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山西吕梁离石坪头卧龙墕刘氏族谱</p><p class="ql-block">2018-01-15</p> <p> 序一</p><p> 盛世著史,族旺修谱。国家有史,可记政事、可述人物、可知古今、可鉴得失;家族有谱,可寻祖根、可辨世系、可识宗支、可明亲睦。国家无史,不知兴衰变更;家族无谱,不明血缘世系。河水有源,源远流长;树木有根,根深叶茂。凡著国史,旨显国兴、鉴古知今;凡修族谱,旨扬家风、启迪后人。家族有谱,如国有史,国史族谱,同为一理,故为刘氏修谱初衷。本村刘氏一族系临县刘家会人氏,古属汾州府临县长盛里孝才都又十甲。始祖公安义携妻带弟于清乾隆年间(1773年左右)一路东来择居卧地墕(今卧龙墕),繁衍生息,至今已十一世也。2018年本村薛氏成谱之时,为发扬千年传统文化,传承先辈懿行嘉风,村支部书记,刘氏九世孙奋军萌发了为刘氏修谱念头,并诚邀鄙人帮忙,一年多来,奋军,少军兄弟为修谱不惜费心费钱,族人密切配合,其动议而可颂、行动而可赞、成果而可喜、精神而可佳。为后人留一份宝贵遗产,胜留物传金,使后人明根本、知其源、懂礼训,将光照后人,今谱书即将完成,故提笔作序以抛砖引玉。“古有步宵试及第,更有后人跃龙门"。愿刘氏一族人丁兴旺,枝繁叶茂;愿刘氏后人皆有所成,都有所就,光宗耀祖,德兴门庭,禄及各家。</p><p><br></p><p> 乡人:薛金平</p><p> 2020.8.18</p> <p> 序 二 </p><p> 刘姓,乃天下第四大姓也,其历史源远流长,我离石卧龙墕刘氏一支自清乾隆年间(约1773年)从临县刘家会迁徒至此,已247个春秋,期间我刘氏一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但能谱其家者不多矣,进而能谱其族者,则尤鲜焉,今贤侄奋军、少军主导偕族人首修族谱,实乃大事,撰写家族谱系,可考世系,识宗支,昭亲睦,别长幼,承先人优良传统,励后代奋发图强,为后人留一份宝贵遗产。 此次修谱,始于2018年,至今已两年有余,期间,整理先辈遗稿,翻捡文献,并赴临县刘家会查阅老谱,搜集石碑史料,柿风沐雨、奔波颠簸,实属不易耳。今族谱成稿,幸甚至哉。 我刘家古有步宵试及弟,今朝更有新博士。时值民族复兴,社会进步,政通人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大好时代,我刘家要教育后人,读书成才,伴随着中国梦,我家族定会兴旺发达,更上一层楼。拙笔难绘卧龙风光、短序不穷刘家内涵,今日喜作家谱序,续写华章看后生。 </p><p> 八世孙:刘毓斌</p><p> 2020年9月</p> <p> 前 言</p><p> 从古至今,子孙能安享太平生活,是先人德泽深远、恩情厚重、持家有方、朴实厚道所至;祖业日渐昌盛,家风久久传承是后人披星戴月、艰苦卓绝、只争朝夕、发愤图强所成。如果没有先人开创基业,即使再丰裕的功绩也不能得到彰显,如果没有后人坚韧不拔,即使再盛大的祖业也不能坚守,这就是愚公移山的守望相助,这就是血脉相连的代代传承!树木尚且有根,水流尚且有源,更何况作为万物之灵的人能不思念先人的吗?尽管不过是初步创建族谱,从今以后,先人的名字,打开家谱就可以明白的知道,先人的功德也能永远流传而不被淹没了,至于使这部家谱更加完善能够发扬光大祖先功德则要寄希望于后世子孙了。现家谱即将面世,心境轻松了许多,如释重负。提纲构思、信息采集、资料调查、集中整理、反复核实、校对刊印一系列工作耗时二年有余,总算交出了一份差强人意的卷子。如果把家谱看作一座宏伟的大夏,那是我们刘氏家族十几代人集体智慧与力量的成就,一砖一瓦凝结了每位族人的心血和汗水。经不住村委书记大哥刘奋军的鼓动和催促,便加入了修谱的行列,说实话,开始的确少有思想准备,只是作为刘氏子孙的一员,真的找不出半点推辞的理由,因为缺乏对家谱文化的认知,起步甚是茫然。极好的是近年来众多家族修谱成功,为我们提供了可参考的样本。经过一番学习之后,思路才逐渐清晰起来。