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暖暖的铜手炉

糖糖

<h1>&nbsp; &nbsp; &nbsp; &nbsp; 家里珍藏着一个宁波人称为“火囱”的铜质暖手炉,那是一件年代很久的老古董、老物件了,上面布满了铜绿。</h1> <h1>&nbsp; &nbsp; &nbsp; &nbsp; 记得有一年冬天,气温特别低,出奇的寒冷。婆婆先从阁楼上取出火囱,又在后天井的灶披间里忙了半天,终于找出了一袋上一年储存着的木炭。然后又从一个小瓮里倒出去年的陈炭灰,铺在火囱底。婆婆说铺上这些陈炭灰火囱就可以一直储热而且不容易熄灭。看婆婆将木炭放煤气灶上烧旺了,用一把铁火钳夹到火囱里,火囱立马热了起来。婆婆把火囱放到我们脚边或桌子底下,闻着木炭特有的焦火味道,一家人暖暖手暖暖脚,既温馨又幸福。在那个没有空调的年代里,这实在是一种奢侈的享受了。</h1> <h1>&nbsp; &nbsp; &nbsp; &nbsp; 每次婆婆先把火囱送给年过八旬的太婆婆,而太婆婆总是象征性地捧着捂一下手,说是暖热了,让我们赶紧拿走。那时候我们都在参加业余学习,太婆婆知道我们学习到很晚,冬天的晚上,火囱与我们来说有更大的用处。</h1> <h1>&nbsp; &nbsp; &nbsp; &nbsp; 一个冬天尽管外面滴水成冰,而暖暖的火囱在我们家里每一个人手上互相传递一圈,传递着一份亲情与温暖,最后放到了八仙桌下,温暖了整个房间。</h1><h3><br></h3> <h1>&nbsp; &nbsp; &nbsp; &nbsp; 有时候楼上阿娘或者后弄堂阿娘会来家里坐坐,与太婆婆、婆婆“嘎讪糊”,我们就围着火囱坐在沙发上,听她们聊小时候的有趣故事。后弄堂的阿娘出身书香门第,博才多学,大家都称她为最有“肚才”的阿娘,津津有味地听她讲整本的“红楼梦”“西厢记”,婆婆有时听了连晚饭都会忘记烧,这时候后弄堂有肚才阿娘就会立即起身说:倷屋里实在太暖热勒,明朝再来坐。而太婆婆她们则还沉浸在红楼梦的故事里呢!</h1> <h1>&nbsp; &nbsp; &nbsp; &nbsp; 那样温馨美好的时光,如今想来越发弥足珍贵了。</h1> <h1>&nbsp; &nbsp; &nbsp; &nbsp; 一个小小的火囱,温暖了整个冬天,也温暖了家里最小的小字辈。随着儿子的出生,这个火囱俨然成了我儿子的私有财产与专利了,冬天连绵阴雨数日不见阳光,但是家里有火囱呀,每一块尿布、换洗的衣服都是婆婆、太婆婆亲力亲为耐心仔细地在火囱上烘干叠好。儿子上幼儿园了,上小学了,凛冽的寒风吹得小脸小手通红。这时候,太婆婆会忙不迭地递上火囱,而这时候火囱也真派上了大用场,用手捂住它,手热了,再用手去暖暖那冻的红红的小耳朵。嘿,那火囱简直就是我们心里的暖神啊!</h1> <h1>&nbsp; &nbsp; &nbsp; &nbsp; 后来太婆婆与婆婆相继过世,我们再也没有生过用过火囱。如今一到冬天,家里就开启空调,每一个房间都温暖如春。但是偶尔还是会想念那个曾经给我们带来温暖与亲情的火囱,还是会想念那种洋溢着木炭焦火的特殊味道,不免有了一丝忧伤、一份思念和牵挂了。</h1> <h1>&nbsp; &nbsp; &nbsp; &nbsp; 每次整理橱柜,我都要拿出火囱,给它擦去积尘,给它拍照,并且仔细端详、把玩欣赏。这个曾经温暖过祖先一代代人的火囱,虽然很古老有点沧桑,但它毕竟温暖过祖先和一代代后人,我仿佛在它网格状的铜炉盖上照见祖先他们一个个慈祥的脸庞,又仿佛还能感受到他们曾经留下的温度。</h1> <h1>&nbsp; &nbsp; &nbsp; &nbsp; 又是一年寒冬到,又找出了那个曾经温暖过我们的火囱——那个暖暖的铜手炉。瞬间那份亲情与温暖又暖流一样传遍全身,让这个寒冷的冬夜不再寒冷。</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