东南部的多佛港Dover。英国关员先上车逐一验护照,盖章后出境;再开前50米,进入法国海关(上图),法国关员上车,手持拉卡机确认护照相片与号码(把你护照当银行卡,插入一拉,OK),通关只用5分钟。从英吉利海峡45分钟可到达法国北部加来港Calais(伦敦入法国之最短距离)。</h3> <h3><font color="#ff8a00">英吉利海峡</font></h3> <h3>  英吉利海峡分隔英国与欧洲大陆,连接大西洋与北海。长560公里,宽240公里,最窄端在多佛港与加来港之间(35公里)。曾围绕英吉利海峡的战争遐迩闻名:公元前55年罗马恺撒军团入侵;1066年诺曼底公国入侵;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与英国海军激战;1940年敦刻尔克大撤退;1944年诺曼底登陆等。</h3> <h3><font color="#ff8a00">法国北部加来港</font></h3> <h3>  与英国隔海相望的加莱港,是法国最大的客运港。从英国到欧洲大陆的旅客,大多在此登岸,人少车多候时长(50分钟)。照片里的大船与我们乘坐的同型号,比过北海的船约大1.5倍。是日英吉利海峡涨潮,风劲浪微,船上稍有摇晃感。2001年7月30日,首位横渡英吉利海峡的中国人张建,也是选中涨潮下水,游了12小时在加来港上岸,秋毫无损。</h3> <h3><font color="#ff8a00">落雨大水浸街</font></h3> <h3>  加来港到巴黎329公里,下午6点到埗,谁知原定酒店意外住满,立即改往距巴黎10公里的克雷泰伊市Créteil。才进城就磅沱大雨,水淹七军,小车过不了,大车干着急,晚上8:20方至酒店。以为水浸街只是落后国家的特产,但一入西欧,就当头雨(棒)喝,焉知非福?</h3> <h3><font color="#ff8a00">2人住4人房</font></h3> <h3>  果真因雨得福,我俩住上了一家四口(2孩)的房间,那张超大床雄踞一方,另一张标准大床看电视方便,各有所得。来欧洲大陆的第一餐在楼下意大利餐厅吃,意粉+意式前菜(青瓜、芽菜、西柚、牛油果、煎鸡蛋、炸鸡条等),蔬菜都是生的,味道偏酸,新鲜感好,共20欧元。开始感受法国人很懒的传说,眼见只7、8个人用餐,我们点菜排第二,也等了45分钟。</h3> <h3><font color="#ff8a00">意大利西餐前菜</font></h3> <h3>  清晨6点,巴黎郊外的河边,风和雨细,万籁无声。我俩并肩呼吸着浪漫的空气,耳边响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小河静静流微微泛波浪,水面映着银色月光,只有风儿在轻轻唱,我的心上人坐在我身旁,心儿多爽朗......”</h3> <h3><font color="#ff8a00">风和雨细巴黎郊外</font></h3> <h3>  河边这栋建筑(下图)的颜色,正是风靡欧洲的“巴黎红”,是巴黎最具代表性的独特红色,原创意在口红:“涂在双唇一抹成熟,如饱满殷桃,期待采摘”。该产品出道之后,其浪漫的色谱吸引时装和建筑设计时尚,现广泛应用与服装与楼宇装饰。</h3> <h3><font color="#ff8a00">欧洲时尚“巴黎红”</font></h3> <h3>  下图乍一看,还以为列车与货车即将碰撞呢。这是陈列在法国至瑞士的公路上,欧洲第一台高铁电力机车TGV001,时速318公里,1960年由法国国家铁路公司(SNCF)制造(比中国早38年)。摆路边刺激汽车司机大佬:速度比你快又不堵车,不如从了我吧。现在的TGV列车最高速可达574公里,是全球最快的高速列车之一。</h3> <h3><font color="#ff8a00">欧洲第一台高铁列车</font></h3> <h3>  6月12日上午9:10分,出发瑞士苏黎世Zurich,行程660公里。沿途所见田野,山肥土润绿油油,风吹草低见羊牛。西欧人的优越感,伊始于他们幸运地分到肥沃的陆地,所以字典里没有“台风”、“海啸”、“地震”、“火山”的单词。</h3> <h3><font color="#ff8a00">巴黎近郊的田野</font></h3> <h3>  下午6点进入处于欧洲中部的瑞士地界,没有关卡和关员。大巴靠边停(西欧是靠右边行驶,英国相反),导游说,“等我一下,下去打个招呼就行”。2分钟后便继续前进。我涨姿势了,原来入瑞士境,下车打个招呼就行,很期待下来的七国,是不是笑一下就pass。