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众多的美食中,我对江山廿八都豆腐情有独钟。乘这周末好天气,陪着父母去廿八都,美美享受了一顿廿八都豆腐宴。说起豆腐,也不得拉扯一下豆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相传汉代淮南王刘安,用石膏和盐卤作凝固剂,始作豆腐。也有传乐毅也是豆腐的首创者,还传孙膑和庞涓是民间豆腐的祖师爷等等,不管这些是否真实,毕竟是历史的传说,但肯定的是,豆腐背后有着美丽的故事。说起豆腐也许可以列出很多,如绍兴腐乳等,但我还是好喜廿八都豆腐,因为有特色、富有家味。</h3> <h3>习俗独特。廿八都人对豆腐的钟爱,早已刻骨铭心,成为传统习俗,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豆腐,逢年过节都要吃豆腐,平日里也会制作豆腐吃,氛围甚是浓厚。随着我市全域旅游的掀起,到廿八都休闲观光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乎,“到廿八都吃豆腐”便成了一种时尚。说真的,只有到了廿八都,才能享受到正宗的廿八都豆腐。</h3> <h3>用料独特。在用料上讲究保质期,采用上等的黄豆,或田塍豆,新鲜的。用水独特,不用平常的自来水,而用的是深山上的自流水,纯天然的,无任何公害。加工加热烧熟后的豆浆倒在专用的水缸里,待产生豆皮捞起后,再进入下道程序。在用凝固剂方面更是讲究,据张记土豆腐作坊主人介绍,制作廿八都豆腐用的是无水石膏粉,除了要用好豆好水外,在用豆和凝固剂的比例上也很讲究,每17斤黄豆,加工成豆浆后,加0.45斤无水石膏粉,这样做成豆腐细嫩有看像。</h3> <h3>工序独特。豆腐由黄豆加工而成,其口感除了取绝于制作工艺过程中的用料外,在包装去水方面也很讲究。廿八都豆腐制作继承了民间传统的手工方法,在去水面不求速成,用手工完成,一般要加力十来次,四十来分钟完成压榨去水过程。有的还用大石头压榨去水,时间会更长些。</h3> <h3>品质独特。用手工制作的豆腐肉质鲜嫩,润而不湿,湿而不漏,脆而不碎,光泽明亮。廿八都豆制品除豆腐外,还延伸出腐乳、腐竹、豆腐渣、豆腐花等。因豆而生的品种很多,也难怪有孔子因“鬼食”而不吃豆腐的传说,连宋代大儒朱熹也因“格其理而不得”,而有终生不吃豆腐说法。</h3> <h3>烹饪独特。豆腐是一道家常菜,烹饪方法众多,历来备受关注,许多文人骚客吟诗作文称道。秋实喜吃热炒鸡创豆腐,提笔发表《豆腐》名篇;鲁迅对家乡的臭豆腐偏爱,《臭豆腐》让人记忆,《故乡》中的“豆腐西施”杨二嫂着实让人深刻;连朱熹不吃豆腐也有咏豆腐诗。而廿八都豆腐是老百姓的豆腐,在烹饪上,最有魅力的,首推“风炉仔”豆腐了,每个季节里,泥炉里放上火炭,再架上陶土做的锅,豆腐夹着肉骨头在锅里翻滚,吃起来细嫩而有嚼劲,闻起来缕缕豆腐的青香,回味起来妈妈做的味道,满满的家味。</h3><h3>“泥炉不上火,陶锅不起来”成了专业广告词,如今走在廿八都古镇的古街上,只要有餐饮店,就有“风炉仔”豆腐的身影,豆腐的青香,弥漫在角角落落,被唤醒的家味,满满留在游客的记忆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