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嵩山位于兰溪市柏社乡境内,陡峭险峻,气势雄伟,是瀫北之名 山。山上有古禅院、赵王殿、古窑址等众多的历史遗迹,除古窑址享有盛名外,钟氏宗谱中记载有许多咏嵩山的诗句:“兰东瀫北秀灵钟,泰岳嵩坪叠翠峰。”“梅浮渡水千潭月,泰岳层岚万里天。”“瀫北渡溪春雨鲜,嵩坪叠嶂夏云笺。驼峰桂岭秋明月,鸟岫仙基冬日天。”</h3> <h3>嵩山鸟瞰图</h3> <h3>开始登山</h3> <h3>赵王殿</h3> <h3>嵩山古瓷窑址位于嵩山水库大坝东端斜坡上,该窑址范围约500平方米,堆积层厚约80厘米,是北宋早期烧制生活用瓷器窑址, 1992年12月31日公布为兰溪市文物保护单位。
</h3><div>嵩山古瓷窑址是1970年建造嵩山水库时发现的,当时还在水库底部发现房屋遗址和大量的木桩、木板等,并出土完整的执壶、碗一类的瓷器。</div> <h3>水库(古瓷窑址)</h3> <h3>水库</h3> <h3>千工塘</h3> <h3>白云寺(古书称白云庵)</h3> <h3>古禅院白云庵也因开山始祖万峰禅师的声望而闻名于世。而居于嵩山之麓的钟氏族人与白云庵更有一番因缘。 白云庵为万峰时蔚禅师所创。万峰禅师在兰溪嵩山白云庵驻锡九年,后又到苏州邓蔚山开山说法,建圣恩寺成为江南名刹之一。明太祖曾赐与御制《居山图诗文》一轴。万峰禅师是中国佛教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之一。万峰禅师在嵩山白云庵的一些智慧语录,被其弟子收录《万峰和尚语录》,是佛教宝典之一。 而居嵩山麓西北二三里的钟王村,是环嵩山方圆一二十里的大村落之一。据《钟氏宗谱》记载,南宋建炎四年钟森(迁兰始祖),从桐芦高枧迁至兰溪嵩山麓,即钟王村一带繁衍生息,至今已888年。因钟氏发源于中原,河南有中岳嵩山,桐芦高枧祖地也有嵩山,故对兰溪嵩山感情深厚。</h3> <h3> 钟氏族人助建嵩山白云庵,元、明时宗谱中均有较详细的记载。元至正元年,钟梦琰(七世祖,居黄源),忽见一形异之人顶笠拖杖,肩挑衣裹,直上嵩山崇林而去。钟梦琰见此人七日没下山感到奇怪,派人上山去一探究竟。原来此人已在山上“划刈秽草,伐除恶木,结草庵为办道之所。”于是钟梦琰自己上山去看望,并问其乡贯姓名,此人则曰:“郁号万峰。”经过交谈,钟梦琰感到万峰禅师道行很深。“于是舍山闢摭,捐财庀工,抢材取石,构成佛刹,塑像於中,以为祝圣礼佛道场,另起斋堂三间。於后因晨昏每有云雾覆盖檐端,号曰白云庵。且齿千工塘以蓄鱼焉。”明正德丙子年宗谱记载:“钟登(十一世祖,居台门下)招充田产千余亩。三都之境青桂山下有溪涧焉!时将寒雨,人皆患於徒涉。公独捐私币,召匠适石,造成桥梁。是由往来称便,靡不赞扬。公因於永乐间纠众为白云庵增塑弥陀佛像。又与庵僧葛师於姑苏雕刻千佛迎归。乃结千人之会众,由梅溪之滨连之手运赴庵,纳於龛座。迄今呼为千佛阁是也。又置左钟右鼓以为晨昏礼佛之节,又舍长生谷以为久远斋粥之资。”可见,自元代至正年间由钟梦琰资助建成白云庵开始,到明朝钟登等代有钟氏族人为之出资投劳,大行善事。 </h3> <h3> 钟氏宗谱中,也多有族人和名人雅士游赏白云禅院的记载,嵩山白云庵俨然成了享誉瀫北的名胜。元至正十八年,宋濂在《奉祝嵩岩钟老翁六秩寿序》中,称嵩山为“虎踞龙蟠,山之水绕,无非俯视之胜概耳。”天启六年,工部尚书羽正在《婺东旧族志》则记载,“闻古婺有三十六洞天,心焉向往。过富春之钓台,一帆远挂。舟子报称:瀫北有嵩山名刹名播遐方。会红残绿嫩之时,忘驱驰跋涉之远。经过溪以梅名,清可濯缨。山以嵩者,高堪仰止。披蒙历峻,直跻岚巅,宛然置身于白云堆里。”清顺治二年,浙东巡按兼理学政声鹤在《瀫北名家序》中说,“瀫之北,有山峻峭,形势苍翠。临登四眺,见千嶂列秀,一望而神舒意畅,诚瀫北名胜之基也。时八邑有司暨郡属官员来参谒予者,无不胜仰。” 嵩山的美,笔者笔拙难寄意。不过,《万峰和尚语录》中倒是记载了万峰禅师对嵩山的评价: “问:如何是嵩山境?师云: 四面好山擎日月,一湖秋水浸青天。” </h3> <h3>文:钟晓灵</h3><h3>图:钟晓灵 钟晓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