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走过》 —— 靠山64届知青纪念7.28下乡50周年纪实

国乐

<h3>50年,说长,整整半个世纪,18000多个日日夜夜;说短,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这“忽然”间我们下乡插队已50周年矣!</h3><h3><br></h3><div>50年前的7.28,我们这些花样少年怀着崇高的理想告别了沈阳来到开原县威远堡公社靠山大队插队建立了青年点。20年前的7.28,我们这些年近半百的知青在靠山村民锣鼓的铿锵声中送走了下乡30周年;10年前的7.28,我们这些年近六旬的知青在清河刘老根山庄的大红灯笼照耀下送走了下乡40周年。</div><div><br></div><div>锣鼓声犹在耳畔,红灯笼犹在眼前,今年7月28日,我们又迎来了下乡50周年,我们这些已近古稀的老知青将在沈阳高德酒店四楼宽敞的宴会厅中欢乐聚会,隆重纪念这一改变我们人生的盛大日子。</div> <h3>为了这一天,青年点点长从2009年64届靠山知青纪念45周年策划以“我们……”为主题系列活动(64届“我们的故事”;65届“我们的风采”;68届“我们的情怀”)开始,就酝酿50周年的纪念活动。经过几年的思想酝酿,这次的纪念主题最终确定“我们一起走过”。这个主题蕴含着我们青年点88人一起挽手并肩,风雨走过, 50年不离不弃。这50年沉淀下来的友情,早已变为难舍难分的兄弟姐妹情。</h3> <h3><i><b>我们的故事</b></i>(六四届知青下乡45周年)2009年</h3> <h3><b><i>我们的风采 </i></b>(六五届知青下乡45周年)2010年</h3><h3> </h3> <h3><b><i style=""><font color="#010101">我们的情怀</font></i></b>(六八届知青下乡45周年)2013年</h3><h3> </h3> <h3><b><i>我们一起走过</i></b>(靠山知青纪念7.28建点50周年)2014年7月28日</h3> <h3><font color="#010101">2014年7月5日筹备组和导演组共10 名同学在丁峪麟家召开会议,这次会议标志着纪念活动正式拉开帷幕。为了这一天,筹备组,做好了大会前期的舆论准备,组织联络和会场选定以及排练场所、复印资料等后勤工作。为了这一天,导演组的杨冬、江宁娜、王众,艺术总监路克勤和演员们放弃休息,利用周日时间不辞辛苦地一遍一遍地排练节目,力争精益求精。特别是江导6月30日就从深圳回到沈阳,并立即废寝忘食地投入到文艺节目的编、导、音乐录制等准备工作中。为了这一天,与青年点失联44年的张晓莉,辗转找到刘才宽,急切地赶回“家”与兄弟姐妹团聚。为了这一天,北京大学的博导肖东发夫妇放弃海南休假赶回来;在深圳有工作的于众、张秀春夫妇请假三天赶回来;在北京给女儿带孩子的徐淑莲请假赶回来;家在盘锦的王聪赶回来了;家在开原、铁岭的同学赶来了。远在青岛为女儿带两个孩子的杨淑英因实在不能脱身就打来了贺电,祝大会圆满成功。沈阳的同学除身体原因和特殊情况外也全数前来参加大会。到会的三届同学共计64名(外加8位来宾共计72人),出席率达85%。(88人中已有10名同学去世)这是我们青年点继下乡40周年后又一次人数众多的大团聚。</font></h3> <h3>2014年7月28日,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同学们早早来到宴会厅,顿时宴会厅内人声鼎沸,多日或多年不见的同学亲热无比,勾肩搭背,握手拥抱,张张笑脸都像初升的太阳。大家或三五人一堆,或八九人一群;或坐促膝而谈,或立拽手叙旧。说不完的话,唠不尽的磕,不觉中时间已悄悄溜过。</h3><div><br></div><div>9点30分一过,大会主持人,青年点德高望重的“点兄”赵守成,宣布纪念大会正式开始,顿时宴会厅内鸦雀无声。接着雄壮有力的“家歌”《我们是靠山人》响彻整个大厅。</div><div><br></div><div>今年的7.28 ,在欢乐中有几分沉重,就在50周年的前夕,我们失去了两位好兄弟——李家政、马犁,他们分别于本月19 、22日因病去世。大会首先为他们和去年去世的徐连斌以及先前去世的共计10名同学默哀1分钟。在这肃穆的1分钟里,大家静静地遥寄哀思,默默地祝福他们一路走好。</div><div><br></div><div>接着介绍嘉宾。点长讲话。</div><div><br></div><div>点长喻国政的讲话一如往年,感情充沛,情绪饱满,富有感染力的讲话获得阵阵掌声。他说:“一对夫妻结婚50年被称为‘金婚’,以示她的珍贵和辉煌。