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篇首: 闪游东瀛</b></h1><h1> 跟团旅游,行程被动、选择性差、信息量大、运动强度高,对于挑剔、疲沓的旅者实属无奈;但食住行无忧、行程紧凑、标志性景区一网打尽,对于语言不通、体力尚佳、滿足于到此一游的旅者却是不错选择。我的日本之行便属后者。</h1><h1> 七天行程塞得滿满当当,大阪→奈良→京都→富士山→东京,一路上十余处名胜皆在计划之中。此番笃定将是兔行闪游,故而仅能称为——初识日本。</h1> <h1> 日本,作为我国东部隔海相望的邻居,我对它的记忆可谓既熟悉又陌生。</h1><h1> 历史和地理常识告诉我,那是一个由3700多岛屿组成的山地岛国,总面积不足我国1/25,仅有30%的国土适于耕种,矿产资源极为匮乏,却养活着相当我国十分之一的人口。</h1><h1>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非常发达。它在治金、汽车、船舶、电子、化工、医药等领域所取得的科技成就世界瞩目。</h1><p class="ql-block"><br></p> <h1> 千余年来,日本始终承袭着中华文化,却400年来与我国争斗结怨无休。它二次发动侵华战争,让中国人付出了数千亿经济损失和3000多万同胞生命代价,时至今日却毫无悔疚之感。这就是我所熟悉的日本,一个既令人钦佩却又极端憎恶的国家。</h1><h1> 除去明治维新推动了社会变革,二战惨败天皇淡出了政治舞台,君主立宪改为了西方议会制之外。我不理解,百多年来,为何日本社会能保持长期稳定?为何能在狭小贫瘠土地上,取得社会和经济高速发展?不知普通百姓如何生活工作和学习?不知他们有没有统一的信仰?不知政府如何进行社会管理、滿足社会需求、协调社会矛盾、维持社会治安?也许这就是我心目中陌生的日本,一个近在咫尺却又远隔天漄的国家。 </h1> <h1> 2018年仲春,旅行团启程经青岛飞赴日本大阪,正式开启了我的“本州七天之旅”,也开始了“用我的眼睛看日本”的难忘历程。</h1><h1> 我期待着近距离观赏日本不一样的自然风光,感受不一样的历史文化,体验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了解不一样的社会民生。</h1><h1> 我希望通过自已的双眼,不带偏见地认识这位永远搬不走的邻居。希望自己的杂谈孔见,能让朋友们分享我的游历感悟,让我的故事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消遣。</h1> <h1> 飞机离开青岛一路向东,飞过东海、横跨韩国、穿越日本海,缓缓降落在本州岛西南端大阪湾中的大阪关西国际机场跑道上。</h1> <h1> 日本国土面积的98%,由四座岛屿组成。它们自东北向西南分别为北海道岛、本州岛、四国岛、九州岛。</h1><h1> 本州岛是四个岛屿中最大一个,东北向西南长约1300公里,宽约50至230公里,面积23万平方公里约佔日本国土总面积60%;岛內最高点是熄喷百年的著名活火山——富士山,高3776米。</h1><h1> 本州岛是日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首都东京及著名古城京都、奈良、名古屋,工业与商贸之城大阪都在这座岛上。可以说,没到过本州就等于没来过日本。</h1> <h1><b>一、大阪(Osaka)篇</b></h1><h1> 大阪市日本的工业与商贸之都,所谓“一都(东京都)、一道(北海道)、二府(大阪府、京都府)、43县”,是日本延续了数百年的行政区划。大阪是其中府厅所在,也是日本的行政中心之一。</h1><h1> 大阪市面积223平方公里,人口267万人,为日本仅次于东京、横滨的第三大城市。</h1><h1> 公元250年开始,大阪地区因“河内湖”水质逐渐淡化适宜农耕,而随着人口集聚增加。又因其临海,而逐渐成为港口贸易城市。七世紀中叶,大阪曾短暂成为过日本国都。</h1><h1> 近代以来,大阪以其区位优势逐渐成为以钢铁、机械制造、金属加工为主的重工业,和以纺织、印刷、食品、造纸、化工为主的轻工业生产基地。並以其优良港口设施、发达陆路交通、10万家商业机构,成为了日本西部的商贸之都。</h1> <h1><b>1、大阪关西国际机场的效率</b></h1><h1> 关西国际机场由意大利著名建筑大师伦佐 · 皮亚诺设计。