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游(三)三星堆博物馆(上)

peifen

<h3>  28日中午,我们从大熊猫基地驱车前往广汉,60多公里路程,1点多到了瞿上园酒店。</h3><h3> 瞿上园酒店位于广汉市长沙路西四段。酒店是四川新华发行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占地面积130多亩,总投资约1亿5千万元人民币,是西南地区大型园林度假酒店。</h3><h3> 酒店园外是鸭子河,园内景色不错。酒店拥有贵宾楼客房和100间四合院客房,大小会议室、中餐厅、茶坊、游泳池…配套休闲娱乐设施。2003年开业,2016年新装修。</h3> <h3>  酒店门前道路紧挨着鸭子河。</h3> <h3>  酒店大门</h3> <h3>  一进大门,就看见一片小树林。</h3> <h3>  转过去是园林小景。</h3> <h3>  往前走,道路两旁绿树成荫。</h3> <h3>  过了小桥,到了“天庭”,即酒店大堂。</h3> <h3>  到前台办理入住手续。</h3> <h3>  大堂内景</h3> <h3>  大堂内景</h3> <h3>  酒店全景图</h3> <h3>  我们入住的四合院客房走廊。</h3> <h3>  四合院中间的园景。</h3> <h3>  园景</h3> <h3>  园景</h3> <h3>  园景</h3> <h3>  园景</h3> <h3>  “书香苑”,是某出版社的办公处。</h3> <h3>  小桥流水</h3> <h3>  曲径通幽</h3> <h3>  贵宾楼</h3> <h3>  会议室</h3> <h3>  园中大草坪</h3> <h3>  路的尽头是露天大游泳池。</h3> <h3>  这棵古树有年头了。</h3> <h3>  茶坊门前小景</h3> <h3>  古色古香的“半闲堂茶坊”</h3> <h3>  别有洞天</h3> <h3>  亭台水榭,湖光水色。</h3> <h3>  池中欢腾的金鱼</h3> <h3>  装饰典雅的“玉珍阁”,是中餐厅。</h3> <h3>  1929年的春天,广汉当地农民燕道成在自家院子附近挖水沟时,偶然发现了400余件具有浓郁古蜀地方特色的玉石器。引起了中外考古学家的高度重视。从30年代开始,几代考古学人便在此发幽探微。1934年葛维汉教授和华西大学博物馆馆吊人林均率博物馆考古队在燕家院子附近进行了发掘,一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三星堆遗址考古热由此展开。四川省内的文博考古单位和大学院校,先后对三星堆遗址进行多次调查和发掘,并开展了多学科参与的综合研究。尤其是1986年7月至9月,两个大型商代祭祀坑的相继发掘,上千件精美文物横空出世,广汉三星堆从此名扬天下。</h3><h3> 三星堆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浩如烟海蔚为壮观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h3> <h3>  三星堆博物馆LOGO</h3> <h3>  29日早上开车前往举世闻名的三星堆博物馆。虽然我们住的酒店就挨着博物馆,因为修路,汽车只能绕道而行,9点多才到三星堆博物馆门口。还好参观的人比去大熊猫基地的人少些,赶紧买票进去。</h3> <h3>  三星堆博物馆平面图</h3> <h3>  三星堆博物馆位于广汉城西鸭子河畔,三星堆遗址东北角。距成都40公里,北距德阳26公里,是中国一座现代化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1992年8月奠基,1997年10月建成开放。馆区占地面积约530亩。</h3> <h3>  进门后,广场中央有一个放大的青铜大面具塑像。有人给照相,参观结束后可以领一免费的小钥匙牌;若想要照片,得付10元钱。</h3> <h3>  往前走,广场很大。</h3> <h3>  三星堆博物馆绿化面积达80%以上,馆区内环境优美,布局动静得宜,体现了川西园林特色。</h3> <h3>  第一展览馆建筑为半弧形斜坡生态式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手机照不下全景,这是从网上下载的图片。