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今入圣门访先师。这一座城,有我们民族文化的魂。<div>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被世人尊崇为三大圣城之一。来这儿不是看风景,主要是体验一下中国古代儒家文化,来这儿最好提前学习一些文化相关知识或叫个导游。</div> <h3> 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曲阜明故城的正南门外,城门的北面是被称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的孔庙。城门的正上方有“万仞宫墙”4个大字。“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约等于8尺。据说,有人称赞孔子的弟子子贡很有学问,子贡听说以后,就说:“人的学问好比宫墙,我的学问只有墙头这么高,人们一看便会看见墙内的一切,而我的老师孔子的这道墙有数仞,不找到它的门是不能看到墙内宗庙之美丽、房舍的多种多样”。后人为表达对孔子的敬仰,明代胡缵宗就写了“万仞宫墙”4个字镶在城门上,清代乾隆皇帝为了显示自己对孔子的崇拜,又把胡碑取下,换上了自己写的“万仞宫墙”4个大字。这就是“万仞宫墙”的来历。</h3> <h3> 孔庙的第一座石坊叫“金声玉振坊”。孟子对孔子曾有过这样的评价,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钟开始,以击磐告终,比喻孔子的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石坊上面莲花宝座上各刻有一个独角怪兽称“辟邪”,也叫“朝天吼”,这是封建社会王爵府第才可使用的饰物。</h3> <h3> 孔庙第一道门叫“棂星门”。“棂星”又名天田星,古人祭天,先要祭棂星。“棂星门”三个字为乾隆所书。“太和元气”坊同“金声玉振”坊差不多,题字为明代山东巡抚曾铣手书,赞颂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万物。此院东西各有一座腰门,东边上书“德侔天地一样大,他的学说古今来说都是最好的”。这座门叫“圣时门”,由此住里,有博大精深、深不可测之感。“圣时”二字,取《孟子.万章下》,“孔子,圣之时者也”句,意思是说,在圣人之中,孔子是最适合时代者。</h3> <h3> “大成门”是指今天下之大成,这一排共有5门并列,最西边为启圣门,是供奉孔子父母的地方,中路大成门,又有“金声门、玉振门”相佐,中路为孔庙最中心的地方,东为承圣门,原为孔子故居。</h3><div>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我们认为,孔子首先是个教育家,他是中国第一位老师,封建皇帝封他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应当说,他是全人类的老师,是名符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我们面前的“杏坛”,相传是当年孔子设坛讲学的地方,金代建亭作以纪念,著名文人党怀英书“杏坛”二字。坛侧有棵杏树,为后人所栽,每当初春时节,红花绽开,绿叶摇曳。所以乾隆皇帝来朝拜时,曾赋诗赞之,诗曰:重来又值籼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div> <h3> 矗立在我后面的大殿就是名扬天下的“大成殿”,它是中国的“三大殿”之一,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泰山岱庙的“天贶殿”齐名,其雄伟壮丽有过之而无不及。殿高24.8米,阔45.78米,深24.8米,雕梁画栋,金壁辉煌,特别是周围28根石柱,为世界文化瑰宝,均以整石雕刻而成,前面10根为深浮雕,每柱二龙戏珠,盘绕升腾,栩栩如生,刀法刚劲有力,各具变化。过去皇帝来了,都是将此柱用黄布围裹。他们若看见恐怕也会自惭不如。两侧及后廊的龙柱为浅浮雕,每柱72条龙(一说象征着72位优秀弟子),总共1296条。大成殿内供奉着孔子塑像,两侧为四配,东西是复圣颜回、述圣孔及,西面是宗圣曾参和亚圣孟子。再外是12哲。每年9月26日、9月28日,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国际孔子文化节和孔子诞辰纪念仪式,表演大型祭孔乐舞和“箫韶乐舞”,举行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欢迎各位到时光临。