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交口乡之行

傲雪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b>西交口乡之行</b></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刘喜梅</b></div><div><b><br></b></div><div><b> 7月18日接到西交口乡三晋文化研究会主任冯开广的电话,约我一同前去西交口乡协助杜宁安老师考察拍照,我便一口应允下来。对西交口乡人最早的认识是七十年代正月十五闹红火的队伍中,粗狂豪放的西交口乡表演队伍(那时称西交口人民公社)。后来听说我的祖上也是西交口乡人,但从未有机会踏上印象中那个闭塞而有神秘的地方。最近,又通过走近乡宁县三晋文化研究会,被朋友拉进西交口三晋文化研究会群,对西交口乡的认识才逐渐丰满起来……</b></div><div><b> 7月19日早上七点,我和县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杜宁安老师、西交口乡三晋文化研究会长郭东仁、主任冯开广以及司机兼工作人员一行5人前往西交口乡。一路上三位领导兴高采烈地谈论着多次前往西交口乡考察的艰难经历和逸闻趣事,西交口乡的两位领导操着浓厚的地方方言,让我这个第一次踏上西交口乡这片热土的人来说,听着有点费劲。</b><b>我们在吉河高速西交口出口下高速后,沿着西交口乡政府左侧的山道向山顶爬去,在半山腰缓坡处我们停下来,郭会长指着下面的峡谷说:“这就是瓜峪,要拍瓜峪景观这个地点最好”。“西交口乡位于乡宁县城西南约30公里处,瓜峪中段的东岔口与西岔口交汇之处,所以称交口,因大山的东面黄华峪有个中交口,再往东翻过大山到马匹峪有个东交口(关王庙境内),所以这里称西交口”。真是长见识第一次听说还有个中交口和东交口。如今的西交口乡被掩映在群山绿树之中,像飞龙一样宽阔美丽的高速路穿过瓜峪大峡谷,给西交口乡的人民带来全新的改变和出行方便,也改变了我对西交口闭塞落后的认识。</b></div><div><b> 杜老师跑上跑下选好最佳的拍摄位置,利用焦距定格最美的瓜峪峡谷。拍完图片后,我们沿着海拨1400多米的燕山继续向东行驶,燕山山顶圆润饱满,昂首挺立活像个元宝。每每路过一个村庄,郭会长都如数家珍,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解该村的称谓、来历和相关传说。可以说西交口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村庄;每一座大山;每一条河流;每一处景观都在他的心里装着,他就是西交口乡的活字典,他的会长名副其实。沿着山顶蜿蜒的公路向东行驶大约30华里开始下坡,那段由石头铺成的路,异常难走,弯急坡陡,不大不小翘起的青石路面差不多有50度陡峭,考验着司机的开车技术。</b></div> <h3>  <b>  每来到一个历史文化景点,杜老师就赶紧全方位的拍照、丈量、保存资料。来到捉马庙也是如此。捉马庙也叫燕湾庙,位于黄华峪的半山腰,相传,秦王李世民战反将刘武周时,兵从此过,马受惊而逸,后在此捉获,建捉马庙。捉马庙兴建于唐朝初年,经过多次修复,有碑为证。广大仁人信士要求扩建重俢捉马庙,顺应民意,首事人一呼百应,于二零一八年四月初三破土动工,同年六月大工告竣 ,募捐十万余元翻新娘娘庙、三圣殿、土地庙、舞台等,院围墙雕梁画栋,焕然一新 。两位细心的会长提前准备好了香表礼果,我们又拿出一点香火钱,心诚则灵,祈求神灵保佑一方平安!保佑家人安康!</b></h3> <h3>  <b>来到西交口乡,方位要理清楚,习惯了县城的东高西低,山势、河流的东西走向。西交口乡则是北高南低,山势、河流南北走向。瓜峪流峪的的山脉连绵起伏,土地肥沃,植被郁郁葱葱,属黄土地貌。向东翻过燕山下到黄华峪,眼前的山体千姿百态,峰峦陡峻,基岩裸露,石厚土薄,高差起伏大,森林茂密,草灌丛生。属剥蚀侵蚀地貌。听郭会长说,黄华峪东西对峙的两座山脉,西边是黄夹山脉,东边是定镜山脉。