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昭山▼</h3> <h3>湘潭,湖南省辖地级市,简称潭,因盛产湘莲而别称“莲城”,又称“潭城”。下辖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雨湖区、岳塘区五个县(市)区,总面积5006平方千米,2016年总人口283.8万。城区面积168.21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79.2平方千米。 湘潭从南朝开始建县,距今约1500多年,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国红色文化的摇篮,有“小南京”、“金湘潭”的美誉。“湘中灵秀千秋水,天下英雄一郡多”,湘潭伟人、巨匠灿若星辰——蜀汉名相蒋琬,晚清重臣曾国藩,文化名人齐白石,一代领袖毛泽东、开国元勋彭德怀、著名将领黄公略、开国大将陈赓、谭政等都诞生于此。</h3> <h3>毛泽东故居▼</h3> <h3> <b>湘潭县小地名来历</b></h3><div><br></div><div> 贺勇华载自湘潭县地名录</div><div><br></div><div>湘潭县小地名来历初步考订七十一处,分录于后,以供读者探究。</div><div><br></div><div>▲易俗河:位于湘潭县城南部,湘江与涓水汇合处,距县城车程19公里。据清嘉庆《湘潭县志》载:“易俗河即涓水也,所历皆易俗乡,故名。俗称一宿河,声之转也。”“易俗”二字寓移风易俗之意。唐天宝八年(749),县治设洛口,即易俗河下摄司城塘。唐时称涓水为洛水,今之易俗河地域古称洛口。易俗河历为县内重要商埠。解放前,以米市著称,解放以来,兴办了各类企业,成为县新兴工业基地。水陆交通便利,潭衡公路经此可进入县境东南各乡镇。</div><div><br></div><div>▲石潭:位于湘潭县西部,涟水下游南岸,距县城车程28公里。滨涟水中有一深潭,水清见底,潭下有石户龙床,潭旁一石横卧,名“仙人石”,故取名“石潭”。明代礼部尚书李湘州回湘省亲,途经此地,曾题“古潭仁里”四字,故又名“古潭”。当年潭口还有一右洞,曲径幽深,进入街区半公里,现已污塞。石潭历为县境西路商业交通中心,是我县重要集镇。涟水可以通航,1969年建成石潭大桥,有汽车来往于湘潭、韶山、射埠、花石、黄荆坪等地。</div><div><br></div><div>▲姜畲:位于湘潭县西北方向,紧倚涟水下游北岸,距县城车程15公里。清光绪县志载:“姜畲,湘驿之大市也。……南方以烧田为畲,畲有赊音,转呼为车,姜氏垦畲之地。”姜畲形成集市由来已久,为县境西路物资集散之地。姜畲地处要衡,为湘潭县城西大门,历来兵家征战,必先占姜畲,威胁县城。湘黔铁路、潭邵公路横过其境。涟水可通木帆,水陆交通称便。</div><div><br></div><div>▲永义亭:位于湘潭县西北部,距县城车程41公里。此处旧时为安化通往湘潭驿道必经之地,村人为行好修善,设有茶亭,取名永义亭,日久成为小地名。历为小集镇。</div><div><br></div><div>▲如意亭:位于湘潭县西北部,距县城车程48公里。历为湘乡来往宁乡驿道必经之地。村人募捐在此小溪上造石桥一座,桥端建一凉亭方便行人。寓“吉祥如意”,取名如意亭。历为小集镇。</div><div><br></div><div>▲响水坝:位于湘潭县东北部,距县城车程8公里。此处水坝坝堤高悬,下有深潭,流水响声宏亮,故有响水坝之称,日久成为地名。1975年将弯曲的水坝改建为人工河,直注湘江,原坝不存。</div><div><br></div><div>▲响塘:位于湘潭县北部,距县城车程16公里。境内仙峰岭下有一水塘,山上一股清泉流入塘内,潺潺有声,故名响塘,日久成为地名。</div><div><br></div><div>▲南谷:位于湘潭县北部,距县城车程24公里。境内南谷山矗立其中,较为著称,久而成地名。</div><div><br></div><div>▲和平:位于湘潭县北部,距县城车程6公里。此处历为官署炼兵跑马之处,曾称“跑马坪”;后因受湘江水冲刷,逐步沦为低洼平地,更名“河坪”。人民公社建立时,谐音命名“和平”公社,渐成地名。</div><div><br></div><div>▲龟头市:位于湘潭县最北端处,距县城车程30公里。此处为沟通湘潭、望城、宁乡三县交通要道,紧倚靳江河畔,河床有一天然大石,其状似龟,俯伏河中,故以“龟头市”命名。又因“龟“与“碑”音相近,转呼为“碑头市”。历为我县最北集镇。</div><div><br></div><div>▲九华庵:位于湘潭县东北部,距县城车程11公里。昔日此地有供奉“华山圣母”的寺庵一所,取名“九华庵”,后袭为地名。</div><div><br></div><div>▲罐子窑:位于湘潭县东北部,临湘江河边,距县城车程5公里。此地盛产陶泥,质地优良,历为陶器产地,旧以制作瓦罐有名,故有“罐子窑”之称,历久成为地名。