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乡村农事琐忆之稻米篇</p><p class="ql-block"> [题记]冀以此篇供同学们作趣味科普小品来读,知故比今,惜福上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之一 稻米之金贵</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读书人或知识分子最受诟病的一句话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当然是不对的,一则生命在于运动,二则业精于勤荒于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懒惰是没有出息的。但现代社会,城市迅速野蛮生长并吞噬农村,使得愈来愈多的人五谷不分。试问身边的朋友们,有谁都清楚知道五谷,并细加区分?正缘于此,孔子曰"多识草木之名",还是大有裨益的。</p><p class="ql-block"> 就拿我们盛产稻米的乐清人而言,你可知道了世界上可能超过有14万种的稻子,而且科学家还在不停的研发新稻种。按成因分为原生稻与杂交稻;按其生存环境的不同,分为有土水稻、水上稻(无土水稻)、旱稻(陆稻) 、海稻(海水稻);按大小分为普通稻和巨型稻。</p><p class="ql-block"> 就说最简单的,一颗普普通通的水稻是怎样子的呢?稻为一年生禾本科植物,绿色单子叶,性喜温湿。稻叶在幼年时,跟兰草非常相似可爱,一样具有长扁型的外形。农人多依赖稻叶特殊的叶耳与叶舌来区分。叶耳就是稻叶叶环的两端长出耳状之物,叶舌则是稻叶叶环内长出的薄膜。稻叶的叶脉是平行的,中央有很明显的中脉,呈绿色,在中肋,边缘或尖端有时也会有紫色色素。随着稻的成长数量会增多,稻株旁也会不断长出小枝来,成熟时约有1米高,叶子细长,约有50到100厘米长,宽约2到2.5厘米。</p><p class="ql-block"> 如果再深究下去,那就牵涉到植物学知识了。稻子抽穗后,一般的大小在5到12毫米长,2到3毫米厚度。一株稻穗约开200-300朵稻花,稻花非常小,开花时,主要花枝会呈现拱形,在枝头往下30到50厘米间都会开小花,大部分自花授粉并结种子,一朵稻花会形成一粒稻谷。稻花没有花瓣,也很难看到雄蕊雌蕊,它们都由稻花的内外颖保护着。稻在自体授粉时,雄蕊上的花药会破裂,花粉相当细小,会随风力,稻的摇摆,落到隔壁雌粉上头。与雌粉子房中的胚珠结合,发育而成胚芽,也就是人类食用和摄取营养的主要来源。在胚芽附近,还有浆状的胚乳会不断增加,使子房日渐肥大。外观上则会看到绿色的稻谷上有细毛,称为稻芒。</p><p class="ql-block"> 稻为五谷之首,在于其生产作为活命粮食的稻米。稻米看似家常便饭,但在过去的岁月里始终弥足珍贵。不说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上古时期,也不说古代的战争时期,更不谈近现代温饱不保的大饥荒,我们仅将时光稍稍推前五十年前,讲一段稻米的小故事吧。</p> <p class="ql-block"> 彩虹挂在桥上,五十年前,一个男婴啼破浙南沿海水乡古镇的春早。那是一个四季分明的鱼米之乡,靠山面海、河网纵横、粮田广阔。婴孩自断奶之日起,就尝到稻米之金贵。那时没有奶粉没有炼乳甚至也没有麦乳精,母乳不足,家人只有磨米粉糊喂婴。好在米是绿色有机的,也无假奶粉毒奶粉以及三聚氰胺之虞。炊烟袅袅,岁月无扰,悄然就能蹒跚行走。 </p><p class="ql-block"> "抓周"的时候,恰逢一个会唱"嘎幕飞过青又青,嘎幕飞过打咚玲"的算命先生来给孩子卜算。先生仔细问过生辰八字后,教家人拿一大瓷碗洁净的白米和一升金黄的谷子来让小孩抓。小手各抓一把撒在八仙桌上,然后先生仔细数点。一番掐指推算之后,先生神情怪异,发出一声"咦",言道"此子非同一般,但有官无印;若得从文,当得无人能出其右。呵呵,天机不可泄露,不可泄漏!"言罢,拿出随身麻布鞳袋,倒去米和谷,扬长而去。留下家人似信非信一片茫然。