</h3> <h3>  第一展馆名为:《三星伴月一一灿烂的古蜀文明》综合馆。</h3><h3> 综合馆陈展金、铜、玉、石、陶等各类文物。纵向贯通、横向展开,介绍古蜀历史及三星堆古蜀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h3> <h3>  综合馆平面图</h3> <h3>  序厅的主体雕塑___以神坛底部一对造型奇特的神兽为原型的雕塑。</h3> <h3>  序厅的主体展品___三星堆遗址全景电子挂屏。</h3> <h3>  三星堆遗址地理位置图</h3> <h3>  三星堆遗址分布面积12平方公里,距今已有5000年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三星堆古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h3> <h3>  序厅还有大型壁画“长江文明之源”,提纲挈领、开宗明义,揭示三星堆文明的深邃与厚重,其作为长江上游文明杰出代表的典型意义。壁画太大,照不全,看看领会就行了。</h3> <h3>  第1单元 雄踞西南___古蜀2000年沧桑史</h3><h3> 勾勒上起新石器时代晚期,下迄商末周初的古蜀历史大轮廓。全方位展示三星堆古蜀王都的宏大规模,揭示三星堆遗址作为西南地区文明社会初期繁荣昌盛的古城、古国的性质,彰明其在中国早期城市文明的重要地位。</h3> <h3>  三星堆遗址一期文化典型陶器</h3> <h3>  三星堆一期文化距今约5000~4000年。这个时期的陶器以宽沿平底器、镂空圈足器等为主,制作方法多为手制。生产工具以石制的斧、锛、凿为主,器型小。同时出现了玉壁、王圭、玉环等小型礼仪用品。</h3> <h3>  三星堆遗址一期柱洞、墙基</h3> <h3>  遗址内发现了许多建筑遗迹,这些建筑多为干栏式建筑,其优点是材料易得,而且防风防潮性能良好。房屋面积一般为20、30平方米,最大的一处面积达200平方米左右,估计是公共性质的建筑。</h3> <h3>  1997年,在三星堆西城墙外的仁胜村发现了29座长方形土坑,坑中出土有玉器、石器、陶器、象牙等。其中玉锥形器的形制、风格和江浙一带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墓葬中所出土的玉锥形器极为相似,说明了成都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很早就有了文化联系。</h3> <h3>  仁胜村发掘现场</h3> <h3>  三星堆遗址二至三期器文化典型陶</h3> <h3>  三星堆遗址二期至三期文化代表,大约距今4000年至3200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商时代,这是三星堆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一般认为属于古蜀史传说中的魚凫王时期。在这个阶段极具地方特色的高柄豆、小平底罐、鸟头把勺等陶器大量出现,并形成了蜀地陶器的基本组合。</h3> <h3>  三星堆遗址建筑遗迹</h3> <h3>  从二期开始,三星堆进入了文明时代。人们修建了城墙,东、西、南三面城墙。面积近4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市也已建成,城内布局合理、结构严谨。按不同的功能、需要分为居民生活区、作坊区、祭祀区、墓葬区、宫殿区等。</h3> <h3>  三星堆与中原及长江下游地区的文化交流</h3> <h3>  三星堆古蜀国并没有因为“蜀道难”,而与其他地区不相往来,遗址中出土的玉戈、玉璋、陶盉、铜牌饰、铜尊等与江苏、河南、安徽等地出土的器物极为相似。在四川彭县竹瓦街发现了商未周初属于中原的铜觯和铜尊,很可能是蜀国的军队参加了灭商的斗争,周王赏赐给蜀王的战利品。中原甲骨文中也不乏有“征蜀”、“伐蜀”、“蜀射三百”等记载…种种迹象表明了古代蜀国是充满开放精神的。</h3> <h3>  三星堆遗址四期文化典型陶器</h3> <h3>  三星堆遗址四期文化是早蜀文化由盛转衰时期,大致相当于商末周初,距今3200~2800年左右。四期的陶器以小平底罐和尖底器为主。