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读后感 作者:军长

周书利

<h3>  很早便听朋友说起过余华的小说《活着》,临了不忘叮嘱一句:"还是别看了,太压抑。"我笑笑,不以为然。</h3><h3> 一晃好多年过去了。</h3> <h3>  终于有一天,当我把这本书捧在手里一口气读完,空气刹那间凝住了。作者用朴素、细腻的文笔,极尽生活化的语言,把中国社会从GMD时期到后MZD时代经历的所有苦难浓缩到了主人公福贵和他的家庭身上。这是一次残忍的阅读,接踵而至的打击竟让我无从同情,准确地说应该是麻木了。我甚至不能理解怎样的信念支撑着他坚强地活了下来?</h3><h3> 少年福贵无疑是幸运的。老子是拥有百亩良田的地主,家大业大。自然的,福贵也成了方圆百里人尽皆知的阔少,搁现在就是典型的富二代。娶了城里米行陈老板的千金家珍,用福贵自己的话说:"有钱人嫁给有钱人,就是把钱堆起来,钱在钱上面哗哗地流,我们走路时鞋子的声响,都像是铜钱碰来撞去的……"当真是风光无限。</h3><h3> 少年福贵又是可憎的。幼年时不学无术,目无尊长。稍大些流连于花街柳巷,嫖妓、赌博,五毒俱全。书中一处细节:骑在胖妓女脖子上,咧着嘴频频向两旁哄笑的人点头致礼。来到丈人近前,一把扯住妓女的头发:"站住,站住。"大声对丈人说:"岳父大人,女婿给您请安了。"另一处细节:最后一次赌博时,家珍来了,"一声不吭地跪在我面前,细声细气地说:你跟我回去。我反手给了她两巴掌,家珍的脑袋像是拨浪鼓那样摇晃了几下,还是跪在那里:你不回去,我就不站起来。我对他又打又踢,打到最后自己都觉得没趣了,吩咐旁边下人:把她拖走,拖得越远越好。家珍被拖出去时,天已经完全黑了,刚下过雨的路坑坑洼洼,一个孤身女人,怀着七个月的身孕,顶着一路的狗吠,跌跌撞撞回到十多里外的家里……"</h3> <h3>  自作孽,不可活。也就在这一天,阔少福贵输的倾家荡产,直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h3><h3>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算是客气的了。我搜肠刮肚,竟找不出比"混账透顶,畜生不如"更脏的词汇来斥骂福贵。<br /></h3><h3> 谁曾想,深重无边的苦难才刚刚开始。</h3><h3> 老地主受不了打击撒手西去;</h3><h3> 脱去绸衣换上粗布的阔少爷租了五亩地本想踏踏实实做个佃户却又被抓了壮丁;</h3><h3> 战场上大难不死当了解放军俘虏的福贵辗转回到家中,聪明、乖巧的女儿凤霞一场大病变成了哑巴;</h3><h3> &nbsp;刚上五年级的儿子有庆在学校号召下为救县长夫人,被一众阿谀掐媚的医生抽干了最后一滴血,孤零零抛在了停尸房;</h3><h3> 女儿凤霞嫁给了憨厚淳朴的偏头女婿二喜,相亲相爱,苦中有乐,却因产后大出血撒手人寰;</h3><h3> 劳苦一辈子的家珍亲手送走闺女后终于油灯耗尽,抱憾离世;</h3><h3> 老实巴交的女婿二喜既当爹又当娘,好不容易拉扯苦根到了四岁,在一次搬运工作中被两排水泥板轧成了肉泥;</h3><h3> 老福贵本想着和外孙苦根相依为命,灾难又一次降临到了这个刚刚七岁的孩子身上,昏了头的福贵心疼发着高烧的外孙,半锅豆子撑死了以为这就是人间珍馐美味的苦根……</h3> <h3>  接二连三的,白发人送黑发人,阴阳两隔,这种痛,我懂,你未必会懂!</h3><h3> 我实在读不下去了,喉头哽咽,喘不过气来,只好缓步出去,呼…吸,呼…吸……</h3><h3> 我竭力想象作者余华到底想表达什么思想,一个人的悲惨命运?一个民族的苦难经历?都对,又不尽然,我分明读出了另一种超然和美好…… </h3><h3> 家珍是不幸的,也是幸福的。少女时代的家珍人漂亮,有文化,虽算不上大家闺秀,总也称得小家碧玉。兼具传统女人温柔、善良、勤劳、贤惠、逆来顺受等特点于一身。她不懂什么叫爱情,却爱得朴实无华,忠贞不渝;她不懂海誓山盟,却知道不离不弃,从一而终。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只有柴米油盐的琐碎;没有一丝一毫地索取,只有化炬成灰地奉献。她知道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老理儿,而福贵终究没有负她。</h3> <h3>  文中几处描写忍不住泪目:&quot;我开始心疼自己的女人了,这是家珍告诉我的。&quot;</h3><h3> &quot;家珍脱掉了旗袍,也和我一样穿上粗布衣服,她整天累得喘不过气来,还总是笑盈盈的。&quot;</h3><h3> &quot;我也不要什么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给你做一双新鞋。&quot;</h3><h3> &quot;我知道家珍的话,我的女人是在求我们从今以后再不分开。