</div><div><br></div><div>▲雅爱塘:位于湘潭县西北方向,距县城车程16公里。此处地名由“野鸭塘”雅化为“雅爱塘”。</div><div><br></div><div>▲北岸:位于湘潭县西北部,距县城车程30公里。此地原处古云湖北岸,曾建有一观音庙叫“北庵”。’光绪32年,彭姓官人废庙改建为住宅,命名为“北岸”。</div><div><br></div><div>▲烟山冲:位于湘潭县西北部,距县城车程30公里。此处历为宁乡三仙坳通往湘潭姜畲的必经之地。昔日地窄人稀,村民在此定居种烟草为业,取名“烟山冲”,后渐成地名。</div><div><br></div><div>▲云湖桥:位于湘潭县西部,距县城车程23公里。该地处古云湖南岸出口处,曾建有长70米三拱石桥,取名“云湖桥”,久而成地名。此处公路铁路纵横,云湖河可通木帆。为沟通潭、湘、宁中途重要集镇。</div><div><br></div><div>▲七里铺:位于湘潭县西北方向,距县城车程19公里。旧时为潭宝驿道中途驿站之一,原称“戚里铺”。此处距姜畲镇七里,后称“七里铺”。原址在现湘黔铁路旁,称老七里铺;潭宝公路修建后,即现在潭邵公路和七韶公路连交处另建店铺,称新七里铺,即鸦雀坪。1976年在改造潭韶沿线时,此处房屋拆建至山边。</div><h3><br></h3> <h3>▲泉塘子:位于湘潭县出城西向,距县城车程11公里。附近泉塘坳有水塘一口,内有一股清泉,经年累月,外引不断,故名“泉塘”。后袭为地名,历为小集镇。</h3><h3><br></h3><div>▲塔蛉:位于湘潭县北向,距县城车程13公里。塔岭有两说。一说明代礼部尚书李文庄在此建宝塔一座,人们便称此地为“塔岭”。一说清将塔齐布屯兵于此战胜太平军,碑刻塔忠武驻兵于此地,从此“塔岭”地名,为远近所知。</div><div><br></div><div>▲楠竹山:位于湘潭县西部,距县城车程28公里。曾因盛产楠竹而得名。其地理位置在市属楠竹山镇内。国家在此建有“江南机器厂”,因而远近闻名。为袭用旧地名,我县另建楠竹山乡。</div><div><br></div><div>▲列家桥:位于湘潭县中部偏西,列家桥乡的上月和烈马山两村交界处,距县城车程30公里。原桥是三墩麻石桥,系群众集资兴建,故取名列家桥。烈雁金河修建后,改为五孔砌石拱桥,长43米,宽2.5米,石潭至射埠公路经此,成为交通要道。</div><div><br></div><div>▲景泉:位于湘潭县西部偏南,距县城车程47公里。景泉乡有景泉潭,潭光皎洁,泉涌珠翻,山水掩映,故名“景泉”。潭面长约5米,宽4米,潭水冬暖夏凉,能荫田400亩;水系矿泉,有人曾取之治病,颇有疗效。</div><div><br></div><div>▲贺家段:位于湘潭县西部,有个羊塘村,距县城车程36公里。因此地皆因明贺崇寿后裔多聚居而得名。今更名为锦绣村,但贺氏依旧此地为贺家段。</div><div><br></div><div>▲双庙:位于湘潭县西部,距县城车程35公里。此地有一大王庙,民国年间,上下二甲与六甲两境合一,又新建一大王庙,故称“双庙刀。解放后,庙虽均毁,但人们袭为地名。历为乡村小集镇。附近盛产黄花菜,为我县黄花菜生产基地。</div><div><br></div><div>▲乌石:位于湘潭县西部,距县城车程41公里。乌石由于其西面与景泉乡交界处所耸立的乌石寨而得名。主峰乌石峰,海拔373米,其石乌黑。峰上有祠,为祀明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亮之参政易华而立。现祠庙破败,祠前横额题,“乌石峰”门联模糊可辨,题:“鸟飞将近月,石乱欲撑天”。东麓彭家围子为彭德怀元帅的故居。军委主席邓小平亲笔题写:“彭德怀同志故居”,并附设陈列室。</div><div><br></div><div>▲白托:位于湘潭县西部偏北,距县城车程34公里。地跨光荣、草塘、文佳滩、白托四个村。据传昔有陈、刘、李三姓居此。为解除干旱,就地造托,约700亩水面,司灌田3000亩,是当地农田主要水源。远望托面,白茫茫一片,故称“白托”。</div><div><br></div><div>▲通湖桥:位于湘潭县西北偏中,距县城车程26公里。此地原处古云湖西南畔。人们在湖堤断处,修一石桥,连通湖堤,曰“通湖桥”。1924年修潭宝公路时,建4孔一9米砖石拱桥,日寇入侵时被炸毁;1947年扩修,桥长55.2米,高6.5米,为潭邵公路中型桥梁之一。</div><div><br></div><div>▲青山桥:位于湘潭县西南隅,距县城车程75公里,历为我县西南重要集镇。青山河西来东去,在此建石桥一座。据清嘉庆《湘潭县志》载:青山桥为元赵康读书处,赵后中省元,号青山,村民纪其荣耀,故将该桥命名曰“青山桥”。由于公路连接,青山桥已成为通往湘潭、衡山、湘乡、双峰的交通枢纽。</div><div><br></div><div>▲晓南港;晓南港,原名晓岚港。位子湘潭县西南隅,为潭衡两县交界处,距县城车程70公里。这里山环水绕,涓江穿行其间,两县来往帆船至此停泊,取名晓岚港,现名“晓南港”。</div><div><br></div><div>▲分水坳:位于湘潭县西南边陲,距县城车程84公里。