</h3> <h3><font color="#ff8a00">瑞士近郊的田野</font></h3> <h3>  连续坐足两天长途车,心理疲惫度接近临界崩溃,终于在晚上8点到达位于苏黎世湖畔的班霍夫大街BAHNHOFSTRASSE(又称瑞士华尔街)。它始建于公元前15年罗马统治时期,全长1.4公里,是世界上最富有的街道。与纽约华尔街的小家碧玉相比,宽敞、豪阔、大气、凛然。</h3> <h3><font color="#ff8a00">班霍夫大街(上街)</font></h3> <h3>  班霍夫大街是全球富豪的至爱和心水,拥有世界顶级品牌的古董珍宝、名贵皮草、钻石首饰、手表军刀、法国香水等,不愧为极尽奢侈的购物圣地。在苏黎世买得起住得起,才是富豪大亨的身份象征。</h3> <h3><font color="#ff8a00">班霍夫大街(下街)</font></h3> <h3>  据说班霍夫下街的苏黎世银行,存放着世界最大量的黄金储备,我们走在名副其实的“黄金大道”上。派拉德广场(下图)位于班霍夫大街中段,有瑞士最大的银行集团UBS与瑞信的总部,各大保险公司,证券交易所,还有著名巧克力店Sprüngli的苏黎世分店。</h3> <h3><font color="#ff8a00">派拉德广场Paradeplatz</font></h3> <h3>  班霍夫大街的黄金交易量世界第一,外汇与证券交易量欧洲之冠,集结了全球前十在内的各国200多家银行。由于瑞士法郎的贬值率极低,苏黎世的瑞士银行富甲天下,存放了全球个人资产的75%。</h3> <h3><font color="#ff8a00">杜嘉班纳公司</font></h3> <h3>  班霍夫大街的租金980美元/平方,仍在继续飙升,寸土尺金的大牌名店有Chanel、Ferragamo、Gucci、Hermès、Louis Vuitton、Prada、Armani等,如上图响彻全球的意大利杜嘉班纳公司,是奢侈品牌领域的佼佼者,欧洲时尚圈活力四射的风格与创意代表。</h3> <h3><font color="#ff8a00">萨拉兴私人银行</font><br></h3> <h3>  1841年就开设的萨拉兴私人银行,,管理着474亿瑞士法郎资产,在全球各地有30多间分行。瑞士银行的资金安全及保密信誉世界第一,宁愿壮士断臂也不愿出卖客户。据说曾有超级大国以封杀其外贸与投资要挟,强制查阅某恐怖组织的资金来源,但银行恪守客户利益高于国家利益,严词拒绝。</h3><h3><br></h3> <h3><font color="#ff8a00">采尔马特天主教堂</font><br></h3> <h3>  班霍夫大街保留不少19世纪的欧洲古建筑,位于大街终端的采尔马特天主教堂,是唯一的哥特式风格,氧化成铜绿色的钟楼尖顶,代表历史悠长和久经考验。</h3><h3><br></h3> <h3><font color="#ff8a00">班霍夫大街的铁牛</font><br></h3> <h3>  班霍夫大街的铁牛,与纽约华尔街铜牛相比,体积略小,不代表“力量和勇气”,也同股票“牛”市无关。啥意思呢?看它的牛皮形状,象征着层叠的钱步步高,班霍夫大街要的是“金”市。直接做个黄金模型不行吗?不,越堆越重的钱,咱靠的是“牛”劲。</h3><h3><br></h3> <h3><font color="#ff8a00">苏黎世湖</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r></font></h3> <h3>  班霍夫大街南面是半月形的苏黎世湖。湖泊周长40公里,宽4公里,湖面海拔406米,最深处143米。沿河畔的中世纪卵石小径,供游人在湖边散步,还可以游泳、野餐、日光浴和乘船游览湖区。湖水可以直接饮用,因为流入苏黎世湖的每滴水都经过严格处理。 </h3><h3><br></h3> <h3><font color="#ff8a00">波纹碎细的宽阔湖面</font></h3><h3><br></h3> <h3>  90平方公里的苏黎世湖,给人第一感觉是超阔:极目楚天舒,寥寥星辰坠。德国大文豪歌德曾先后4次游湖,他感叹道:“看过许多诗画描绘苏黎世湖,还不如亲自来一次”。岸边的普拉顿霍夫酒店建筑,集现代生活与历史风情于一身,让你惬意地穿梭两个时光。</h3><h3><br></h3> <h3><font color="#ff8a00">普拉顿霍夫酒店</font></h3><h3><br></h3> <h3>  从瑞士开始,途中所有的公厕都要付费,0.5~2欧元不等。