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大院之印象

月白风清

<h1>  女儿是在三年前第一次游览过王家大院,时隔三年后,今年国庆假期我们自由行的第一站就是王家大院,这次是女儿为了陪我而同游。尽管下着小雨,但游人还是相当多,因行程时间仓促,所以基本上是走马观花,无暇细品。即便如此,王家大院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那些气派而又精美的建筑和雕刻艺术,在头脑中变成了一个个的元素符号,又逐渐放大,汇集成为一个整体。 &nbsp;</h1><h1> 与三年前相比, 现在的王家大院,有些地方加装了铁栏杆或通道,虽然加强了保护措施,却感觉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和美感。因此,将这次和三年前的照片合在一起精选出一部分,做成这篇印象篇。</h1> <h1>  <br>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总建筑面积有25万平方米,对游人开放的仅是建于乾隆、嘉庆年间的高家崖和红门堡两组建筑群,虽只占整个王家大院的约五分之一,竟已容纳了百余座院落、千余间房屋。<br>  王家大院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是一座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4A级景区。<br></h1> <h1><br>  高家崖建筑群由静升王氏十七世孙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俩修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面积达19572平方米。所有建筑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建造,院内雕艺精湛的砖、木、石三雕装饰品,题材繁多、内容丰富,集中展示了王氏家族独特的治家理念。</h1> <h1>  从东大门进入王家大院,先看到的就是高家崖建筑群。高家崖建筑群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间,主院敦厚宅和凝瑞居皆为三进四合院,每院除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旁的绣楼外,又都有各自的厨院、家塾院,并有共用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周边堡墙紧围,四门择地而设。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上下左右相通的门多达65道,又独立成章。<br></h1> <h1>  王家大院的建筑中处处可见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艺术,其题材丰富、技法娴熟,大量采用了中国民间认可的各种象征、隐喻、谐音、甚至禁忌的艺术形式,将花鸟鱼虫、山石水舟、典故传说、戏曲人物或雕于砖、或刻于石、或镂于木,体现了清代建筑装饰的风格,将儒、道、佛思想与传统民俗文化凝为一体。<br></h1> <h1>  红门堡和高家崖两组建筑群相隔一条深沟,由一座石桥相连接,桥东是高家崖,桥西是红门堡,来往交通全靠这座石桥。</h1> <h1>  红门堡建筑群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总面积25000平方米。整座建筑依山而建,从低到高,是堡,又似城。由四排院落组成,左右对称,中间主巷道与三条横巷,组成一个规整的"王"字,同时隐含"龙"的造型。29座院落依主人身份、喜好的不同在结构和装饰上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堡内88座院落各具特色,无一雷同。</h1> <h1>  王家大院的建筑装饰,是清代"纤细繁密"的集大成者,结构附件装饰均绚丽精致、雍容典雅。如穿廊上的斗拱、额枋、雀替等处的木刻,柱础石、墙基石等石刻装饰以及各院落内的楹联匾额,形式多样,做工极佳,体现了中国古代北方地区民居 "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特点。</h1> <h1>  王家大院的建筑艺术,有着 "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的特征。且凝结着自然质朴、清新典雅、明丽简洁的乡土气息。<br></h1> <h1>  位于王家大院景区内的静升文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元惠宗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已有近7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乡村文庙。<br>  静升文庙规模虽小,面积仅3500平方米,却有棂星门、泮池、状元桥、大成门、大成殿、尊经阁等一系列的建筑,并配有被称为"天下第一壁"的双面镂空石雕"鲤鱼跃龙门"午壁。</h1> <h1>  王家大院堪称是一座难得的建筑艺术宝库,享有"华夏民居第一宅、山西紫禁城"等一系列美誉,名列原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颁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村)的榜首.。王家大院是黄土高原地区北方民居的显著代表,也是国内最大并且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居建筑群,以其典型而独特的"窑—巷—堡"生活化村寨民居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h1><h3><br></h3> <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谢谢欣赏!</h3><h3><br></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