此处地势隆起,为湘潭、湘乡两县分界之处,故名“分水坳”,历为小集镇。</div><div><br></div><div>▲较场坪:位于湘潭县西南部,距县城车程64公里。此处地处交通要塞,历为青山桥(十四都)去湘乡横铺乡道的中途小集镇。相传为昔日比武卖艺场所,故名“较场坪”。现青山桥至湘乡公路在此经过,地位日显。</div><div><br></div><div>▲桥头铺:位于湘潭县西南隅,距县城车程79公里。此地是通往南岳后山村镇。小河有座石桥,村民在此开设伙铺小店,人称“桥头铺”。</div><div><br></div><div>▲道贯嘴:位于湘潭县西南,距县城车程78公里。昌山犀牛峰余脉,蜿蜒而来,至此东折留一山嘴。清时,山嘴上建有小庙,石墙石瓦,颇为古雅,庙门横额刻“天道一贯”四字,故名“道贯嘴。历为墟场。</div><div><br></div><div>▲四路港:位于湘潭县西南边沿,距县城车程84公里。此处冲岔纵横,小溪交错,依山筑屋,形成集市。西通双峰,东往青山,南连衡岳,北抵湘乡,四路相通,故名“四路港”。</div><div><br></div><div>▲石鼓湾:位于湘潭县西南部,距县城车程83公里。青山河自西北来,至此南折,旋成弯道。其侧岸突出一巨石,立于扶椅山前,形状似鼓,引人注目,“石鼓湾”因而得名。此处历为县内著名集镇。1977年5月,百年罕见的山洪暴发,街道、河坝、田土俱毁,灾后重修青山河,再建石鼓桥,新建“石鼓新村”,逢场赶集,甚为热闹。</div><div><br></div><div>▲歇马:位于湘潭县西南边陲,歇马乡境内,距县城车程91公里。此处为去湘乡驿道必经之地。溪边桥侧,露出巨石一尊,拟似“歇马”。旧时我县竹木、雨伞、皮纸、棕笠产品集散之地,现仍为我县重要墟场。</div><div><br></div><div>▲花石:位于湘潭县南部,涓水中游东侧,距县城车程58公里,历为我县南路重镇。该处地质多为红砂岩,潭水深处花纹石历历可见,“花石”由此得名。清嘉庆县志载:“汉置湘南县,故城今湘潭县南90里,俗名花石城”,足见其花石之称由来已久。花石冶锅著名,附近盛产拳荠。花石豆腐,细嫩可口。</div><div><br></div><div>▲龙口:位于湘潭县南部,濒临涓水东侧,距县城车程63公里。龙口小街上端有一水井,终年溢水,注入渭水,后有蜿蜒山丘,状若游龙,人们按其地形特点,取名“龙口”。龙口历为小集镇,四境及衡山边境村民均来此赶集。</div><div><br></div><div>▲日华:位于湘潭县正南端,距县城车程70公里。日华冲有琵琶山矗立中央,主峰海拔327米,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清初,衡山彭俊赴京应试,途经琵琶山,站立山巅”观日出,曾题“日照九州,华光万里”之句,后彭得中状元,名声大噪, “日华”由此得名。日华竹椅,美观大方,金桥草席,行销省内;境内还有铅锌矿藏。</div><div><br></div><div>▲石坝:位于湘潭县南端,与衡山接壤,距县城车程7l公里。紫荆、天马两山隆起东部,沟溪纵横。此处原建有红砂岩石坝一座,坝边有山,依山筑屋为集市,名曰“石坝”。石坝米酒,颇为著名。</div><div><br></div><div>▲盐埠:位于湘潭县南部,濒涓水东岸,距县城车程48公里。据《湘潭县地理图说》载:“盐埠东北有盐浮冲,或谓地常产盐,盐埠其销场也,”故名“盐埠”。盐埠历为涓水沿岸小集镇之一。</div><div><br></div><div>▲排头岭:位于湘潭县南部,距县城车程54公里。此处地属丘陵,山皆南北走向,唯一山横亘其间,“排头岭”之名源出于此。此处历为墟场。传统手工业产品“排头禾镰”很是有名。</div><div><br></div><div>▲严冲:位于湘潭县西南部,距县城车程55公里。四围地形西北高、东南低。自松梓至仓冲形成十里长冲,一片平畴。相传过去为严姓聚居之处,故称“严冲”。</div><div><br></div><div>▲黄荆坪:位于湘潭县正西边境,与湘乡横铺乡接壤,距县城车程47公里。“黄荆坪”得名于灌木黄荆树丛生之地。黄荆坪是我县西路通往青山桥地区的要道,历为县境西南重要集镇。附近产白芍有名,现发展了百合生产。</div><div><br></div><div>▲旺冲:位于湘潭县中部,距县城车程36公里。旺冲之名本由“三望冲”而来。从打石坑往方上桥必经三望冲,旧时村道五里一小歇,沿途三歇,目标在望。建立人民公社时,改三望冲为“旺冲”。</div><div><br></div><div>▲锦石:位于湘潭县中部偏南,紧倚涓水西侧,距县城车程42公里,锦石之名,取涓水潭中有花纹石块而来。历为涓江沿岸小集镇之一。自潭花公路通车后,集镇中心移至东风街。</div><div><br></div><div>▲射埠:位于湘潭县中部,距县城车程39公里。紧倚涓水中游西岸,相传此处为昔日靶场“射圃”,演变称“射埠”。历为涓江沿岸小集镇之一。因地处我县腹地,公路相交,地位日见重要。