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盒酥饼引发的命案

黎明

<h1><b> 两个聪明人之死</b><b><br /></b><b> 文:黎明<br /></b><b> 三国时期魏王曹操手下有两个聪明人,一个叫荀彧,另一个叫杨修。都是智商过人的大谋士,追随曹孟德东征西战,为主子出谋划策、网罗人才,深得老大的赏识。但聪明人往往都有一两个共同的特点,或恃才放旷、或恃才无忌。杨修、荀彧身上恰恰也具备了这样的特点。<br /></b><b> 杨修大家都应该有些印象,因为初中语文课本中专门有一篇就叫《杨修之死》的文章。这个人智商极高,反应敏捷。连满腹经伦、才智过人的曹操也曾感叹自己与杨修的智商相差三十里。一次曹操携杨修行军路遇《曹娥碑》。见碑后东汉大文人蔡邕提的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一时众人皆不懂得它的意思。曹操问杨修:"你能解出这八个字吗?"杨修说:"我能解出来。"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说:"我已经想出来了。"随即二人将猜到的答案分别写在纸上。杨修解释说:"黄绢,指有颜色的丝织品,合成绝字,幼妇就是少女,猜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猜字为好;齑臼,也就是盛装和研磨姜、蒜等调味料的器具,它每天接受的都是辛辣之味的东西,所以是受辛(辞的繁体为"受辛")。所以谜底是"绝妙好辞",是蔡邕用来赞颂才子邯郸淳为曹娥碑写的碑文的。"曹操答案一样,但却感叹自己的才华和杨修的差了三十里。因为才华,杨修便常常有些聪明过头,不"遵守"官场的规律。常与老大争风头。曹老板在自家门上写个"活"字,他便让人把门拆了重建;领导在别人送来的甜酥上写个"一合酥",他便不打招呼,带头一人一口把领导的美食分了。完全不顾忌领导的感受。吃完还理直气壮的对曹操讲,是你写的的"一人一口酥"嘛!长此以往,惹的曹老板心中恨恨的。直至自以为是、自做主张"曲解误传"领导的"鸡肋"口令,让士兵准备拔营撤寨。被曹操"一怒之下"给斩了头。杨修违背了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职场原则,可谓聪明反被聪明误。<br /></b><b> 荀彧也许大家有些陌生,但提起官渡之战,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应该知道。这是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案例之一。曹魏军队之所以能以少胜多击败袁绍的大军,从而奠定大局,与其战役的主要谋划者荀彧有着重大关系。因而在当时荀彧被誉为具有"王佐之才"而深受曹老板的器重。但这个人也犯了官场的大忌,恃才无忌,心直口快,有些不识时务。按现在话就是不懂得揣谋领导的心事,智商高情商却不高。荀彧不但聪明,还是个有"理想"的人。他的理想就是要助力曹操兴复汉室。但他的理想却不是曹老板的理想。曹操想做魏公,这荀彧硬是引经据典的劝着不让,因而让自己的老板心中多为不爽。你让我不爽,我也让你不快。以往曹老板出征打仗,荀彧往往都是镇守大本营稳定后方。可曹操征服吴国时,却一反常态的带上了荀彧,这让大谋士有些摸不着头绪,诚惶诚恐起来。久而久之便积郁成疾,病倒在了寿春(今安徽寿县)。时逢杨修这个自做聪明的家伙分食了老板的甜酥,据说当时是两盒,都让杨修带头吃光了。曹操不知道另一盒也让杨修吃了,便想起了病中的荀彧,命人把甜酥盒子送给了荀彧。苟彧打开盒子一看,空的!心中顿时就凌乱了。曹老板是个做事多缜密的人呀,怎么会送一个空食盒子给我?他那里会想到甜酥是被杨修这家伙偷吃了。于是在病榻上就发动自己的聪明脑袋进行脑力激荡,思前想后终于"悟出"这是曹老板让自己看空一切自我了断呀!于是乎在接到甜酥盒的当晚便自裁了。也许曹操真的想让荀彧死,也许当时仅仅是个误会。但荀彧死了,对曹氏家族后来自立门户肯定是扫清了阻碍。<br /></b><b> 两个聪明人死了,死因都与一盒甜酥有关,估计送甜酥的那个人绝对想不到,他送的甜酥最终关系到了两个聪明人的性命。其实曹操是个心胸宽阔、广聚人才的雄才大略级人物,忌才妒能只是传言而己。杨修之死也并非仅仅是他老抢领导的风头,根本原因是他不适当的参与了曹氏家族继承人的争斗,站在了与其同样有才华的曹植一边而被曹操所忌恨。怕他用聪明脑袋扰乱将来魏室继承人的安排。而荀彧忠字当头,没有认识到朝代的更替是历史的进程。在匡扶汉室的理想破灭后进退两难,抑郁成疾。不被曹操再信任,也许自我了断是他最好的选择。</b></h1><h1><b> 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最高追求大都是学而优则仕,荀彧、杨修都达到了这一高度,但这俩哥们儿却未谙仕道,依然保持着读书人的率真和傲性。虽然知识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但同样也断送了他们的性命。</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