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红冬蛇菰

一蓑烟雨

<h3>冬红蛇菰:蛇菰科植物,寄生在寄主植物的各级侧根上,由于种子传播萌发后往往与寄主根际不易相遇,因此蛇菰远远较寄主罕见。<br></h3> <h3>蛇菰科均为全寄生科属,倘若森林遭到破坏寄主消亡,蛇菰不复存在;假如森林生态系统恶化,也势必影响蛇菰生存。根寄生植物普遍处于特殊的生态位,因而数量稀少,比较罕见。</h3> <h3>娇小而独特的蛇菰科植物是植物界的奇葩。</h3> <h3><font color="#010101">红冬蛇菰:花茎(又称总花梗)圆柱状,出自根茎顶端,常为裂鞘所包着;鳞片状苞片(简称“鳞苞片”)互生、2列或近对生,有时轮生、旋生、稀聚生、散生或不存在;花序顶生,肉穗状或头状,花单性,雌雄花同株(序)或异株(序);雄花常比雌花大,有梗或无梗,与雌花同序时,常混杂于雌花丛中或着生于花序顶部、中部或较多地在基部,花被存在时3-6(8-14)裂,裂片在芽期呈镊合状排列。</font></h3> <h3>一年生或多年生肉质草本,无正常根,靠根茎上的吸盘寄生于寄主植物的根上。根茎粗,通常分枝,表面常有疣瘤或星芒状皮孔,顶端具开裂的裂鞘。</h3> <h3>冬红蛇菰属草本,高10-15厘米;根茎色泽和形状的变异较大,黄褐色至血红色或灰白带褐色,不规则分枝,单个分枝宽0.5-2.5厘米,有时近球形,表面密生颗粒状疣瘤和带黄色的星芒状皮孔;花茎圆柱状,连花序长3-7厘米,紫红色或淡红色。</h3> <h3>在我国对红冬蛇菰种质资源、物质基础、质量评价、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现代研究还不够深入,均处于起步阶段,导致其民间药用的科学内涵不明确,也限制了对红冬蛇菰的进一步开发利用。</h3> <h3>分布情况:全球18属约120种,分布于全世界热带至亚热带。我国产2属20种。</h3> <h3>冬红蛇菰非人工栽培,寄生于林中木本植物的根上。分布仅限于广东、广西、福建地区区。 蛇菰一般生长在高山栎林中, 混交林下,一般是寄生在植物树干或者根部,,最常寄生于杜鹃树根上, 栎林中, 林中, 落叶阔叶林中, 山谷, 山坡, 山坡林中, 山坡竹林中 , 铁杉林中, 云杉林中, 针阔混交林中都常见蛇菰的身影。</h3> <h3>蛇菰科植物,可寄生在寄主植物的各级侧根上,因而在有寄主植物的林下偶可见到小面积片状分布的单纯种群。由于种子传播萌发后往往与寄主根际不易相遇,因此蛇菰远较寄主罕见。蛇菰科均为全寄生植物,根寄生生态习性决定了它们植株矮小、生境阴湿、完全异养必需依赖寄主而生存。</h3> <h3>红冬蛇菰化学成分的研究相对滞后,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已从红冬蛇菰中分离得到了 29 个化合物,结构类型主要为黄酮类(1~10)、鞣质类(11~19)、鲜有报道,研究 还不够深入。</h3> <h3>国内外学者对其同属植物筒鞘蛇菰(Balanophora involucrata)、穗花蛇菰(Balanophora laxiflora)、日本蛇菰(Balanophora japonica)、多蕊蛇菰(Balanophora polyandra)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从中分离鉴定了一系列结构新颖和活性显著的成分,发现蛇菰科植物具有显著的降血糖、抗炎镇痛、抑制β-分泌酶裂解酶 (BACE) 等活性。</h3> <h3>结果表明,红冬蛇菰中的鞣质类、黄酮类等化合物均具有显著的清除 DPPH苯丙素类(20~23)、三萜类(24~25)、甾体类(26~27)和其他类(28~29)的作用。初步的构效关系分析发现,化合物清除自由基活性强弱与结构中含有的咖啡酰基、没食子酰基、羟基的数量和位置有关。</h3> <h3>蛇菰味苦、涩,寒,有毒可以入药,煎服可解酒醉,研粉调以麻油外用治直肠脱出。蛇菰为全草药用,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夏季采摘后洗净晒干可用于咳嗽吐血,血崩,痔疮肿痛,指疔等的治疗。简单的伤口用法为取蛇菰3~6钱,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用纱布包扎好,效果奇好。</h3> <h3>红冬蛇菰还有抗哮喘、抗肿瘤、特别是有解酒毒的作用。因红冬蛇菰无明显的毒副作用,故在民间一直被视为名贵中药。</h3> <h3><font color="#010101">由于红冬蛇菰是依赖寄主生长所需营养成分,目前还无法人工栽培。加上其生长期短,野生资源稀缺,所以非常珍贵。</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野生状态下的红冬蛇菰</font></h3> <h3>野生状态下的红冬蛇菰</h3><h3>(以上图片均为作者现场拍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