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房 东</h1><p class="ql-block"> 老 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知青们住的房子是队里向社员借的,房子的所有权归一对叔伯兄弟,一家一间半。堂屋中轴线以东归前生家,中轴线以西归海常家。前生的爷爷是海常的爷爷的大哥,两人是亲兄弟。这样知青们就有两个房东,一个是前生家,一个是海常家,两家都是老实人。尤其是前生家,父母善良厚道,对学生关照倍加。 </p><p class="ql-block"> 前生爷爷奶奶早已去世,父亲当家。他还有一个大爸(伯父)是个哑巴,村里人都称呼他“瓜娃”,终身未娶,跟着他们一起过。前生兄妹六人,长得都心疼(长得好)。他是老二,和我们年龄相当,因此接触最多。农村人文化低,生下孩子后,一般按季节或者天呀地呀,猫啊狗啊,花呀草呀的起名。前生的大哥叫菊生,文革前就参加工作了,在城里最大的百货商店当采购,知青们到队上的第二年,他从晁峪领回一个漂亮的媳妇儿,叫九让,结婚那天肖剑到晁峪公社接的新娘,按现在的话来说,肖剑就是伴郎的角色。新娘是个初中六八届回乡青年,也算知青了;大妹叫雪玲,尚未出嫁,她和女知青李冰倩关系最好;二妹叫菊玲;一般二姑娘都长得漂亮,像《柳堡的故事》中的二妹子,《三十里铺》歌中的二妹子,南方的二妹子也罢,北方的二妹子也好,都是人们常咵的漂亮妹子,唐柯槽的二妹子也不例外。菊玲那年十四五岁,上小学五年级,豆蔻年华。鹅蛋脸,白净白净的脸上没有那种高原红,眼睛大而明亮,眼白微蓝,眼睫毛又黑又长,弯弯朝上,不亚于当今的"小燕子"。乌黑的头发辫着两条麻花辫,一颗美人痣镶在嘴的右上角,妩媚动人,不过这张脸,痣放在哪儿都好看,人称甘峪公社一枝花。前面讲到的,那个像城里漂亮美眉的就是她!前生还有两个弟弟大弟叫元生,上小学二年级,小弟叫元豆,两三岁刚会走步。 </p><p class="ql-block"> 前生的母亲值得重彩一笔。她是典型的贤妻良母,传统的中国式农村贤妇,心底特别善良,大伯哥是个聋哑人,她从不嫌弃,吃的穿的照顾的停停当当。家里虽然不富裕,可是生活安排的头头是道,屋里屋外收拾的干干净净。饭食细粗搭配合理得当,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白面,农家饭做的有滋有味,总之家务事井井有条。全村人数她对学生最好。</p><p class="ql-block"> 牛戈他们九人都是出身于干部或者知识分子家庭,既没有劳动经历,也没有生活经验。国家供应半年的粮食,细米白面很快就吃完了,接下来天天的包谷面吃的人脸发绿,无奈学生们开始蹭饭。最先发明蹭饭的是肖剑,他很快发现前生一家人对他好,就利用饭点儿时间去借农具。本来这家人就厚道,加上对他好印象,浆水面肯定少不了给他一碗。牛戈如法炮制,也吃到了一碗原汁原味的农家饭,这碗浆水面是牛戈有史以来吃到的最香最美的面,接下来"学生们"陆陆续续吃过她做的饭。特别是冬天,学生们夏粮早已吃完,熬不住时就到她家借白面,她从来没有怨言。</p><p class="ql-block"> "牛戈,只(猪)不料道么喂(这样喂),给只(猪)多喂些稀外,把突(肚)子灌大,将来只(猪)就能长大!""打搅团要不停地搅,末了奏(就)糊咧!""烙锅盔先用美(麦)草把锅擦光……"。前生娘到知青点来,讲的都是生活技巧,不像另一房东海常婆,进了知青屋就清点房梁上放的椽子少没少,她怕学生把她家架在屋樑上的椽子当柴烧了。</p><p class="ql-block"> 前生爸言语不多,农活上是一把好手,犁地、撒种、打场、码垛子样样精通,他教会了学生犁地、撒种、打场、码垛子……。前生大爸(大伯)虽说聋哑,也给了学生们很大帮助。程知书和他最熟,能用手比划着跟他交流。陪学生到后山打柴的事,队上基本都派他。他虽然不会说话,却很聪明,打完柴后,他捆的柴捆的大小,刚好适合每个学生承受的能力。女生是背柴,他给女生捆柴时,把靠近背部的地方铺上蒿子一类的软柴,然后再放上枝干一类的硬柴,以免硌疼了女娃们。这样心地善良的人,学生来后第二年就过世了!</p><p class="ql-block"> 房东,像第二故乡的亲人,在这贫困的山区,在这艰苦的日子里,他教会了我们生存的技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