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新绛龙兴寺,探龙兴塔奥秘

宫毅

<h3>运城新绛县有座出名的塔的叫"龙兴塔",它的出名在于自古以来经常会在塔顶冒烟,而且被称为无人可以解释。</h3><div>你听说过哪座尖塔会冒烟?一定没有,我也是第一次听说。不过这是真实的,古代有记载,最近的还是1993年8月。还有报纸登载的照片。还有说1976年也冒过烟。</div><div>这座塔坐北朝南,建在唐朝,公元670年左右建成,有传说陈世美中了状元,娶了公主,做了驸马,却抛弃了发妻和儿女,心有愧疚。捐钱建了这座塔,并把皇上赠的三颗宝珠放到塔顶的铁葫芦里。这个传说大致不可信,但是,却也增添了一点历史乐趣和对人心的两面性的解说。</div><div>塔顶的铁葫芦中到底放着什么,可能无人得知,不过也有另外一个传说,说是古代,有外国传来的舍利子,一般建塔都有镇塔之物,并且安放在塔基里,一种说法,铁葫芦就是一个镇塔之物,只是这个镇塔之物没有放到塔基里,而是放到了塔顶,铁葫芦里可能就供奉着舍利子,信佛的人多半会认为塔顶冒烟,这是舍利子的作用。</div> <h3>从侯马方向开车前往,沿着导航指引的大道前行,远远就可以望到龙兴塔,像是建在山上,看似两层台阶才可以上去。塔顶好像真有一个大葫芦。</h3><h3>把车停在最下部的停车场,便拾阶而上。第二层有四根盘龙吞珠的华表,既然带有龙的图腾,那一定和皇帝有关的。这里原来就是一座寺庙,清朝时香火很旺。原来的名字叫"碧落寺",后来宋朝始主赵匡胤曾在这里住宿过,于是起名"龙兴宫",这件事应该发生在赵匡胤发家之时吧,因为"兴"字是刚开始发展的意思。后来来了不少僧人,于是改名为"龙兴寺"。</h3><div>再上一趟台阶,迎面看到的便是龙兴寺的大门了。和众多的景点一样,在门头上方拉了一幅横幅,上写"购联票抽大奖,游新绛聚旺福",太煞风景了。</div> <h3>跨进大门,又是一段台阶上,不过往上看去,却有一座小亭,等到上到近前,才发现这是一座碑亭。问看守的员工才知道,碑亭是90年代重修时新增加的,为的是要保护亭下这座石碑。</h3><div>石碑是唐朝李渊第十一子的儿子为亡母祈福而建。碑文的正面,即南面,上书精美的篆体,有相当的痕迹表明,曾有众多的书法爱好者前来拓碑,黑底白字。据讲这篇篆文,字体已成一家,在古代,却很少有人敢称识得几个。背面也有几种文体,如钟鼎文,楷书等。这个碑有明显的断处,据讲一位唐朝的篆体书法家开始学帖,最终花了很长时间也未能学成,一气之下,砸了这个碑。这个故事意在说明碑文篆体的唯美玄妙,难以复制。但是,这个故事还是不可信,因为发生在唐朝,这个碑是皇朝血脉所立,砸了这个碑是要满门抄斩的啊。</div><div>这个碑据讲是国家一级文物。的确,有一千多年了,在泰山脚下或者华山脚下地方的寺庙,以及国内众多的地方有唐朝的碑,但是现在基本都已成为秃面的无字碑,看不到几个字了,而这个碑,文字清晰,保存之好,也应该是一个奇迹。</div><div>碑亭后面是大雄宝殿,里面供奉着三个大佛和四个菩萨,称奇的是,这些泥塑像是元代的,上面还有彩色遗迹,虽然断指断手,但是不影响整体的效果。我很是惊诧,这样的泥塑竟然能够逃过文革"破四旧"的运动?问了看护的老人才知道,当时山下一位老人,曾带领一拨瓦工泥工,在这泥塑前修建了一堵死墙,墙前堆放着大量的杂草农具,造反派来时看到这种景象,也就罢了。这位村民真是为保护国家的文物立了大功。</div> <h3>从大雄宝殿旁边的侧门绕过去就可以到达龙兴塔的前门了。我对塔顶冒烟之事还是很上心的,所以一定要登塔的。</h3><h3>塔是南北朝向,北门关上,开着南门,东西向还有两个空间,相似原来也有通风的门。正门面对大雄宝殿的后墙。墙上有一张略微泛白的布联,上印有93年龙兴塔顶冒烟的新闻报道以及人头晃动,众人聚集观看塔顶冒烟的情形照片。我想照片和媒体刊号不会是假的吧。</h3> <h3>(从一层上来,需要反身上对面的梯子台阶,高度有我的小腿长,小孩子怎么能够跨过去?)</h3><h3><br></h3><h3><br></h3><h3>步入塔内,空间不大,约莫十来米直径,靠背面北墙上有一个木头的直梯,六十度角上下,很陡,梯子上面开了通空。