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溪古渡,画里山川(下篇•初稿)

清風雲

<h3><br></h3><div> 作者:清风云</div><div> 沿三龙古街而上,鱼鹰栖息的河湾,柳的枝头,一条无法捋直的白练,泛着粼粼的光,在丁香一样的晚霞中,静静地流淌。当一缕余光隐去后的西河古道之上,沿岸的壁灯(西河沿岸山壁上每隔十几米处凿一小窟放置照明用的灯具,类似现在的路灯)开始点亮;系于两岸的古村如一簇簇盛开的白莲,晶莹而剔透地绽放。于是,西河往返的船儿可寻着这淡淡的光而行,如女人般地碎步荡漾开来。也许为了某种意境或渲染某种气氛,把残月高悬;云儿很淡,丝丝相系,似有万般的牵挂,柔得像水,像一首流动的诗……</div> <h3>一,水口山</h3><div> 水口作为一个村庄的地户,历来都被人们所重视。古人往往在村的水口处广植乔木,搭建桥梁或筑堤为池,并缀以凉亭水榭,以迂迴溪流和美化水口的环境。水口也是古村落建设中的一项重要设施,与祠堂、庙宇一样不可或缺。</div><div> 位于石溪渡水口山侧的九牛桥,为明代万历八年所修建,也是来自凰峰村的小溪注入西河的最后一道石桥。据当地的老人言,在九牛桥的附近,有一条一人多高的水洞。因洞口没于水面,平时很难被人发现。人潜水入洞口,少时而豁然开朗,现溪水汩汩,卵石嶙峋,人于其中,有置身世外之感。行二三里穿凰峰山而出蚂蚁坦,然后注入“转蓬桥”,与莺窠尖水相汇。据说洞内蛇多,常常引来不少的捕蛇人。每至夏秋两季,捕蛇人潜入溪水中而入洞内,半晌之后,便满载而出。</div><div> 水口山,山势突兀,有狮象守水之势,为富贵之象,吉祥之征。水口山上,山势陡峭,古木森秀,青杠木耸拔于崖隙之中。水口山山势绵绵,呈东西走向,延伸至十几里地的莺窠尖顶。水口山上,奇石与古墓成群,苍松如海;向北而眺,几十里西河美景尽收眼底。古时的水口山,风高月黑,阴森骇人,曾为一处鬼神栖息之地,为此也留下了不少的传说与故事。</div><div> 九牛桥有一处被废弃的小庙,为石溪古渡人祭祀“水口财神”而立。于夜光下的九牛桥,可闻水口的哗哗声,嶙峋的礁石卷起如雪的浪花,回漩在山谷之中。这时,古村却显得格外宁静……</div> <h3>二,村庄</h3><div>1,石溪渡</div><div> 由于受到徽州地域文化的影响,西河在村庄布局上也是极为讲究的,石溪渡村即印证了徽州地域文化在西河的存在性。</div><div> 人们居住的房子称为阳宅,对阳宅基址的选择是极为讲究的。下面是姚廷銮在《阳宅集成•基形》中,为村落基址的选择所定下的基本原则,值得一读。“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万金;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大旺门庭。”石溪渡村就是依照这个原则“傍水结村,依山造屋”的;也就是“枕山、环水、面屏、村前绕河”的基本模式。石溪渡村北枕凤凰、东屏半月、西踞虎山,为山环水绕之三阳之地。村后凤凰山,山势起伏如龙;面屏之山(半月山系的鲤鱼山),逆西河而上,如案如屏,山势峻拔,有形有象。且整个村落,仿船形而建,乃为借水行舟之意。</div><div> 关于石溪古村的变迁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以庐田槐树下古村遗址出土的“五株钱”西汉时期至唐初,为第一阶段。此时的石溪古渡,应为古庐田村的西河荒洲。</div><div> 以唐初,汪氏建村至明未清初为第二阶段。此时的石溪古渡基于景德镇陶瓷的发展而逐步趋于完善。