那么,几十名知青五十年不离不弃,胜似兄弟姐妹,一起走过,叫什么?我看应该叫‘金情’”。讲话还提议向7.28人致敬;向我们逝去的青春致敬;向全中国的知青致敬!最后他告诫我们牢记李家政、马犁的警示:“珍爱生命,善待自己,抖擞精神,好好活着,为共同走向7.28六十周年、七十周年、八十周年而努力奋斗!”</div><div><br></div><div>嘉宾洪准,是青年点的姑爷,韩渝生的丈夫,他曾在我们建点30周年、40周年纪念会上热情洋溢地朗诵他的诗作:《永远记得那片土地》,《敬佩你,当年的知青》。今天他又激昂地献上新作《夕阳无限,当年的知青》。之后他夫妻二人又为大家激情献舞,赢得大家热烈掌声。</div><div><br></div><div>嘉宾沈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29中学校友沈美娟向大会敬献她亲笔书写的对联,上联:“兄弟姐妹五十载”下联:“手足情深度盈年”横批:“靠山梦缘”。(路克勤撰联)</div><div><br></div><div>在自由发言中,68届知青张晓莉满怀深情地朗诵她的诗作:《阔别靠山有感》。自然、流畅、情深、意切。瞬间时空转换,大家仿佛回到那魂牵梦绕的靠山,回到那团结友爱的“家”……;68届知青周庆福为大会献上一首藏头诗《生日》“:高山流水会琼楼,德馨知音群聚首,舫游之旅情无限,忆梦天籁缘份求。七情六欲流金岁,二九年华飞天谋,八方留恋寇河水,人间龙凤在神州。”(高德舫忆七二八人)读罢,掌声阵阵。</div><div><br></div><div><br></div> <h3>那台倾注导演们和演员们心血的文艺节目在欢快的开场舞《欢聚一堂》中拉开大幕。4名身着大红舞衣,年近七旬的“少女”,伴着音乐,跳着轻快的舞步,出现在舞台上,使整个会场顿时充满欢乐的气氛。接着,节目主持人陈连弟、杨冬走上舞台,用诙谐、风趣的语言(串联词由丁峪麟撰稿)主持整台节目。</h3><div><br></div><div>首先,丁峪麟著名的诗作《青春的回响》在六名同学的朗朗咏诵中,将同学们带回那个年代、那种豪情,带回那至今保鲜着我们青春的地垄、山梁,那至今飘荡着我们青春回响的村庄。</div> <h3>接下来,独唱、独舞、京剧、女生小合唱、家歌串烧、女中音独唱、女高音独唱等节目精彩纷呈。表演者倾情表演;观众们专情观看,台上台下融为一体。</h3> <h3>最让人惊叹的是67岁的江宁娜的独舞《怒放的生命》,将“怒放的生命”演绎得淋漓尽致,那360度的背旋令人叹服。</h3><div><br></div><div>最精彩的节目当属压轴戏《知青夫妻秀——我们一起走过》。10对双知青在《牵手》音乐的伴奏下,换穿三套服装,三次表演走过舞台。生动、真实地表现了我们知青时代、回城工作时代和现在的退休生活。节目紧扣大会主题,赢得大家一致好评。</div> <h3>文艺节目在大合唱《我的祖国》的歌声中结束。接着全体同学在宴会厅的主席台正中悬挂着的“我们一起走过——靠山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的横幅下面齐刷刷地照了张“全家福”,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微笑。</h3><div><br></div><div>丰盛的午宴开始了。席间,大家继续着未尽的话题。同学们有的低声细语,颌首含笑;有的侃侃而谈,凝神聆听;有的推杯换盏,开怀畅饮;有的举杯敬酒,祝福未来……一时间,宴会厅里杯著叮当、笑声朗朗。</div><div><br></div><div>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主席台成了摄影重地。从一队到九队、从男同学到女同学、从这个班级到那个班级、从指点江山到政治组、从闺蜜好友到至交亲朋,……各种组合照接连不断,你方照罢我登场,大厅里一时间热闹非凡。</div><div><br></div><div>不知不觉中时间又悄悄溜过,已经下午3点多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该说再见了。同学们恋恋不舍握手话别,互道珍重,相约下次聚会再见。</div><div><br></div><div>在同学们声声道别中,我们送走了7.28下乡50周年。50周年的脚步渐行渐远,隐隐的60周年的脚步声响起,让我们互祝健康长寿共同迎接7.28的60周年,乃至70 周年、80周年。</div><div> 写于2014年10月,制作2018年3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