在这个时期,某种因素使宏大的三星堆古城被突然废弃,三星堆文明中断了在本地的发展进程。</h3> <h3>  成都十二桥遗址</h3> <h3>  成都金沙遗址</h3> <h3>  2001年初,随着成都金沙遗址的发现,古蜀国的踪迹才显清晰。金沙遗址的时代约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晚于三星堆遗址,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一联系。学者们认为,自广文三星堆之后,古蜀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向南迁移到了成都,古蜀文化至此转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h3> <h3>  第2单元 物华天府___三星堆的农业与商贸</h3><h3> 介绍古蜀国的农业与商业概貌。众多酒器及名类家养动物造型器物说明当时的农业已有相当水平,家畜饲养业也具有一定规模。海贝、铜贝以及漆器、玉石饰件、闪人坑出土青铜人像的服装、冠饰等反映当时商贸之盛况。</h3> <h3>  在遗址内出土了大量陶盆、陶缸、陶罐等。</h3> <h3>  陶罐</h3> <h3>  在遗址内出土的家养动物造型较多,说明家禽饲养业具有一定的规模。</h3> <h3>  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酒器。说明部分剩余粮食用于酿酒。</h3> <h3>  陶杯</h3> <h3>  象牙</h3> <h3>  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共出土了80多枚象牙,经鉴定为亚洲象的门齿。有可能是当地出产大象,也有可能是蜀地与周邻国家商贸交易的结果。</h3> <h3>  海贝、铜贝等。</h3> <h3>  在三星堆祭祀坑中出土了近5000枚海贝。海贝是文明社会初期从事商品交换的原始货币,可见古蜀国与周边地区商贸往来的频繁。</h3><h3> 二号祭祀坑中还出土了4枚仿海贝而成的铜贝。这种铜贝在全国范围内都很少见到,它是不是我国最早的一种金属货币呢?有待进一步研究。</h3> <h3>  第3单元 化土成器___三星堆陶器</h3><h3> 反映古蜀国制陶工艺方面取得的成就,展示独具特色的各类器型及成熟高超的制陶工艺。</h3> <h3>  陶瓮一盛水或酒等的陶器。</h3> <h3>  陶罐</h3> <h3>  各种陶器</h3> <h3>  各种陶器</h3> <h3>  各种陶器</h3> <h3>  陶器取材容易,制作简便,具有不透水,而且可以经受高温烧烤,因此成为各农业民族的生活用品。</h3><h3> 三星堆出土了数量巨大的小平底和尖底的罐、钵、杯、盏等,它们是蜀地陶器的典型器物。遗址中出土了一种尖底器,底部小到呈圆锥状,根本放不稳,估计是和器座搭配使用的。这些说明<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三星堆古蜀国的制陶业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境界。</span></h3> <h3>  板瓦和筒瓦</h3> <h3>  高柄豆</h3> <h3>  高柄豆</h3> <h3>  高柄豆上面是盘状体,主要用于盛放食物;下部是喇叭形圈足。连接二者的是管状的豆把,有的豆把残长竟达70多厘米。这是席地而坐的古人们为方便生活而设计的一种很巧妙实用的生活用具。</h3> <h3>  三足炊器</h3> <h3>  三足炊器</h3> <h3>  三足炊器可能是古人蒸煮食物的器具,三足呈鼎立之势,足下可以生火加温,三足均为中空与口部相通,容水量很大。宽大的盘面可以用于盛水或放置食物。其硕大的形体及独特的造型非常罕见。</h3> <h3>  陶盖</h3> <h3>  三星堆出土的陶盖纽造型惟妙惟肖、生动可爱。从造型上讲,有莲蓬状的、鸡冠花状的,有的还像清真寺的屋顶。盖的部分是轮制而成的,纽的部分则用手工揑塑,充分显示了工匠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技艺。</h3> <h3>  陶人</h3> <h3>  陶狗</h3> <h3>  小巧精致、颇具神韵的人物与动物造型陶艺小品。