我发现西欧游最有面子,成本最低的请客是上厕所。某次A团友尿急欲爆,却一时没有硬币,我豪爽地送出1欧,他那种如释重负之后的感谢,是我所见诸多感谢中最真诚的!</h3><h3><br></h3> <h3><font color="#ff8a00">投币式自助公厕</font><br></h3> <h3>  晚上9:30我们抵达苏黎世市IBIS Zurich Messe Airport酒店,类似国内的7天连锁酒店,比英伦游的房间小很多,无牙膏牙刷,无电热壶(好在早有自备),无牛奶咖啡,早餐很差;超市的货比英国还贵。导游解释,苏黎世的消费全球第一,你们游瑞士的住宿费,只够住一晚低档旅馆。<br><br></h3> <h3><font color="#ff8a00">瑞士卢塞恩(Luzern琉深)市</font></h3> <h3>  6月13日上午8:45,出发60公里外的琉森(卢塞恩Luzern)。1300年前的渔村,现今的州府,依山傍水,随处可见上古人类文明历史写照。琉深城湖光山色之独特,在于中古气息与现代辉煌和谐相衬,其标志景点是卡佩尔桥、八角水塔、狮子纪念碑。 </h3> <h3><font color="#ff8a00">卡佩尔桥和八角水塔</font></h3> <h3>  建于1333年,横跨罗伊斯河的卡佩尔廊桥(教堂桥),是欧洲最古老的有顶木桥,琉深的地标。桥长200米,宽3米,离河面5米;桥横眉绘有120幅宗教历史油画,桥顶覆盖的是瓦片。</h3> <h3><font color="#ff8a00">卡佩尔廊桥内部结构</font></h3> <h3>  中段有个34米高的八角型水塔,年龄比卡佩尔桥还大33年。水塔曾被用作档案馆、金库、监狱和刑讯室,如今是琉森火炮协会总部所在地。显然,桥和塔均属西欧古董之最。</h3> <h3><font color="#ff8a00">罗伊斯河两岸</font></h3> <h3>  罗伊斯河穿城而过,北岸是敦厚淳朴的老城,南岸是雍荣闲雅的新城。在老城区可寻中世纪的教堂与塔楼;文艺复兴时期的宫厅与邸宅;百年老店与长街古巷。 </h3><h3><br></h3> <h3><font color="#ff8a00">北岸旧市政厅</font> </h3><h3><br></h3> <h3>  老城区旧市政厅(插瑞士国旗和卢塞恩洲旗的建筑物),有416年历史,早期文艺复兴的意大利建筑风格,但低檐的屋顶与四坡小竖窗,为何与之相左?皆因瑞士常年寒冷,必须压低瓦面保暖。厅前的人行桥(Rathaussteg)通往南岸耶稣会教堂。 </h3><h3><br></h3> <h3><font color="#ff8a00">北岸欧派斯酒店</font><br></h3> <h3>  座落北岸的卢塞恩欧派斯酒店,同样也是几百年的古建筑,翻新之后评为三星级酒店,由于观景位置甚佳,靠河边的房价高几倍。这酒店特设英语酒吧(瑞士讲德语),故生意兴隆,人财两旺。 </h3><h3><br></h3> <h3><font color="#ff8a00">南岸的现代建筑</font> </h3><h3><br></h3> <h3>  罗伊斯河南岸是琉深新城,以卢塞恩火车站为首的现代建筑,既整齐又协和,唯火车站左前方的市邮政大楼,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建筑,大楼门顶还站立着四个古罗马仕女的塑像。 </h3><h3><br></h3> <h3><font color="#ff8a00">现代火车站与古代邮政楼</font><br></h3> <h3>  352年历史的耶稣会天主教堂,隔着罗伊斯河与旧市政厅相对颔首,是瑞士首座大型巴洛克式神殿,其墨绿色的球锥拱顶是18世纪中期才改建的。耶稣会是天主教最大的男修会,无需苦修斋戒和穿统一服装,主要任务是传教,中世纪第一批进入中国的就是耶稣会教士。 </h3><h3><br></h3> <h3><font color="#ff8a00">南岸耶稣会教堂</font><br></h3> <h3>  海拔436米的琉森,背依皮拉图斯山,脚淌罗伊斯河;一边是中世纪遗风,另一边是现代化辉煌,好一幅青绿金碧的湖光山水画卷。此原生态与古今人文相融的景观,世上少有,不愧为最美丽、最理想的旅游城市。曾在琉深居住的名人有大仲马、雨果、歌德、马克-吐温等,而《卢塞恩》正是俄国文豪托尔斯泰的名著之一。 </h3><h3><br></h3> <h3><font color="#ff8a00">青绿金碧山水画卷</font> </h3><h3><br></h3> <h3>  早听人说:瑞士是欧洲大陆的王冠,而琉森是王冠上的钻石。遗憾的是,琉深多雨天,我做足功课仍中招,人不可胜天。西欧游我最期盼的是瑞士,谁知真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落足两日雨,美丽景色打折跳水。 </h3><h3><br></h3> <h3><font color="#ff8a00">老城区手表街</font><br></h3> <h3>  在老城区的天鹅广场,有一条由瑞士宝嘉尔(欧洲手表业老大)牵头的国际品牌手表街,首当其冲的就是全球最大的劳力士(Rolex)销售中心,原来琉森才是正宗瑞士表的原产地。<br></h3> <h3><font color="#ff8a00">劳力士鸳鸯表</font><br></h3> <h3>  我看中了一款劳力士鸳鸯表,但贵得肉疼。一团友过来说:我在香港看到一模一样的,2000人民币。我立即拍照立存表样,记下香港购物街地址,盘算着回去就买,反正在老妻眼里,表是否原装不重要,关键是要我买给她。 </h3><h3><br></h3> <h3><font color="#ff8a00">狮子纪念碑</font><br></h3> <h3>  瑞士怎样变为中立国的?没想到是一只石狮子促成的。1792年法国大革命时期,786名瑞士卫队的官兵,为保卫巴黎杜乐丽宫而全军覆没,当年知情者甚少。1821年,丹麦著名雕刻家伯特尔创作了这头狮子纪念阵亡将士,事件曝光后全国震惊:自己国家的精锐(全国只1000名),死在保卫别人的领土上(当时瑞士是合约国)?民众非议之声愈演愈烈,终于在1847年,瑞士政府郑重向国际宣布为永久中立国(目前唯一)。 </h3><h3><br></h3> <h3><font color="#ff8a00">哀伤的狮子</font><br></h3> <h3>  纪念碑颠覆狮子是万兽之王的传统,作品观感没有高大上的壮烈,只有悲戚与哀伤:象征瑞士英烈的雄狮被锐箭深刺入骨,匍匐挣扎;前爪紧抓折断的长矛和镶有瑞士国徽盾牌,痛极的神态昭示死前的无奈。马克吐温说,这是“世界上最哀伤、最感人的石雕”。 </h3><h3><br></h3> <h3><font color="#ff8a00">铁力士雪山脚</font><br></h3> <h3>  中午12:45,继续下雨,我们到达海拔3238米的铁力士雪山Mt .Titlis,这是阿尔卑斯山的著名风景区,在山脚搭乘第一级缆车(6座);第二级换乘高空旋转登山缆车(80座,全球仅2部);第三级换乘山顶电梯,直上终日不化的积雪平台。登山全程费用80欧元。 </h3><h3><br></h3> <h3><font color="#ff8a00">乘第一级缆车登山</font><br></h3> <h3>  上图三角瓦房是售票处,平顶屋是第一级缆车站。6人一组,35分钟可达第二级缆车站,缆车上山沿路保持离地8米高,万一掉下来最多断胳膊腿,性命无忧。每台缆车用不同的国际旗帜标识,如下图23号车是香港特区旗。 </h3><h3><br></h3> <h3><font color="#ff8a00">不同旗帜标识的缆车</font><br></h3> <h3>  如果坐离地8米的缆车你还恐高,可以改坐紧贴地面的登山齿轨列车(缆车站右侧200米处),半小时一班,每车满载50人,终点也是铁力士山观景台。车速比缆车慢(要1小时),车费120欧,但安全性好,或适合恐高症患者。没时间等列车入镜,只拍了轨道。 </h3><h3><br></h3> <h3><font color="#ff8a00">登山齿轨列车道</font> </h3><h3><br></h3> <h3>  高空旋转缆车是瑞士发明的,登山时车缆直线向上运动,车体以2米/分钟的速度,360度自转,乘客不用转身便可阅尽雪山全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你若挤在缆车中央,无论缆车怎么转都看不到窗外。而且80人的载重量,通常至少挤满100人。 </h3><h3><br></h3> <h3><font color="#ff8a00">高空旋转缆车</font> </h3><h3><br></h3> <h3>  高空旋转缆车10分钟就开到游客服务中心,再乘登顶电梯上五层高,出门即见白茫茫的雪山顶。