想想还算吉言吧,那一碗米和谷也值了。那时的谷和米在古镇作为等价物(钞票)交换东西是司空见惯的事。只是,后来男孩长大就学,每得作文比赛第一名,父亲总会笑言"先生说得不差,果然无人能出其左"。呵呵,父亲总是左右不分。</p> <p class="ql-block"> 不几年,遇上了久旱不雨,河床龟裂,庄稼焦枯冒烟,稻谷颗粒无收。整村的人四处找水买米,才知深山里、地底下还有点水,但米却是真真已无觅处了。无奈,家家无米只好吃杂粮充饥。后来,杂粮也没了,就专吃番薯干。最后来连番薯干也没了,只好找制作过番薯粉剩下的番薯渣来吃。这东西既无营养,更无食物之味,味同嚼蜡。再后来这东西也没了,据说就有人给饿死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好在人民政府尽全力拯救饥荒,勉强度过了这无米之炊的艰难日子。后来的岁月中,漫长的一段时光里,鱼米之乡不缺鱼但一直缺米。甚至于有漂亮姑娘曾跺脚发誓"只要找到吃饱饭的地方,嫁哪里都行。"但就在那样漫长难捱的日子里,往往一家子里一大锅番薯丝里仅只放一小撮白米,每每都特意留给儿子吃。父亲常说的"打铁不论(不计较)炭,生儿不论饭。会吃会大。"而他们自己一年到头,也只有在稻熟时节才吃上白米饭。男孩小学时就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p> <p class="ql-block">2022年8月17日《乐清日报》开始连载。</p> <p class="ql-block"><b><i><u>二、米之前世</u></i></b></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米是晶白的,稻谷是金黄的,禾苗是绿油油的。</p> <p class="ql-block"> 古镇地处平原,四围所多的是水稻田。每当春风吹来时,子规声里雨如烟。农人们便开始忙于驱牛犁田耕地,平整起一垄垄的苗床,播撒发了芽的稻种,再薄撒灰土,轻轻压实,以防鼠偷鸟啄。细致者还在四周拉起绳子,插上稻草人或三角彩旗,蛮有点军事沙盘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雨露滋润禾苗壮。望着碧绿细密整齐的苗床,微风吹拂,绿浪起伏,茵茵如梦,不由人不想躺上面打几个滚。在秧苗长高约十多公分时,就可以进行拔秧插秧了。拔秧是个技术活儿,秧苗是个宝,挺娇嫩的,千万不可拔断啰。要用手握其根须平拖着拔起,然后洗去根部泥浆,用稻草一把一把地扎好,像一把把大蒜葱韭似的,挑去水田插秧了。有经验的农民会一心两用,双手翻飞,左右开弓,动作熟练,迅速拔秧。当然,有些长在旱地的秧苗实在无法拔起的,只得用铁锹一块块铲起,像一片片方正的绿草皮,运去插秧。</p> <p class="ql-block"> 将秧苗仔细的插进稻田中,间格有序。那时的插秧法会使用秧绳、秧标或插秧轮,来在稻田中做记号。纯手工插秧,要左手握一把散秧,右手将秧苗分出,并插进土里。小孩子之所以插不好,一是对不齐间隔的标线和距离,一是插不实土里,常常在田水浮起,被大人骂为"吃虾皮的"。曾经有知青写插秧比赛的文章发表了,说如何如何插得又好又快,"我们一步步向前向前,一队队不断向前插,终于夺得冠军"。结果遗笑于草民小农夫,盖插秧乃步步后退之行为,焉有前进之理?</p> <p class="ql-block"> 插秧时节的气候相当重要,如大雨则会将秧苗打坏。现代多有插秧机插秧,但在土地起伏大,形状不是方型的稻田中,还是需要人工插秧。秧苗一般会呈南北走向。还有更为便利的抛秧("稻"字的造字本义即"抛秧栽培的谷物")。插秧的劳累自不必细说,最令人难以承受的是,家乡的春天还往往春寒料峭,有时田里的水还寒彻骨呢(不少人因此着凉感冒发烧);夏天则脚下臭水浸,头上毒日头晒(常有人因此中暑),加之还有肥臭难熬,最可怕的是吸血水蛭,死叮吸在你腿脚上,那软韧如橡皮筋的可恶的令人作呕的虫体,怎么也拽不下来。真是吓死小宝宝了。</p> <p class="ql-block"> 秧插好了,接下来的步骤有一要除草除虫:秧苗成长的时候,得时时照顾,并拔除杂草、有时也需用农药来除掉害虫。