</h3> <h3>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了让学生超越课堂,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在大自然中探寻知识、实现自我成长,经常有学校组织学生赴曲阜举行“诵《论语》,游三孔”的游学活动,走近古圣贤,熏染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在大成殿前,孩子们服从纪律,认真聆听,激情诵读。他们专注的神态、靓丽复古的衣着、彬彬有礼的举止为“三孔”增添了一抹靓丽,也引来了游客们由衷的赞美!小小童少或许半知半解,或许半拾半落,但谁敢断言今天播下的文化种子,不会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呢?</h3> <h3> 圣人府第·“三孔”里的“勾心斗角”:汉语中有个“勾心斗角”的成语,是个纯贬义的词,而其出处,却是建筑学上的一种方法——两座相邻建筑物的飞檐穿插在一起,是为“勾心”;挑角相对,是为“斗角”——皆为充分利用空间而用。</h3><div> 曲阜孔庙内,一座大殿和一座碑亭之间,其“勾心”得厉害,大成门东南和西角的飞檐分别伸进了邻近碑亭的心窝,形成“勾心”之势;两座碑亭之间,其“斗角”也相当明显,大成门的另两个飞檐与另两个碑亭的飞檐“紧咬”,形成“斗角”之态。建筑师们为充分利用空间而创造设计的“勾心斗角”建筑风格,是孔庙,更是世界建筑史的一大奇观!</div> <h3><font color="#010101"> 我身后的“杏坛”,相传是当年孔子设坛讲学的地方,金代建亭作以纪念,著名文人党怀英书“杏坛”二字。坛侧有棵杏树,为后人所栽,每当初春时节,红花绽开,绿叶摇曳。所以乾隆皇帝来朝拜时,曾赋诗赞之,诗曰:重来又值籼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font></h3> <h3> 孔庙的碑多,每一块碑都用简练的文字承载了一段历史。这里保存着唐、宋、元、明、清各代石碑共55幢,碑文多为皇帝对孔子的追谥加封、拜庙亲祭、整修庙宇的纪录,用汉文、八思巴文、满文等刻成。</h3> <h3> 这块碑立于明成化四年(1468年),因此也叫“成化碑”,它为明宪宗朱见深所立,碑高6米,宽2米多。这块碑的特点是书法精湛,著称于世,并且碑文用论辩形式写成,在极力推崇孔子方面,可以说是之最!右上角上面写道:“联惟孔子之道,有天下者一日不可无焉”,又说:“孔子之道在天下,如布帛粟菽,民生日用不可暂缺”。</h3> <h3> 孔庙的树多,以柏树为主,一级树的树龄都在500年以上,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其中,特色的几棵树有专门的记载石碑。</h3> <h3> 孔府即“衍圣公府”,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府大门与孔庙仅一墙之隔。孔府共占地240亩,有厅、堂、楼、房463间。</h3><h3> 孔府大门上方高悬蓝底金字“圣府”二字。有趣的是门两边这幅对联:上联是“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富”字缺上面一“点”,寓“富不到顶”,下联为“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章”字一竖直通“立字”,寓“文章通天”。“与国咸休”“同天并老”,这是多大的气派!</h3> <h3> 孔府二门里,这座独具风格的门叫“恩赐重光门”,过去只有帝王大典、迎接“圣旨”时,此门才在13声炮声中徐徐启开,此门又称“仪门”或“塞门”。过去,一般官宦人家是不允许建的,只有封爵的邦君才能有其殊荣。</h3> <h3> 二堂,也叫后厅,是当年衍圣公会见四品以上官员的地方,里面的石碑和牌匾是清朝光绪、慈祥太后等封赐给衍圣公及夫人的。二堂东边为启事厅,为正四品官,负责上传下达。</h3> <h3>西边为伴官厅,为正七品,据说,过去官员赴京朝拜天子,一般只允许一主两伴,而只有“衍圣公”可以一主四伴。</h3> <h3><font color="#010101"> 三堂过后,我们进入“内宅”,在过去,内宅绝对不许擅入,有皇帝赐给的虎尾棍、燕翅镗、金头玉棍,由十几人轮流把守,有不遵令入内者,“打死勿论”。</font></h3> <h3> 内宅门西边这个水槽叫石流,过去挑水夫不得进入内宅,只把水倒进石流,淌入内宅。</h3> <h3>墙背面的这个水槽为出水槽。</h3> <h3>孔府后花园内的古树:“五柏抱槐”。</h3> <h3> 悬挂“六代含怡”牌匾的这个大厅是处理家庭矛盾的地方。</h3><h3> 导游讲了段故事:乾隆的女儿嫁给了孔子第72代孙孔宪培。按孔府规矩本应是媳妇清早给婆婆奉茶请安。但是,皇帝的女儿是金枝玉叶,孔府的规矩也多,要给公主请安的话,变成了婆婆给儿媳妇奉茶了。这种关系不太好处。