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永宁山古寨,志丹县</b></h3> <h3><b>高家堡古城,神木县</b></h3> <h3><b>古镇北台,榆林市</b></h3> <h1><b> 本篇配图为近日穿行在陕北时的手机拍片,重点是志丹县的永宁山古寨、榆林市的镇北台——古长城烽火台、及神木县高家堡古城;配曲《信天游》,文字多为现学现卖的介绍性文字。希望大家喜欢,谢谢关注分享!</b></h1> <h3>卧虎,永宁寨</h3> <h3>洛水湾,盘龙水</h3> <h1><b> 篇首的话<br> 这世上,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成为一个非凡之人,但都可以做一个有趣的人。</b></h1><h1><b> 真正的有趣,都出于对这世间的深情,不庸俗,不虚伪,站在成人的花花世界里,内心始终住着一个孩子;真正的有趣,就是心里有一团火,自顾自的燃烧,哪怕路过的人只看得到烟,也不受世态炎凉,炙热如初;真正的有趣,不会要求生活本身有滋有味,而是给生活添油加醋。</b></h1> <h1> 永宁山古寨位于志丹县永宁镇,洛河东侧,婹子川口对岸,海拔1312米,东西走向,长2.2公里,宽1.5公里,全为红砂石质,山梁向洛河突起一山嘴,洛河环绕其东、西、南三面,山头巍然独立,峭岩绝壁,早在宋代为防范北军南侵在山上建立起这军事要寨。永宁古寨分为三层,上层雄踞突兀的山顶,中层微向外倾,十分陡峭,下层曲径通洛河可汲水供饮。据《保安县志》(志丹县解放前称保安县)记载:宋代以前其山质为石,酷似楼,上凿有台,而得名“石楼台”。后世土著人以其天险为屏障,建古寨以避战乱,并期盼这里可“永远安宁”,又将此山称为永宁山。永宁山山寨景色奇秀,山势险峻,山道崎岖蜿蜒,有的石阶经洞穴连绝壁盘旋而下,十分险要,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h1> <h1> 相传当年刘志丹在此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刘志丹曾邀毛泽东主席在永宁古寨小住四十多日,共商革命大事。因此才有了著名陕北民歌的歌词:<b>“高楼万丈平地起,盘龙卧虎高山顶,边区的太阳红又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b>这里的盘龙就是指盘绕着永宁山下的洛河,卧龙是指山上酷似卧虎的那块巨石,这首歌就是纪念这段革命故事来歌颂毛泽东及陕北革命根据地!</h1> <h1> 高家堡古城位于陕西省神木县城西南50公里的秃尾河东岸,西北距明长城约5公里。原为夯筑土城,万历三十六年(1608)用砖包砌,清乾隆十五年(1750)、三十三年(1768)两度重修,后多次修茸。该城平面呈长方形、东南墙均长311米,南北墙均431米,残高6.5—9.1米,基宽7.52米。城墙上部建有1米高的女儿墙,间有垛口、嘹望洞。北城头修有三官楼,东南角建有魁星楼。另东、南、西墙各辟一券门,并筑有瓮城。</h1> <h3>搞笑在古城</h3> <h1> 高家堡古城呈长方形,东西长400余米,南北长300余米,城墙上部建有女墙,间有垛口,瞭望洞,数十米处必有马面突出,俗语戏称“城小拐角大”,实际纯为军事防御所需。北城无门,外百余米处横建小城垣,东西贯通,长千余米,高近3米许,兼有防洪御寇之功用。城内有城隍庙,道光县志说该庙“神极灵应,相传前代每有边警,先期钟鼓自鸣”。</h1> <h1> 民间传康熙驾幸高家堡时感其灵异,敇封“灵应侯”。因此,“城小神灵大”又成当地美谈。现除魁星楼,女墙、垛口、瞭望洞被破坏外,其余的均保存完好。另东、南、西墙均筑有瓮城。城内现存中兴楼和财神庙,城内街道以中心楼为轴心,向东西辐射为东西街,向南北辐射为南街和北巷。东、西、南街各通巷道。巷道内民居的修筑具有北方古城特有的建筑风格。</h1> <h1> 据传说,高家堡城明正统以前在镇东塬上,即志书所载弥川县治所。明正统四年(1439),陕西巡抚陈镒择秃尾河与永利河交汇处的永兴川开阔地的高家庄构筑堡城,以庄名堡,移民实边。时属葭州领辖。成化巡抚余子俊、万历巡抚涂宗浚、清乾隆葭州知州祖德宏都有修葺。</h1> <h1> 乾隆二十七年(1762)拨归神木,复经知县方万年续建。城周三里零三十八步,砖石包砌,东南西三门各建瓮城、箭楼,分别镌刻耸观、永兴、安澜石额。环城女墙整饬,垛口齿列,数十米处必有马面突出,俗语戏称“城小拐角大”,实际纯为军事防御所需而置。北城无门,外百余米处横建小城垣,东西贯通,长千余米,高近3米许,兼有防洪御寇之功用。城中央建中兴楼骑街分野,十字街与棋盘巷互相钩连,石板墁街,字号林立,垂柳掩映。</h1> <h1> 明代建有楼铺15座,烟廛千户。四合院飞檐踞兽,廊腰漫回。