但那时农药贵,且卖得少。农民大多自己跪爬在禾苗间用手蓐草,把杂草蓐去揉成团埋进土里,谓之"耘田",相当于古诗中的"锄禾"。二要施肥:秧苗在抽高,长出第一节稻茎的时候称为分蘗期,这段期间往往需要施肥,让稻苗成长的健壮,并促进日后结穗米质的饱满和数量。施肥到那,青壮到那。父亲部队复员归农,不懂农耕,不会施肥,往往稻子种得瘦弱不堪,被人戏称为"像庙宇里插的香枝"。三要灌排水:水稻比较倚赖这个程序,旱稻的话是旱田,灌排水的过程较不一样,但是一般都需在插秧后,幼穗形成时,还有抽穗开花期加强水份灌溉。常常有相邻农田的自私农人,抽水灌溉时"偷水",(即挖开别人的田坎,让田水流到自家田里。) 发生吵架甚至斗殴。</p> <p class="ql-block">2022年9月7日继续连载</p> <p class="ql-block"> 之三 收割篇</p><p class="ql-block"> 当金黄饱满的稻穗沉甸甸的垂下时,就可以开始收割了。农民一束一束地用小小镰刀割下,再扎起,利用打谷机,打稻机,甚至于老旧的"稻升"来使稻穗分离。"稻升"这种纯人力的木制稻谷脱粒农器具,形似极其放大了的四角量米的升,无声地矗立在泥泞的稻田里,移动时得三四个壮汉前拉后推的,那场面常使人恍惚穿越到漫长封建社会里的某个时光。</p> <p class="ql-block"> 那是乡村最忙的时候,尤其是夏收季节,古镇不时地有台风袭击,不时地爆发洪水,甚至于海水倒灌。用汗血辛辛苦苦种起来的成熟的稻谷可不能烂在田里啊!迟则多变,令人揪心。更何况还有伏季水稻秧苗要及时下种啊,必须抢收抢种!忙,忙忙忙。忙时往往人手劳力都不足。因此便有学校放农忙假,政府厂矿企事业单位临时组织人员下乡支农。人们常常随着有线广播播《东方红》乐曲时早起,至《国际歌》的"英特耐雄纳尔"声中摸黑回家。连轴转不休息,体力消耗大,容易饥饿。中饭、以及加送的下午点心(俗话称"接力",意思是加餐加油)等,都要家里人送到田头来吃,累死累活地抢着干,仿佛在跟太阳比赛,蛮有点夸父追日的意味。在骄阳似火下,这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一天下来往往能把人给累趴了啰,累的身体像散了架似的只想趴到躺下。</p> <p class="ql-block"> 偏偏那个年代喜好比赛,刺激疲累的神经。生产比赛属农村最常见,作为枯燥生产活动的调剂,割稻比赛说来就来。尤为心痛的记忆是,这种用弯弯的不到半尺的小小镰刀(称之为稻锯),锯齿锐利,越割越珵亮,越快越危险。时常有小孩子不小心割破指头,流血不止的;隔三差五的,有割短手指送医院的。一次一个下乡支农的小伙子,刚到田头,一下子割断了两根手指,顿时痛得脸色惨白,在稻田里满地打滚的。好在古镇交通便利,迅速送医院接回手指。真是血汗换来的粮食啊。现代则有收割机,将稻穗卷入后,直接将稻穗与稻茎分离出来,一粒一粒的稻穗就成为稻谷。那么,到此为止,是否大功告成了呢?非也。</p> <p class="ql-block"> 收割来的稻谷需要立即进行筛选和干燥,筛选则是将瘪谷碎稻草等杂质删掉,用木制风车或手工抖动分谷,利用风力将饱满有重量的稻谷自动筛选出来。筛选后要马上晾晒,否则暑热潮湿天气下就会很快发霉变质发芽。那时在实行人民公社生产队组织,多在集体的晒谷场、私家的道坦、竹制的"团被"(可卷成桶状收拢肩扛)以及水泥地面上晒谷。晒谷需时时翻动,让稻谷干燥。</p> <p class="ql-block"> 夏天的古镇气候有些怪,不时地东边日出西边雨,农人管这种天气谓之"踏浪",太阳一出马上晒,乌云一来立即收。雨停即晒,晒干即收到仓库里。再换下一批,周而复始,晒完为止。干这项事的大多由妇女负责,那时一年最热的时间,也是最折磨人的体力活。《骆驼祥子》里的酷热暴雨的场景,年年上演,真真切切,避无可避。一夏下来,女人们无不皮肤晒得红黑。之后,饱满度、水分湿度合格的谷子先送到镇上的国家粮库完成"征购",交完"征购",各生产小队才按家按户按人口和所挣的工分(所出的劳力)来分粮,俗称分谷。这种按比例的算法复杂,大有约定俗成的因素,众人无大的异议,小队长拍板定了就分。