盛世是修谱的必要机遇,家兴是修谱的基本条件,而 “尊祖上、不忘本” 才是修谱的本质和内涵。当今社会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世人求存谋进各显神通。在随波逐流疲于奔命之后,不免就萌生出“我是谁?我从何处来?又将何处去?”的念想,这时家谱就成为你最有价值的答案之一。修谱是一种传承,重视传承是种文化自觉,一个家族勤于种下传统文明的种子,总能收获到繁荣昌盛的果实。经过反复的研究讨论,确定本次修谱的宗旨和基本原则是:全面地反映卧龙墕刘氏族人支脉繁衍辗转迁徒的真实面目,记录家史村情及其发展变化。坚持叙写近代为主,考据历史为辅;坚持实事求是,反对攀富炫耀;坚持内容精炼,通俗易懂;坚持全族发动,广泛参与,谋篇布局,把家的架构确定为《家谱篇》《家事篇》《家风篇》三大部份。《家谱篇》以“世系图”为核心内容,附加考证考据等;《家事篇》以家事村情为主,记录大事要事。《家风篇》主要反映家族人物如军人、工作人员的简介,是刘氏家族优良家风的缩影和亮点,这样,三大部份各有侧重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如果刘氏家族为一巨人,那么《家谱篇》就是骨骼,支撑起巨人高大雄伟的形象;《家事篇》就是肌肉,显现出巨人体魄的强健与发达,《家风篇》就是血脉,源源不断地供给巨人以充足的营养,使之永葆青春。十几岁走出家门。踏上了求学、工作的人生路,与家乡渐行渐远,虽未遇“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窘境,但有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情怀。参与修谱,深度认识家乡,实属幸事。卧龙墕村刘氏有着悠久光荣的历史,始祖安义从临县刘家会迁来建家至今已有240余年,支脉繁衍已达11辈,现在世族人113人,村里常住人口20余人。村里开了养殖厂,更有年轻人一个个走出山村走向教育、工人、干部等工作岗位。展现出族人在时代潮流中不逃避、不落伍、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也体现了族人尊重自然,艰苦耕耘,造就了与黄土地一样平实朴素、坚韧淡定、宽容大度、无私奉献的特质和团结协作的良好家风。就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而言,本次修谱是一次最好的机会,但客观上也存在诸多困难,如族人众多流动居住分散,还有早期迁居异地,通讯不很畅便。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大哥刘奋军、乡人薛金平、族祖父刘逢祥、族叔刘俊平、族叔刘福许等还是果断决策实施修谱,他们不畏寒暑历经艰辛驱车往返临县刘家会村考察,各家坟地论证,对接迁居族人整理汇总资料,需要不一般的耐心和毅力。尤其是薛金平老师凭着一己爱好,舍弃享受天伦之乐,几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投身在我族修谱,不辞辛劳使修谱有了可靠的依据和专业性的指导,族人们的支持使修谱有了清晰的脉络。他们为本次修谱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没有他们的辛苦付出,欲求本次修谱成功是不可想象的。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顾全大局敢于担当的高风亮节,永远是刘氏家族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一部家谱的修成是当今一代人应负有的历史责任,一部家谱的修成更需要家族后人的传承和续写,一部家谱的修成虽不足以解决太多的问题,但族人可以将家谱置于案上置于床头。