錾金记——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受颁金印、金册制作纪实

齊壘

<h3>班禅额尔德尼,在藏传佛教格鲁派中与达赖喇嘛并称,是西藏重要的宗教领袖之一。历史上自公元1713年清朝康熙帝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赐金册金印始,历世班禅额尔德尼的转世灵童的选择,通过“金瓶掣签”经中央政府册封得以确认,逐渐成为一项定制。1995年11月29日,经“金瓶掣签”确定了坚诺赞布为十一世班禅。中央政府决定于12月8日在西藏举行十一世班禅坐床仪式。在坐床仪式上,国务院将以最高规制颂授金印、金册、金匾,以示中央政府对十一世班禅的确认。</h3> <h3>时间紧、任务重,“三金”中的金印、金册的主体制作被紧急落实到了北京花丝镶嵌厂的身上。政治责任重大,全厂紧急动员,无关车间班组全员停产放假,相关技术骨干放下手中一切工作,外派人员也被紧急召回,全都转入此项任务。这其中就有原定要出差长沙承接工作项目的杨锐等技师。</h3> <h3>1995年12月1日,一头雾水的杨锐等人按通知要求回到厂子开会,一进厂门口,就感觉气氛不对,武警战士三步一哨五步一岗,手握钢枪,神态警惕;平常人来人往的厂区变得空荡荡,偶有陌生的干部面孔行色匆匆,面容严峻。整个厂子弥漫着莫名紧张的空气。</h3> <h3>厂子行政大楼会议室里,此时气氛凝重,自厂长以下各级领导干部都在,但他们同样围坐在会议室周围。从他们标准的坐姿以及认真记录的钢笔和本子能看出,今天的主角儿并不是他们。坐在中央位置的几位陌生人仪表不凡、气度从容,一副久居上位者的强大气场,令最后几名进入会议室的技术骨干迅速落座,收敛起表情。</h3> <h3>眼见人到的差不多了,厂长黄希武宣布开会。经过一番介绍,大家才知道坐在中间位置的是中央统战部、国务院民族宗教事务局、民政部以及公安部门的相关领导和特派员,并且知道了厂子承接了“三金”工程任务。</h3> <h3>中央统战部的领导个头不高,说起话来层次分明,代表上级机关率先发言:“班禅活佛的确认,关系到西藏稳定、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中央对此高度重视。制作“三金”的图纸方案由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同志主持审定的,金匾上的“护国利民”四字由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的。中央主要领导专门指示要求,要不惜一切代价,高规格高质量按时完成制作任务,务必于12月6日凌晨完工,在天明前送上飞往西藏的专机。”<br></h3> <h3>北京花丝镶嵌厂的技术厂长兼总工池洪才向大家介绍说:“今天早上七点,黄金已经押送到厂,目前正在熔炼、压板,为保证工程的用电,已经调度其他用电量大的生产工序停电让路。散会后,各相关车间班组要通力合作,马上投入任务中。”<br></h3> <h3>时间紧迫,散会后,整个花丝厂就像一台上满弦的机器,紧张运行起来。金板经多次压正,直至表面平直细腻后,由李允亮师傅用传统手法进行切、磨,使十三片金页相叠后平整犹如刀切。再经磨、抛后在每一页的四角打眼钻孔。十三页的孔眼上下一线、浑然一体。</h3> <h3>金板送到錾刻师杨锐那里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杨锐正在一边待命一边研究历史上前代班禅与达赖的金册拓本。黄厂长向随行监督的宗教局和民政部领导介绍说:“这次主刀錾刻的就是这位杨锐师傅。”上级领导紧紧握住杨师傅的手,说:“您辛苦了。此次班禅坐床,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要民族宗教任务,此前没有先例。中央领导希望在金册金印的制作上,能够超越前代,达到历史未有的高度。一是,能否把金册上的刻字加宽,二是能否錾刻出文字笔锋,彰显金册的华贵大气。”<br></h3><div>杨锐沉吟一下,说:“从前任班禅和达赖的金册拓片看,刻字基本都是勾线,这勾线就是勾字,勾字都是单线,要达到中央领导的要求那就得戗錾。但金册的刻字大小要求非常严格,如果拿偏戗戗錾,字体就偏大;如果拿双线戗錾,字体就偏小。咱们尽力而为试试看!”<br></div><div>上级领导点点头:“行吧,咱就试试,我们对您有信心!那就开始吧,这金册文字,是直接给您写到这金板上吗?”