孔宪培就向乾隆诉说此事,希望乾隆能说说自己的女儿。当时乾隆很为难,说自己的女儿吧,本来是金枝玉叶应该招驸马,如今下嫁到孔家,不忍心说什么。不说吧,和婆家关系处不好传出去总不太好。</h3><div> 世间五世同堂极为罕见。然而,当时孔子的七一代孙孔昭焕却上有高祖母,下有子女,达到了六世同堂。乾隆下江南路过曲阜,前来拜祭孔子,看望女儿。皇帝来孔府,看到孔子的后代六代同堂,很受感动,于是题了“六代含饴”这块匾。希望女儿和婆家关系融洽,和和美美。</div><div> “饴”原指用麦芽制成的糖浆。在这里专指甜美,“六代含饴”即指六世同堂这件事令人由衷地感到幸福。</div> <h3><font color="#010101">孔林,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font>亦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延时最久、墓葬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家族墓地,林墙周长7千米,内有古树2万多株,是一处古老的人造园林。被誉为“天下第一林”。 </h3> <h3><font color="#010101">孔林,位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占地三千余亩,周围垣墙高3米,厚1.5米,长 14.5华里。在这里既可考春秋之葬,证秦汉之墓,又可研究我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丧葬风俗的演变历史。孔林也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人造园林。相传孔子死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林内有各种树木10万多株,数百种植物。在万木掩映之中,碑石林立,石像成群,除一批著名的汉碑移入孔庙保护外,林内尚有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石碑3600多块,又称得上名副其实的碑林。过去墓地的“风 水”,被孔子的后代视作“命根子”。例如,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勘测津浦铁路时,原计划经过曲阜,离孔林西墙很近。当时的衍圣公孔令贻得此消息十分着急,向朝廷连递几件呈文,说铁路将“震动圣墓”,“破坏圣脉”,使祖宗灵魂不得安宁。结果铁路到曲阜拐了个大弯,向西南绕行。如果没有这档子事,现在人们坐火车到曲阜游览,就不用先到兖州下车,然后改乘汽车了。</font></h3> <h3> 孔伋墓,孔子的孙子孔伋(前483--前402年),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孔子在世时,孔伋尚年幼。孔子死后,孔伋拜曾子为师。曾子,姓曾,名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继承了孔子学说的真谛,并传授给孔伋。曾子著有《大学》等书。据记载《论语》也是以曾子的教学讲义为蓝本,由他的门人弟子编辑而成。孔伋潜心研究孔子学说,著成《中庸》一书。孔伋的学生又把孔 子思想学说传给孟子,孟子上承孔子之学,著成《孟子》一书。以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古称“四书”,是儒学经典著作。由此可见,孔伋是儒家思想学派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h3> <h3> 孔鲤墓 孔子的儿子孔鲤,一生无大作为,年50岁先孔子去世。传闻其生前曾对孔子说了这么一句话:“汝子不如吾子,汝父不如吾父。”虽其一生无所建树,但因系“圣人”之 子,故被宋徽宗封为“泗水侯”。</h3> <h3> 孔子墓,孔林中心所在。孔子墓似一隆起的马背,称马鬣封。墓周环以红色垣墙,周长里许。墓前有巨墓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孔子墓东为其子孔鲤墓,南为其孙孔伋墓,这种墓葬布局名为携子抱孙。</h3> <h3> 子贡庐墓处,孔子墓西三间房屋为子贡庐墓处。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也是孔子弟子中善于经商的学生。孔子死后,众弟子为孔子守墓三年,相诀而去,独子贡在此又守三年。后人为纪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h3> <h3>曲阜夜景与美食同样不能辜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