</div><div><br></div><div>▲方上桥:位于湘潭县中部偏西,距县城车程48公里,此处原为周氏方上宗祠,建有石桥,称“方上桥”。建幸福渠时,原桥拆毁,新建方上桥,现为小集镇。</div><div><br></div><div>▲继述桥:亦称桎木桥,位于湘潭县中部偏南,距县城车程46公里。据清嘉庆《湘潭县志》载:“明齐国英及其子正彩相继修建此桥故名。”此处地处丘陵,为风化叶岩,盛产油茶,我县重要油茶产地。历为小村镇。</div><div><br></div><div>▲土桥铺:位于湘潭县中部偏东,距县城车程49公里。因土桥而得名,历为小村镇。此处群山起伏,土质肥沃,油茶遍野,又是有名的杉木林基地。</div><div><br></div><div>▲湘河口:位于湘潭县中部,地处湘江、涟水汇合口,故称湘河口,简称“河口”,距县城车程13公里,历为我县重要口岸之一。解放后,治理湘、涟、涓三水,附近筑有卓江大堤。1965年,涟、涓两座公路大桥建成后,潭花、潭衡公路在此分岔,汽运频繁,船运亦在此停靠。</div><div><br></div><div>▲古塘桥:位于湘潭县中部,涓水西岸,扼潭花要衡,距县城车程28公里。清嘉庆《湘潭县志》载:“衡岳志称古铜塘,石秀水清,涓江胜地。”当地有古塘涧子,涧上立桥叫“古塘桥”。历为县内著名集镇。附近黄狗岭曾挖掘出早期铜鼎、铜箭、铜簇等历史文物。</div><div><br></div><div>▲双板桥:位于湘潭县中部,距县城车程18公里。旧因架有双石板桥而得名。历为小集镇。</div><div><br></div><div>▲峡山口:位于湘潭县中部,距县城车程13公里。其地形处于两山之间呈峡谷状,故称“峡山口”。是笔源、龙华平原进入洞合、乌石坝山地瓶颈之处。历为小集镇。</div><div><br></div><div>▲杨嘉桥:位于湘潭县中部,距县城车程20公里。在邓家坝处建有一座麻石拱桥,据说原为杨姓倡首结合群众所建。双方为桥名争讼多年,经判由杨家桥改称“杨嘉桥”。当地是有名的煤矿产地。原在新河街形成集市,自湘潭至石潭公路通车以来,街坊及集市移至邓家坝。</div><div><br></div><div>▲郭家桥:位于湘潭县中部偏东,距县城车程40公里。因濒临涓水东岸,历为集市和渡口,在街坊一端由郭姓建有石桥,称“郭家桥”。</div><div><br></div><div>▲包爷殿:位于湘潭县易俗河区白云乡境内,距县城车程29公里。包爷殿建于南宋,正殿祀包公,侧殿祀观音。过去有住持僧,香火旺盛。据现存碑文载:清嘉庆元年重修诸佛金容;乾隆年间三次重修大殿;道光五年加刻钱板。现殿堂不存,殿侧尚有大樟树一株,仍苍劲成荫。</div><div><br></div><div>▲吴家巷:位于湘潭县东部易俗乡境内,距县城车程22公里,是潭衡旧驿道必经之地。相传旧称“无鸡巷”,日久转呼为“吴家巷”。</div><div><br></div><div>▲水竹湾:位于湘潭县东部,距县城车程25公里。此处小溪南来,山环水复,水竹丛生,故名“水竹湾”。清光绪县志载:水竹湾,三阜连垒,刘答驻兵之地,西通洛口,刘宏化之世居”。旧为易俗镇通往渌口必经之地。昔为过路村坊,1972年修湾东港渠,村坊拆除。</div><div><br></div><div>▲麦子石:位于湘潭县东部,距县城车程29公里。此地遍布石灰岩,有如麦粒状故称麦子石,因烧石灰著名,1975年建水泥厂。历为集镇。</div><div><br></div><div>▲谭家山:位于湘潭县东部,距县城车程37公里。清时,有楚石林在今茶园乡榜塘村叫谭家山的地方采煤,民国以来,扩充开采,建“中湘煤矿”。已经变化,现称“谭家山煤矿”。在叫土地庙地方建有谭家山镇。</div><div><br></div><div>▲枚林桥:位于湘潭县东部,距县城车程31公里。枚林桥取“梅林”命名。潭衡旧驿道经此,历为小村镇。原紫荆河流经此处,架桥称梅林桥,日久简化为“枚林桥”。</div><div><br></div><div>▲茶园铺:位于湘潭县东部,距县城车程35公里。茶园铺取“茶园”命名。为潭衡旧驿道中途站之一,历为小集镇。但公路通车以后,茶园铺旧址不再为市。</div><div><br></div><div>▲长岭铺:位于湘潭县东部,距县城车程39公里。按其地形命名为“长岭铺”。旧时为潭衡驿道中途驿站之一,历为小集镇。现乡政机关及商业服务移建公路两旁,称新长岭铺。</div><div><br></div><div>▲柱塘铺:位于湘潭县东部,距县城车程44公里。因五龙山下柱塘而得名。旧时为潭衡驿道中途驿站之一,历为小集镇,现集市中心移至公路旁。附近建有县蚕桑制种场。</div><div><br></div><div>▲中路铺:位于湘潭县东部偏南,距县城车程48公里。该地居旧潭衡驿道之中点,北去湘潭县城和南去衡山县城驿程各90华里,故名“中路铺”。按旧时驿道设置,十里设小铺,三十里设大铺;中路铺系在我县境内设置的较大驿站,历为我县中路重要集镇。原址离公路较近,市镇中心移至公路两旁。</div> <h3>彭德怀故居▼</h3> <h3>▲荷塘街:位于湘潭县东南部,距县城车程55公里。