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西山森林公园位于昆明市西郊15公里,由华亭山、太华山、罗汉山等组成。它峰峦连绵40多公里,海拨1900米至2350米。相传古时有凤凰停歇,见者不识,呼为碧鸡,故也称碧鸡山。又因形状像卧佛,也叫卧佛山。西山森林茂密,花草繁盛,清幽秀美,景致极佳,在古代就有“滇中第一佳境”之誉。从昆明城东南滇池边或市区高楼处眺望,西山宛如一位美女卧在滇池西岸。她的头、胸、腹、腿部历历在目,青丝飘洒在滇池的波光浪影之中,显得丰姿绰约,妩媚动人,所以又叫睡美人。睡美人俗称的由来,不是公主私下出宫和一小伙结为夫妇,国王为狠心拆散这一美满姻缘,设计将小伙子害死。公主悲痛欲绝,痛哭不止,泪水汇作了滇池,她也仰面倒下化作了西山。我们年幼时听到的传说,是一个帅气能干的石匠小伙发愿凭一己之力完成龙门石窟雕刻,可惜功亏一篑,最后一秒雕断了龙门魁星手中的毛笔笔尖,愤而跃下龙门石窟,年青的妻子悲痛欲绝,痛哭不止,泪水汇作了滇池,她也仰面倒下化作了西山睡美人。</h3> <h3> 西山公园景区入口,“碧鸡秋色”牌坊。过去,公交或私车都能驶到此处停车,如今不行了,隔着一个茶马花街。西山森林公园,元代为"滇南八景"之首,明代居"云南四大名山"之冠,清代"昆明八景"中"滇池夜月"即滇池西山夜月,当代又是"昆明十六景"之"睡美人山,龙门飞峙"。西山景区里景点较多,主要有华亭寺、太华寺、三清阁与最具特色嵌缀千仞峭壁之上的龙门石窟。至于近现代增建的小石林、聂耳墓、南洋机工纪念碑等更是不可枚举。西山森林公园攒列着飞云奇秀的飞巅,气势磅礴的湖光,极穷百里的市区新貌,还有丰富厚重的千年历史文化,使得西山独具神秘魅力,吸引着中外的游客纷至沓来。平时里昆明本地人将爬西山锻炼身体,走小路去猫猫箐农家乐欢度周末当作寻常事不说,每年阳春三月,昆明人有“三月三,耍西山”的习俗,届时四方士民云集聚会,唱山歌,对小调,耍龙舞狮,野餐赏景,更是热闹非凡。</h3> <h3> 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山森林公园华亭寺北面约200米处、高跷至西山公路右上侧的罗汉山山麓中,1989年7月7日落成;碑高9米,加上基座高度则为12米,底座刻有"赤子功勋"四个大字,碑顶有当年的南侨机工荣誉纪念章图案,巍巍丰碑矗立在苍松翠柏之中;2001年被中国侨联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h3> <h3> 华亭寺东山门,由钟楼改建而来。华亭寺原名大圆觉禅寺,元代至治三年(1323)玄峰和尚就大理国时期高氏别墅旧址建寺,明天顺六年(1462),寺僧相晟主持重修,清康熙二十六年(1688)重修扩建后定名华亭寺。一九二零年虚云老和尚主持重修,时称“靖国云栖禅寺”,为昆明地区的最大佛寺。1984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华亭寺列入全国首批开放寺院,承蒙广众善士之功德,重修藏经楼、翻修殿堂、新建五百罗汉堂,修复文物古迹及古今名家匾联,增加现代书法楹联,完整地保护名山佛寺。</h3> <h3> 华亭寺雨花台。</h3> <h3> 华亭寺放生池与天王宝殿。</h3> <h3> 华亭寺天王宝殿殿门。</h3> <h3> 华亭寺天王宝殿殿门前左侧的避水金刚,也称哈将。</h3> <h3> 华亭寺天王宝殿殿门前右侧的烈火金刚,也称哼将。</h3> <h3> 华亭寺大雄宝殿。</h3> <h3> 华亭寺大雄宝殿法海珠轮卷拱门与外廊。