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刘端曹

<p class="ql-block">  “五豆、腊八、二十三,离年只剩六、七天。”母亲说交上腊月都是年,所以腊月里,人倍忙。一定要在打春(即立春)之前择一吉日,把家里来个大扫除。立春之后就不能扫了,不然会弄瞎家神的眼睛,使家里人不得安宁。初五要过“五豆”,母亲会用五种粮食做一锅好吃的。吃完告诉大家,冬至当日回,过了冬至白天变长。过了“五豆”,天要长一斧头。初八过“腊八”,要吃“腊八粥”,母亲常常是凑不够八种食材的,但熬的粥依然倍儿香。母亲唠叨说过了“腊八”,天就会长一杈把。最经典的是“二十三”,谓之“小年”。</p><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三,逢集。俗话说长工短工,腊月二十三满工。旧社会地主老财也会在这一天给雇的伙计们放假,何况现在这新社会。在外的游子们已赶回来了,所以这是一年里最热闹的一集。四邻八乡的人都会赶来,从黎明到天黑,街上人络绎不绝。母亲一早起来,忙着和面,准备晚上烙糖馍。中午去集上小转一会儿,回来就准备晚上的美餐。</p><p class="ql-block"> 晚饭是非常隆重的。饭做好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母亲焚了香,烧了黄表纸,给灶王爷献上糖馍和甜糕点。美名其曰:“祭灶王爷!送灶王爷上天”。一家人跪下给灶王爷磕头,祈求灶王爷上天好话多说,来年钱粮多带。这时如果有客人来访,必热情款待,灶王爷清点人口时,会加上客人,来年必定有余粮。祭完灶王爷,才能享用美味。</p> <p class="ql-block">  母亲常说灶王爷是一家之主,对灶王爷要心存敬畏之心,千万不能得罪,不然晚上做梦会梦见恶狗凶猛地咬你。</p><p class="ql-block"> 当然灶王爷也有和善的一面。小时候口舌生了疮,母亲会到灶口上刮些黑色的粉末,和了白糖抹在疮口上,一边抹一边说:“灶王爷老,本姓张,刮些锅末认口疮。”过几天,口疮真好了。</p><p class="ql-block"> 小孩子顽皮,有时在哪里受了惊吓,半夜里猛地惊醒大哭。第二天一早,母亲必拿一个鸡蛋放在手心,让孩子跪在锅灶前,说:“我娃吓着不怕回来了。”孩子答:“回来了。”再叫再答,如此反复,鸡蛋慢慢地立于掌心为好。一日一次,七天后给孩子炒的一吃,孩子的病也好了。</p><p class="ql-block"> 有时小孩或者大人平白无故浑身难受不舒服,头昏脑胀的,农村人谓之“撞着鬼”了。舀一碗水放在锅灶前,三根筷子并齐立于碗中,然后用手从碗里沾水往筷子上淋,并且念叨着“灶王爷作证,某某某,是你了你快来上身。”不行再换一个,反正都是死了的人名字,总有一个就是的,这时筷子就会不用手扶,端直立于碗中。病人立马浑身轻松一大截,这叫“立柱子”。等“柱子”倒时,人已经好了。</p><p class="ql-block"> 虽然说是迷信了点,但有时科学技术真的无法解释一些奇怪的现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十三过后就更忙了,做豆腐是第一等大事。挑最好的黄豆头一天用水泡胀,第二天用清水淘洗干净,石磨子磨好,纱布过滤,倒锅里烧开,一定要用浆水点清。所谓浆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也有用石膏点的,但做的豆腐不好吃。点豆腐是个技术活,点的不好,再点锅里汤都不清,或者点着点着成了一锅红汤,啥都没有了。锅里汤清,豆腐成棉絮状为好。出锅后用豆腐包一包,放豆腐箱里压缩成形,压的时间越长,豆腐越好,以后炒菜凉调都不容易碎。</p><p class="ql-block"> 豆腐做好后,紧接着是炸疙瘩子。炸疙瘩子对和面要求相当严格,面和的不好,炸时油会蹦起来烧人,麻烦很。以前穷,大家都用漆油(漆树籽压的油)炸,炸的疙瘩吃后上腭里、嘴角边沾上厚厚一层油,难受很。现在社会好了,漆油已消失多年。</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件大事就是蒸馍与煮肉,这用一天时间就弄好了。同样蒸馍的面一定要和好,面发欢,碱面揉匀,蒸的馍雪白。谁家蒸的馍乌青难看,乡亲们肯定会笑话的。那几年穷,经常把做豆腐剩的豆渣和苞谷面一掺,搅些红小豆蒸成豆渣馍,吃起来甜甜的,倒也好吃。