其建构具有浓郁的京城风格,时人雅号“小北京”。著名的四合院有东街韩氏院,东头道巷扇门院,东二道巷张氏院,同心巷张氏院、刘氏院、杭氏楼院、李氏楼院,北巷李氏院,西街韩氏院等。其建筑格局有“丹凤亮翅”、“八卦扶鸾”、“太极两仪”等称谓。所用砖、瓦、木、石雕绘极尽工巧,遗韵至今不逊。衙署建筑屡多废置,明清两代先后有都指挥署、参将署、都司署、阜益仓署、驿正站署等官邸。</h1> <h1> 高家堡自古即为商贸集散重镇,北通河套,南接河东,物资畅阜,商事如流,人称“旱码头”。当地民众农商并举,长于营谋,旧谚说:“若要富,买卖带庄户”。明清至民国间,该地商事以盐碱、皮毛、铜铁制具、茶叶、烟土为重。明末清初的盐碱业极度兴盛,有“十六家盐行半座城”之说。《延绥揽胜》说该地盐碱皮毛生意利息畅旺,年营业额有60多万元银币之巨。同时,各地边商在此购买茶烟、布匹、日用百货赴蒙古各旗贩卖,数量之巨,难以估计。</h1> <h1> 作为陕北四大名堡(另三堡为镇川堡、瓦窑堡和安边堡)之一的高家堡,集军事、商贸、文化、交通重镇于一体,其山川形势、城池架构、古建民宅、风土人情无疑是首屈一指的,其历史风貌、文化积淀的蕴藏和存留无疑也是首屈一指的。作为长城要塞的袖珍城堡,该镇具有北京、西安、平遥等古城所不可替代的特殊内涵,保护和开发的潜力与价值十分明显。</h1> <h1> 在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众多取景拍摄地中,高家堡古城一夜成名,家喻户晓,慕名而来的旅游者络绎不绝。古镇依山傍水,拥有古老的街道,沧桑的城楼,是陕北保存最完好的古城。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八一电影制片厂、陕西电视台、万里长城考察组先后前来考察,赞赏惋惜之情溢于言表,保护和挽救的动议也极其迫切。</h1> <h1> 在高家堡,你随处可见“文革”前及“文革”中的社会印迹,也多少感受到那段岁月的些许荒诞色彩,感受到了灰色幽默。那个年代,我还未出生或还很小,但我的记忆中已烙下不可忘却的记忆。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镇,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显得有一些破旧,但是走进这座古镇,你却可以感受到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那段艰苦峥嵘的岁月!也可体会到几十年来从社会生活到人文精神的巨大变化。</h1> <h3>古城旁山崖上的雄伟寺庙——山武寺</h3> <h1> 该镇正在积极申报“历史文化名镇”。按照该项目要求的文化型、商贸型、军事型、堡塞型、寺庙型、古建型等八个类型来看,具备其中任何一款即有可能获得资格,而高家堡几乎同时兼具各类型条件,应该说获取“历史文化名镇”称号是有足够资格的。由此也可以从另一侧面证明她独特的历史文化地位。</h1> <h3>高家堡古域</h3> <h3>山武寺(高家堡)</h3> <h3>古镇北台</h3> <h1> 镇北台,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市城北4公里之红山顶上。镇北台是明代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物之一,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和“万里长城第一台” 之称。</h1> <h1> 镇北台是明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磅礴的建筑之一,是长城三大奇观(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之一。镇北台呈方形,共4层,高30余米。台基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64米,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h1> <h1> 有诗云“万里长城的一块坚硬脊椎骨镇北台、永在”、“上台下台演王朝 进戏出戏扮将士”。镇北台据险临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锁扼边关要隘,为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要塞之一,是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br><br></h1> <h1> 镇北台据险临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锁扼边关要隘,为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要塞之一。