</h3> <h3>  陶鸟头把勺</h3> <h3>  遗址中出土了数以百计的鸟头把勺,勺体部分大多损坏,只剩下有鸟头造型的勺把。鸟弯弯的勾喙与鱼鹰极为相似。</h3> <h3>  第4单元 以玉通神___三星堆玉石器</h3><h3> 本单元展示祭祀坑出土的玉石器,凸显其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反映三星堆玉石器从原料到半成品再到成品的工艺流程,揭示玉器在古蜀宗教礼仪上的内涵、功用及其所富涵的精神价值。</h3><h3><br></h3> <h3>  石壁和玉磨石</h3> <h3>  这几快出自遗址北面鸭子河的石料,都是古人用来制作玉石器的原料。三星堆玉石器的石料大部分来自四川茂县、汉川至都江堰一带。</h3> <h3>  玉磨石</h3> <h3>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成组成套精美绝伦的玉石器,充分说明了能工巧匠们高超的技艺、极大的耐心与毅力。商代古蜀国已经拥有一定规模的玉石器加工作坊。</h3> <h3>  制玉图</h3> <h3>  石制动物和人</h3> <h3>  玉琮一外边八角,中间圆形,常用作祭地的礼器。</h3> <h3>  琮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出现在三星堆则说明两地很早使有了文化交往。</h3> <h3>  玉圭一上圆(或剑头形),下方:圭角。举行典礼时手拿的一种玉器。</h3> <h3>  玉戚形壁</h3> <h3>  三星堆玉石器中圆形器物较多,分别是壁、瑗、环。</h3> <h3>  玉壁一壁是天盖的象征。</h3> <h3>  玉瑗</h3> <h3>  王环</h3> <h3>  鱼形玉璋是三星堆文化特有的一种器物,整体外形像一条鱼。</h3> <h3>  边璋一前端斜边平口。</h3> <h3>  牙璋一前端分牙开叉。</h3> <h3>  牙璋</h3> <h3>  这件牙璋,选料考究,通体乌黑发亮,长90.8厘米,厚仅5€0wFq0xQgudN€毫米,刃口部分虽薄却犀利如新,下端柄部两侧有加工精细的多齿形扉棱及镂空花纹,庄重典雅。</h3> <h3>  残璋</h3> <h3>  这是目前发现全国最大的璋,残长1.59米,估计原长应该在2米以上。两端刻有精美的纹饰,线条流畅,细若发丝。整件璋加工难度相当高。仅就切割一块2米多长的玉料来说,都是一件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事。</h3> <h3>  玉戈</h3> <h3>  玉戈</h3> <h3>  在三星堆出土的玉石礼器中,以戈和璋的数量最多。“戈”本是一种兵器,但这些用玉石制作的戈,加工精细,器身极薄,不具备杀伤力,出土时刃部完整如新,没有使用过的痕迹。应该是用于仪仗的器物,可以壮大声势,驱邪镇魔。</h3> <h3>  玉斧、玉斤和石矛。</h3> <h3>  玉斧</h3> <h3>  王凿一清润莹洁,刃部犀利,灿然如新。</h3> <h3>  玉凿本是一种工具,而三星堆出土的玉凿选料考究,加工精美,没有使用过的痕迹。特别是二号坑中的“玉凿”出土时均是放在一铜罍中,证明这些玉制的工具是祭祀中奉献给神灵的礼器。</h3> <h3>  玉锥形器、玉壁形器和玉矛。</h3> <h3>  玉剑</h3> <h3>  玉剑剑身呈竹叶片状,尽管前锋残断,仍很珍贵。古代四川地区流行一种青铜短剑,因形似柳叶而称作“柳叶剑”。三星堆这件玉剑的出土,证明了“柳叶剑”很有可能起源于蜀地。玉剑的形状较之柳叶更像竹叶,也许古蜀先民就是仿照竹叶的样子制成的。</h3> <h3>  三星堆之玉管饰品</h3> <h3>  玉管</h3> <h3>  玉管</h3> <h3>  虎牙饰件</h3> <h3>  玉串珠和琥珀坠饰。</h3> <h3>  三星堆出土的玉石饰品系古蜀玉文化中颇具特色的品类。如串珠、玉管、琥珀坠饰等,用料考究、雕琢工细,小巧别致,极富生活气息与艺术趣味。其婉秀朴雅之风,展现出古蜀人审美情趣的多样性及当时佩玉风尚之一斑。</h3> <h3>  请看下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