&quot;</h3><h3> &quot;家珍当初要是嫁了别人,不跟着我受罪,也不会累成这样,得这种病。我在村里挨家挨户借钱,我也不知道怎么了,一说起给家珍打口棺材,就忍不住掉眼泪。&quot;</h3><h3> &quot;这辈子也快过完了,你对我这么好,我也心满意足,下辈子我们还要在一起过……&quot;</h3><h3> 多么朴素的爱呀!你可以说家珍没见过世面,没有追求,我却从头至尾看到了温暖和知足。</h3><h3> 反观现在一些人,一味地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包容,不懂患难,一言不合,一拍两散。究竟是时代抛弃了我们,还是我们抛弃了这个时代……</h3><h3> 回过头再来说书中另一个感人的情节。福贵太穷了,为了让儿子有庆念得起书,夫妻巴望着找个好人家领养凤霞,凤霞被领走那天,&quot;凤霞的眼泪在脸上哗哗地流,哭得身体一抖一抖,一点声音也没有,她时不时抬起胳膊擦眼睛,我知道她这样做是为了看清楚她爹。&quot;富贵亲自送凤霞走时,&quot;我就在路灯下把凤霞放下来,把她看了又看,凤霞是个好孩子,到了那时候也没哭,只是睁大眼睛看我,我伸手去摸她的脸,她也伸过手来摸我的脸。她的手在我脸上一摸,我再也不愿意送她回到那户人家去了,背起凤霞就往回走。凤霞的小胳膊勾住我的脖子,走了一段她突然紧紧抱住了我,她知道我是带她回家了。&quot;</h3><h3> 回到家里,家珍怔住了,我说:&quot;就是全家都饿死,也不送凤霞回去。家珍轻轻地笑了,笑着笑着眼泪掉了出来。&quot;</h3><h3> 哪家儿女不是爹娘的心头肉啊,骨肉分离的痛锥心刺骨。</h3> <h3>  电影《唐山大地震》中徐帆饰演的元妮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救方登还是方达的艰难抉择,其中一句台词记忆犹新:&quot;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quot;<br /></h3><h3> 清楚记得六岁时父亲给我抱回家的一条纯种狮子狗,浑身上下黝黑发亮,虎头虎脑,湿湿的鼻头不停地在我脚脖子上蹭来蹭去,呆萌可爱之极……由于年幼无知,被一个大哥哥空口许诺的一窝兔子骗走了。小黑幽怨的眼神至今历历在目,依稀仿佛昨天。</h3><h3> 书中另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同样让我唏嘘、动容。这就是少年福贵家里的长工长根。按规矩,长根替福贵家干了一辈子,老了应该由福贵家养起来的,奈何主人不争气败了家业,临了竟沦落街头。 &nbsp;</h3><h3>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食不能果腹,暮不知归宿的流浪汉,竟也能重情重义,知恩图报。书中一句:&quot;太太,我想少爷和凤霞,就回来看一眼。&quot;</h3><h3> 长根再次回来,是捡了一根扎头发的红绸,洗干净后放在胸口专门来送给凤霞……固执的长根还拒绝了福贵的好心挽留,因为,他知道,昔日的少爷如今也是饥一顿饱一顿揭不开锅了。</h3><h3> 都说普通百姓的感情最淳朴、最真实,读到此处,我辈真应汗颜无地,长根给我们每个人都上了生动的一课。</h3><h3> &quot;我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quot;老福贵像过客一样语气平淡又不失诙谐地讲完了自己苦难的一生。</h3><h3><br /></h3> <h3>  作者余华在序言中写到:"活着"在中国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接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是的,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信自己有世界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有世界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以及那头也叫福贵的牛……</h3><h3> 身边好友常常戏虐:"现在那么多人抑郁,其实你最应该郁郁而终。"</h3><h3> 知是玩笑,还是禁不住问:"为什么?"</h3><h3> "你内心孤独啊。"</h3><h3> 我笑笑,不置可否。佛家常以看破红尘来形容大彻大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凡事平静面对可矣。</h3><h3> 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却待你如初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