以北宋、特别是南宋,饶州水域的发达直接对临安都城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而此时的西河流域,河道的疏浚、道路的增辟,也为西河的航运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这一时期石溪古渡附近的村庄主要有:庐田、凰峰、杨梅坑、半月山、坳坞岭、王家棚等宋代村庄;庐田、石溪渡、栖鳯池(今西峰池)、凰峰、螃蟹叉、冯家坞等明代村庄。</div><div> 清初,余氏迁入后为第三个阶段。据岁进士余忠琏墓志记载,余忠琏乃“全丰公之嗣也”,由“石竹村”迁“浮西庐田都遂家焉”。</div><div> 余忠琏生于乾隆丙申年(1776年)十月,殁于道光丁未年(1847年)四月,享年七十余一。</div><div> 余忠琏迁石溪渡后,“专理陶业,家运渐亨”。由此可见,石溪古渡余氏是于“景德镇”以陶为业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新贵。余氏家族的到来,也为石溪古渡增添了一笔绚丽的色彩。</div><div> 余氏家族建村立祠,坐堂讲学,一时儒雅之风盛行。余忠琏“配周老孺人,同心协力,茹苦含辛,不数年援例得授岁进士,四方咸啧啧称道”。石溪古渡的发展与对儒家文化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div><div> 余忠琏墓葬于石溪渡茅山坞,由石质三板四柱组成。左右各一对精雕暗八仙纹饰柱子把主碑镶入其中,左右侧栏为墓志铭,一对精美的莲花纹饰柱使之更显得华美而秀雅。余忠琏墓石作品是西河仅存的石雕之精华,虽历百年风雨侵蚀,仍然清淅如故,余韵沁脾。余忠琏墓有一人宽的盗口,据当地人介绍,附于棺椁上的金泊有一纸许厚,盗贼用手一触即为泥尘。从满穴闪烁金黄的碎片来判断,棺椁表层通体施了金泊,可想而知,其豪华程度令人惊叹!所以说,景德镇的陶瓷发展是西河经济发展的动力。西河人的勤劳成就了景德镇瓷器的辉煌,同时也把财富留给了这个古老的村庄。</div><div> 现在的余氏住宅占石溪渡村住宅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在众多的余氏住宅中,尤以余春旺与余式贞住宅为最。</div><div> 余春旺住宅占地一千七百余平方米,室内共有十三个天井。由于家族兴旺,子孙繁衍,宅基不断扩展,以致于旧居添新宅,形成了屋套屋的建筑模式。</div><div> 余春旺住宅始建于清初,位于西河石溪古渡边。弃舟而登二十米石阶,越门楼而进入室内,顿觉香色扑鼻而来。在饰以花卉珍禽的木屋中,柔软而幽静的光洒满整个空间。人立于长石向天井仰视,房檐映照,静寂而绝然于世之感油然而生。格子窗把光散落,向着深处延伸。高堂悬联,桌椅成趣,古朴而清新,一股高雅之气弥于天宇之间。</div><div> 围宅一绕,高低错落的马头墙与青瓦比色,与屋宇争辉,与山脊耸肩。马头墙在明山净水蓝天的映衬下,更显得舒展而明彻。饰以卷草如意的图案,昂首天宇的马头墙,更赋有诗情与画意。</div><div> 在这些韵味悠长的古宅中,充分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人们足不出户,即可将日月星辰尽收眼底,即可将江河海湖纳入胸襟。</div><div> 余春旺从陶业,在景德镇有庞大的窑业资产。我们可以从尚未忘却的历史中去了解和体验一下他的富有,从另一个侧面去细数一下他所拥有的财富。据当地的老人介绍,从余春旺家没收的细软之物堆积如山,数不胜数。屋角、梁柱、地窖、壁隙,处处藏有金锭、银宝、纸币和散钱。没收后的财富,经折算成粮米由政府分发给贫苦的人们。上至南溪,下到三闾庙的西河沿岸各村各人,每人分得一担大米,无配偶的贫雇农,分得二担白花花的大米。试想一下,除去西河上游,四十里水域有多少个村庄,多少户人家,多少人?