旧在接龙观地方因有荷塘而形成的“荷塘街”,这是老地名;1958年建公社后,机关单位改设在石狮村凤形山沿公路边,逐渐成为新荷塘街。该地以产矽砂著名,同时生产水玻璃。</h3><h3><br></h3><div>▲石潭坝:位于湘潭县东南部,距县城车程66公里。“石潭坝”因地形及所筑坝基而得名。此处过去交通闭塞,山多田少,晓霞山耸立于东,紫荆山横亘于南,芙蓉寨延伸于西。解放以后,兴修水利,生产有所提高。在公鲐旁形成了小集市。</div><div><br></div><div>▲白石铺;位于湘潭县东南部,距县城车程59公里。旧为潭衡驿站之一。铺后小山,是驿路必经之地,上下山均有白石砌成的石级,计南112级,北64级,故名“白石铺”。现集市中心移至公路旁。“湘莲”始产于此,历史攸久,现仍为湘莲产地。现代书画、篆刻家齐白石出生于此。</div><div><br></div><div>▲马家堰:位于湘潭县东南角,接近衡东,株洲县界,距县城车程62公里,是我县东南隅著名的集镇。该地处湘江回流河边,地势低洼,天然成堰,因马姓在此聚居,故取名“马家堰”。解放后,开渠筑堤,根除了旱涝灾害。每逢墟赶集,商旅云从。</div><div><br></div><div>▲茶恩寺:位于湘潭县东南边陲,距县城车程70公里。此地因建有“茶恩寺”而得名,寺早被毁,但地名沿用至今。此处为潭衡公路我县最南端的边境集镇。“茶恩禾镰”过去颇著名。</div><div><br></div><div>▲大花桥:位于湘潭县最南端,距县城车程74公里,是当地通往南岳的要道。原此处溪上建有一座石拱桥,科刻飞禽走兽,彩绘于上,故名“花桥”。袭为地名,沿用至今。花桥历为小集市,是我县林木基地之一。当地盛产板栗。</div> <h3>乌石寺▼</h3> <h3><b> 湘潭县都甲制详介</b></h3><h3><br></h3><h3> 贺勇华载自泉塘黄氏族谱</h3><h3><br></h3><div>一、明代的行政区划</div><div><br></div><div>说都甲是阴间地址是不正确的。</div><div><br></div><div>据《白志》记载: “明洪武十四年(1381)编县域为二十都,分为八乡二坊二厢一十九里(按</div><div>里的名称有二斗四里)。”当时人丁稀少(《湘潭县地理图说》载:“明洪武初年男女 20053口”,</div><div>按 110户为一里,里有里长,城内为坊,坊有坊长;近城为厢,厢有厢长,乡村按山水走</div><div>向划成乡。全县 8乡 24里是:</div><div>忠臣乡。有唐兴里,湘滨里。地域东南至株洲婆仙岭,东北至昭山。</div><div>建宁乡。有齐民里、明堂里、义先里。即今朱亭、淦田、古岳峰一带。</div><div>上民乡。有布政里。即今花石、盐埠一带。</div><div>崇岳乡。有富阳里(后包括安仁里)。即今花石、龙口一带。 怀德乡。有龙盖里、感化里。</div><div>即今易俗河、继述桥至碧泉一带。 易俗乡。有锦泉里、永丰里、长丰里、善政里。即今乌</div><div>石、黄荆坪和青山区一带。</div><div>移风乡。有安定里、上林里、托居里、居义里、盘石里,常安里。即今响塘区的南谷、仙女</div><div>和姜畲区的塔岭、姜畲、云湖桥及韶山区一带。</div><div>光泽乡。有安仁里、褰帷里、望霞里、志德里、可风里。即今易俗河、梅林、茶园铺、中路</div><div>铺、白石铺、马家堰、古岳峰一带。 解放以前较长时期,农村从事迷信职业的师公、道士</div><div>等,书写“文</div><div>疏”,多沿用此乡、里作为地名。</div><div><br></div><div>二、清代的行政区划</div><div><br></div><div>湘潭县于清代划为十八都,其中四、五、十七都各分上、下都,县城和街总为半都,全县称</div><div>二十一都半。每都划分十个甲,共二百一十甲。都设都总管行政,设都团管军事。甲设团正</div><div>管行政。设团总管军事。每甲按上、中、下或左、右、东、西等划为三境、四境至六境者,</div><div>全县共有六百。七境。后境改为粹。境有境长,牌有牌头。城街设十九总,自宋家桥至通济</div><div>门为一至八总(一说宋家桥从未建街,应从三义井算起),建城后废一至八总。自平政桥(即大</div><div>埠桥)至窑湾划分九至十九总,今仍习用其名。</div><div>一都:县之东北,今属株洲。界抵醴陵、浏阳、长沙,水出丰溪、株洲、白石三港入湘江,</div><div>属旧一都。</div><div>二都:县之北,今湘潭市郊及响塘区之一部,亦属旧一都。 三都:县之东,今株洲县马家</div><div>河至黄鸭塘一带,属旧八都。 上四都:县之北,今九华、和平一带,属旧二十都、旧二十</div><div>二都、旧二十五都。</div><div>下四都:县之北,今南谷、仙女一带,亦属旧二十都、旧二十二都、旧二十五都。</div><div>上五都:县之北,今南谷、响塘一带,属旧二十三都。 