</b></h3><div><b> 在黄华峪峡谷,我们沿着公路向北来到距中交口村约200米的地方,寻找摩崖石刻。真是神奇,公路的西边,连羊肠小道痕迹都没有的地方,郭会长拨开茂密丛生的灌木向上攀爬5米左右,毫不费力的就找到了那个摩崖石刻。在一个伸出半米的石崖下,刻于公元595年,长248、高110公分的7幅石刻出现在眼前。石刻栩栩如生,线条分明,基本保存完好。因地方狭小,我们只能跪在地上轮流拍照,丈量。</b></div> <h3><br></h3><div><br></div><div> <b> 掩映在茂密的郁郁葱葱的灌木丛中的摩崖石刻,不是当地人,很难发现这里有一套精美的摩崖石刻。这样的图案共有七幅,并排相连,造型各异,神态不一。当地人称佛爷庵,隨唐开皇十五年(595)十月十五日敬造。庵高约100厘米, 每幅佛像图䅁宽约33厘米,属石灰岩质地浮雕。其中一幅端坐其中的释迦牟尼佛像,目光遥远,神态自然祥和,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小弥勒佛,合掌静立,侧后两边也各有两个弥勒佛静立与前面的小弥勒佛形成一个心形,佛像的后边似莲花坐椅靠背。整幅浮雕协调统一,线条分明,雕刻细腻,栩栩如生。尽管面部因年久损伤,但从轮廓依稀可以看出当年浮雕的大气磅礴,超凡脱俗,给人以心灵上的平静与安宁!</b></div> <h3>  <b>  任务完成后,我们来到两位会长的亲戚家里,热情好客的主人给我们端上了自家泡制解渴的茵陈茶水。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我们不能在此久留,享受世外桃园般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谢绝主人,踏上行程。</b></h3> <h3>  <b>顺着黄华峪向南继续前行。来到桑坪村的歇马神殿,此庙庙基完好,昔日高大气派的庙宇已破败不堪,院内杂草丛生,有一人多高。听两位会长说:“歇马神殿有庙无神,是各路神仙路过此地歇息的地方”。简而言之就是神仙的行宫</b>。</h3> <h3>  <b>离开桑坪村的歇马神殿,我们来到西坡村,也是黄华峪最大的尉家财主院。前段时间,冯开广曾写过一篇《一渠洪水成财主》的文章,详细描写了清朝光绪年间西坡村的尉凤翔勤劳朴实、吃苦耐劳,极有远见卓识,发家致富的感人故事。</b></h3><div><b> 当时的尉家家大业大,“鼎盛时期,骡马达数十匹,土地达数百亩,长、短工达到数十人,财物丰富,数量不可估计。在村中心位置建筑了尉家大院(后人称好院)大院分内、外两院,外院是饲养骡马之地,有骡马棚、料场和佣人住所。从外院到内院有一道木门,门厚七寸,古朴壮观。背面有三道门闩,两条门关,两根横木门卡,可见当时就有很强的防范意识。内院是标准的四合院,北房、西房内为石窑,外为木质廊房,北廊房上刻有“朱子格言“,西廊房上刻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西窑洞内有地窨,东、南房是瓦房,东房门窗雕刻细腻、精美,门上刻有“乐善堂“。四合院所有椽头两边各有铁环,是做铁丝网所用。</b></div><div><b> 时间推移到民国时期,尉凤翔的孙辈尉吉昌继承先辈遗志,精心经营祖业,虽社会不断变革,但他还是将尉家打理的有条不紊。尉吉昌乃清末监生,深通文墨,尉家可谓世代书香门第。为了传承祖辈伟业,又在村口建筑两个对称的石碑楼,四角高翘,并悬吊铃铛,随风摆动,发出悦耳动听之声。四边四根石柱,中间一块石碑,四面刻字,其中有一块碑楼正面中心镌刻着“乐善好施”四个大字,笔法苍劲有力,其落款是山西省陆军督都兼省长阎锡山题,只可惜“文革”中毁于一旦。</b></div><div><b> 据前辈们讲,尉家财主,虽然兴旺发达,但并未横行乡里、欺压百姓、欺行霸市,仅仅是按当时社会行情收了租、息,随后发展到乡宁、稷山等地做大生意,对当地穷苦百姓,做过多次减租减息、甚至免收本金、并多次接济贫困、积极募捐的善举,在当地并无民愤。并且遗留了宝贵的物质和文化遗产,四合大院经他的后人维修,目前还基本保持完好,但村口的石碑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杂草丛生”。