如此丰硕的财富能不任人咋舌呢?</div><div> 余春旺可谓富甲西河,而余式贞古宅构架则以其精美绝伦于世。余式贞古宅占地七百多平方米,座落在凤凰山南麓,为一典型的徽派建筑。</div><div> 余式贞古宅(当地人称石溪渡花屋),坐北向南,位于凤凰山脚下。入院口,高大悬山式垂花门楼,正脊中央置200件清末祭红瓶一个,飞檐,垂脊前段置小兽若干。院内青石辅就,影壁硬山式绘有卷草纹案。</div><div> 余式贞古宅为硬山封火墙式建筑,前檐墙门高大,门罩饰斗拱木瓦装饰。入前厅,方形砖铺面,为三进四主房,并置厢房、中房各二。前堂与中堂置天井各一。室内梁、柱、枋、窗、门皆以雕刻山石花草、珍禽瑞兽、戏文博古、幽居小桥等内容,以尽显华美。其手法之巧,布局之精,文化气息之浓烈,在景德镇西河流域独占鳌头。</div><div> 余式贞古宅建于民国初期,其室内木雕之品耗时三年之久,为徽州歙县名师之作。文革时凿去人物头部,使之为残缺之品。七八十年代,景德镇历史博物馆人员几次到访,或因残缺或因协商之故而放弃了对余式贞古宅迁修的保护工作。余式贞古宅至2002年拆解</div> <h3>二,庐田</h3><div> “饶州三十六田,田田都好”,说的是在饶州区域以田命名的村庄共有三十六个。如乐平的双田、鄱阳的枧田、浮梁的庐田等等。以田命之,自然与田多地广有关。而庐田则以田构庐,街巷纵横,屋宇交错,水域发达,船泊人往,为古浮梁区域内的商业重镇为特征。庐田,享有西河广袤的林海资源与石溪渡优良的青石源而成为得天独厚的优良码头。</div><div> 在庐田现在的田畈中仍然有不少的古时遗址的旧称。如石溪渡朱家畈中的新庙下、旧庙下、亭子下等;如庐田的水碓下、茶古墩、槐村门(张丙一古宅)等。也就是说,原有的“庐田三千烟”已被广袤的稻田所覆盖,再也不是诗人眼里的“竹扉花径总相连,处处人家近水边”的“庐田小扬州”了。</div><div> 庐田北溯红砂古镇,西襟著名的凰峰古村,东临有饶州最大的,也是唯一的青石石场箭塘,南接景德镇最大的窑材码头石溪渡。庐田一跃而成为古浮梁最富裕之都,是有其独特的地理因素与历史根源的。</div><div> 庐田乃至西河的古建筑,在解放初期至七八十年代折解得最为严重。庐田的张氏古屋、冯氏豪宅、高家大院等,这些属于地标性的豪华建筑,都废于这一时期。</div><div> 庐田汪氏祠堂曾一度遭受战火的焚烧,修复后又拆解殆尽。咸丰年间,太平战争的战火烧到了西河,摧废的汪氏祠堂。庐田汪氏祠堂以其宏伟、精美之姿而甲于整个西河流域,也是西河乃至古浮梁地区独一无二的祠堂建筑之精品。六七十年代,我们还可以从修复的庐田汪氏祠堂,窥视其原有的建筑规模与巧夺天工的营造之术。改装后的汪氏祠堂作为“庐田大队”(相当于村级政府的办公场所),其进入的办公大门,原为汪氏祠堂的寝堂第三进,是供奉汪氏列祖列宗的地方,约80平米。第二进为正堂,约580平方米,置天井一方。第一进为祠堂的前厅,设千年台(祠堂中固定戏台为千年台,如操村祠堂;而临时搭建的戏台为移动戏台,如徐家祠堂。)。戏台面积约为180平方米。整个祠堂建筑约为900平方米,是操、徐祠堂的二倍。</div><div> 修建后的汪氏祠堂内置设施已折解,为“大队”主会堂。祠堂内空间宽大而高拔,有置身于参天的广木之境。木柱及梁架直径约六十八公分左右,为西河森林之中的大型木材所构造。</div><div> 戏台下为已封闭的祠堂大门通道,面东而临西河,祠堂两侧设四小门。正墙门宽敞而高大,石衣石坊,垂花式门罩,镶砖雕若干。二楼对开窗槛,窗罩华美。</div><div> 汪氏自徽州迁浮梁,从唐初至清末建村以来,庐田一至是古浮梁区域最为繁荣的古村。在这个古村,来自四面八方的姓氏云集于此,创造了古庐田的辉煌。他们来自鄱阳、都昌、乐平、婺源、安庆等地。