但碰到收成不佳,或计算不公,或夹杂其他矛盾时,斤斤计较,大打出手的,也司空见怪。记忆中古镇里的粗人粗事挺多的,邻里纠纷也不少,但都不大记仇,像玩儿似的,吵过闹过之后,很快又和好了,毕竟抬头不见低头见么。</p><p class="ql-block"> 好在手里有粮,心中不慌。辛苦盼望大半年,总是丰收的喜悦居多。谷到家了,各家高高兴兴地按需要拿去碾米厂,把谷子碾成米和糠。米给人吃,头茬米还美其名曰"吃新";糠用来养猪,也算是谷尽其用了吧。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年代,乡村生活的本色是自给自足。其后改革开放农村飞速变化发展,继承包制后实行土地规模化流转经营,逐渐开始使用机械化,终于让大批的农村劳动力得以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告别了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之苦。那是后话,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茫然。</p><p class="ql-block">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真实不虚。</p> <p class="ql-block">2022年9月21日继续连载</p> <p class="ql-block"> 之四 食品篇</p><p class="ql-block"> 男孩吃着米饭长大,成了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在全村人敲锣打鼓欢送会上,朴实的村长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以后可不受插田割稻苦了,吃公米啦"。</p><p class="ql-block"> 男孩出去之后。眼界开阔了,看到了更多的关于稻米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 稻谷去壳之后就成为了米。分糙米、胚芽米和白米。白米是糙米加工后去除糠层,去除胚及胚乳,保留了七成的谷物比例,是米市场上最主要的类别。此外还有预熟米(改造米)、营养强化米、速食米、免淘洗米、蒸谷米、绿色大米,有机米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其实,那时古镇的米就是绿色有机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稻米气味苦、温、无毒,营养成份包含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E、钙、磷、钾等。可以滋补身体,补脾胃,养气血。还可以治疗痢疾,止尿频。《本草纲目》记载:暖脾胃,止虚寒泻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常食用稻米有滋补脾胃、补充元气的功效,被誉为"天下第一补人之物"。 我们劳动人民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人是铁,饭是钢,一餐不吃饿得慌。</p> <p class="ql-block"> 米饭是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最主要的粮食,其料理方法五花八门。有泡饭:饭煮好后加水,看起来有些像粥,但米没有膨胀的那麼大。有炒饭:把煮好的饭和蛋、蔬菜、肉、海鲜等食材一块翻炒,可说是国际化的米料理,几乎世界各地的华人餐馆都有卖炒饭,在中国最著名的有扬州炒饭。有烩饭:干饭煮好以后,淋上以太白粉勾芡的酱汁。如牛肉烩饭、猪肉烩饭或鸡肉烩饭;淋上咖哩酱汁的就叫做咖哩烩饭。有手抓饭:中亚和阿拉伯地区常用胡萝卜、葱头和羊肉加米和水一起焖饭,熟后淋上羊油翻炒食用,就叫做手抓饭。有盖浇饭:中国南方常在米饭上浇上菜和菜汁一起食用,称作盖浇饭。