当你事业顺利时,展开家谱或许你能顿觉头脑冷静不骄不傲,在前进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当你暂处逆境时,展开家谱或许给以你勇气和力量,重新拾起信心扬帆起航;当你迷茫犹豫时,展开家谱或许给你以智慧和窍门,拨开迷雾走向光明;当你富有生发慈善时,展开家谱或许能找到需要你帮助的人,实现心愿;当你偶遇不测无助时,展开家谱或许就有手伸出,拉你一把走出泥潭……今之修谱,虽丕公之前已无从祥考,其后犹可记叙,就所知所闻,祥祖宗爵讳,记子孙行名,叙纂大略,以冀录刊。但余等德薄识浅,狂瞽之见,在所难免,惟望同族兄弟子侄及后世子孙共同斟酌焉。吾辈喜作家谱叙,续写华章看后生。</p><p> 九世孙:刘少军 </p><p> 2020年9月9日</p> <p> 凡 例</p><p>一、本谱为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卧龙墕村的刘氏族谱。二、本谱资料来源:临县西刘家会村同族、本村立祖碑文等。三、本谱世系上溯自讳祖“刘安义”公,下限止于公元2020年,10月(公历)经历约240年。四、本谱以“敬宗收族,弘扬祖德,正本清源,理顺脉络,教育后代,耀国荣族”为宗旨,力求源流世系衔接有序。其间有未尽明确者,暂存间断待考。凡迁徒无定音、无可查者,谱系该支断续待考。五、本谱凡文字中涉及族内人员均以“族人”称之,一般不表明辈分,如文字图标中并列出现二人以上者,一般以辈分年龄排列。六、凡本族刘姓成员,不论男女,均可入谱;本族男姓上异姓门的或本族女子在家招赘的,如果其子女姓刘则入谱;子女异姓不入谱。七、本谱所列文章图片,均以利彰显《家事》《家风》之采集。八、人物略传以历代进士、举人、贡生;现代本科以上学历;国家工作人员;军人、高级工程师等,不论男女均列入人物录。九、本谱世系图为金字塔排列式,从左到右(同辈长次)依次展开。十、因我宗世系源流追溯年代久远,支丁分布地域广泛,调查考证内容繁多,且编辑时间仓促,水平所限,本谱定有错遗缺漏之处,恳请族人见谅,并深望于后之继起者。</p> <p> 家谱的价值</p><p> 家谱又称谱牒、族谱、宗谱、世谱等。长期以来,家谱作为宗族的神圣符号,一直深藏民间,秘不示人,随着时代变迁,家谱的史科价值、收藏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世系等相关事迹、反映一个家族繁衍发展过程的历史图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家谱已经右3000多年的历史,在当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因而,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家谱的纂修。清代旗人袭爵、出仕,都需要出示家谱,均以家谱为凭据。家谱的价值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价值。作为家族繁衍、活动材料的家谱,保了历代不同地区与世系活动的真实数据,它对相关学科,诸如社会史、移民史、人口史、地方史等都具有巨大价值,正如毛泽东主席指出“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 二、文化价值。家谱在我国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形成有独特内涵、浸润着民族情愫的谱碟文化,它对民族的心理素质、价值取向、行为模式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三、现代价值。现代家谱,继承了传统家谱的历史和文化内容,去掉了传统家谱中关于封建礼教方面的糟粕,保留其基本的传承形式和方法,并赋予其现代社会所需求的积极向上的品德追求和人文精神。现代家谱,以家庭的角度,为社会和后世保留一份客观、真实的历史资料。