阴云凤高,细雨密打,气温10℃左右,能见度约50米。山顶平台很大,至少有3000平方米。 </h3><h3><br></h3> <h3><font color="#ff8a00">雪山顶平台</font><br></h3> <h3>  雪山我看过,但真正踩上去还是头一次。2公分厚的雪地,以为很滑,但一落脚就知“稳阵”,将融未融的冰雪,其松化程度刚好轻塑住你双脚,既不滑又不粘,一步一个脚印,舒服。可惜难寻网友说的青山蓝天绿树白雪,只是白忙(茫)一片。失算失望还失常,我没带墨镜,皑皑雪地反射的日光,5分钟就刺得双眼睁不开,因担心夜盲症,赶紧撤退。 </h3><h3><br></h3> <h3><font color="#ff8a00">闭眼雪山照</font><br></h3> <h3>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导游安慰说,山下英格堡镇风景不错,或有意外惊喜呢。生于12世纪的英格堡镇Engelberg,德语是“神仙住的山”和“天使之乡”。这个海拔1050米的童话山乡,在1798年加入瑞士之前,居然是个修道院主政的小国! </h3><h3><br></h3> <h3><font color="#ff8a00">神仙住过的英格堡</font><br></h3> <h3>  英格堡镇群山环绕,属陡峭地势下的盆地;下辖三个村庄,总面积为74.8平方公里,约4000人口。早在1850年,由于矿泉水、乳清(本地特产)和新鲜空气的综合疗效,英格堡成为国际化的度假疗养胜地。1969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曾在此小住,赞不绝口。 </h3><h3><br></h3> <h3><font color="#ff8a00">疑似英女王住过的木屋</font> </h3><h3><br></h3> <h3>  上图是疑似英女王住过的木屋,灌绿围墙,鲜花阳台,雪松侧立,六根清净,心旷神怡,不愧为天使之乡。当19世纪末兴起健步和山地运动时,瑞士的几大贵族Cattani、Hess和 Odermatt率先在英格堡建造旅馆和酒店,隆重打开这个世外桃源的旅游方式。 </h3><h3><br></h3> <h3><font color="#ff8a00">斯万德旅馆</font><br></h3> <h3>  英格堡在铁力士雪山脚下,是登山的必经之地,英格堡滑雪场是瑞士十大冬季滑雪场之一。远在1911年,小镇便接待了17万人次的游客,如今英格堡每年接待游客的数量仅次于琉森,光中国游客就接近200万人。 </h3><h3><br></h3> <h3><font color="#ff8a00">卡特日恩酒店</font><br></h3> <h3>  英格堡镇属下的3条村各有特色,Grafenort村保留着18世纪的日耳曼风情,座落在一片绿茵平原上,离铁力士山最远(1.5公里),在烟雨朦胧中,完全失去“靠山”。 </h3><h3><br></h3> <h3><font color="#ff8a00">英格堡Grafenort村</font> </h3><h3><br></h3> <h3>  Obermatt 村同样是地平草低,现代建筑占主流,只遗留少数中世纪天主教本笃会色彩的民宿。一条自主开掘的河道环村而过,河水从铁力士山下的英格堡河分流过来的,是夏季村民们除饮用外的主要生活用水。 </h3><h3><br></h3> <h3><font color="#ff8a00">英格堡Obermatt 村</font> </h3><h3><br></h3> <h3>  Schwand 村得天独厚,面朝海拔1800米的特里布湖,坐享坡度适中的丘岭,是占地最大,人口最多的村庄。由铁力士雪融水下泻而形成的特里布湖,晴天时显露蓝绿两色,雨天则变为泥灰浅绿了;村庄对岸是郁葱环拱的铁力士山脉,坡下大片茂密的草地,完全掩盖了黑黝黝的泥土,时隐时现的浓雾飘忽不定,绿野仙踪安在? </h3><h3><br></h3> <h3><font color="#ff8a00">英格堡Schwand 村</font> </h3><h3><br></h3> <h3>  高低错落的房子,既不是文艺复兴建筑,也不是新古典主义建筑,是近代欧洲建筑的最新流派----瑞士山地木屋:人字坡屋顶,宽绰的空间;精致的门户,丰富的窗口,挡风御寒迎阳光;全屋苍翠植物与鲜花锦簇。从19世纪20年代起,欧洲各地均有模仿瑞士木屋的建筑。