有寿司:是日本家常食物,源自中国的饭团,其特色是一口一件。用醋调味的饭、海苔将生鱼片或清淡的食材卷起后切块或是放上手指长度的饭团上,由于日本是岛国,亦多以生鱼片为配搭。亦有手卷的作法。有饭团:在中国、日本、台湾等地区普遍的方便食品,以饭包裹食材成团状,馅料亦千变万化。由于便于制作,亦流行作便当。有粢饭(或称粢饭团):中国江南地区早餐食品,亦流行于香港,由饭团演变而成,以糯米为主,亦有掺其他米。通常会夹上油条、肉松和榨菜,亦有以酱瓜或砂糖等作馅料,一般食用时还配上豆浆一杯。有粢饭糕:油炸食品,将米饭煮熟,再压至方状冷却然后油炸而成。有蒸饭:把米饭以蒸的方式煮熟。有盅头饭:蒸饭的一种,也是中国广东点心的一种,以炖盅把饭和配菜放在一起蒸。有稀饭:与粥相似,质感届乎饭与粥之间。有焗饭:常见于香港,在饭面铺上芡汁(部分会加上芝士)焗制而成。有煲仔饭:起源于中国广东,把饭放进砂煲(煲仔),再用炭烧热而成,日本的称为釜饭。现今的煲饭很多都开始采用机械自动化,而不再是传统的炭烧,自然稻中式快餐厅的汁香煲饭就是采用的煲饭机。有米汉堡:一说源自日本的摩斯汉堡快餐集团,是以白米压制成的饼皮取代传统的面包来制作汉堡。有御饭团:原为日式点心,但因连锁便利商店企业将其大量生量化而闻名,是以模仿三明治外形而推出的小型饭团。</p> <p class="ql-block"> 少年时偷读《红楼梦》,记忆中书里所写主食以粥为最多。在 120 回中有 28 处写到食粥, 碧粳粥(第 8 回)、腊八粥(第 19 回)、香薷粥(第 29 回)、燕窝粥(第 45 回)、鸭子肉粥(第 54 回)、枣儿粳米粥(第 54 回)、绿畦香稻粳米饭(第 62 回)、绿稻米粥(第 75 回)、江米粥(第 87 回)、御田胭脂米、碧糯、白糯、粉粳、杂色粱谷、下用常米(第 53 回),且名目不少。像荣府这样的钟鸣鼎食之家,在繁华的日子里也上上下下吃粥吃个不亦乐乎,那是饭饱弄粥另玩花样,变化无穷。特别觉得有趣的是书中提到的腊八粥。第十九回,宝玉故意调笑颦儿为香芋(玉),给黛玉讲了一个扬州黛山林子洞里一群耗子精的故事:要过腊八节了,老耗子令小耗子们出去偷些果品来,目的是制作腊八粥。一小耗子侦察后回报说,惟有山下庙里果米最多,"米豆成仓,不可胜记。果品有五种:一红枣,二栗子,三落花生,四菱角,五香芋。"云云,有兴趣者,不妨一读。实际上,古时对腊八粥做法是非常讲究的。《燕京岁时记》里面提到腊八粥材料做法,"用黄米、百米、红米(即糯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加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琐琐葡萄(即葡萄干)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元,用则伤味。"但主角始终是稻米。</p> <p class="ql-block"> 至于大米深加工制造的就更多了。一般由米磨成粉再加工制作而成面条或面线的形状。有米粉:历史悠久,可追索至魏晋南北朝的食品。当时中国南方盛产稻米,而米粉因携带、食用方便而流行,有汤米粉及炒米粉等吃法。有米线:与米粉相似,但作法不同。以中国云南的过桥米线为源,亦最为著名。有饵丝:没有米线的滑溜。有饵块是普通米做的米饼,切细饵块便得饵丝。在云南用普通米做的粑粑叫饵块,用糯米做的粑粑叫糍粑。有金边粉:金边是柬埔寨首都的名称,现时金边粉也成为越南菜和泰国菜的一部分。有檬粉:檬粉形状与中国的米线相似,但在越南语中是河粉的意思。以捞檬粉较为著名。有酹粉(俗写作濑粉):中国广东地区的食品,经常伴与叉烧和烧鸭等烧味,如:叉烧濑。有河粉(或称沙河粉):源自中国广州沙河,最著名的为干炒牛河及生牛肉沙河粉。河粉亦在东南亚相当普遍。有粿条(又称粄条或粿仔条):泰国米制品,与河粉相似。有其他:糯米糕 、糯米卷、板条。此外,还有加工成各种糕点或小吃食用的,如锅巴:煮饭时锅底微焦,全干的部分。炸锅巴来做菜,也相当有名。四川菜中就有一道锅巴肉片。如米香(华南地区称米通):不加水,只用高温使米膨胀。一般以混合糖的制法为主,亦有朱古力、花生味等口味。如米花糖:与米通相似。一般以棒状或条状售卖。