下五都:县之西北,今湘潭市郊一</div><div>带,属旧;二十三都。 六都:县之西,今姜畲、荆州一带属旧三十三都。</div><div>七都:县之西北,今云湖桥至韶山一带,属旧三十九都。</div><div>八都:县之南,有八都(枧桥一带)、上八都(今茶恩寺一带)、中八都(今王十万一带)、下八都</div><div>(今霞石埠一带)之分,本为一都,地分四块,未能连接,均属旧上五十八都。</div><div>九都:县之南,今梅林桥至白石铺一带,属旧下五十八都。</div><div>十都:县之中,今土桥、继述桥、一石潭坝一带,属旧六十七都。 十二都:县之中,今列</div><h3>家桥、方上桥、碧泉一带,属旧七十四都。</h3><h3>十一都:黄荆坪,锦石乡,列家桥一带。</h3><h3> 十二都:县之中,今郭家桥、白云一带,属旧上十七都。</h3> <h3>齐白石故居▼</h3> <h3>十三都:县之东,今株洲县马家河、石壁桥一带,属旧七十七都。 十四都:县之西南,今<br></h3><div>青山桥区范围,属旧九十二都。 十五都:县之南,今盐埠,日华、石坝一带,属旧十七都。</div><div>十六都:县之东南,今株洲军山、朱亭、昭陵一带,属旧上一百三十都。</div><div>上十七都:县之西,今白托、乌石一带,属旧八十四都、旧下一百。三都。</div><div>下十七都:县之东南,今株洲、淦田、龙潭一带,属旧八十四都、旧下一百○三都。</div><div>十八都:县之东南,今株洲龙潭至黄龙桥一带,属旧一百○九都。</div><div><br></div><div>三、民国时期的行政区划及其变革</div><div><br></div><div>民国三十八年内,行政区域的划分有四次大的变动。 第一次变动是清末民初,提倡自治,</div><div>按地域大小、人 口多寡以及山水地形,将全县分为四乡十七区。</div><div>以湘水流域为东乡,划为六个自治区。</div><div>东一区:包括原三都,一都的一至八甲及九甲之半,区自治局设株洲,名株洲镇。</div><div>东二区:包括原十三都及一都的十甲,八都的一、二、三、四甲,及一都的九甲之半,区自</div><div>治局设马家河,名藕花镇。</div><div>东三区:包括原九都及八都的七至十甲,区自治局设茶园铺,名天储镇。</div><div>东四区:包括原十六都的一至五甲,八都的五、六甲,区自治局设坎亨堂,名普安镇。东五</div><div>区:包括原十七都及十六都的六至十甲,区自治局设淦田,名建宁乡。</div><div>东六区:包括原十八都,区自治局设朱亭,名朱亭乡。 以涟水流域为西乡,划分四个自治</div><div>区。</div><div>西一区:包括原六都及下五都的大部,其中属下五都的杨梅洲、窑湾、粟家亭、永兴亭等地</div><div>划归城区,区自治局设姜畲,名姜畲镇。 西二区:包括原七都,区自治局设宁(银)田寺,</div><div>名清宁镇。 西三区:包括上十七都,区自治局设石潭,名石潭镇。 西四区:包括原十一都,</div><div>区自治局设郑家坳,名碧泉镇。 以涓水流域为南乡,划分四个自治区。</div><div>南一区:包括原十二都,区自治局设易俗河,名易俗河镇。 南二区:包括原十都,区自治</div><div>局设郭家桥,名晓霞镇。 南三区:包括原十五都,区自治局设花石,名花石镇。 南四区:</div><div>包括原十四都,区自治局设青山桥,名都昌镇。 以湘水汇靳江流域为北乡,划分两个自治</div><div>区。</div><div>北一区:包括原二都及上四都,其中二都的宋家桥、杨月来、四面佛,风车坪等划归城区。</div><div>区自治局设黄龙坝,名黄龙镇。</div><div>北二区:包括原上五都及下四都。区自治局设长岭铺(今仙女乡)。名长岭乡。</div><div>城 区:包括县城及总市(正、河、后三街)和从原二都、下五都划归的近城部分地方。</div><div>据《湘潭县地理图说》记载:湘潭县清光绪十三年(1887)人口为 817607人,民国二年(1913)</div><div>人口为 974800人。当时自治区把所辖人口在五万以上者称镇,在五万以下者称乡。因此,</div><div>全县有一城三乡十三镇之称。</div><div>全县十七个自治区(乡、镇)的机关,开始叫自治局,选举产生局长、副局长;后改称区务委</div><div>员会,有区务委员(区委)。下有保、甲,保有保董,甲有甲长,甲下有境、有团。民国十九</div><div>年(1930)颁布《区自治施行法》,改称区公所,设区长、副区长。</div><div>第二次变动是民国二十一年(1932)十二月,民国政府命令全国“实行保甲,推进自治”。湘潭</div><div>县是湖南省自治实验县之一。次年县长王英兆以霞城乡为自治实验乡,直属县管,王兼任乡</div><div>长。并将全县十七个区改为十个区、一个直属乡。区以下设乡、镇,再下有保、甲。 第一</div><div>区:包括原城区、原南一区十二都的九、十两甲所属之太平街、板子厂等市肆。