等登攀上到通空位置,发现有些困难了,这需要反身跨上有小腿高的第二节转向梯子的踩台,小孩子恐怕不能上去了。</h3> <h3>这层约莫2米3左右高,站直伸手够不着顶,地面都是木制的,朝南朝北有一个通窗,风可以从北面过来,从南面的窗口出去,我想,每一层如果这样设计,就可以减轻风对塔体的冲击力吧。以后每上一层,也几乎就是这样的了。</h3><div>越往上去,发现越难爬梯。等到了第七层时,几乎就只有转身的地方,插脚的地方都小。梯子几乎是从下层的北面直接通上层的南边,然后再转到上一层的北边。每层的开口只有约莫六七十公分,有的层恐怕更小,有的时候还抵住你的背或者腰。</div><div>南京有座灵谷塔,旋梯般向上,道有两人宽,每一层面都有门。门外有环台,人可以到环台上绕一圈观看四周的风景。但是这座龙兴塔,每一层的南北相向的通窗并不在眼前,塔体很厚,需要爬行约莫1到2米多才可以到达外口。在塔内,你是无法看到下面的情形,而且因为安全问题,好像每个外口都被铁条拦住了。大约到了第十层时,才看到有一个口是开着的。</div> <h3>(上到了最高一层,空间真的小啊。)</h3><h3><br></h3><h3>继续往上,更加困难。每层除了一个可供上下梯子,以及供一个人挪脚的地方,已经几乎没有其它地方了。不过还是想看看顶层的情形的。这是我的"理想"啊,我想探究龙兴塔冒烟的秘密。</h3><div>在我苦苦坚持下,最后的时刻终于到来了。不过当我探出头,露出半截身子,出现在最高一层的时候,如果这时有一个摄像机放在面前,当时的我,一定是个傻傻的形象,因为最高一层,空空如也,只有一个朝南的通窗,还是用铁条封上的,顶上是木头板的,除了上来的通口,其他地方恐怕直供两个人坐着……。</div><div>"什么也没有啊",我沮丧地苦笑着。</div><div>这一幕让我想起了电影"地道战"的情形。</div><div>"全体注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民兵队长对着通心竹子在喊着。呵呵,像是一个玩笑啊。此时的我坐在最高一层的开口处,两腿荡在梯子上,也就是这种感觉了。。◕‿◕。</div><div>在塔底可以看到上面的铁葫芦,现在在这里肯无法看到的,窗外的四周景象也是不可能欣赏到了,绝对没有灵谷塔的风景。</div><div>这里空寂之静,好像可以听到自己的呼吸。通窗外,有时可以听到呼呼的风声。我盘腿坐下,无法想象出塔顶的黑烟从何而来。我想起下面还有一个通窗开着,我不妨可以看看去。</div> <h3>下到第十层,朝北的通窗通道上铺着青砖,是光滑而泛着光亮。长度大约有1米多,膝盖跪着,双手撑着爬行,窗口高度宽度刚好容下我,只是爬行步距不可能大,需要一点一点挪动。</h3><div>终于来到外口,外口处有一个小平台,半个平米都没有,高度约莫只有1米二三。无法站立。恐怕设计者就是想让我们在这里跪着,以爬行的姿势看看这边的风景罢了。这也好,到底是考虑了一些我们这些游客的好奇心了。</div><div>这是北面,下面是不少典型的农舍,有些农舍的院落还是很大的,形状有些像四合院。有农民在的地方,不远处应该会有大量的农田。</div><div>最下面是寺院的小花园,有水塘,有亭子和假山,这样的设计使得龙兴寺至少像了一点寺院的感觉。</div><div>塔檐角下挂着铁铃铛,风过之时,晃晃当当,脆脆的铃声,轻轻飘向四周。砖缝之处还有几根枯干的小草,现在时至初春,雨水还没有下来,小草大概在等待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当春乃发生"的时刻吧。一棵小草的种子飞扬到那么高,已经约有40来米高了,实则不容易啊。大自然万物都有自己的本事,有些都是人类不可想象、不可达到的。</div> <h3>(好像人为特地挡住了通窗的三分之一,对塔顶冒烟的奥秘,我好像有些顿悟了。)</h3><h3><br></h3><h3>我退回到塔内,想去看看南面的,这下我觉得自己不行了,这个通窗更小,要过去的话,夸张一些,恐怕我要学部队的战士,匍匐而行了,真实的通窗大小实在不允许我那么容易通过,我只好放弃了。我南北对望了一下,忽然感觉到什么:</h3><div>风从北面大窗进来,从南面小窗通过,如果风速都相同,那么一定会有多余的风量,哪里去了?