<br></h3> <h3><font color="#ff8a00">瑞士山地木屋</font><br></h3> <h3>  英格堡镇前有一条约900米长,5米宽,人工开凿的河,负责把铁力士雪山水从山脚引入特里布湖。每逢6~8月的夏季,水流湍急,水深约3米,流速至少有5米/秒。英格堡河隔开村镇与雪山,村民和游客来往两地,分别可走两道相隔80米的跨河桥。 </h3><h3><br></h3> <h3><font color="#ff8a00">导引雪山水的河</font><br></h3> <h3>  下午3:45离开英格堡,前往意大利的米兰。跟团游定有遗憾,尽兴的攻略应该是:从巴黎坐火车到苏黎世(2小时),在苏黎世住一晚;第二天坐早班火车到琉深(50钟),在琉深住一晚;第三天中午坐火车去英格堡(1小时),住1~2晚,适时登山;第四(五)天到下一站(德国或意大利)。 <br></h3> <h3><font color="#ff8a00">傍晚的阿尔卑斯山脉</font> </h3><h3><br></h3> <h3>  从瑞士入境意大利,根本不用停车,导游笑了一下就过了,真的。途中远看黄昏的阿尔卑斯山脉,没什么特别,眼睛舒服而已。但随后在晚上9点多看到彩虹,就怀疑自己是否幻觉了。 </h3><h3><br></h3> <h3><font color="#ff8a00">夜晚彩虹(月虹)</font><br></h3> <h3>  我认知的彩虹白天才有,而晚上的彩虹叫月虹(月照产生的虹),由于月照亮度有限,月虹较之日虹相对朦胧。不可或缺的形成条件是:明亮的月光,疏漏的雨滴,稀薄的云层,均匀的风力。由于月虹对天气要求苛刻,一旦出现,非常罕见。可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瑞士失意,看月虹得意。 </h3><h3><br></h3> <h3><font color="#ff8a00">米兰的晚霞</font> </h3><h3><br></h3> <h3>  琉森至米兰280公里,快到米兰时,车窗外的晚霞与我常见的不一样,既不是一片片映耀天际,也不是一层层翻江倒海,而是集聚为一头黄金巨龙,滚滚无前,“横扫千军如卷席”。我喜欢它的新颖形象,破除常见晚霞的审美疲劳。 </h3><h3><br></h3> <h3><font color="#ff8a00">维罗纳 Antares酒店</font> </h3><h3><br></h3> <h3>  穿过米兰再走170公里,晚上10点来到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乡维罗纳Verona,无暇温读欧洲最壮烈的殉情悲剧,累得只盼尽快入住四星级Antares酒店。我少见多怪,发现该酒店的住房配置,卫生间比卧室大(12平方/9平方)。后来知道这是欧洲厕所文化之一。因本相机无广角,下图只拍出“豪华”卫生间1/2的面积。<br></h3> <h3><font color="#ff8a00">12平方“豪华”卫生间</font> </h3><h3><br></h3> <h3>  我一见马桶旁的低矮洗手盘,就欲把衣服放进去洗,心想意大利人还真周到,知道我洗衣服喜欢用脚踩。老婆见状立即大喝一声,住手!吓得我茫然不知所措,她科普了几句之后,我尴尬地挠头放弃。我想列位看官或猜到那件器具的用途了吧? </h3><h3><br></h3> <h3><font color="#ff8a00">0.64平方的浴室</font> </h3><h3><br></h3> <h3>  更奇葩的是,内置的浴室方柱造型:0.8×0.8×3(米)。你洗澡时手脚动作范围稍大,即碰得四壁轰响,我如此“苗条”的身姿,也至少领教了七八次。若撞坏岂不是要赔?请大可放心,那有机玻璃板2cm厚。后来搞清楚了,维罗纳天冷时间长,但卫生间没暖气,压缩浴室空间,是为了减少洗澡时热水(气)温度的流失。 </h3><h3><br></h3> <h3><font color="#ff8a00">意大利北部的村野</font></h3><h3><br></h3> <h3>  6月14日早上8:35,离开维罗纳前往威尼斯。车到之处,眼见之实,意大利北部的村野,无不与法国、瑞士一样,郁郁葱葱,生机盎然。你若到此一游,对欧洲大陆的印象将难以磨灭。 待续……<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