</div><div>第二区:包括原东一区全部,东二区一都的九、十甲,下八都的下一甲,十三都的一、二、三、四、五甲。</div> <h3>陈庚故居▼</h3> <h3>第三区:包括原南一区十二都的一至七甲及八甲之小部,东二区下八都及上一都的二、三、</h3><div>四甲,十三都的六至十甲,东三冈九都的</div><div>一、二、三甲,南二区十都的一、二、三甲及十甲的三分之一。 第四区:包括原东四、五、</div><div>六区。</div><div>第五区:包括原东三区九都的四至十甲,上八都全部,南二区十都的四至九甲及十甲的三分</div><div>之二。</div><div>第六区:包括原南三区十五都全部,西四区十一都的六至十甲。 第七区:包括原南四区全</div><div>部。</div><div>第八区:包括原西三区全部,西四区十一都的一至五甲,西一区南六都。</div><div>第九区:包括原西二区全部,西一区北六都的八、九、十甲,北二区下四都四甲的四分之一。</div><div>第十区:包括原北一区全部,北二区上五都全部,下四都的一、</div><div>二、三甲和五至十甲,又四甲的四分之三,西一区下五都全部,北六都的六、七甲。</div><div>直属霞城乡。以原南一区十二都的八、九、十甲为范围。</div><div>区以下划有乡、镇。全县有多少乡、镇,由于档案在日寇入侵时毁于兵燹,尚待查考。据民</div><div>国二十二年(1933)七月二十八日《湘潭县农会第二届干事会工作报告书》中称:“原区农会</div><div>本年三月一律撤销,随同自治新区改编,业已先后成立,计区会十区,乡会一百三十五乡。”</div><div>全县是否有一百三十五个乡镇,或以后乡的范围扩大、乡数减少等问题,有待查证。据当时</div><div>残存的《湘潭民报》和各种“田契,,及以后的文件中记载的乡,镇名,已知五十六个(当时</div><div>虽划分乡,镇,群众仍习用都、甲称地名)。兹分区将各区所辖乡、镇名称列后。望知情者</div><div>补充。</div><div>第一区:即城区。有雨湖镇、壶山镇、文华镇、东平镇。</div><div>第二区:有株洲镇、清水乡、白关乡、昭阳乡、藕花乡、空灵乡。 第三区:有易俗河镇、</div><div>白壁乡、石洪乡、云霓乡、大英乡、杨溪乡、忠信乡。</div><div>第四区:有三门镇、朱亭镇、淦田镇、建宁乡、龙华乡、天台乡。 第五区:有花萼乡、石</div><div>门乡、晓霞乡、天马乡。</div><div>第六区:有大平乡、大同乡、隐山乡、上星乡、大荷乡、汉城乡、碧泉乡、日华乡、石坝乡。</div><div>第七区:有大安乡、青山乡、永庆乡、石鼓乡、歇马乡。 第八区:有石潭镇,涟南乡、仁</div><div>惠乡、龙泉乡、乌石乡。 第九区:有姜畲镇、云湖乡、白衣乡,清溪乡、银田乡。 第十区:</div><div>有黄龙乡、南谷乡、仙女乡、正心乡、九华乡。</div><div>乡以下分保、甲。民国二十四年(1935)涟南乡《会议记录》记载,全乡分为一至五保,每保</div><div>一般为一个大王庙的范围,下分一至五甲,每甲约两个土地庙或三个土地庙的范围。</div><div>第三次变动是民国二十七年(1938)六月,据湖南省政府训令,“为了严密保、甲组织,将区</div><div>废除,扩并乡、镇区域,直属乡撤销,与其他乡、镇同级。”至民国二十八年(1939)八月完</div><div>成撤区扩乡,整编保甲的工作。全县共划为三十二个乡、镇,四百二十二保,四千七百一十</div><div>八甲。</div><div>民国三十年(1941)十月十五日湘潭县政府第四十一次县政会议决定,将晓霞乡划为晓霞、石</div><div>门两乡,将天马乡划为天马、花萼两乡。将石潭乡划为石潭、乌石两乡。至此全县共三十五</div><div>个乡,镇(十九乡、六镇),五百一十二保,八千八百三十五甲(东平镇民国三十一年一月并入</div><div>霞城乡,十二月又恢复东平镇)。</div><div>民国三十三年(1944)完成整顿户口,按每甲不超过二十户,每保不超过二十甲的原则,保增</div><div>编为八百一十九个,甲增编为一万一千五百三十六个。</div><div>民国三十三年(1944)六月湘潭县沦陷。为了适应战时指挥,除城区三个镇外,其余将全县三</div><div>十二个乡、镇划属四个行署管辖。河西行署辖龙华、白石、花萼、空灵、藕花、白云、易俗</div><div>河七个乡;涟北行署辖仙女、姜畲、黄龙、正心、银田、清溪六个乡;河东行署辖株洲、白</div><div>关、天台、建宁,东平、霞城、昭阳七个乡、镇;涟南行署辖石潭、涟南、乌石、花石、锦</div><div>石、碧泉、永青、石安、晓霞、石门、天马、忠信十二个乡。行署配有主任、副主任、秘书</div><div>及民政、经济、文化、警卫四股,共十多人,代行县政府管理乡、镇事宜。日寇投降以后,</div><div>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九月各行署奉令撤销。</div><div>第四次变动是民国三十六年(1947)二月二十五日县政府第三次县政会议,根据省政府“裁缩</div><div>乡、保”的训令,决定“从三月一日起开始实施”。至九月底,将全县 159357户,954643人,</div><div>划 17个乡、镇,358保,6139甲。兹分列于后。</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黄光略故居▼</h3> <h3>周小舟故居▼</h3> <h3>昭潭镇。由文华、雨湖、壶山三镇合并,镇公所设风筝街,辖 34保,689甲。
