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ed2308"> 我不崇洋媚外,我只见所不同。</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 ~BY BROTHER FENG</font></b></h1> <h3>今天和童鞋们访问了一所特殊的(也许在德国并不算特殊)学校。</h3> <h3>校园面积不大,坐落于绿树掩映之中。学生几十个,老师十几个,学生年龄8到18岁都有。</h3> <h3>照例是参观前的合影留念。</h3> <h3>校长亲自出门致欢迎辞。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细节:这位校长在后来的早餐过程中,和孩子们一起动手搬餐桌摆凳子,忙活完了以后端着盘子竟然发现自己连吃饭的位子也没人给他预留!</h3> <h3>中德学生见面交流结对子,毕竟都是同龄人,虽然语言交流不是那么顺畅,但是很快就熟络起来了。</h3> <h3>学以致用的环境才能体现语言的沟通作用。</h3> <h3>学校的教室都很小,最大的是留给最低龄的学生的,也就是6到8岁左右的,按校长的话就是这些孩子需要更多活动空间来尽快融入,高年级的孩子也会时常过来帮助他们适应这里的生活,孩子们在这里不仅学习知识,还要学习很多生活技能,包括自我管理,园艺,以及家务等。对了,这也是一所寄宿制学校。</h3> <h3>教室</h3> <h3>校园一角</h3> 教室 <h3>楼道间虽然狭小,但是规划很有序。</h3> <h3>看起来差不多的另一间教室。</h3> <h3>最小的小朋友的教室</h3> <h3>活动空间算得上大了。</h3> <h3>几乎每间教室都有一个阅读角,一定会有几组沙发,看着很温馨。正如校长在欢迎辞中所介绍的:我们这里更像一个大家庭,老师和学生之间都不会称呼头衔,都是称呼你我,希望孩子们把这里当成一个家庭成员聚集的地方,而不是学校。</h3><h3>我在一间正在上课的教室里居然看到一只边牧!</h3> <h3>课间交流</h3> <h3>相谈甚欢</h3> <h3>最让我感触深的是最后这两张照片,我称之为《一个学生的课堂》。</h3><h3>在参观其中一个课堂时,校长告诉我,他们每个班都有两名教师负责,一个负责大多数学生,另一个负责那些特殊学生,比如学业有问题的,或者有其他麻烦的,都有专门的老师进行辅导和管理,当然那些成绩突出的学生也可以选择进入更高的年级学习,类似我们的跳级。</h3><h3>我们看到的最后一张照片就是老师在针对一个数学差的学生专门进行补课。而且他们这里的学生每个班级里面年龄可能差距很大,在哪个班级就读取决于你的学业水平而不是岁数到了就必须跟着班走。</h3> 《一个人的课堂》 <h3>很感谢热情的校长亲自带我走遍了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当我参观完毕问另一位学校负责人这所学校叫什么名字时,他居然告诉我,这所学校没有正式的名字,如果一定要有,那就叫《自由与艺术学校》吧!</h3><h3><br></h3><div><br></div><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