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西里伯斯海,是太平洋西部的一个陆缘海,它位于著名的太平洋“珊瑚岛”中心,属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交界地带。是科学界公认的生物多样性密集区 ,其最高 深度达5000多米。这里目前仍处于半隔绝状态,还可能隐藏着很多的未知生物。 这里两岸风景如画,绿色成林,红树林里鹊飞鸟鸣,滩涂浅水清澈见底,随意就能看到在任意爬行的各种贝壳,海星还有小龙虾。 大海有一段水域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三不管”地段,在这个水面上生活着很多巴瑶人的孩子,这里没有电,没有学校,也没有医院。这些孩子没有文化,不识字也没有岁数的概念,很多的孩子连名字叫啥都不知道。 由于他们没有国籍,也就不能上岸,只能漂泊在大海里,所以被统称为“大海里的孩子”。 <h3> </h3><h3> 他们居住在用红树林的树干和棕榈树的树叶在浅滩上搭起的”高脚屋“。屋内十分简陋,四面都通光透气,地板上也只有几样简易的餐具和衣物。</h3><h3> </h3> <h3> </h3><h3>坐船去岛上的时候,正好遇到了一家巴瑶人正在盖“房子”。看样子好像在核算要用多少棕榈树叶。因为语言的问题也没去打扰他们。</h3> <h3> </h3><h3> 在这样的一个高脚屋里一般都要居住十几个人,每个家庭最少都有五.六个孩子,多则十几个,孩子的祖辈都以打鱼为生,妈妈则在家里洗衣服.剥椰子,收拾家务,喂奶。留给孩子很深的意识就是“爸爸一早就要出去打鱼,要是爸爸打不到鱼,我们就只好饿肚子了”,所以他们从小就要和父母共同负担家里的事务,女孩要帮助妈妈做家务,要看孩子。男孩要到浅滩上去捉鱼摸虾,利用赶海来贴补家用。<br></h3><h3> </h3> <h3></h3><h3><br></h3><h3>这些小女孩看上去只有7-8岁大,在我们这里还正是耍娇的时候,但她们要帮助妈妈看小妹妹,爸爸打鱼回来,还要帮家里洗鱼,卖鱼。</h3> <h3> 小男孩的事就更多了,早晨很早就要去赶海,去拾海螺,捉小龙虾,补贴家用,爸爸打鱼回来,还要帮家里洗鱼,晒鱼,要承担很多的家庭事务。</h3> <h3></h3><h3><br></h3><h3> </h3> <h3> </h3><h3><br></h3> 西里伯斯海通常阳光普照,海水清澈,孩子从小就泡在水里,在未学会走路就学会了游泳,他们是依赖着大海而生而长的,这些孩子对大海的关系也就特别的相依,相亲。 <h3> </h3><h3><br></h3> 他们在海里的玩水动作已经到了非常炉火纯青,在大海的小船上起跳,可不象再跳台上一样,难度要大的多,但是他们玩的很随意,动作也很洒脱,如果有机会训练一下,真是一个跳水的好苗子。 这些孩子划船跳水,潜泳都非常的在行,从小练就了一身水下功夫,他们脚可以不踩在陆地上,但决不能离开大海,他们心里装的都是大海,眼里看也是大海,他们的一切都是大海,他们是大海的孩子,只有在大海里身心才能得到自由的游弋。 <h3></h3><h3><br></h3><h3> 虽然这些孩子生活在条件极其简陋的平民窟里,但在这些孩子的身上却看不到羞涩和胆怯,看到游船过来,那些孩子都会划着自家的小船四面包围而来,他们会面带笑容的和游客打招呼,也能按游客的要求做各种划船姿势,或者各种拿手的跳水动作给游客拍照留影</h3><h3> </h3><h3><br></h3> <h3></h3><h3><br></h3><h3> 一看的我们游船,他们就划着小船来到我们周围,给我们做小模特。跳水,摔头发等,这是一对作相声的小演员。</h3> 当他们表演结束时,我们会给他们分发一些我们随船带来的一些礼品,有吃的,有用的,还有穿的,既感谢他们的精美演艺,也对他们的贫困生活尽力的给予援助。孩子也很开心,一直伸手向我们表示谢意。 <h3> </h3><h3> 这些巴瑶的孩子虽然常年漂泊在大海上,生活贫苦而艰难,然而也享受大海赋予他们美好的童年生活,游客都说那个地方太美,美的象天堂,他们不知道啥是天堂,只知道这里就是他们的家。每天,他们奔跑.戏水.爬树.荡秋千,有时,划上独木舟,在阳光灿烂的大海里睡一个舒服的午觉......</h3> <h3><br></h3> 小船不一定只用来打鱼,也许也能划出新的志向,也许等到他们长大了,心中的理想会随着小船划的更远。 <h3></h3><h3><br></h3><h3> 也许他们也在憧憬未来,梦想着未来小船的目标和方向。</h3> 等到他们长大了,也许对生活又有了新的想法,新的追求,也许他们也会划着船到那看似遥远而实际并不遥远的对岸,去探索那里的阳光,那里的生活,当然那只是也许。 <h3> </h3><h3>也许他们也会象他们的祖辈一样,驾驶着小船依旧行驶在那充满阳光而又美丽的西里伯斯海。继续享受着大海给他们恩赐,继续在这块熟悉的海水里打鱼,摸虾,抓鲍鱼,勤劳的生活,终而复始的生活下去。</h3> <h3></h3><h3><br></h3><h3> 再见了,大海的孩子, 要涨潮了,必须返航了。临别前,这些孩子都热情的出来相送,虽然都不能用语言表达,但挥手相送成了最好的表达形式。再挥挥手,但愿这些孩子在蓝天下.在大海里尽情的享受童年的快乐时光,享受那只有宇宙才能施舍他们的蓝天和大海。</h3> 彭永固 周悦娣 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