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摆渡灵魂

不弃斋主人

<h3> </h3><div> 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它就是生活本身。总结2017年的阅读经历,其实就是检视自己2017年的生活。 这一年,对我来说 ,应该是需要用愚公精神来扛过的一年,工作上的挑战与压力、新生儿的孕育和哺养并行,所有的时间都成了碎片。在这些碎片化的时间里,作为一个立志把阅读当成最好的睡前按摩的中文系中年少女,看得最多的还是各类散文、小说。</div> <h3><br></h3><div> 但是我要从育儿说起,育儿,这是我2017的首要关键词。我要从已读书单里拎出来的第一本书是《瓦尔登湖》,别误会,我当然知道它是一本文学书,梭罗的独白式散文、湖滨日记。可是,在孕期,我完全把它当成了一本最能凝神静气的胎教读物。尤其是待产在家休假、从绝对的忙碌状态陡然间闲下来的那一小段时光,捧书窗边,坐在刚刚开谢了春花的墨兰前,回味这样的句子:"大部分时间内,我觉得寂寞是有益于健康的。有了伴儿,即使是最好的伴儿,不久也要厌倦,弄得很糟糕。我爱孤独。我没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四周万籁俱寂,万事纷至沓来,但那"万事"都和你隔着一片波光柔漾的湖。其实这书算是重读,以前却没有读出这一次这样的字字入心、锦绣珠玑之感。还会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山间生活的少年时光,地里劳作半天后黄昏归来,躺在屋门前的桃花树上看书看到夜幕四垂,睡眼朦胧时心里恍惚也有过这样的感受。孩子出生后,小小婴孩性格里竟然有一种淡定和平和。就想:约莫是和我在孕期一直读此书有关吧! 接下来说真正的育儿书,第一本《西尔斯亲密育儿法》,虽然曾经笑谈"两个孩子当猪养",也早知只有四个月的时间可以和孩子形影不离,所谓的“亲密”恐怕只会是一场期待而已。但这本书还是缓解了孩子降生后我很多的焦虑,给了我笃定的心态。亲密感的建立不一定要建立在时时刻刻的陪伴上,关键还是在陪伴的时刻,你的全身心都系在这个小小的婴孩身上。第二本《正面管教》,这本书教给我如何避免在管教刚上小学的女儿时出现传说中的鸡飞狗跳场面的方法:温柔且坚定的坚持原则;关键时刻的倾听和交流等等。甚至这里还能找到当学生犯错时,如何不使用领导们禁止使用的罚站或者罚出课堂的方式,而有效愉快地解决问题。第三本是《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这本书的书名满是卖噱头的味道,本来我是不屑看的,可是据说未来美育是衡量孩子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而我家有一个长到七岁,尽管买了无数蜡笔彩笔颜料笔、家里的墙还是雪白雪白、从没有兴趣涂涂画画的老大,这种与儿童天性相悖的现象让我困惑不已,所以买了此书来找原因。一个对绘画艺术可以说是白痴级别的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如何胡乱涂鸦,并从这些杂乱的涂鸦中找到乐趣和意义。</div> <h3><br></h3><div>专业发展的书单:《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王君《青春语文》、《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我就想浅浅的教语文》(肖培东)。借大师们的理念来促进自己教学的思考,居然在专业书里读出了有趣的味道。王荣生教授从内容角度来评课的方式让我叹服,也和我对语文教学的理念契合,不空谈技法,一切的教学法都要建立在有合适的教学内容的前提之下。所以对一个老师来说,锤炼教学的方法艺术固然重要,更重要的却应该是解读文本的能力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来教给学生的能力。后者需要更多的内功锤炼!想起现场聆听肖培东老师授课的场景,他教《植树的牧羊人》,不动声色地带领学生通过圈点勾画以及对自己圈点勾画的词语、句子的真切感悟,由表及里的教会了学生如何读懂一篇文章,如何把握结构,如何感知形象,最后惊喜地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地悟到了主题。教学时可谓一点儿花哨都没有,但却是如此的入心,舒服熨帖。不禁想,我也就想浅浅的,读书,教语文,走自己的人生之路,活出一种语文老师该有的儒雅样子。</div><div> 今年还开始尝试接触社会学书籍,从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和贺雪峰的《新乡土中国》入手,对比着读,乡土里往往藏着人性中最直接本真的东西。费先生的书非常好读,文字洗练,内在有着紧密的逻辑,相对来说贺老师的书有点拘泥和松散。我读得有点三心二意。费先生的书里还涉及了很多日常生活中我们依旧存在的习惯或者现象,以此来解释其背后蕴含的乡土中国文化,联想起十几年前我自己在乡村生活的经历,读起来常常有恍然大悟的通透之感。有时候,读着读着,竟然和以前自己颇为想不通的一些事达成了和解。以张爱玲所说的“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的心态来对待那些曾经深恶痛绝之事了,自己可以不屑为之,但也不必因某些现象的存在而觉得世界观受到挑战。</div><div><br></div> <h3>  下面来谈谈几本文学类书籍,读得旷日长久、自觉尚未得其三昧的书是《源氏物语》。《源氏物语》号称日本的《红楼梦》,作为《红楼梦》死忠粉的我早就想买来读一读了,买前特意的上网查了查各类译本,最后选定了丰子恺译本,读了几章,从孕期读到生产,然后产假期间一直扔下没理,上班后再拿起每天看两页,深觉组句方式多有诘屈聱牙之处,与先生其他作品的晓畅质朴之风迥异。且形容美人必用"可爱"——偶尔见到还觉得简洁雅致,但一本书见此形容无数次,会不自觉的让人觉得实在是不可爱。所以和同读此书的同事交流,她觉得这简直是一本读不下去的书。但客观地把它作为世界上成书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来考量,弥漫在文字和故事里那种阴柔细微的韵致,在日本文学里应有肇始之功,起码,在我粗浅的、走马观花似的阅读体验里,在渡边淳一和村上春树的文字里也感受到过相似的韵味。我猜想读起来有点不顺的感受的原因,一方面是丰氏的文风不适合写皇家绮丽,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总是想用散文语言去表现小说的缘故。所以暗自下定了决心读完了这本,要把林文月译本也买回来看一看。到时候才有资格再来品论一番。</h3><div> 跟学生一起再读了《傅雷家书》《培根随笔》《品中国文人》《把栏杆拍遍》,选读分享了一些中国近代诗歌。读诗是有趣的,有时候只需要吟诵一番,会意一笑。这时候会感觉那些青春的面孔真是可爱得厉害。</div><div> 依照自己的趣味杂乱无章的读了东野圭吾的《拉普拉斯的魔女》、渡边淳一的《失乐园》、阿耐的《大江东去》、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克莱尔《摆渡人》┈以及因为很火的电视剧或者电影而特特去找书来看的《琅琊榜》《芳华》等等。有些阅读实在不值得一提,因为完全没有把它当成一件严肃的事儿来办,读书,就当成了一种消遣,态度上有点随意。也没有想刻意的提升什么,这个需要检讨。另外,读书类型明显的偏向,社科类费脑子的书一概不碰,这是不行滴,2018年,打算温习中国传统经典,再拓展一下读书领域,磨磨快要生锈的脑子。</div><div> 提一个希望作为结尾:愿你眼中有星辰大海,胸中有丘壑万千。愿你时刻用读书来摆渡灵魂,让它能足够坚强,拥有独自穿越荒原的力量。</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