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1><b> 储氏宗祠位于陕西省紫阳县双安镇林本河村第八组,站在饶家垭向西眺望:盛祠悠悠风采秀,浓阴匝匝绕墓护;祥光普照溪水环,古树参天紫气隆。继续乘车前往到达后,展现在眼前的是:古木参天,气势恢宏的墓园;溪水淙淙,群山簇拥,青树翠蔓,农家处处,鸡犬相闻,鸟语花香;充满优良家风传统文化气息的儲氏宗祠。这就是储氏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于清乾隆34(1769)年迁陕一支的一世祖儲达全定居地——大湾。</b></h1> <h1><b> 儲公达全于清嘉庆丁巳(1797)年去世后,其子孙在此世代繁衍,生生不息,秉持祖宗耕读传家和文明、勤劳、淳朴、善良的优良传统,代代生息,在这里开发建设和发展。到清光绪31(1905)年至宣统2(1910)年,儲公达全第四、五世裔众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筑起子孙后代引以自豪的四德堂分支宗祠——全德堂,史称大湾儲家祠堂。</b></h1> <h1><b>自此,裔众秉大湾群山熠熠之光照,承汉水溪河浩浩之恩泽;感天地之灵,昭日月光华;崇人文、尚德操、重大义,励精图治,春华秋实,人才辈出;各行各业成就斐然,成为紫阳境内一大旺族。后来,在1968年文化大革命中,飞檐斗拱、镂空木雕壁画、精美的门柱装饰、牌匾等遭受严重毁损,大量的祖先灵位与宗谱资料,被付之一炬,室内神龛祭器及一切祭祀设施等珍贵历史物质文化遗产荡然无存,只幸存十几间破败不堪的房屋。八年后的1976年,又在祠堂里兴办汉城中学高中班分校,部分建筑被视为“四旧”,再次遭到改建与损毁,至1979年春分校撤走。2012至2013年,其下储氏裔众自发集资,对宗祠与墓园进行了第一一次抢救性的维修。如今,大浪淘沙东流去,宗祠雄姿依旧在。</b></h1> <h1><b>儲公达全迁陕的原因,据笔者考证,清政府主要采取三方面统治措施,一是将湖广密集的人口迁往人烟稀少的陕南,开发陕南,以达到全国平衡发展的目的;二是恐其家族势力过大而威胁清政府的统治,将兴旺发达,人口众多的家族迁出一部分到偏远的荒凉地带,进行开发和发展。三是肩负把江南文明开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当时陕南荒蛮地带的历史使命,因祖谱中记载有朝廷“圣谕”,用儲族较完整的家礼、家规、家训、教育、训化一方子民。</b></h1> <h1><b>儲公达全迁陕第一站定居于距今祠约一公里远汉江边的石碧潭。不久,为避水患辗转于今祠附近的柳木沟定居,便开始耕读传家,世代繁衍。两百多年来,储氏裔众分支开户,散居,分布于紫阳、安康、石泉、汉阴、宁陕、西乡,还有江苏、新疆等地,散居各地和紫阳县境内居住的裔众,至今仍乡音未改,说着老家安徽潜山的江南话,被当地时人称作“说江南话的紫阳人。”</b></h1> <h1><b>本支儲氏虽现已家道中落,但祖上辉煌的文明仍影响着世代族人及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由达全上溯31代嫡先祖储光羲,唐开元14年进士授翰林职,钦命江南道采访使,监察御史。才高学博,儒林拔萃,诗论名冠,盖盛唐之秀。论著、诗集富有百卷,乃儲族饱墨之祖,世代宗仰之师。由达全上溯17代祖儲福寿(达全嫡祖)、儲福康、儲福宁三兄弟同榜进士成为史上有名的“三凤齐飞”佳话与不朽传说,与北宋三边总辖儲永钰(达全嫡15世祖)等代代人的成功事例、遗训、家风、家规无不激励着子孙后代的进取与发展。</b></h1> <h1><b>儲氏达全公裔众,近代有清末秀才儲枝稠(字明远,全公第四世孙),曾为家乡启蒙教育编写出两部教材(原书待寻),自己出资设馆兴办启蒙学校并亲自义务教学,传播文明,教化后生,根治愚昧,救民于水火。现代有追随孙中山辛亥革命,并任北伐旅长,为捍卫民主共和牺牲在北伐战场上的儲茂琛(字坤岗,全公第六世孙);</b></h1><h3><b></b></h3><h1><b> 储茂章(1892/1965)字子州,紫阳县双安镇人,达全公六世孙,中共紫阳县早期地下共产党员,民国八年(1919)年随父储春庆迁居汉中市西乡县私渡河辣子沟,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西征进入陕南。