</h3> <h3> 华亭寺藏经楼。</h3> <h3> 华亭寺富丽堂皇的方丈大门。</h3> <h3> 华亭寺朴实无华的寮房入口与走廊。</h3> <h3> 华亭寺大雄宝殿香林禅苑卷拱门与外廊。</h3> <h3> 华亭寺大雄宝殿后夹道。</h3> <h3> 华亭寺里睡莲与金鱼小品。</h3> <h3> 华亭寺里睡莲与金鱼小品。</h3> <h3> “太华古道”石牌坊。出华亭寺到太华寺有两条路,一条是走盘山公路,一条就是转过华亭寺山门百米就看到的古道。</h3> <h3> 太华古道没有惊险,也没有奇景,是一条依山势,顺地形而蜿蜒于林中的小路,你几乎看不见任何古迹,经过无数次修葺,这条长约2公里古道已经是难寻古道之旧貌了。但其可避免盘山公路的来往车子安全隐患,古道宽敞平整,依地势走向,错落有致分布,时而陡峭,时而平缓,弯弯曲曲,穿行在树林中,甚是惬意。</h3> <h3> 景区盘山公路。</h3> <h3> 位于西山太华寺门外,一株高约20米的银杏树苍老肃穆,四五人方可合抱,斑驳的树身显示着它已年代久远。树下的说明石碑上说,这株银杏树至今已经有600多岁了。石碑上还刻录:据《明史纪事本末》和《云南备征录》等书记载,建文帝曾在西山太华寺住过5年(1406—1411年),相传这株银杏树为建文帝亲手所植,虽历经风雨沧桑,依然巍然挺立、枝繁叶茂,是昆明现存的“活化石”树种之一,现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但由于生长在斜坡上,慢慢地树冠就长偏了,加上树龄较大,将整个树身压得倾斜了。为此,西山的管理者2006年用钢筋水泥仿造树的形态,修筑了一根柱子用于支撑倾斜的树身。</h3> <h3> 太华寺石阶与石牌坊。太华寺,又名佛严寺,由云南禅宗第一师玄鉴创建。梁王赐寺额佛严寺,后因太华山而得名。至今已历经七百年风雨驳蚀和兵燹的沧桑岁月,明清两代多次扩建和修葺,但主殿仍保持元代建筑风格。太华寺座西面东,规模宏阔,布局严谨,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展现了多民族传统的穿斗结构。寺内亭、阁、廊、池汇成曲,清幽恬静。以大雄宝殿为中心,两分出游廊,与两厢亭阁楼台相串连,全部建筑占地3562平方米。建筑艺术别具特色,介于北京宫廷园林建筑和苏州人工园林建筑之间。太华寺,万松环翠,鸟语花香,院宇清秀,曲径通幽,令人耳目一新。</h3> <h3> 太华寺石牌坊与天王殿。</h3> <h3> 太华寺石牌坊背面。</h3> <h3> 太华寺入山门后的甬道与大雄宝殿。</h3> <h3> 太华寺大悲阁,也称“缥缈楼”局部与石阶。</h3> <h3> 太华寺大悲阁右厢与石阶。</h3> <h3> 太华寺吴三桂新府雕栏局部。引人注目的是大理石台墀栏杆上攀附着龙、狮、虎、象、孔雀、仙鹿等。它们体态逼真,神情各异,栩栩如生。这是在康熙年间从昆明城内吴三桂的王府里拆运来的。大理石浮雕栏杆透露出吴三桂曾几何时的豪富、奢华、贪酷和衰败。</h3> <h3> 雕栏台阶处有说明碑,全文实录如下:明末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受封平西王镇守云贵。康熙元年(一六六二年)吴三桂逼死南明永历帝,踞五华山永历宫建王府,又“填菜海子之半,更作新府”,珍馆崇台 , 花木扶疏,回廊垒石。康熙填十二年(一六七三年),吴三桂反清,兵败洞庭,十七年三月衡州建“周”称帝,八月病亡。其孙吴世藩改元“洪化”。康熙二十年(一六八一年)清军攻入昆明,灭吴周残余。清康熙二十七年(一六八八年)拆洪化府,木石材料用于重修太华寺。