如米糕:把粳米浸透浸好,磨成粉蒸熟,放机器里反复压扎,再放厚木块拼成"米床"上,大伙儿一起乘热揉搓,揉成一个个拳头大小的圆块,最后在印版压印出各色圆的、方的、长长短短的年糕。如米饼:包括雪米饼、香米饼、仙贝及婴儿吃的牙饼等。如米菓:日式米饼。把剩下的米,搓成块状拿去炸,之后加上海苔粉。如肠粉(又称拉肠、布拉肠、猪肠粉):广东小吃,传统以碎肉、鱼片、虾仁为馅。也是港式酒楼常见的点心,一般常见的以鲜虾肠粉、牛肉肠粉和叉烧肠粉为主。香港传统粥店则会提供炸两滑肠粉,是在肠粉内包上油条;粥店也有净肠粉,也是一种街头小吃,经常配以甜酱﹑辣酱、芝麻食用。如萝卜糕:中国南方的菜色。将萝卜切丝后混入米浆蒸制成的料理。如碗糕(或称碗粿)、米苔 、麻糬、竹笋包、猪血糕(又称为米血或米血糕)、发糕、芋粿、红龟粿、草仔粿等。如米布丁(rice pudding),一般是甜品,在世界各地都有,配制内容不同,但主要是甜味道的米粥,中国的八宝粥就是其中一种;有些国家甚至放入果仁,橘皮,桂皮,牛奶等等;有些米布丁是咸味道的。十七世纪的时候在英语国家就流传着这么一个有关米布丁的世界著名的英语儿歌--"Pop Goes the Weasel"Half a pound of tuppenny rice / Half a pound of treacle / Mix it up and make it nice / Pop goes the weasel一点点米 / 一点点蜜 / 混在一起/做成好吃的 / 扑通扑地/黄鼠狼跑出来一只。</p> <p class="ql-block"> 此外,还有米制的饮料和酒。在亚洲用米做的饮料有相当多种, 将米炒制后做成的米茶和糙米茶相当有名。米浆则是一种冷热皆可的饮料,制法与豆浆相似,一般是将米浸泡5、6个小时,将米炒过与芝麻等再加水及糖煮沸而成,米浆也是河粉、肠粉等的制作程序之一。在欧美,则流行一种用米作原料的酸奶。而米酒可能最为大众所知,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出产的三花酒、浙江省出产的加饭酒、黄酒、女儿红,四川的甜米酒都是用稻米酿制的。米酒也是台湾家庭料理不可或缺的主要角色,台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甚至还曾引起米酒抢购潮。属日本米酒类的清酒,其国际知名度也相当高。此外,有些啤酒的副原料中也有米。</p><p class="ql-block"> 古镇酒类的上品是以糯米酿成的,也叫老酒,香纯浓厚,后劲特大,很容易醉人。记得小学时,有回几个同学午间一起到到区校隔壁的酿造厂玩,刚好厂里品酒师在品酒。待品酒师一走,大家一时好奇,兴起,偷喝了几口老酒。哪知回来上课,竟在课堂上迷糊睡着了。万幸那时的语文老师很和蔼,大概看在平时学习优秀的份上,没批评深究,只当堂推醒而已。</p> <p class="ql-block">2022年10月19日継续连载</p> <p class="ql-block"><b><i><u>之五、鄉愁滋味</u></i></b></p><p class="ql-block"> 男孩终究成为男人,娶妻生子,走遍泱泱华夏不少地方,吃遍大半个中国的山珍海味五谷杂粮。但始终难以忘怀的是故乡的稻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民以食为天,想那时的古镇,只要有了充足的稻米,乡人们总是笑呵呵的;见面问好总是说"吃了吗";遇天大的好事发天大的横财,也高兴极了一言以蔽之"真吃饱饭啊!"在岁月静好时,在农闲时光里,便流传有着各种各样的以大米为原料的食品和小吃。</p><p class="ql-block"> 最简单方便的是糯米饭,选上等的圆白糯米,浸泡一天,放蒸笼里蒸熟,出笼后只要按照个人口味不同加肉汤加油条和小葱即可;或直接在出笼的糯米饭撒上白糖和芝麻粉,这种吃法对应了南方人好糖,也是别有风味。这吃法表明了当地人的朴素,不失营养又简练快捷。同样简单地是包米粽子,放稻草灰汤里煮熟,软糯清香。稍稍比较复杂的点就是把米加工成粉,制作汤圆糕点等。