<br></div><div>杨锐摇头说:“不能直接写,因为书法家不能拿着油笔往金板上去写金册诏文,得拿着毛笔去写,毛笔是用墨的,在錾刻过程中就蹭花了。”<br></div> <h3>在场的众人一合计,这技术难关还得去北京证章厂解决。证章厂有影印的设备,俗称“色盲片”,也叫“黑白片”,把书法家撰写的金册文字照像后按比例缩小,用感光漆一刷,感光后搁紫药水里显像,这印字就是紫色的,根本蹭不掉。看看表,已是12月2日凌晨,技术厂长池洪才亲自押运金页送到北京证章厂,一直到当天傍晚,封页上共和国国徽的刻制及十三张金页上的几百个汉、藏文字的照相制版才全部竣工。<br></h3><h3>金页被马不停蹄送回位于通州的北京花丝镶嵌厂。杨锐、王玉萍两位师傅立即动工。金册一共13页,首页是国徽,6页汉文,6页藏文。藏文比较圆滑,不像汉字那么多的笔顺锋芒,承启转折,由王玉萍负责錾刻。汉字部分就由杨锐来完成。揣摩了几遍金册的内容和笔迹,心里有了计较,杨锐对王玉萍说:“这金册的錾刻是执业以来头一遭,也没什么可借鉴的经验,我琢磨这样,我们从最后一页开始錾,从后往前錾,越往前錾不是越熟练吗,不就越錾越好吗,这样一来,翻开第一页,最好的效果就呈现给大家了。”王玉萍点点头,赞同这个办法。<br></h3> <h3>说干就干,只见他们手中的锤子犹如毛笔在纸上行走一样,在每个字上灵活快捷地换着一根根不同刃口的錾子,使楷体汉字透出立体、挺拔、圆润有致的篆刻艺术的美感。经过两天两夜的紧张连续工作,终于出色地<br></h3><div>完成金册錾刻任务。实践证明,杨锐的这个办法是正确的,金册錾刻的效果非常出彩儿。</div><div><b><br></b></div><div><b>金册册文如下:国务院特准经金瓶掣签认定的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转世灵童坚赞诺布继任为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盖历世班禅额尔德尼,皆倾心内向,捍卫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潜修内典,明心见性,为佛门众望之所归,为世人之所崇敬。今班禅转世业已法定,特依历史定制,为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举行坐床典礼,并授汉藏两体文金印金册,用示荣褒,以期继续发扬爱国爱教之历史传统,广结善缘,以利西藏发展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b><br></div> <h3>金册制作完毕后,大家还没松口气,马上就投入到金印的制作任务中去了。金印重10公斤,纯金打造,印文为“班禅额尔德尼之印”,分汉、藏文两种文字,需要浇铸成型。仅这个浇铸,就让花丝厂一干人犯了难。花丝厂历来浇铸的都是首饰细金之类的小物件,这么重、这么大的金印,建厂以来还是第一次。<br></h3><h3>12月4日深夜12时,金印开始浇铸。虽然12月的北京,天气已十分寒冷,但大家手心里却捏了一把汗。时间已经不多了,牵扯12月8日的班禅坐床大典,浇铸成功与否决定了金印制作的成败。浇铸金印成型的特制蜡模仅有两个,万一出现问题,已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br>黄金经过加热融化成金汁,迅速而均匀地灌入模具,经过一小时自然冷却后,进入水中脱模,师傅们从水缸里将金印慢慢举起时,全场人心中为之一沉。第一次浇铸失败了。成型的金印上不规则的分布着几个蜂窝大的孔隙。<br></h3> <h3>再铸第二个吧,确实没有退路了,没有第三个可供尝试。在场的各级领导眼泪都快下来了,大家脸色发白面面相觑,彼此看出对方眼中的担忧。等浇铸第二个的时候,都紧张地屏住了呼吸,经过冷却脱模打开一看,印章的钮,各个侧面,都没有任何瑕疵,现场气氛开始轻松。但紧接着故宫博物院的专家王家鹏研究员翻转一看,有孔洞。刹那间,现场气氛降到冰点。怎么办?总工迟洪才反应快,连忙说:“这洞儿,我们浇铸的行话叫沙眼,幸亏不在字上,在边沿上,我建议抓紧做填补修复。”一听还有这办法,大家伙仿佛溺水之人抓住救命的稻草,齐齐长出一口气。</h3> <h3>浇铸出来的金印型胚整个需要锉平,因为制作蜡模的过程中侧面难免不齐,要人工镗平。镗平的时候,开始两个老师傅,三个老师傅,车间主任,厂长,人越来越多,操作台底下皮兜接着这锉下来的金粉,用来溜这沙眼。原计划是将金粉溜入沙眼填充,然后铣刀铣平,来起到修补的作用。