太华寺大雄殿、缥缈楼雕龙石栏及一碧万倾阁皆吴三桂新府之物。</h3><h3></h3><h3>说明:</h3><h3> “菜海子”翠湖古名,这里最初曾是滇池中的一个湖湾,后来因水位下降而成为一汪清湖。又因东北面有九股泉,汇流成池,又名"九龙池"。到民国初年,改辟为园,园内遍植柳树,湖内多种荷花,始有"翠湖"美称。</h3><h3> 因洪化府大门外跨洗马河有石桥,称“洪化桥”。至今河改下水道,“洪化桥”地名犹存,位于翠湖南路君乐酒店侧通人民中路之间。<br></h3> <h3> 太华寺千香柏,树龄150年。</h3> <h3> 太华寺僧墓塔。</h3> <h3> 龙门核心景区入口的“龙门胜境”牌坊。</h3> <h3> 西山聂耳墓。人民音乐家聂耳长眠在太华寺与三清阁之间松柏森森的一片缓坡与绿树丛中。他的墓地呈琴状,主体为琴盘,墓穴琴颈,道上七个花台,呈琴品状,象征着七个音阶;道上的24级石阶,意味着他仅活了24岁。琴盘顶部,七块晶莹的墨石上,分两行横书“人民音乐家聂耳墓”。墓地设计新颖,构思精巧,既富于特点,又显得庄严大方。</h3> <h3> 西山聂耳墓,塑像中景。</h3> <h3> 西山聂耳墓,献花台。</h3> <h3> 俯瞰海埂。以浮桥与连接海埂与高海路的公路为界,左边为滇池的一部分,俗称“草海”,右边为外海。</h3> <h3> 俯瞰海埂与滇池。</h3> <h3> 俯瞰滇池、海埂与远方的市区。</h3> <h3> 西山森林公园的核心景区龙门风景区由“三清阁”和“龙门石窟”两部分组成。进“苍崖万丈”下的售票处不远即象征着七十二地煞的72级台阶,台阶之上有灵官殿,三清阁和龙门石窟。</h3> <h3> 罗汉崖与灵官殿。罗汉崖拱门两边的对联,上联“时出云烟铺下界”;下联“夜来钟磬彻诸天”。背后的横额为“三清境”,两边对联为:“置身须向极高处,举首还多在上人”。</h3> <h3> 在罗汉崖山门与灵宫殿之间有一个朝天桥。外地游客常会忽略此景,此桥为明正德嘉靖年间所建,如今因拓宽景区道路,桥已经被隐藏于石道之下,寻常地方无法看到桥影,有关管理部门在面对公路的某处,安设了一面反射镜供游客一窥桥孔。图为从昏花模糊反射镜中看到的”朝天桥“三字,注意,字是正的。</h3> <h3> 图为从昏花模糊反射镜中看到的”朝天桥“拱桥桥洞与桥面护栏。《徐霞客游记》:……由此南下,为罗汉寺正殿;由此南上,为朝天桥。桥架断崖间,上下皆嵌崖,此复崭崖中坠。桥度而南,即为灵宫殿,殿门北向临桥。由殿东侧门下,攀崖蹑峻,愈上愈奇,而楼、供纯阳。而殿、供元帝。而阁、供玉皇。而宫,名抱一。皆东向临海,嵌悬崖间。每上数十丈,得斗大平崖,辄代空架隙成之。故诸殿俱不巨,而点云缀石,互为披映,至此始扩然全收水海之胜……。</h3> <h3> 图为早些年我拍到的桥拱上的反向字体实景。</h3> <h3> 灵官殿。清道光年间,重修灵官殿、玉皇阁,增建斗母殿、太清宫。清至民国年间,三清阁屡次修葺,均保持了原有的道观建筑风格。1966年"扫四旧"期间,三清阁个个殿阁内的神像,多数被捣毁,据说,当时仅遗灵光殿王灵官及侍从塑像没被革命造反派与小将破坏。</h3> <h3> 在真武宫后有泉一方,泉外一头大牛,内有一尊小牛像,俗称“牛井”或“孝牛泉”。三清阁泉水清凉,终年不涸。关于此泉还有一个传说:昆明有一个姓赵的屠夫买了一头母牛和一条牛犊。赵屠夫绑了母牛要杀时,听见有人在外面叫,于是放下刀子出门去看,不想回来时刀子却不见了,只见牛卧伏在地上。屠夫很是疑惑,把牛犊打起来一看。刀子果然藏在其腹下。赵屠夫拿起刀子就要杀牛,不想牛犊双眼流泪,望着母牛哀鸣。这泪水和哀鸣声深深触动了赵屠夫:牛犊尚有孝母之心,何况人呢?