始建于1987年,1994年交付使用。这是一座完全建在人工填海造岛上的机场,其规模至今仍号称世界第四。</h1> <h1> 关西国际机场,被誉为世界现代建筑的奇迹之一。其候机楼上下共分四层,外形酷似一段超大型客机的机身,长度延绵1.8公里。出发和到达均有内部轨道列车提供服务,还有地铁专线通过海底隧道直达大阪市区。 </h1> <h1> 国际旅客从机场四楼出发,登上观景平台,可以乌瞰机场全景、遥望隐约可见的大阪和壮美的跨海大桥,观赏候机楼波浪起伏的穹顶和呼啸起落的飞机。</h1> <h1> 只可惜我们到达时天色己晚,机场内外都己空荡荡的。未能一睹机场的全貌及细节的精彩,实为一憾。</h1> <h1> 关西国际机场所在的人工岛,距离海岸5公里。除地铁隧道外,唯一能与陆地联接的,是一座笔直的跨海大桥。夜幕中,依然隐约可见它的婀娜身姿。</h1> <h1> 离开东方航空公司的机舱,双脚便踏上了日本国的土地。走廊里的卡通欢迎画面,让人有了几分亲切感。</h1> <h1> 与国内机场一样,随处可见的便是各种商业广告。</h1> <h1> 时间晚了,关西机场的到港旅客不多,但机场却依然处处表现着一流服务的效率。</h1><h1> 四种文字的指示牌随处可见,内容准确而清晰。旅客途经的每一关键位置,一定会有机场人员提供服务,态度礼貌而谦和。</h1><h1> 我注意观察了各类工作人员,无论忙闲竟没有一人翻看手机,甚至没有人手持手机。这在国内,几乎可以成为我观察员工基本素质的最佳标志。</h1> <h1> 到港旅客的专用轨道列车24小时提供服务,大大加快了旅客进出港节奏,舒适而安全。</h1> <h1> 最能表现机扬工作效率的,便是入关检查和落地签证了。关西机场海关竟然为80多位外国入境旅客一次开放了8个关口。通关时,最费时间的要算留录双手姆指纹了(许多人需要重复多次才能成功),尽管如此每人有效通关时间仍不到1分钟,等候时间仅仅不足10分钟,令我这经常出国之人惊叹不己。而同样的过程,俄罗斯需要排队等候60~90分钟,乌克兰需要20~25分,德国、瑞士等国也需要12~15分钟。</h1> <h1> 入关几分钟后,我们走到了随机托运行李的传送带旁。令人大吃一惊的是,行李竟然先我们而到达了,这种情况在任何国家几乎都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h1> <h1> 更令人惊诧的是,机场工作人员早己代旅客将部分暂无人领取的行李从传送带上搬下,整齐地摆放在了一侧空地之上。我在感慨之余特别看了看手表,从我们走下飞机那一刻至此,整个过程竟然不到15分钟。这速度比较国内或其他任何国家,整整快了1~12倍!</h1> <h1> 大阪关西国际机场的运行效率是惊人的。初来乍到,眼前一切便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h1><h1>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是也。做为我们这些从亊企业管理多年的人,深知高效率是企业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绝非一个部门或几位高素质员工所能实现的。企业管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制度、流程、培训、考核、激励,所有技术环节的动态优化组合,需要所有部门、每一岗位员工积极协同配合才能实现。 </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效率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显性评价标准。往小说,是企业管理能力、经营理念、团队精神、岗位素养表现。往大说,则是国家治理能力、社会教育、国民素质综合体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有比较才有鉴别,关西国际机场效率令我由衷赞叹,印象极为深刻。</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未完待续)</span></h1><h1> 旭日腾骢</h1><h1> 2018年4月3日于长安</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