培养家庭成员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摒弃不良生活习惯,搭建良好的家庭、事业、社会的关系。同时,家谱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可供从事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民俗学、人口学、民族学、文学、政治学、宗教学、法学、姓氏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从中查询资料,寻找依据,进行研究。四、现代家谱的本位价值。家谱维系着中华民族传统的社会结构,反映了社会构成最基本的宗系历史和衍化过程,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五、现代家谱的衍生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家谱已从单一的、封闭的宗系记录演化为开放式可交流的文化载体,正在发挥着与时俱进的作用。一是成为华夏儿女沟通与交流的桥梁。二是推动族群文化的产生。三是促进教育功能的弘扬。四是催生族谱文化学的研究。</p> <p> 1、都甲考</p><p> 都甲制是明清两代的行政区划制,县下设“都”,都下设“甲”。明洪武初年,临县设7都:东白、孝才、甘泉、义居、招贤,再师、开阳。洪武二十四年,增为15都:在城、太平,长乐、东白、南都、孝才、永吉、北都、大吉、师庄、善训、安业、甘泉、义居、招贤。天顺六年(1462年)增加禾丰、崇礼二都,为17都。崇祯年间合并为5里:在城、礼陶、乐淑、仁让、义路。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里名为:在城、长盛、永泰、保安、乐平。后又恢复旧制17都。一都分十个甲,我刘家会刘氏一族系汾州府临县长盛里孝才都又十甲。本身一都十个甲,何为又十甲,就是长盛里孝才都第十甲中已有刘姓称十甲,加添我刘姓后就是又一个刘姓十甲,简述为又十甲,十甲刘与又十甲刘不是同宗同祖。如果要判别同一姓是不是同宗同祖,就要看是不是同都同甲。现在都甲的作用就是判别同姓中人是不是同宗同祖,确认是不是一家人。另外現在“邪”看,都要用都甲户口,所以望大家牢记自家姓的都甲</p> <p> 2、卧龙墕村村名考</p><p> 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坪头乡卧龙墕村,马头山西面,距离石城25公里,距乡政府5公里,距店(坪)梁(梁家岔)路枣洼点2公里,土地面积1661.1亩,耕地面积1341.1亩,人口500余人,村庄座北向南,东高西低,呈龙形状,村名卧龙墕,真合此意。据老人们传说,本村所居位置曾为荒山秃岭,故名曰荒地墕村,因焉字读轻声,永宁州大武一代人读荒地墕听起来为 (户典),故周围十里八村只知户典而不知荒地墕,现除官文件称卧龙墕外,人们习惯称户典(荒地墕)。另据史实资料,我村村名由荒地墕变为旺地墕,卧龙村,卧龙墕,据马头山旁碑路山薛公碑记载推算,卧龙墕村名大约有170年历史了,文革时改为东风村,后又回到了卧龙墕,有一种传说我村曾卧过龙,也给龙盖过席则,故护垫,卧龙墕由此而来,事实上这是人们杜撰罢了。本村深居黄土高坡,土地肥沃,适宜人类生存,古时从临县各地有人陆续迁徙到此开荒种地,生根落户。据老人们口口相传,最早有姓王名迟的人,人称王十万曾在此居住,直到现在此地还遗留着人类居住过的痕迹,居住点人称王迟家洼。究竟何时,时间久远难以考证。有记载的是大约明万历(1610)年间,相继迁来了薛、高、刘、杨、霍、李等姓,(孙、张、王、渠、武等皆已失传)。代代相传,繁衍生息,形成了一个村庄,由荒地变成旺地,最终发展成为现在的卧龙焉。明清时期,实行都里制,我村一直属汾州府临县(邑)乐平里义居都管,后属临南县管,抗战胜利后属晋绥边区管,先后属离石大武四区,离石坪头九区西侧村公所管,1958年人民公社,本村先属离石县坪头公社,后属西侧公社。