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回娘家的路

白杨树

<h3>  母亲的娘家――我的姥姥家在一个遥远而亲切的地方,这深深地留在我儿时的记忆中。</h3> <h3>  母亲已经85岁了,在娘家兄弟姐妹中她是大姐。年轻时她是很恋家的。尽管那时候生活困难,往返途中麻烦又劳顿,但每隔几年她都携儿带女并背包罗伞的带点土特产回一次家,探望老人并与弟弟妹妹及亲人们高高兴兴地团聚些日子。</h3> <h3><font color="#010101">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国家没有改革开放,经济落后,交通不畅,百姓出行一点也不便捷。那时,母亲领我们回娘家,去时要三天时间,返程也得三天。头一天出发,期间要历时一整天和两个晚上,第三天才能到地方。我们家住的屯子离公社20多里路,赶火车得起大早坐生产队的马车或牛车到公社火车站。坐上火车运行一段路程后到中转站再下车换乘另一趟,换乘等车的时间也漫长,为了省钱每次都只能“蹲票房子”,有时甚至得在候车室等一整夜。</font>又上火车后仍不能到达,还得改乘汽车才能到达姥姥家所属的县城。这时虽然快到家了,但还有10多里的路,当时既没有公共汽车也没有出租车,就得舅舅赶驴车来接站。唉――又等又换,终于在第三天回到了久别的娘家。</h3><h3><font color="#010101"> 出行的不便,也让人们对外出产生了恐惧,因此出远门儿的人不多。姨姨们都佩服母亲敢带着孩子一次又一次地往来。每次母亲让她们来我家串门时,她们都笑着说找不到,怕丢了。母亲嗔怪说:“鼻子下边有嘴,还能丢?”母亲带我去姥姥家那年,我年龄挺小,是学龄前儿童,所经历的事情大多已记不太清了。只记得母亲带我下火车去住“大车店”(简陋的旅店),路是漆黑的,路旁稀稀拉拉的灯光象星星一样闪着,点点光亮极其微弱。我拽着母亲的衣角深一脚浅一脚紧紧地跟着,心里不免生出害怕来。</font></h3> <h3>  长大后才知道,其实我家离姥姥家并非遥远,两家的居住地的是内蒙古东部相邻的两个盟市,我家在兴安盟科右前旗乡下,姥姥家在通辽市开鲁县乡下,两地相距只有400多公里。由于交通不畅,出行乘车就要“换来倒去,绕来转去”的,所以得花费许多时间。说到根源都是因贫穷落后造成的。</h3> <h3>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姥姥、姥爷早已去世,母亲也上了年纪。然而,母亲与娘家人的亲情更浓。那次,母亲回娘家是我陪着的。这时交通条件已经开始改变了。长途公共汽车的车次明显增多,遍布乡村道路上的短途客车网络也快形成了。清楚的记得,那一次,我和母亲再不象过去那样辛苦劳顿了。我们头一天早晨从家里出发,第二天中午就到了舅舅家,行程时间比过去少用了一半。</h3> <h3>  时间跨入21世纪后,我们国家的各项事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交通事业也日新月异,城乡道路平坦宽阔、四通八达。这时,我又一次陪母亲回娘家。为了不让母亲再劳累,我向朋友借了小汽车,并安排了专业司机接送。那次,我们早晨8点多在家出发,下午2点便到舅舅家。母亲高兴地说“这回可真快,人就是神仙,早晨还在家呢,几个小时坐到你舅舅家炕头上了。”</h3> <h3>  前几年,我也买了小汽车,自己开车陪母亲再去娘家住上几天一直是个心愿。然而,她年纪大身体又不算太好,没敢成行。不过,姨姨舅舅们身体还硬朗,我开车接送他们前后来过几次,亲人相见格外高兴,每次总是有唠不完的嗑,说不完的话。更令人欣喜的是今年母亲身体比往年更好了,腿脚灵便、头脑清晰,具备了出行的条件。于是,春节期间,我开车,母亲坐车,装着土特产,再一次陪母亲一起回娘家。迎着早晨的阳光我们出发喽!天气可真好呀!天瓦蓝瓦蓝,碧空如洗,太阳慷慨地播撒下千万道光芒,整个世界金灿灿的;像镜面一样油光锃亮的柏油路向远方伸展……小汽车风驰电掣般地飞奔,母亲开心,我也开心,因为中午时分母亲又要和娘家的亲人相见啦!</h3> <h3> 图片来自网落,文字原创, 初稿于2018年2月1日完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