</b></div><div><b> 今天,我们一行就站在这里,想当年的尉家大院高大气派,人欢马叫,热闹非凡。大人忙碌,出出进进,孩子欢笑,奔奔跳跳,骡马嘶鸣,驴儿打滚,狗儿欢叫的繁华场面已成为记忆,成为过眼云烟。现如今空空荡荡,萧条冷落的大院已无人问津,只有后人挂上去的大红灯笼还显得有点生气,还有门外那棵大槐树诉说着曾经的过往,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大院里有几个珍贵的石墩、石刻已被人撬走,令人叹息。我不知道现存的尉家大院将来何去何存?政府和后人如何对待?</b></div> <h3>  <b>  怀着复杂的心情我们离开尉家财主大院。来到西坡村西南上方的龙王庙。同样的庙宇已经歪歪斜斜,不堪一击,只有戏台还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历史。不过每一处文物古迹都有它鲜为人知的历史典故,郭会长说:“抗战时期,阎锡山的部队就驻扎在龙王庙,为了鼓舞士气,活跃部队文化,这里有一个月每天都唱戏,周围十里八乡的老百姓,只要听到急促震耳的鼓点声,大人小孩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家里家外都会扔下手中的活计,忙里偷闲去看戏,享受战乱中的片刻宁静”。“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从这些曾经的标语口号来看,龙王庙是那个年代的西坡村的学校旧址”。这些已成为历史,也是我们了解龙王庙过去,收集资料的一部分。</b></h3> <h3><b>走出龙王庙,已经中午12点多了,头顶上毒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此刻也感觉到了饥肠辘辘,口渴难忍。郭会长已提醒大家把午饭提前安排在了他家,由家人操持简单可口的家常饭菜。杜老师一连说了好几遍:“不着急,不着急,今天好多了,能有地方歇歇,还能按时正常吃上饭,比以往好多了,以前我们出去考察,下午一、两点吃饭是常有的事,有时候到了三、四点才能凑合胡乱吃点随身携带的干粮”。文化研究考察就是一场持久的苦行僧之旅,没有执着的坚强信念,家国情怀,是不可能完成每一次考察任务。</b></h3><div><b> 顺着黄华峪,马不停踢一路向南来到郭家集村,此处的峡谷也宽阔了许多。河床上的青石裸露在外面,干的发白,河道一点水也没有,只有山洪暴发时才有河水,属季节性河流。郭会长的家就在郭家集村,是黄华峪最大的村庄,最多时有500来口人。村子里80%的人都姓郭,沿河两岸居住。郭会长的家居住在村中河的东边,一看祖上就是大户人家。并排的几座四合大院依稀可看出当年的繁华热闹。听郭会长说,他的爷爷弟兄五个,院前并排的五颗大槐树像似兄弟五人,见证着弟兄五个的兴旺发达,人情冷暖。大门口原有个高大的石狮子,眼睛好似闪着晶莹的亮光,如今已被人盗走,只剩下底座坐黯然神伤!</b></div><div><b> 以前,只听说过人们出行劳作辛苦异常,常常是早出晚归,披星戴月。而当年,郭会长的爷爷每天赶着骡子下山做生意是两头见太阳。这说明郭家养的骡马品种优良,饲养勤快科学,最主要的是他的祖辈勤劳智慧,乐善好施,做事雷厉风行,事半功倍,不同凡响。从他家昔日气势恢宏,雕梁画栋的祠堂就可以看出。</b></div><div><b> 传承家风,乐善为本,忠信悌孝,慧及乡里是郭会长的处世原则。文革之时,他为了保护祖上留下的文化遗产,小小年纪,远见卓识。巧妙远离毁坏文物古迹的场面。还悄悄把郭家祠堂高大门楼之上的“报本堂”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用砖砌了起来,祠堂也因此得以保留,成为那个年代的大队部办公之地,“报本堂”三个大字也终见天日与我们相见。但郭家祠堂终因年久失修,风雨飘零,破败不堪。与隔壁新修建的三官庙形成鲜明的对比。愿郭会长条件具备之时,翻修祠堂,重现当年的华贵。警醒后人传承家风,以德报本,以善为本</b></div> <h3><b>郭家集村有两座规模较大的庙宇,第一座就是与郭家祠堂紧邻的三官庙。