他们之中有石匠、车夫,船手、木匠,雕工、油佬(指开油榨作坊的从业者)以及瓷商、柴商、茶商及戏曲人等。大家和睦相处,血脉相系,亲如一家。我们还可似从“浮梁的茶,婺源的伞,乐平的女子不用拣”的信息中,看到当年互通有无,商市祥和,血脉相融的和协景象。</div><div> 庐田作为西河的货运港口、商业重镇,一度使庐田的经济飞速发展,因此而出现了众多的富贵宅庭。庐田高家岗众多的高氏古墓,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高姓在古庐田曾经拥有的辉煌。高家大院所营造的精、巧、绝之美,已是无法勾勒,与众多的西河古建筑一样,消逝得无影无踪。冯氏来自于九江的都昌,也来自于景德镇的一个水上航运支队。他们落户在西河两岸,栖息于古月映照、溪松共韵的冯家坞(现波罗寺)古村。</div><div> 关于冯家坞古村遗址,需作一个简单的介绍。除却唐宋明清墓葬以外,在冯家坞的四周山上,偶现面积宽大,墓势高大的汉代墓茔。这些墓葬,主墓两侧各有圆形石室一对,有盖,用于陪葬“金童”、“玉女”之用。这些墓葬中的石室,又可把石溪古渡的青石文化历史推至一千七百多年前。</div><div> 箭塘,做为饶州地区浮梁的青石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西河流域,残存的有文字记录的石雕作品中,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大概不用细数,石溪古渡箭塘,青石遍及饶州古地。在广袤的饶徽大山中,少有一处与箭塘石场相提并论。安徽境内的东流麻石、饶州境内的乐平红石、九江地区的都昌粉青石是与箭塘青石所无法比拟的。</div><div> 石溪古渡,货船多达400余只,及岸的灯光、水光炫耀这康乾盛世。宁静的古埠,浆声灯影里流动着一首动人的歌谣。夜风轻拂,水色相映,书声里的豆光小屋,淡淡的雅士风流在穿行。</div> <h3>三,凰峰</h3><div> 西河的老百姓,至今还流传着一句古话,“文不及凰峰,武不比石溪渡,居不如庐田”,是对石溪古渡三村的高度概括。一个村庄的格局、人文的开化,都与这个村庄的风水有着一定的联系。凰峰,巽山(东南,箭塘方向)高大清秀,发科甲;石溪,震山(东,鲤鱼山方问)高大肥满,出武士;庐田,艮(东北,考甲方向)高大肥满,主富,交易发财。</div><div> 凰峰,东依庙山,南临莺窠峰,西接芷坞,北枕来龙。莺窠峰诸峰秀丽,如屏如几;长畝阡连,稻花飘香;芷坞清风,沁心入脾。凰峰,东西南北水相连,日月星辰瑞气聚,凝天地之气,孕人文之栖。村头水口,古木成趣,小溪潺潺。借“仍白园•味菜轩听雨楼”而瞰,村若美凰,恰似仙境。凰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珠联壁合,浑然天成,一派风光。</div><div>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凰峰自古以来就是西河流域乃至整个浮邑的才子之乡。汪氏一族,有学文习武之风,较之石溪渡人的剽悍,庐田人的淳朴,多了一股儒雅之气。</div><div>1,汪凤翙</div><div> 汪凤翙,字仲孚,号历斋,浮西庐田都凰峰村人。汪龙光之弟。</div><div> 汪氏先祖历来以“述笃行著乡里”著称。汪凤翙的父亲静轩是一位“通儒讲学”的名人,门下才学之才众多。汪凤翙与其兄汪龙光随父习文,以博闻强记而齐冠父辈。</div><div> 丁酉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科贡成均应戊戌朝考,名列二等第五名礼部带领引见,奉旨以教职用”。</div><div> 庚子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二月,选授乐安教谕,辛丑年三月赴任。