1970年公社迁枣洼,1971年5月一1972年3月划归临县西侧公社,1972年回归离石,1983年8月变为离石县枣洼公社,1984年6月社队制改乡村制,归离石县枣洼乡,2000年后撤乡并镇属坪头乡所辖。本村地貌属黄土高坡,丘陵沟壑区,梁峁连绵起伏,沟谷纵横分布,地名有闫家侧、檀树侧、雷家侧、窑山侧、大侧、杨树侧。玉峁、香草峁、韩家峁、向阳峁、榆树峁、长茆等地。由人民公社,农业学大寨时期,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革开放机修拓宽,本村大部分土地梯田林立,两沟多坝宽阔、湿润、肥沃。本村属温带大陆性气侯,一年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干躁,全年降雨偏少,但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利用作物生长,当地大量栽植核桃树,农产物产品繁多,主要有玉米、谷子、糜子、大豆、马铃薯、芝麻、南瓜、豆角等。原本种过的高梁、小麦、春麦、莜麦、荞麦、碗豆、扁豆、葵花、蓖麻等因产量小,难以销售等原因,已结束了种植。村民养殖畜禽历史悠久,养殖过牛、驴、骡子耕地运输,养殖过猪、羊、鸡、免。随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机械化增多,农民进城,除养羊,猫狗外,其它几乎绝迹。本村薛姓属义居都一甲,从西侧迁来,已十六世系,夲村居76户,250人左右(居外260人)。高姓属义居都九甲,从枣洼(东)迁来,47户,110人。刘姓属孝才都又十甲,从西刘家会迁来,已十一世系,村居50人(共百人)。杨姓属义居都五甲,从郭家梁迁来,已十世系、村居60人(共百人)。霍姓从霍家墕迁来,属善训都三甲,已八世系,共20人。外迁人地北京、西藏、四川、新彊、广东、广西、甘肃、陕西、河北等省另及本省内多地,主要在离石城区,太原居次,村中只剩留守人员60人左右,土地逐渐返荒,遥望将来什么样子,难以说清</p> <p>3、卧龙墕村刘氏家族修谱考(追根溯源)</p><p> 我刘姓一支最早源自尧的后裔刘累,故刘累为得姓始祖,刘姓望出江苏彭城。刘姓起源三支:祁、姬、外族外姓。刘姓现为全国第四大姓氏。</p><p> 临县西刘家会刘氏一支系古山西省汾州府临县长盛里孝才都又十甲,先祖是古临县原住户还是明末清初由秦入晋,还是明朝朱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间(1370—1417)响应移民政策从他处迁来,无确切资料记载,如是原住户或明朝移民,刘家会从旧谱辈数看,肯定不是先落脚点,还应有先迁地而后迁刘家会村。</p><p> 从刘家会村道光年(1821)旧谱底看,从“三”字辈起至今才十三辈,另从谱细加分析研究,大门、二门应为兄弟二人,另绍和凤字、龙字同辈,德和九字同辈,如果三字辈上溯两辈,三字正是第三辈,九字正好第九辈,那从立祖起应为十五辈了,已即近四百年历史了。本支刘姓,从“三”字辈起大门为五枝叶,二门为两枝叶。我卧龙焉一支应为大门四枝叶人。 </p><p> 从我卧龙焉立祖刘安义碑文(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看,安义(1734—1806)少贫,偕妻高氏(1731—1782),一路东来,居旺地焉(现卧龙焉),生子海仙、洞仙。后高氏亡又续高氏(1744—1806)妻。迁来时间从碑文内容推算,大约在乾隆年间(1773年)左右,距今已有二百四十年左右的历史了。</p><p> 从三世祖绍烈公捐入国学拜墓表心迹文看,绍烈长兄绍忠生子尚德,向德。次兄绍忠迁居断桥墕,三兄绍美过继次兄绍忠子玉成,绍烈公娶妻李氏生一子一女,子六岁染天花亡,女嫁白家岇村。后绍烈公又续永宁州瓦窑坡冯氏女为妾。</p><p> 从绍烈过继玉升(洪德)过继约看,尚英作主让胞弟过继给族叔绍烈,中介证人下边绍字辈和德字辈绍义(子全德)、绍宗(子俊德)、绍显(子好德)、绍敏(子正德)这八人里边绍字辈又不在我村刘氏碑文绍字辈里,德字辈也无记载,据分析可能是枣洼刘氏一族,刘家会谱中未见这几人,又路程太远交通不便,也不可能因过继而来。