在清明节前,家家磨糯米粉做饼,馅以猪肉、笋丝之类,或者嵌以甜糖,俗称"清明饼"。清明饼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是古镇人用来祭祀祖先的一种食品,流传至今。麻糍小有名气。糯米浸泡2天后像煮饭一样,在锅里煮熟,装到石臼里用力捣,直到把饭粒碾碎为粉饼状,取出来,吃的时候,双手抹上油,用手揉成团,用手挤出成圆形的丸子状,放入糖汁或者芝麻糖粉中,香糯甜美,是女人和小孩的最爱。曾有家乡的小伙,就是凭着天天送一小碗麻糍,赢得了城里姑娘的芳心。</p><p class="ql-block"> 童年最有趣的记忆是爆米花。老式火炉、葫芦形压力锅、麻袋。炉火上架着黑乎乎像大炮一样的爆米花机,师傅一边拉着风箱一边摇动着,随着"嘭"的一声巨响,一团白烟升腾而起,热腾腾香喷喷的爆米花便装满了口袋,诱人的香气让一群捂耳期待的孩子口水喷涌而出这就是"大炮手摇爆米花机",被形象地称为"崩爆米花"。现在竟引起了美国人的好奇,还登上了美国Discovery探索频道的著名节目《流言终结者》,用来实验探究制作爆米花的最快方法。</p> <p class="ql-block"> 其余有名气的特色小吃,如炒粉干用大大的铁锅将猪油、土鸭蛋红色的溪虾、绿色的芹菜、金黄色的鸡蛋做佐料来炒粉干,要炒得韧性很足,猪油要完全渗入粉干,蔬菜、海鲜和鸡蛋的香味充分混合在一起,这样就会又香又鲜,散发出亲切的农家气息。如三鲜面原料也是粉干。一碗中要求放三种以上的海鲜,诸如牡蛎、小虾、跳鱼之类。格外鲜美,加上调料、生姜的扑鼻香气,味道无可挑剔。如 猪脏粉热腾腾的面加上嫩嫩的猪血、爽口的猪脏,放一点雪菜,好到爆的味道马上锁定你的味蕾。但它们的材了离不开粉干,粉干的原料是大米,用大米通过洗、浸、磨、包、榨、捏、烧、捣、压、捞、晒等复杂繁琐的多道工序,即为手工制作粉干的技术流程。晒干的粉干宜炒宜煮,口感甚佳,具有上厨炒而不粘,煮而不烂,韧性独特的优点。粉干是充饥之美食,待客点心之佳品,望亲送节之礼物,价廉物美,营养丰富,是不可或缺的传统美食。</p> <p class="ql-block">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弹指一挥间,半个世纪已往矣。巜晋书陶潜传》有"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抛开其"清高、骨气"之谈,设使为人民服务,又有五斗米奖励,何乐而不为呢?哪怕是弯一百次腰,也权当是锻练身体作运动了。毕竟,对于一个懂得饥荒,懂得稻米作为维特生命之粮食,懂得过去落后农事里艰辛民生者而言,绝非几块钱而已,乃是心头抹不去的一行敬重之泪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男儿有泪不轻弹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而今秋日,漫步彩虹桥上,仿照"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随口吟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石桥数十站水中,梦里溪河悬彩虹;</p><p class="ql-block"> 几度徘徊忆稻米,朝花夕拾叹成翁。</p> <h3><b><i><u>石橋數十站水中,</u></i></b></h3><h3><b><i><u>夢里溪河懸彩虹;</u></i></b></h3><h3><b><i><u>幾度徘徊憶稻米,</u></i></b></h3><h3><b><i><u>朝花夕拾嘆成翁。</u></i></b></h3> <p class="ql-block">今天2022年11月2日连载毕。诚挚感谢《乐清日报》抬爱。很想认识一下专版编辑,道声:您辛苦啦!</p> <p class="ql-block">2018.1.3市作家协会作业</p><p class="ql-block">于黄檀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