</div><div>再往下走,一般来讲,南北通窗都一样大,但是有发现一个现象,一对同样大小的南北通窗,在南边特地被封住了三分之一。好像人为地缩小了南边的通窗。我似乎有些顿悟。</div><div>下塔是需要"功夫"的,尤其是在上面几层。面向梯子下去,你的背或者腰会被卡住,所以只有背靠着梯子下,坐在梯子的台阶上,一点一点的往下挪动。庆幸的是我还没有胖到那种程度,竟然还是可以通过。</div><div>艰难地回到了塔底,走出了塔门。方才急冲冲登塔,却没有好好研读塔门两侧的对联。塔门的右联写着"雷雨平纥争看龙门之变",左联书有"慈云遥接飞腾鹰塔之高",横批"一柱擎天"。</div><div>我猜左联的含义是指,高空中的雷雨不断之下有江山社稷的变化,而右联的含义大概是这座塔高到可以和祥云对接。对联的意思大致猜到是:</div><div>江山长久以来不断更替,但是这座塔却高高矗立在这里,不随江山改变而改变。</div><div>至于横批是很好理解的了,不过再往上看去,第二层又有横批:二茎仙掌,三汲龙门,第四层,也就无法看清了,但是肯定每一层都有四个字。由于再次提到了"龙门",我想到了这一带的确有个龙门文化,在韩城有个龙门,据讲是大禹治水的地方,也是童话鲤鱼跳龙门的来地。仙掌自有地气的灵光,而龙门也有精华之意或者帝王江山之意。</div> <h3>我很想早点到后花园看看,也想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拾右边的台阶下去,往南是两座金代和宋代的砖刻墓,墓内不大,和上次在嘉峪关看到的北魏砖刻墓的规模相比不大,不过砖刻的造型还是很漂亮的。往北去,也就来到了后花园。</h3> <h3>后花园最别致的地方,就是建在假山上一个伞形的小亭,很有趣。而往东北角去,是一个两层的四方亭,一定是新建的,有些现代。</h3><div>漫步在小花园内里,可以看到有潺潺的小水塘,几条小红鱼悠悠来去。</div><div>龙兴寺顶上的黑烟,我想一定和塔的结构以及当时的外部环境有关。但是关键是,一者要有一个气流向上,二者需要有烟的介质。三者还有时间,这也很重要。</div><div>93年的冒烟发生在8月26日,秋天,应该西北风出现,不排除短暂的正北风。在塔顶,我用手机指南针软件测试过,很正的正北朝南的通窗走向,所以,短暂的正北风过来,从大窗进来,从小窗穿过,一定会有多余的风量,而最高层只有一个朝南的通窗,一定有蹊跷在此。</div><div>正北风从北而来,一小部分从大窗进塔,其它风有两部分走向,一部分顺着塔身,斜向上,到达铁葫芦。还有一部分从左右绕过塔身,而绕过塔身的风,形成的气流,在顶层只有一个朝南窗口的地方会产生吸力,将最高层内的空气吸出,这时,下面塔体内多余的风量边顺着塔内空间向上而去,从最高通窗而出。这样,背面顺势而上的风和南面北吸出的塔内多余风量的风,在最上面的铁葫芦处汇合向上,而介质大概有两种,一些是秋天焚烧麦秆后的细灰,二者是秋风扫落叶一般的风,将大地上的尘土吸到一定高度,这个高度正好可以进到大孔通窗,这样,就冒烟了。</div><div>至于为什么是黑烟,那要看是不是傍晚了。这个时候,在晚霞的迎合下,即使中午看上去纯白的烟,这时也是黑黑的颜色。去过钢厂么,这个时候的烟囱,即使放散的是白色的蒸汽,看上去也是墨一样的烟。</div><div>冬天是东北风,秋天是西北风,不会有长时间的北风,此外,正好大量灰尘的风层要和龙兴塔的大通窗位置的高度一致,最后,风的力度要正好,如果太小,吸不出多余的塔内风,或者是风灌不进去塔内,如果太大,从最好层吸出的风只会奔向南方,飘然而去,不会向上升腾。</div> <h3>我的解释大概就是这样,可以静等将来的验证了。古人算计的真是神了。中国古代虽然讲究文风,轻视科学,但是,民间的能工巧匠不亚于今天的高水平的建筑设计师。许多古代的东西挖掘出来,我们却已经不能造出来了。有些事,我们真要向古人学习了。</h3><div>龙兴寺因龙兴塔而出名,而龙兴塔却因塔顶冒烟这一奇观而被称道。我这一趟游览可谓乘兴而来,尽兴而归啊。美哉。</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