次年初,经陈定乾介绍参加川陕边区游击队,并在马儿崖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担任游击大队长,率部以罗家坪为根据地,同敌军周旋作战。1933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二十九军成立,升任二二六团团长,4月7日,军部在策划保卫松驰,距离主力较远的情况下,召开重要军事会议,被叛徒告密。反动当局纠集大批土匪、民团突袭马儿崖,二十九军主要领导大部被杀害,储茂章父亲、妻子、儿子同时被敌军关押。事变后,部队亦遭敌军围攻,损失惨重,储茂章带领余部继续坚持斗争,同年八月重组军团,再任团长。此后,由于红军主力不在陕南,储茂章团长期处于孤军奋战境地,1934年4月,在同地方军阀王志远最后一次作战中,终因寡不敌众,全团覆灭,储茂章被俘。同时,父亲储春庆,兄弟储茂述相即被杀,后因叔父储春台在汉中军阀部队中任职,储茂章幸免遇害,携妻小被驱逐还乡。隐居双安镇老庄沟,在双河口以开中药铺、屠宰猪、牛、羊卖肉为营生。1947年又迁至柳田坝,以种庄稼养家糊口。为人刚直、仗义、正派,处事低调。解放后,1954年经各级政府及中央军委核实其身份,并邀省军区颐养天年,本人自认对国家无功,年老体弱多病,要求告老还乡。曾担任第三届县人民代表。(紫阳县志·人物志载)</b></h1> <h1><b>还有治病救人、情系乡民、登门义诊的地方名中医儲茂正(字最三,全公第六世孙)。还有被抓丁从军抗日的儲茂善(字子卿,全公第六世孙),抗战期间先后升任国军炮兵连长与地方警察局长,抗战胜利后毅然回击升迁国民党军石家庄城防司令的诱惑,果断弃暗投明,脱离国民党军,率部光荣起义,参加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被作为军界精英,选送华北军官学校学习三年,1953年毕业后,谢绝优厚待遇之职,不慕荣华富贵而解甲归田。1958年,年仅35岁的儲德学(全公第七世孙)升任原安康地区民兵大队长(正县级)与时任政委的老领导魏明海(今已属正部级离休)并肩战斗,率领当时安康十大县调集来的民兵团队,艰苦奋斗在建修黄河梁西万(西安—万县)公路的工地上,在技术落后和物质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圆满完成任务后,功成名退,两袖清风,辞职返乡,甘愿以躬耕陇亩来养家糊口。</b></h1> <h1><b>儲氏达全公裔众,现有人口约2400余众,其中,奋斗在各个岗位的共产党员百余名,职工干部教师八十多名,现役军人十多名,在读名牌大学学生十多名。都在为社会为国家努力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由于代代继承着全德堂“忠、孝、节、义,守法尚礼,勤劳善良”等良好的祖传家规、家风,加上“安本分,顺天理,遵国法,戒淫恶”等世代严格的祖训,使得儲氏达全裔众中,作奸犯科者几乎为零。</b></h1><h3></h3><h1><b> </b></h1> <h3></h3><h1><b> 致此,今逢盛世,带来了儲氏宗祠——全德堂的美好春天!当地县镇两级党委政府极为重视保护优秀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大力支持在此开发弘扬孝亲、睦友、爱国、爱党、爱族、守法、勤劳、诚信、遵纪的优良传统与家规家训教育基地,弘扬正气,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区,将儲氏宗祠修葺一新,这将给儲氏家族文化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其在新时代倡导新风尚赋予新内涵,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传递社会正能量作出更大的贡献。</b></h1><h1><b> (撰写:储德昂 储诚彦)</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