按古时过继先过继本家习俗看,枣洼一支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可能是安义,安智亲弟兄安礼一支,所以说刘家会大门四支系国启一支安义,安礼,安智全都东迁。据说刘家会一老人曾到过我村,曾和刘逢闰(来栓子)谈到两家关系最近,那枣洼安礼一支有后人有可能因某种原因又有人返回了刘家会。另一种情况可能枣洼一支是刘家会夲支其中一枝叶(或某枝叶分支),因安礼一支曾孙为凤鸣,虽凤和绍同辈,但不符合习俗,如是其它枝叶,细研刘家会谱,只能是大门一枝叶和二枝叶人,不管怎说,有一点肯定,枣洼刘氏一族也是从刘家会迁来,与我村刘都是临县孝才都又十甲,故存在那老人说和逢闰家最近一说,否则四世祖绍烈也不可能从枣洼过继儿子。</p><p> 从碑文看,四世人丁兴旺,五世为则为后置德字辈,应是绍祖之子(尚德),据分析和资料研究,从字辈排序看,绍字辈后正是德字辈,恰好衔接,但海仙一支谁是谁子难以完全相接合。例巨德,隆德。只有绍武和近德相接,而大臭,小臭永茂两支与上难以对号。另从契约上看庆昌,福厚,应吉应是六世祖,但上下无处街接。洞仙一支,绍字辈和德字辈基本衔接。</p><p> 据传绍海仙一支绍祖辈埋阴宅倒骑龙而亡二十余人,究竟殃及那些人,无从考证。绍忠一支居断桥墕有无后人有待考证。绍烈续冯氏后过继玉升(洪德),后冯氏又生志德,盛德,积喜。</p><p> 现谱系已完,我刘氏一族已基本一目了然了,从安义起到“逢"字辈到现在已十一世系了。随着开放政策,城镇化发展,农村人口逐渐稀少,我氏后人大部分都将安居离石城,故有谱即可眉目清楚,明长幼,知亲疏,以拉近我刘氏一族关系,互不相忘也! </p> <p class="ql-block"> 4. 卧龙墕刘姓立祖碑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先生邑西刘家会人也姓刘讳安義字事宜少貧偕妻高氏東業農於邑之旺地焉遂家焉夫耕妇食相為劳苦十余年卒能自立未几高氏卒年五十一岁时在乾隆之四十七年继娶亦高氏善相如元配以嘉庆之九年卒年六十有余十一年先生亦卒七十三岁遂合葬於向阳峁之原先生二子長海仙次洞仙皆元配所出承先生之業起家益厚而洞仙九廓然有远大志使其子步宵業儒学以就功名而海仙之子步月皆以谨厚称步宵尝受業於予先父舆予兄弟遊最久岁冬以岁試入县学時海仙洞仙年皆七十余矣每仙早援寿例受衣頂而今年之春洞仙亦膺耆實之举因立年扵先生之墓侧而求文於予予惟子生子晚不及見先生面其?何所追述然古称及善之家必有余庆以先生之播越艰难而子孙之贤且寿富且貴若此则先生之所以为人不概可知哉爱叙其事以答先生子若孙之意亦将使先生之元孙曾孙辈知?舆发之故扵以思其艰而厚其行则积愈厚者流愈長其荣施又何可量焉是為序</p><p class="ql-block"> 邑廪生高維峻立峰氏拜撰</p><p class="ql-block"> 邑附生高如岱東峰氏拜书</p><p class="ql-block"> 男海仙洞仙孙長三步月步雲步明次步宵元孙長七绍龄绍德绍文绍武绍富绍貴绍谟次绍祖绍中绍美绍烈曾孙次門為則奉祀</p><p class="ql-block"> 大清道光十二年岁次壬辰五月吉日立</p> <p> 5、先祖及其坟茔考</p><p>“先祖”与“始祖”区别在于,“先祖”是泛指,“始祖”是特指。一般地一个家族追根溯源至某一个人再无可靠依据上推时,这个人就立为本家族的始祖,如果在后来考占发或有新的证据可依时,始祖还可推定。 始祖坟图片讳“刘安义”携弟“刘安智”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或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自临县西刘家会迁出,到荒地焉携产自立,据老人们传说刘安智在放羊时夭折,本支刘氏为安义后人,故被卧龙墕刘氏家族奉为始祖。