</p><p class="ql-block"> 馍蒸出来,热锅添水煮肉。当然也有不小心买了母猪肉的,肉都煮化了,肉皮还不熟。山里人不擅长吃鱼,曾经有家人,亲戚送来一条大鱼,他把鱼与猪肉一齐下煮,猪肉熟时咋不见鱼了?一捞一笊篱鱼刺,让人笑话多年。</p><p class="ql-block"> 肉熟了捞出来,油汤煮一锅萝卜。这大锅煮的萝卜好吃!香!</p> <p class="ql-block">  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着过年了。这时你可以走走亲戚,串一下门子。但是人穷还是少走亲戚为妙。陕西人常说吃米不如吃面,走亲戚不如歇店。有一哥们不信邪,腊月二十九了专门给城里有本事的亲戚送去一个猪胯子,结果连门都没进,更别说吃饭了。亲戚在门口接了礼物,说了些客套话,临走时硬给这哥们口袋里塞了半盒芙蓉王烟。唉!哥们这个心呀――拔凉拔凉的。</p> <p class="ql-block">  年,是姗姗而来。</p><p class="ql-block"> 腊月三十,过年了。</p><p class="ql-block"> 一大早起来随便弄些饭吃了,女人们开始准备丰盛的午餐,男人们开始挂红灯笼,贴红对联。家里有重孝的是不能贴红对联的,必贴了绿的或黄的对联,红灯笼也是不能挂的,不然大家会骂他不孝。对联是请人写的,也有买的。以前有人不认识字,把猪圈上的“六畜兴旺”贴在神堂里,把神堂里的“诸大百神”贴在猪圈上。现在人们都有文化,再也不会弄这样的笑话了。</p><p class="ql-block"> 午餐是八凉八热,异常丰盛。当然吃饭前先敬神,响一挂长长的鞭炮,焚香烧黄表纸。这顿饭要慢慢吃,名曰“全年”。一大家人团团圆圆聚在一起,开开心心地过大年。</p><p class="ql-block"> 太阳落山时,饭才吃好,并且要有剩的,代表了年年有余。母亲这时收拾碗筷,准备剁馅、和面,包大年初一早上的饺子。父亲必带上儿子去老祖先坟上祭坟,女儿是不能带的,女孩子烧纸到阴间会变成假钱,不能用。</p> <p class="ql-block">  祭祖,是一件大事。三十晚上谁家老坟里没灯,人们必会说这家人一定断子绝孙,没有后人了。但是现代人以住的远为理由,越来越不想回家祭祖,倒是对娃却相当珍重。试想你自己都不祭老祖先,还指望娃以后祭拜你不成?要娃何用?古人云:“羊羔也知跪乳,乌鸦尚能反哺。”难道人还不如禽兽不成?有人会说在网上也可以祭祀,难道老祖先还会上网不成?唉!</p><p class="ql-block"> 祭祖回来,炕门里打了疙瘩火,最好是柏木疙瘩,烧起来满屋飘香。一家人围着火,包饺子,看“春晚”,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新年伊始,万象更新。</p><p class="ql-block"> 一家人早早起来,穿戴一新,洗漱一番,洗漱水是千万不能往地上倒,倒在地上的水是会让老祖先喝了的。父亲先敬了家神,接回灶王爷,然后带上儿女们去土地庙里上香。母亲已开始烧水准备下饺子。下饺子时必下几根面条,名曰:“金线吊葫芦”!饺子熟了,皮有破的,必说“挣了”,以图个好彩头。</p><p class="ql-block"> 吃了饭,大人们三五一群聚在一起谝闲传,娃们家有自己的玩法。总有那些调皮的孩子把鞭炮点燃后偷偷放进别人的口袋里,“啪”的一声,炮响口袋开花,新衣服也破了,自然少不得一顿打骂。</p> <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二,开始拜年!</p><p class="ql-block"> 新女婿,老女婿,订了婚还没娶到媳妇的准女婿,一个个肩扛手提,大袋大袋的礼物给丈人家送去。逢着你情我愿,夫妻恩爱的,丈母娘必先给姑爷做一碗荷包蛋,白糖放多,代表了小两口日子过得甜甜蜜蜜。也有那闹别扭的,订了婚女方又不愿意的,女婿上门必吃闭门羹,有的还把礼物扔出门去。这时就有那烈性男儿会直接把礼物扔到猪圈里喂猪,权当给猪拜年了。</p><p class="ql-block"> 拜年,会持续一正月。俗话说正月不完都是年,新正月到亲戚朋友家去总是不能空手的,必拿了礼物。主人家也会回赠礼品或者给孩子压岁钱。一般的正月十五晚上给老祖先送完灯,年!也就算过完了!十六,新的一年开始,同志们!加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