</div><div> 乙已年( 1905年 )调补萍乡县教谕。</div><div> 汪凤翙两度任教谕时期,“慨然以师道,自任孜孜”。</div><div> 清廷变法,诏立学堂,萍乡以县属创办中学校。 </div><div> 汪凤翙则以“新旧沟通”举为监督,主持全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拟定,并兼国文、历史、地理教习。<br></div><div> 壬寅年(1902年)至甲辰年(1904年)间,主西河书院讲席。</div><div>2,汪兆鼎</div><div> 汪兆鼎,字子铭,号铸九,浮西庐田都凰峰村人。汪龙光之长子。</div><div> 汪兆鼎,“弱冠”乃为“县学生有声”,才华横溢。于清朝政府“季考”选拔“英俊”,资送出洋而留学日本。</div><div> 光绪三十二年(1906),汪兆鼎入日本“宏文学院”学习。</div><div> 宣统元年,由普通科毕业后考入日本的商科专门。在此期间,身居远洋的汪兆鼎,心系祖国,深详大变革中的世界,深虑清朝专制体制下的“不图治”之病态,遂结广饶地方学子,以《信吴丛话》为渠道,宣传中华文化及进步思想。</div><div> 汪兆鼎主编《东北协会》,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组织编纂《江西杂志》。汪兆鼎的文章以“傀伟雄异”著称,受到了众多读者的追捧。</div><div>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义起,举国响应。汪兆鼎距大学毕业仅数月时,孙中山入驻南京,“改国体为共和民国”。其父,汪龙光先生亦以资政院议员南下至浔阳。汪兆鼎与之同返于浮梁故居,以“江西军政府”之任乐平县事。汪兆鼎就任后,积极开展工作,俨然是一个共和政府的雏形。</div><div> 民国三年,汪兆鼎著《新吾室寄生》、《新吾室文钞》,书中共分“日本风俗纪要”、“东游日记”、“商学日知録扪”、“谈天錄都”之类,若干卷。</div><div>3,汪兆谦</div><div> 汪兆谦,字子益,号虚圃,浮梁西乡庐田都凰峰村人。汪龙光先生之次子。</div><div> 公元1900年前后,甲午战败后,西方列强对华渗透侵略日益加重,对清廷的控制也日益加深。汪兆谦秉承父言,毅然抛弃科举士途以谋求“救世”之方。乡居的汪兆谦“耕于凰峰之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闲时与六七名‘农侣’讲学,共商治国之道。他们常常在绿阴之下,长林之中或浩歌或吟唱,“大有沂水春风气象”。</div><div> 在此期间,汪兆谦积极倡导乡村办学,吸引了浮邑全境众多的有识之士。他们“遍读十三经诸史”,以史为鉴,著书立说。汪兆谦创作的《农歌》二十首,脍炙人口,其境与韵,可与白香山的《故辞》相媲美。汪兆谦与南渡诸家的鄱阳人李文山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并编辑出版了长篇《文卷》若干。汪兆谦与李文山志趣相投,唱和酬答,成为轰动一时的艺林佳话。</div><div> 汪兆谦且耕且读,“通经服古”,潜心研究“当世之务”。</div><div> 庚子年,义和拳兴起,天下大乱。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其父汪龙光先生倡办西乡团练,“屹然为通邑保障”。汪兆廷倡立“守望会”,积极响应。打造枪支数百枝,集合五百之“骁勇壮健”之士。</div><div> 汪兆谦还精于武术,善使双刀,“山蛇英光,剌目不敢逼视”。且谋略过人,曾为汪龙光先生独当一面。