嘉庆20年先生73岁寿终,葬于向阳卯</p> <p>刘姓男丁辈份表</p><p><br></p><p>1:安义,安智。</p><p>2:海仙,洞仙。</p><p>3:步月、步云、步明。步宵。</p><p>4:绍龄、绍德、绍文、绍武、绍富、绍贵、绍谟。绍祖、绍美、绍中、绍烈。</p><p>5:近德、隆德、巨德。丸则(尚德)、?德、玉成、洪德(玉升)、志德,盛德、(积喜)。</p><p>6:银吉、进吉、大臭,小臭、永茂。丕福、庆章,丕聪,来栓、丕功、丕荣、丕华、丕龙、丕贵。(福厚)</p><p>7:逢亮、逢普、逢光、逢玉,绳家、绳汝。逢耀,逢闰、逢明、逢旺、逢新、逢先、逢泽、逢祥、逢江。</p><p>8:新益、天许、桂斌、刘奇、刘勇、牛则、来牛,还保。俊平,三许、福许、福新、福平、毓斌、毓兴、毓强、小军、斌斌、永永。</p><p>9:保富、金良、鼠平、勤平、成平、小平、金平、建平。艳军,奋军、少军、栋琪、刘徽、刘徵、文飞、程程,宇韬</p><p>10:凤强、文相、刘永、君峰。刘渊、刘崇,刘凯、刘畅。</p><p>11:书涵。</p> <p> 写给后来者</p><p> 欢迎你加入刘氏家族,如果你翻开了家谱,相信你一定和我一样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想捕捉更多刘氏血统的一脉相传和家族文化的禀赋千秋……历久弥新是文字的魅力,年幼时,我也曾听别人说起过他们的家谱,羡慕之情难以掩饰。随着年岁的增长,倍感时光如白驹过隙,看着长辈家中挂着的黑白相片,渐渐地将要陌生起来,家族故事也许会随夕阳西沉,时间终究会让我们成为路人甲乙,那时的我们形同陌路,便要独自成为围墙中的人了……每每想到此,我就有满怀的失落,虽然冗繁的封建礼制让人疲惫不堪,虽然简单的风俗习惯让人哭笑不得,但没有了言传身教的约束,没有了约定俗成的机缘,族人之间是不必见面的!刘氏是后汉皇族后裔,与身俱来的英雄气概和鸿鹄之志恐怕只能深藏在胸中悲叹了!殊不知此时,族人中的佼佼者已未雨绸缪,将血脉紧紧相连!感谢刘氏家族中首先想要撰写家谱的奋军哥哥、少军哥哥!想必家谱资料的收集、整理是琐碎的,许多过往是需要反复考证和核实的,在此,我谨代表此门中人对为刘氏家谱的撰写付出心血和劳动的前辈、长辈、兄弟姐妹表示最真挚的感谢!据少军哥哥介绍,家谱中有“家风”一篇,感受颇深,在此与族人共勉。《旧唐书·魏徵传》中写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得明失”历史尚且如此,刘氏家族刚正不阿的精神风貌,高情远致的道德品质,不拘一格的审美格调和高风亮节的家族文化风格必将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家谱是族人一代代呕心沥血的真实写照,是族人一代代风雨兼程的情景再现,是族人一代代开枝散叶的客观总结,更是后人寻根祭祖、心之所向、牢记使命的动力源泉! 北周·庾信《徵调曲》中讲到“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追本溯源也好饮水思源也罢,万物皆有源,从记事来,每年的除夕之夜父亲总是带着我们忆苦思甜,讲述他的父辈如何白手起家,如何奋斗人生,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父亲常讲一家人要常来常往,孩子要快乐健康自然生长,要眼界开阔志向远大,要懂得感恩不忘本……从小的耳濡目染已蔚然成风,族人情分和家国情怀在我血液里日行千里,从未停歇。家风是一座山,雄浑刚毅,激励着我们坚韧不拔;家风是一条河,蜿蜒曲折,鼓舞着我们清澈见底;家风是一段回忆,亘古绵延,勉励着我们不忘初心!刘氏家族一身正气,崇德向善,讷于言而实于行,上尊长辈,下示后代。家谱在身,族人愿你孜孜不倦,愿你苦中作乐,愿你策马扬鞭,愿你拨云见日,愿你马到成功! </p><p> 九世孙: 刘童童 </p><p> 2020年9月21日</p><p> </p><p><br></p><p> 后 记</p><p> 终稿付印,俺卷思来,一晃二年有余,心怀先祖的遗愿,背负族人的期待,时刻诚恐诚惶。