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中山陵建于1926年3月至1929年春,从牌坊到墓室的水平距离700米,高差70米,计392级台阶,由著名设计师吕彦直设计。主要建筑物有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陵墓的平面图呈警钟形,象征孙中山先生毕生致力于唤醒民众,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奋斗不息的精神。</h3> <h3>中山陵位于南京市东郊钟山风景名胜区内,紫金山东峰茅山的南麓。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h3> <h3>陵墓的平面图呈警钟形,象征孙中山先生毕生致力于唤醒民众,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奋斗不息的精神。</h3> <h3>中山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钟山风景区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h3> <h3>博爱坊建于 1929-1931年,高12米,宽17.3米,四楹三门的冲天式牌坊上“博爱”二字,系中山先生手迹。</h3> <h3>陵门,一座宏伟的三拱门,是陵区的开端,为陵区的大门。它高 16米,宽27米,进深8.8米,是用福建花岗岩筑成。中门横额上镌刻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四个大字。</h3> <h3>碑亭,碑高9米、宽5米,刻有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手书的“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24个颜体镏金大字。碑额阴刻国民党党徽,碑帽为云纹,碑座为海浪,象征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比天高、比海深。</h3> <h3>石阶是中山陵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牌坊、陵门、碑亭、祭堂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庄严雄伟的“警钟形”整体。中山陵的设计者和建筑者,巧妙地把392级石阶分成10段,这种布局,独具匠心,颇有特色。由下向上仰视,只见台阶,而不见平台;但从上向下俯视,只见平台,而不见台阶。</h3> <h3>从中山陵最高点往回俯瞰,才能感受到这座陵墓所处得天独厚的优美环境之中。</h3> <h3>祭堂是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宫殿式建筑,长 30米,阔25米,高29米,四周有堡垒式的方屋,并有两座高12.6米的华表拱卫。屋顶为中国传统的重檐九脊,四周城堡为西式风格。祭堂门额上有“民族、民生、民权”六个篆体大字,居中还有孙中山手书的“天地正气”四字直额。祭堂内两侧大理石护壁上刻的是孙中山手书《建国大纲》全文,顶部藻井为马赛克镶嵌的国民党党徽。祭堂正中为孙中山着长袍马褂的白石全身坐像。堂后有墓门二重,进门即为孙中山墓室。</h3> <h3>祭堂的平台上有华表两座,分左右而立。</h3> <h3>登上层层台阶,来到了顶端的祭堂。</h3> <h3>回头望</h3> <h3>祭堂长28米,宽22.5米,高26米,堂的外部全用香港花岗石砌成。祭堂三座拱门为镂花紫铜双扉,门楣上分刻“民族”、“民生”、“民权”字样,由张静江书写六个鎏金篆字,在中门上嵌总理手书“天地正气”四个鎏金大字。[</h3> <h3>祭堂中央供奉孙中山坐像,高4.6米,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罗朗特斯基在法国巴黎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像,底座镌刻六幅浮雕,是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写照。孙中山先生身着长袍马褂,高额广颐,手持一本长卷,那凝视着前方的深邃目光,那凝重的身躯,给肃立于此的人们以难忘的启迪。</h3><div><br></div> <h3>祭堂东西护壁大理石刻着孙中山手书的遗著《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堂后有墓门二重,两扇前门用铜制成,门框则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孙中山手书“浩气长存”横额。二重门为独扇铜制,门上镌有“孙中山之墓”石刻。</h3> <h3>墓室</h3><div>进门为圆形的浩气长存墓室,直径18米,高11米。墓室在海拔165米处,与起点平面距离700米,上下落差73米。顶部用彩色马赛克镶嵌成国民党党徽,地面用白色大理石铺砌。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孙中山汉白玉卧像,此像系捷克雕刻家高琪按遗体形象雕刻的。下面安葬着孙中山的遗体。用一具美国制造的铜棺盛殓。墓穴直径4米深5米,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瞻仰者可在圆形墓室内围绕汉白玉栏杆俯视灵柩上的卧像。</div> 中山陵墓室内门过于狭窄1.1米宽,墓室内部空间狭小仅60平方左右,大量游客进入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2011以后不对游客开放。 <h3>圆形墓穴,直径18米,高11米。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孙中山汉白玉卧像,下面安葬着孙中山的遗体。墓穴深5米,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h3> <h3>钟顶为山下半月形广场,广场南端的鼎台为钟纽,钟锤就是半球形的墓室。“鼎”在古代是权力的象征,因此整个大钟乃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h3> <h3>墓室</h3><div>进门为圆形的浩气长存墓室,直径18米,高11米。墓室在海拔165米处,与起点平面距离700米,上下落差73米。顶部用彩色马赛克镶嵌成国民党党徽,地面用白色大理石铺砌。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孙中山汉白玉卧像,此像系捷克雕刻家高琪按遗体形象雕刻的。下面安葬着孙中山的遗体。用一具美国制造的铜棺盛殓。墓穴直径4米深5米,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瞻仰者可在圆形墓室内围绕汉白玉栏杆俯视灵柩上的卧像。</div> <h3>殿堂四周有反映孙中山革命事迹的浮雕。祭堂东西护壁大理石刻着孙中山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和胡汉民等人书写的《总理遗嘱》,穹顶上绘有巨幅国民党党徽。</h3> <h3>孝经鼎,是中山陵纪念性建筑之一。此鼎铸于 1933年秋,由广州中山大学全体师生和当时的中山大学校长、国民党元老戴季陶捐赠。鼎一面铸有“智、仁、勇”三个字,是中山大学校训。鼎内竖有一块六角形铜牌,上刻戴母手书《孝经》全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