镇北台建于明代,有“万里长城第一台”的称号,属于万里长城防御体系之一的观察所,是明长城中部的要塞之一。登上镇北台台顶,可以欣赏方圆几十里内的塞外风光,沙漠、戈壁、草滩、黄河以及三北防护林,也可以看到距离它不远的红石峡。<br><br></h1> <h1> 镇北台建于1607年,属于万里长城防御体系之一的观察所,是明长城中部的要塞之一,台为正方形,四层,外砌砖石,内筑夯土,外砌砖石,底大顶小,逐层收进,总占地近5000平方米。<br>第一层为基座,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长64米,周长320米,进深12米。四面围以墙垣,内墙高5.5米,外墙高10米,上设垛口,东墙南侧置城门,东南内侧置砖石马道。<br><br></h1> <h1> 第二台高16.6米,周长130米,进深5米,二层台南墙中开设券洞,内砖石踏步直通三层,券洞横额石刻“向明”二字,北面石刻“镇北台”(已毁),均为万历时延绥巡抚涂宗浚所书。现“镇北台”三字为当代书法家魏传统所题。第三层高4.1米,周长88米,进深3米。<br>台东外砌砖石踏步达四层。第四层高4.4米,周长35.44米,顶层台面积225平方米,四边各进深2米,正中原建砖木结构方形瞭望哨棚一间,清末坍塌。各层四面均围以女儿墙及垛口,台地面铺青砖。第一层城垣内建有守台戍卒营房,现仍存部分遗址。<br>台的每层有石台阶可登,台依山据险,巍峨挺拔。站在镇北台之顶远眺,金沙蓝天、碧澄水库、逶迤长城、绿色林带和的城郊。</h1> <h1> 台南额题“向明”二字,为万历时巡抚涂宗睿书,属于明长城防御体系的观察所之一,是西北地区长城要塞。清末哨棚坍塌。镇北台各层均表砖包砌,各层台上边均砌砖垛口,高约2米,并砌有望口,现苔痕班驳,显得格外古朴巍峨壮观。</h1><h1> 明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兵部右侍郎刘敏宽巡视镇北台悠然而赋诗《镇北台》:</h1><h1><b>重镇秋声霁色开,巡行不是为登台。<br>千山远向云霄列,一水还从沙漠来。<br>戌阁崔嵬天阙近,塞垣缭绕地维回。<br>凭高极目狼烟靖,恍是逍遥莨苑偎。</b></h1> <h1> 陕北,特指陕西的延安和榆林地区。他是相对于陕西的陕南和关中而言的,因为它地处陕西北部,故称为陕北。该地区东隔黄河与晋西相望,西以子午岭为界与甘肃宁夏相邻,北与内蒙古相接,南与关中的铜川相连,其范围包括榆林和延安的25个县区。在华夏棋局之上,没有哪个地块的绝对不重要与绝对高低,只有相对于形势变化而言的消长。陕北作为华夏边郡之一,与河西、陇西、全晋、幽燕一道,因塞内外争衡而早早成为边陲要地、剧难之郡,其战略地位是因华夏历史时期的最大危险北患而重要的。</h1> <h1> 100多年前,英国传教士史密斯曾说过这样一番话:“我的调查工作渐渐让我产生一种近似敬畏的谦卑。<b>我们生活在一个有着永恒过去的地方,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都与这个地方密切相关,有些甚至是有世界性意义。对这个地方了解越多,敬畏也就与日俱增。</b>不管我们对延安的未来有何贡献,有一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延安的历史不会从我们开始,它的历史比亚伯拉罕还要古远,我们是永无止息的,各种各样访客中最晚的,也是最微不足道的一员……”这位100多年前到过延安的英国人,非常敏锐地注意到延安乃至陕北的独特性,回到英国后在其著述中有了上述判断。</h1> <h1> 事实上,陕北不仅是现代史上中国革命的圣地,更是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结合部,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可以这样说,陕北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地理文化名词,具有丰富和沉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了解陕北文化,了解陕北文学,也是认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重要方面。</h1> <h1><b> 谢谢关注分享!</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