座落在村中下方,三官庙即天官、地官、水官,并建有戏台,创建于明朝嘉靖二年(1523)距今近五百年,虽在明、清、民国几经维修,但到上世纪末,已有百余年失修,难以避风遮雨,加之戏台、剧院窄小,不能适应当前需要。今逢盛世,村民热情高涨,在郭东仁先生等有识之士的倡导和率领下,组织全体村民投工、投料、捐资,于一九九五年和二00八年分两期对戏台和神殿进行了重修,并重塑了神像,将原戏台拆除,前移数十米,新建的戏台高大宽敞,剧院也更加宽敞明亮,共投资百余万元,于二00九年竣工剪彩。三官庙,红墙璃瓦,流光异彩,宏伟高大,亭台楼阁,仿古建筑,是郭家集村一道靓丽的风景。</b></h3> <h3><b>还有一座是关帝庙,位于村对面山坡二公里高处的寨子圪塔上,当地人也称寨子庙。中午一点多,我们结束了三官庙的考察任务,不敢歇息,顶着烈日炎炎,盛夏酷暑,立即向关帝庙进发,关帝庙海拔大约有1000米,是我们今天出行最难走的路段。由于大路还没有修好,车辆无法前行,我们只能沿着灌木丛生的羊肠小道徒步攀爬而上。幸亏郭会长熟悉路况,才没有迷路。一路上,眼前似有火烤一样,热浪一阵阵袭来,个个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特别是汗水流到眼睛里,螫的眼睛都睁不开。一人多高的酸枣刺、马茹茹刺,不小心就勾住了衣服,划伤了胳膊,还要防止脚下的小石子。过了一个多小时,终于爬上了关帝庙,回头往下一看,心旷神怡,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郭家集一带的美景尽收眼底。</b><b>来时的辛苦也一扫而光。来不及多看多想,马上开始行动。拍照的拍照,丈量的丈量,抄写碑文的抄写。</b></h3><div><b> 关帝庙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清乾隆七年(1742)、光绪十六年(1890)都进行过重修,但也百年失修,庙宇坍塌,神像已毁。二0一七年,郭鸿禧等牵头,各方捐资二十余万元,光复庙宇,重塑神像。关羽,妇孺皆知,乃三晋解良人氏,三国蜀汉名将,以忠义驰誉华夏……与文圣孔子比肩而为武圣矣,民间为关公立祠,无外弘义、镇邪,保一方祥和。今天,我们要在关帝爷神像前敬上一柱高香,祈求国运昌盛,家庭幸福!</b></div> <h3>  <b>从关帝庙下来已经下午四点多了,我累的一点力气也没有,太阳的暴晒,蚊虫的叮咬,让人异常难受。但我们还有几个古迹要拍摄,我看到杜老师和郭会长他们仍信心十足,精神饱满,也不敢懈怠,继续前行……</b></h3><div><b> 这次西交口之行,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思绪万千。西交口乡民风淳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特别是高速路的贯通给西交口人民带来了出行方便,也带来了发展前景!从今天的行程来看,有几点思考:</b></div><div><b> 一是有些古寺庙已被有识之士重修保护,有的仍破败不堪,无人问津,还有那些祖辈留下的文化遗产也将风雨飘摇,令人担忧!我不知道文物部门和政府对这些即将失去的文化古迹作何感想,有没有统一的规划部署,发展全域经济旅游开发?</b></div><div><b> 二是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路过一些村庄,看见村民凉晒中药材,有没有发展加工中药材的前景?</b></div><div><b> 三是大部分村庄只有老人儿童留守,让人担忧! </b></div><div><b> 四是每个村庄建设没有统一规划,卫生条件也不是很好!</b></div><div><b> 但愿我是杞人忧天,政府部门早有规划……愿西交口乡的百姓日子越过越好!</b></div><div><b><br></b></div><div><b><br></b></div><div><b> 2018年7月22日</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