但是真正开始填补的时候,这金料怎么也溜不进去,因为这沙眼儿里面的空气出不来,料儿就进不去。</h3> <div>在场的众人犯了难,怎么办,时间在一分一秒的流逝,整个车间气氛凝重压抑。这时候,錾刻师杨锐忽然一拍掌,说:“如果这溜药儿进不去,赶紧放弃吧,抓紧把张春元找来吧,他是咱们厂子的镶嵌大师,让他填这窟窿试试。”<br></div><div>事实证明,专业人干专业事。很快,张春元就带着他的徒弟赶来了。他先把这沙眼儿拿铣刀扩大,扩大以后将一块金料镶进去,三下五除二把印面锉平,修补的浑然一体,很难发现这个地方曾经有空洞。现场负责人认真地上下左右巡视金印一遍,脱口喊出:“成功了!”大家立时拍手欢呼,一颗颗惴惴不安的心才放下来了。此时,已经是12月5日深夜12点钟。<br></div> <h3>金印钮面上需要錾刻两行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公元一九九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这字体为正楷,打稿书写由花丝厂素有“秀才”之称的崔西仑师傅负责完成。在金印修复沙眼儿的时候,崔师傅就已经来到现场,反复摹练这两行字,培养手感。等轮到他时,大家的心情就放松下来了,半屋子领导、记者、警卫、同事围在他周围观看。这一下聚光灯下,崔师傅满头密汗,两只手不禁控制的轻微颤抖起来。直到凌晨一点,愣是没成功摹写上。副厂长金忠义看出他的心理压力太大,这样下去不行,咬咬牙,大声道:“得罪大家了,不管各级领导是谁,都请出去吧。让我们崔师傅一个人静一静,缓解紧张,尽快摹写完。”大家都很配合,默默退出去,只留下崔西仑一个人。果然,在安静的环境下,他很快就完成了摹写。</h3> <h3>轮到錾刻金印钮面文字的时候,已经凌晨三点钟了。现场围观的众人中,电视台的记者就剩一个摄像的,他看看錾刻师傅杨锐,感觉杨锐的神情比较轻松,不像刚才的崔师傅那么紧张,就试探地问道:“杨师傅,我能不能摄像?”杨锐笑笑,说:“能啊,怎么不能,能摄像,但是我也有一要求,能不能打开收音机,放点音乐调剂调剂气氛?”</h3> <h3>錾刻操作间里安静无杂音,现场围观的领导、同事、警卫都屏住了呼吸静静期待,叮叮当当清脆的敲击声与收音机里传出的乐曲缭绕在一起,回荡在每个人心头。时间一点点静静地流逝,再也无惊无险,大约凌晨四点钟,两行印文顺利地錾刻完成了。</h3> <h3>当完成的一刹那,杨锐抬起头轻轻地吐口气,看着在场的众人。每一个人都疲惫不堪却又亢奋不已,眼睛里因熬夜充血布满血丝儿,此时又多出来一种如释重负的神情。张张嘴,还没等说点什么,操作间外呼啦啦进来一群人,正是闻讯赶来的下一工序的执操师傅,金印马上进入抛光装饰收尾的最后程序。<br></h3> <h3>早晨五点多钟,金印终于制作完成,拿到会议室设置的展台上,所有参与人员与各路记者一睹为快。此时的金印,经过抛光后金光闪闪,华贵大气,明黄的缀穗儿尽显霸气。这一刻,永远烙印在每个人的心中。时间不长,金印、金册就被妥善封装,专人专机护送西藏。这就是后来,从报刊电视上,大家看到的,国务院代表、国务委员李铁映在西藏日喀则主持第十一世班禅坐床典礼,并代表国务院向第十一世班禅颁授的金册金印。<br></h3> <div>当花丝镶嵌厂参与制作的师傅们走出厂门,准备回去休息时,抬头看看东方天际已经是晨曦初上。几天几夜超负荷不眠不休的工作,大家都已疲惫到极点,但却难掩彼此眼中的自豪与欣慰。是的,又一件足以载入历史史册的伟大作品在他们手中创作成功,这是每一个劳动者的无上荣光。<br></div><div>一名相熟的同事扭头对杨锐说:“老杨,回去能好好休息几天了吧。”<br></div><div>“休息不了,”杨锐眯着眼看看天色,说:“这就是咱们的工作,平常事。”</div> <h3><br></h3><h3>后记<br></h3><div><br></div><div>时光飞逝,二十三年往事如沧海一粟,人间百年传神技,不让青史俱成灰。我们有责任去记录、去铭记那些历史片段,更不能忘记那些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业绩的工匠们,谨以此文向中国大工匠致敬! <br></div><div><br></div><div>(根据恩师杨锐先生回忆整理)<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齐磊 撰于济南不器居</div><div> 二0一八年元月三日<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