</div><div> 义和团事件后,其父汪龙光因忙于地方上的大改革,东西奔走。一家之事全委为汪兆谦。在此其间,汪兆谦积极兴办学堂、架设桥梁、开拓道路、兴修水利,为民做实事。汪兆谦“磊落光明,慷慨好义”之举,遐迩称道,民风亦为之一变。</div><div>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汪兆谦病逝于景德镇侯家衕寓邸。著有《虚圃诗文集》若干卷。</div><div> 在众多的汪氏人杰中,尤以汪龙光、汪凤翙、汪兆鼎、汪兆谦等更为突出。他们或为“教谕”,慨然以师道,从游者数百人;他们或文以“傀伟雄异”,出类拔翠,服务于新政;他们或且耕且读,且文且武,磊落光明,慷慨好义,守护一方的百姓。汪龙光先生创建的“西河书院”是浮梁境内最庞大的西河教育基地,为培养西河人才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div> <h3>四,余音绕梁</h3><div> 如今的石溪古渡,依然有祖辈们生活的痕迹。虽覆以尘埃,却依然如幽谷中的兰花散发的清香。浅唱低吟中,默默离去的背影依然流淌着西河的古韵。古樟与修竹、流水与小桥、大山与民居,处处宛约如长风,缕缕缠绵似流云。</div><div> 西河的人可以告诉你,他们来自何时,来自何方。你会发现,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中,仿佛透露出使人未所能详的少有信息。或淳朴或粗放,或端庄或儒雅,或豪爽或袊持。如你有独到的慧眼,便能识得农樵耕读,儒武商贾原始的各貌来。胳膊粗壮的一定是砍樵的后代,圆眼朱颜的一定是武夫的后人;举止做派的一定是唱戏的后代,温文而雅的一定是诗书传世的后人。吆喝的是船夫,掌大的是石匠,腰圆的是泥工,矮小的是货郎……</div><div> 真所谓,人为景中之主,景也把人留在了山水之中。“……举水潆洄,烟居锈错,竹木荫翳;奎阁有凌云之势,桥梁多拖虹之状”。西河恬然而优美的画卷,恍若人间仙境。西河,山若月,水若月,山半碧,水如钩;古村,如遗落的点点珍珠,镶嵌在西河的百里画卷之中。</div><div><br></div><div><br></div><div> 浮梁县庐田历史文化研究会 编</div><div><br></div><div><br></div> <h3>【作者简历】</h3><div> 程金亮,又名程翔,网名清风云。浮梁县庐田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浮梁西河历史文化》主编,浮梁县作家协会会员,浮梁县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风艺轩陶瓷书画走廊创始人之一,景德镇民间陶瓷艺人。</div><div> 一九七八年于三龙中学(原景德镇市二中下迁)高中毕业,受本校校长所聘,时任校教导处教导员、校图书室管理员、校高考复习资料编写组编辑、初中部语文教师、美术教师、美术墙刊编辑、班主任等职。</div><div> 一九八二年从耕,自学理发染发、服装裁剪、家俱油漆、钟表修理、水工电工、畜牧兽医、中华医学等。</div><div> 一九九五年重返景德镇,经营陶瓷木框雕刻厂达三年之久。</div><div> 二00二年从事陶瓷仿古至今达十五年之久,主要仿制元代青花与宋代湖田窑影青,融做种、翻模、印胚、刻花、捏塑、画胚、上釉、入窑烧炼于一身。</div><div> 文学作品主要有散文《夜走昌江两岸》、《夜来莲花塘》、《二胡亲家》、《闪电下的飞吻》、《堂姐出嫁美猴王》剧本《景德镇之恋》等。</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