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在峡谷里的繁荣——云南昭通盐津县老城旅游见闻

子庸

<h3>  依山傍水而建的城镇有很多,大多数都山清水秀铺展自如。盐津县老城则不同,给人以险峻拥挤之感。</h3> <h3>  这是一个建在峡谷中的城镇:两侧乌蒙山陡削紧锁,中间关河水水阔渊深。这里能用作建筑的土地相当狭小,但一座县城就是在这里伫立。</h3> <h3>  2018年1月28日傍晚,我们一行从成都到云南旅游第一站就下榻到这里。汽车从新区开到老城开了近十公里。一路上商铺不断霓光耀眼。但街道最窄处连错车都困难。这可是老城唯一的路,商铺饭馆都在路边。这样长的街,这样窄的路,这样的繁华令人惊讶!</h3> <h3>更令人惊讶的是那些中心街段上门面当街背后靠河的房子。</h3><div> 当街一侧街沿狭窄:多数仅一尺两尺,有的甚至还没有。再向外就是那条唯一的路了。靠河一侧河岸陡峭大水浩荡没有后退余地。房屋就用长短不齐简单细长的钢筋水泥柱子撑在河边。为增加建筑面积尽可能往河里靠,有的柱子已经浸在了水里。这些建筑多数都是街面上五、六层,街面下(河边斜坡上)两三层。不是不想再建高,实在是地面狭窄地基不稳。当然也不能再低了,这里是寸土寸金。走在盐津老城的街上尽管离河流很近但你要想看到它几乎是不可能的,这里建筑挨着建筑没有空隙,所有河岸全被建筑占领没有岸边,只有到了跨河而过的公路桥上才能看到。</div> <h3>有人诟病这些建筑说它“恐怖”!你想若遇到山洪地震,山上岩石砸下水边柱子折断,这些房屋不就掉到深渊里去了吗?近几十年来好在这里未遇到过大地震,但山洪到来的惊心动魄却有过好几次。网上有一个叫“手心有条鱼”的盐津网友说:“请不要怀疑人们的智慧。若真的易塌,就不会平安这么多年了。” 话虽如此,隐患确在。但在当时,这些钢筋水泥建筑替代砖木甚至竹泥建筑却意义非凡。它甩掉了千百年来的房屋透风漏雨之苦,获得冬暖夏凉之益。而且房屋可以修得更高面积更大。虽嫌粗糙却很实用,或有隐患却价值连连。当商业在这里繁荣,房价在这里高涨,人们放胆赚到了钱,危险就放到了一边。直到现在这种建筑沿河两岸还是一眼望不到边。</h3> <h3>  站在这些建筑旁边,我能感到当年修建时的滚滚尘埃与轰鸣叫喊,砰砰心跳与涔涔热汗,致富的急切与拼杀的胆量,生存的艰辛与奋斗的畅酣。于是房屋就越修越多河岸就越挤越窄了。</h3> <h3>  这是改革开放的纪念馆,轰轰烈烈智慧大胆。<br></h3> <h3>  令人惊讶的除了建筑还有交通。老城那么长只有一条街,而且还是穿过闹市的十分狭窄的街。交通不出问题吗?</h3><h3> 街上私家车很少,人们出行主要乘公交大巴和出租车。公交大巴很方便,从老城到新区滚动出发。</h3> <h3>但出租车生意也火爆,在道路上川流不息。该车的运营方式似乎完全适应了当地的环境。从新区到老城或从老城到新区中途都不掉头,跟公交大巴一样。但可以拚坐且随上随下,不论远近一律五元,十分方便。 </h3> 据说遇到大集大假繁华路段人山人海公交车就要停运。主要交通就全靠可以在狭窄处掉头的出租车了。<div><br></div> <h3>但在平时所有车辆都是不能随便掉头的。在街道的几处相对宽绰处设立了允许掉头区,立有明显的标识标牌。不过这些“宽绰”处往往也只有5、6米宽。</h3> <h3>  停车场是个大问题。在老城很长的路段上都很难停车,也没有停车场。路太窄了山势太陡了没有地方可以修建。我们到卧龙大酒店住下,看到那低矮的门洞和里面狭窄的空间很担心没法停车。但停车顺利地解决了。原来里面设置了升降机!汽车从路面开进去,开到升降机上。升降机可以下降三层,这是街面下河边斜坡上建的三层,都用作了停车场。每层可以停6、7辆车。盐津人真是太能活了,什么都难不住他们!</h3> <h3>夜晚下着小雨且夹着雪,盐津老城仍灯火一片。许多商铺的装修十分现代,其中金银珠宝店就好几家,完全不象想像中的边远小城。</h3> <h3>在这样的的深山峡谷,能以这样狭小的空间包容40年改革开放的剧烈变迁,盐津老城实属不易。</h3> <h3>  在老城北面约6公里处新城已经建成。仍然依山傍水,但地势开阔规划有序,已现出卓绝丰姿。从改革开放到全面小康,盐津的发展已登上全新阶梯。</h3><h3><br></h3> <h3>  盐津虽不是旅游重镇,但给人浓厚的旅游体验 。盐津的建筑虽不久远,但历史价值很不一般。</h3><h3> 歌云: <br></h3><div> 钢筋叠嶂关河边,改革开放四十年。</div><div> 老城险雄一似往,规整新区已岸然。</div><div>注:</div><div>本文照片第一张取自网上。</div><div>本文照片第十张取自网上。</div><div>本文照片第十五张取自网上。</div><div>本文照片第十六张取自网上。</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