</h3><div>黄龙乡:即原黄龙乡范围,乡公所设万家祠堂,辖 15保,297甲。
</div><div>仙女乡:即原仙女乡范围,乡公所设南塘庵,辖 l4保,263甲。 姜畲乡:由原正心、姜畲
</div><div>两乡和涟南乡之一部分合并,乡公所设姜畲,辖 20保,397甲。
</div><div>清田乡:由原清溪、银田两乡合并,乡公所设银田寺,辖 2l保,312甲。
</div><div>石潭乡:由原石潭、乌石两乡合并,乡公所设麻蝈堆,辖 16保,261甲。
</div><div>涟碧乡:由原碧泉乡及涟南乡之一部合并,乡公所设郑家坳,辖 18保,317甲。
</div><div>永安乡:由原永青、石安两乡合并,乡公所设石鼓湾,辖 27保,463甲。
</div><div>花石乡:由原锦石、花石两乡台并,乡公所设花石,辖 26保,333甲。
</div><div>天衢乡:由原白石、花萼、天马三乡合并,乡公所设团山铺,辖 28保,393甲。
</div><div>晓忠乡:由原忠信、石门、晓霞三乡合并,乡公所设桎木桥,辖 29保,491甲。
</div><div>易俗河:由原易俗河、霞城、白云、东平四乡、镇合并,乡公所
</div><div>设易俗河,辖 22保,376甲。
</div><div>株洲镇:由原株洲、白关、昭阳三乡、镇合并,镇公所设株洲,辖 33保,495甲。
</div><div>藕灵乡:由原藕花、空灵两乡合并,乡公所设高芙冲,辖 20保,357甲。
</div><div>龙华乡:即原龙华乡范围,乡公所设唐衣岭,辖
</div><div>建宁乡:即原建宁乡范围,乡公所设九节垅,辖
</div><div>天台乡:即原天台乡范围,乡公所设黄龙桥,辖
</div><div>11保,213甲。 10保,218甲。 14保,224甲。</div> <h3>大杰寺▼</h3> <h3><b>中湘之意</b></h3><div>湘潭涟水河上游包括湘乡市全境 娄底全境称之为上湘 涟水河的中游与湘江中游包括湘潭县全境 韶山市全境 湘潭市区称之为中湘 湘江下游包括长沙市区 湘阴县全境称为下湘 因此中湘即为湘潭县文化地理名词,例如中湘文化 中湘贺氏族谱就起始如此</div><div><br></div><div><b>贺家段之意</b></div><div><br></div><div>因第四派祖贺公朝京讳道衡迁居本都五甲岳家李氏(虎形山旁)落居,生育九子分衍九房,后嗣聚居于此而称贺家段,明朝有班竹塘贺家段 清朝有羊塘贺家段之说 因此我们家族称为贺家段贺氏</div><div><br></div><div><b>都甲之意</b></div><div><br></div><div>都甲制,盛行于明、清两代,是农村实行的一种行政区划,已有六百余年历史,县下设置“都”,都下设置“甲”,一般以序数命名,分别为一都、二都……以及X都一甲、X都二甲……,征收赋税钱粮,是都甲的主要任务。解放以前较长时期,农村从事迷信职业的师公、道士等,书写“文疏”,多沿用此都(乡) 甲(甲)、里(保)邻作为地名。</div><div><br></div><div><b>江右之意 潭邑之意</b></div><div><br></div><div>江右泛指江西全境 潭邑即指湘潭县</div> <h3>黎氏八俊故居▼</h3> <h3>马英九祖居地▼</h3> <h3>宋楚瑜祖居地▼</h3> <h3>左宗棠故居▼</h3> <h3>杨度▼</h3> <h3>胡文定墓▼</h3> <h3>罗亦农碑▼</h3> <h3>虚云法师▼</h3> <h3>碧泉潭▼</h3> <h3>昭山古寺▼</h3> <h3>鲁班殿▼</h3> <h3>宝塔▼</h3> <h3>文庙〔孔庙〕▼</h3> <h3><font color="#010101">关圣殿▼</font></h3> <h3>夕昭亭▼</h3> <h3>万楼▼</h3> <h3>云门寺▼</h3> <h3>镇湘楼▼</h3> <h3>东山书院▼</h3> <h3>茅浒水乡▼</h3> <h3>文塔▼</h3> <h3>仙女庵▼</h3> <h3>壶天古村▼</h3> <h3>宝峰寺▼</h3> <h3>望衡亭▼</h3> <h3>海会古寺▼</h3> <h3>秋瑾故居▼</h3> <h3>唐兴桥▼</h3> <h3>抗日阵亡烈士碑▼</h3> <h3>湘潭烈士陵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