于是赵屠夫放下屠刀,牵着母牛和牛犊到三清阁出家。由于三清阁建于悬崖峭壁之上,取饮用的水极不方便。牛犊为报恩,用牛角穿石,引出甘泉。这个传说情节动人,其中反映了儒家“百善孝为先”和道家“善心有善报”的观念。</h3> <h3> 孝牛泉附近的题词。</h3> <h3> 三清阁里天宝君、太上道君与太上老君刻像。</h3> <h3> 三清阁真武殿的真武塑像。</h3> <h3> 三清阁入口。如今里面已经改造为茶室。</h3> <h3> 三清阁里的斗姆阁。</h3> <h3> 三清阁里的玉皇阁。</h3> <h3> 三清阁里的圣父母殿。</h3> <h3> 三清阁老君殿里的塑像。</h3> <h3> 南极宫里的南极老人塑像。</h3> <h3> 凌霄宝阁牌坊,正面匾额题“凌霄宝阁”。</h3> <h3> 同样是凌霄阁石坊,但反面匾额所题为“妙有真境”。</h3> <h3> “凤凰岩”石窟。昆明西山龙门石窟由北向南,分布着三个坐西向东的石窟。整个石窟从图中的“凤凰啣书处”的旧石室到“达天阁”,全长66.5米。</h3> <h3> 龙门石窟工程共分三期。第一期从明嘉靖年间开始的。主要是在绝壁上开凿了一个宽3.14米,深2.72米,高2.7米的旧石室。石室可容10多个人,中间雕凿有一个石桌。石室的正壁嵌“题滇池饯别图”等诗碑六方;北壁刻有道光进士何桂清撰写的《重修三清阁石洞序》;南壁镌刻《新开云华洞达天阁捐输功德题名碑记》。石室内南北壁上还刻“云海”、“石林”四个大字。室外北侧刻有“揽海处”三个大字;南侧刻有明末傅宗龙草书联:“一径飞红雨;千林散绿荫。”旧石室洞顶上缘岩壁浮雕凤凰一只,该凤凰高、阔各2米,展翅奋飞,口中啣书一函,表现了“黄帝在洛水,有凤啣书,黄帝受而天下大冶。”传说的故事意境。</h3> <h3> 普陀胜境坊。卷拱门两边对联分别是:“摘片金莲南海渡来宏利济”;“ 凿开石室西山趺坐放光明”。第二期工程就是由普陀胜境坊开始的,由道士吴来清主持,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动工。该阶段工程从旧石室开凿的便道,再螺旋蛇道,开凿了一个深3.14米,宽5.22米,高2.8米的“慈云洞”。</h3> <h3> 通龙门石窟隧洞。从“普陀胜境坊”至“慈云洞”这段隧洞,洞与人差不多高,有时还得低头弯腰才能行进,如碰到两人对面相遇,还得相互礼让侧身贴壁,才能相互错开。靠滇池一侧的洞壁,开凿有许多大小不等的石窗,一能让行人采光,二能让游客边行,边看滇池风光。</h3> <h3> 隧道右侧石壁上的五个蓝色大字:“长歌怀采薇”。隧道中由于靠外有石窗,所以光线十分充足,空气也好。</h3> <h3> 这个石窟称慈云洞,石洞四周凿空,中间用原岩石雕刻一尊高0.82米的观音,和一对金童玉女。观音为送子观音,头戴束发金箍,身着道袍,膝前一幼童,两旁金童合十,玉女捧钵。这显然是把佛教的善财童子移植过来,反映了道、释之间互相对立又互相吸收。左壁浮雕为骑龙的青龙星君,右壁浮雕是跨虎的白虎星君。第二期工程完成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历时十五年。整个石窟及其中的雕像、石道等都是在整块石壁上雕成,可以想象当时工程的巨大、工作的艰辛。室内柱上刻杨长春所书楹联:“凿石现普陀,将五百里滇池,都归佛海;援人登彼岸,愿一千双圣手,尽化慈航。”</h3> <h3> 慈云洞里这个石香炉,在这临滇池的一面镌刻着《赠吴道人》诗二首,作者是昆明乾隆年间进士那文凤,诗写于嘉庆六年(1801年)。诗中赞颂这位吴道人开山凿洞的不朽功绩。其中第一首的头四句说:“万钻千锤显巨才,悬崖陡处辟仙台。