总想让族人拿到手中的是一部较为理想的家谱,编委会人员竭诚尽力、不辞辛劳、潜心编修,数易其稿,于2020年秋与大家见面了。族谱是一部特殊的历史,记载着宗族自始祖以来的繁衍生息、分支迁徒、不断拓展的艰苦而光荣历程;记录着历代先辈治理家政经验和子孙处世为人教训;展示了宗族内部其诗书科第、达官贵族、忠义贞节、表功杨德、生齿繁衍、居徒殁葬、成就著述、术业专攻等人文景观。一部族谱是一个宗族发展史,生生不息的生命史,也是一个一代一代紧扣血肉之躯的生命链条与宗族的血缘纽带,故族谱不可无,家史不可忘矣!家谱编撰,看似简单,实很复杂。结构调整再调整,内容完善再完善,谱系核对再核对,尽管如此,最后还是有诸多缺憾的地方,譬如,先祖之源考证问题;谱系中间间断考证问题;建国前村内族内发生的重要事件的查考问题;对族人物质、精神文明以及家风的深入总结和深度挖掘的问题等等,种种都有待刘氏家族后人进一步考证探索和弥补。虽然我们力想尽善尽美,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疏漏差错在所难免,望族人谅解指正,有待本族后来贤能重新编撰。我们深切体会到,一部家谱的成功离不开采编人员的心血倾注和身体力行,也离不开族内全体人员的关注和支持,我们要感谢薛金平老师不仅为我们的家谱写了序文,从督导修谱到付印一直关注指导着全过程;我们要感谢临县西刘家会刘照喜、刘文喜老人珍藏的旧谱为我们修谱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我们要感谢族叔刘毓斌,堂妹刘童童在百忙之中分别为家谱写序和对谱文做文字校订;我们要对所有为修谱工作做出贡献的人表示感谢与敬意。修谱不仅仅是怀念过去,更重要的是创造未来,凝聚族人,唤醒族众爱族敬祖之心和责任感,振兴宗族,达此目的,上可告慰先祖在天凛凛之灵, 下可昭示子孙后代,吾辈无愧,此为编审者以及一直关心族事的宗亲之愿也。“为人父者慈惠以教,为人子者孝悌以肃,为人兄者宽裕以诲,为人弟者比顺以敬” 。愿我族每一个家庭人兴财旺,幸福美满。愿我族每一个子孙欢乐安康,事业有成。</p><p> 九世孙:刘少军</p><p><br></p><p> 2020年9月10</p> <p class="ql-block">卧龙墕刘氏始祖碑记【简介】清代道光十二年(1833)五月勒石,现存坪头乡卧龙墕村。形制为圆首碑,青石质。碑高、宽、厚厘米。内容为刘氏始祖碑记。额题无,刻文楷书,正文11行,满行35字。碑文完整,字迹稍模糊,碑体完好。【碑文】 先生,邑西刘家会人也,姓刘,讳安義,字事宜。少貧,偕妻高氏东業農於邑之旺地墕,遂家焉。夫耕妇饁,相為劳苦十余年,卒能自立。未几,高氏卒,年五十一岁,时在乾隆之四十七年。继娶亦高氏,善相如元配,以嘉庆之九年卒,年六十有余。十一年,先生亦卒,七十三岁,遂合葬於向阳峁之原。先生二子,長海仙、次洞仙,皆元配所出。承先生之業,起家益厚。而洞仙尤廓然,有远大志,使其子步宵,業儒学,以就功名。而海仙之子步月等,亦皆以谨厚称。步宵尝受業于予,先父与予,兄弟游最久。去岁冬,以岁試入县学,時海仙、洞仙年皆七十余矣,海仙早援寿,例受衣頂。而今年之春,洞仙亦膺耆之举,因立碑于先生之墓侧,而求文于予,予惟予生也晚,不及見先生面,其*何所记述?然古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以先生之播越艰难,而子孙之贤且寿、富且贵,若此,则先生之所以为人不概可知哉。爰叙其事,以答先生子若孙之意,亦将使先生之元孙、曾孙辈知所以兴发之故,于以思其艰而厚其行,则积愈厚者流愈長,其荣施又何可量焉?是為序。 邑廪生高維峻立峰氏拜撰 邑附生高如岱東峰氏拜书 男海仙、洞仙,孙長三步月、步雲、步明,次步宵,元孙長七绍龄、绍德、绍文、绍武、绍富、绍貴、绍谟,次四绍祖、绍中、绍美、绍烈,次门曾孙為則奉祀 大清道光十二年岁次壬辰五月吉日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