何须佛洞天生就,直赛龙门禹凿开。”</h3> <h3> 图为在慈云洞处远眺龙门。第三期工程分前后两阶段,前一阶段由杨汝兰主持,从道光二十年(1840 年)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九易寒暑,才打通从“慈云洞”到“达天阁”的隧道。隧道高1.7米,宽1.2米,全长约三十米,被称为“云华洞”。</h3> <h3> ”云华洞“石碑处望龙门。第三期工程后段由杨际泰主持,他是杨汝兰的儿子,也算子承父业吧。第三期后段工程,主要雕凿了龙门和达天阁,全部工程于咸丰三年(1853年)完成。</h3> <h3> 通往龙门的隧道中同样有石窗,从石窗中还可俯瞰滇池的风光。</h3> <h3> 从龙门隧道的天窗中南望滇池风光,图中近处为黄金支队驻地,远端的半岛是晖湾湿地。</h3> <h3> 云华洞南端,即龙门石窟。石窟平台入口,即“龙门”石坊。</h3> <h3> “龙门”石坊。</h3> <h3> 滇池海样宽。1961年郭沫若到大观楼游览后写了一首诗:“果然一大观,山水唤凭栏,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样宽。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掾,我亦披襟久,雄心溢两间。”</h3> <h3> 达天阁石室,也就是正宗的龙门石窟,是龙门石窟的精华。石室宽4.2米,深2.35米,高2.3米,有三个拱门。正门门头上刻有“达天阁”与“天临海镜”;左右两侧的门头上分别刻有“名山“和”石室” 中间的石柱上刻有一副颇有哲理的对联:“举步维艰,要把脚跟站稳;置身霄汉,更宜心境放平。” </h3> <h3> 龙门石窟中央神龛供奉的魁星雕像约1米,魁星右足踏鳌鱼头,左足后跷上抬蹬一个金斗,作扭身点斗状,身姿暗合“魁”字。右手高悬握笔(图中笔无笔尖,见后面特写),左手持一只元宝横胸擒龙的造像。传说古代就是由魁星来点状元,此所谓“魁星点斗,独占鳌头”。</h3> <h3> 魁星手中握的正是秃头笔。</h3> <h3> 龙门石窟中央供奉着魁星,北侧(右)供奉主宰功名禄位的文昌帝君,南侧(左)供奉主宰武运的关圣帝君。神像背后雕刻八仙过海,两壁刻有琴棋书画、浮云骏马,阁顶刻有蟠桃仙鹤。整个石窟构思奇巧,造型生动,动静相宜,精雕细刻,让人喟叹不已。</h3> <h3> 石室外横额上方的峭壁上有一花式石龛,龛内雕有南极仙翁,两旁的童子,各执杖捧桃,形象生动。</h3> <h3> 石室外横额上方花式石龛内雕的南极仙翁与两旁的童子的近景。石龛内的人物大小不足一尺,但情态生动。</h3> <h3> 据资料,龙门石窟等这些难得的宝贵艺术遗产,是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由贫穷道士吴来清首先开凿。吴来清病逝后,杨汝兰、杨际泰父子又继吴遗志,招收石匠继续开凿,直到咸丰三年(1853年),历时72年,方艰辛修造而成。到了龙门石窟,早些年的游客就得回头原路返回,若逢年过节人多,上下之人相互堵塞,可说寸步难行。现今好了,只要执行单向流动,从图中新开的彩云洞为起点的隧道往上走,可经小石林,登上罗汉峰顶端的迎曦亭,或乘缆车下山,或顺石道绕路下山,避开龙门石窟隧道节日期间的拥挤和危险。 这条新隧道是一九八四年才打通的迂回隧道和傍崖磴道。</h3> <h3> 在北郊长虫山巅看华灯初现的昆明市区,还有远方滇池之中的睡美人。再见,谢谢朋友与我同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