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即将翻过丁酉金鸡之年这一页,迎来戊戌瑞犬祥年的曙光!</b></h3><h3><b> 回眸2017,我的镜头频频聚焦乡下,聚焦草根,聚焦那些追影了许久的人……。<br></b><h3><b> 感觉还是收获颇丰,感慨良多……。</b></h3></h3>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一</font></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台前幕后</font></b></div></b></h1> <h3><b> 我对戏曲是外行中的外行。今年,差不多跟了大半年的朔州大秧歌剧团,总算对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一星半点的了解。这个诞生于明而兴盛于清的地方小剧种,</b><b>在团长谢银花的带领下,楞是把一个奄奄一息的古老剧种从民间拉回到专业剧团的戏台上来,且搞得风生水起,成为当地百姓生活消遣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b></h3><h3><b> 我是平生第一次将镜头对准了这些不遗余力传承非遗的人们……。</b></h3> <h3><b> 年近古稀之年的杨补兰老人,1956年为了生存,进了当时的朔县大秧歌剧团,跟着当年红遍天的名角“兰花红”周元老师学戏,这一唱就是60年!</b></h3> <h3><b> 退休多年的杨补兰老人,一生与戏结缘,一生离不开戏台,三天不到剧团转转就好像缺失了什么。70岁的老人了,她依然活跃在台前幕后,目前还是朔州大秧歌剧团的导演。年迈的老人不仅担纲着传承发展这一非遗剧种的重任,拼着老命导排传统优秀剧目,而且还要扎起莽靠,登台演角儿,实为难能可贵!</b></h3><h3><br></h3> <h3><b> 剧团缺武生行当,杨补兰老人一身戎装,精神抖擞地在戏台上劈腿放叉,令人惊叹不已!</b></h3> <h3><b> 德艺双馨、精神矍铄、乐观豁达的杨补兰老人。</b></h3> <h3><b> 侯启,这位当年第一个把朔州大秧歌带进中南海的晋北汉子,如今也常常面露倦容,步入老年了。他属于新中国第二代大秧歌传人,专工丑角,但在许多年间的青黄不接中,历练了他戏路宽行当杂的本事,只要侯大师在,这出戏一定掌声不断、笑声满场。</b></h3> <h3><b> 这是侯大师在《瞎子观灯》中的扮相。</b></h3> <h3><b> 有时候,他一个戏中两个角色。这不,刚刚还是《</b><b>牧羊圈》中企图灭门霸产的宋成,一换场又成了平西侯朱春登祭祖舍饭的小伙计!</b></h3><h3><b><br></b></h3> <h3> <b>表情夸张,土话逗场,插科打诨,这是侯大师的看家本领和拿手好戏!</b></h3><h3><b><br></b></h3> <h3><b> 《姜郎休妻》中的恶母,经侯大师精心塑造,姜母的无情、毒辣、狠心,入木三分!</b></h3> <h3><b> 卢尚卿老师虽年过花甲,但他属于场场红的腕儿。许多戏迷就是专门奔他而去的。</b></h3><h3><b> 卢老师的唱腔承袭了大秧歌泰斗级人物“兰花红”周元大师的技艺,深受广大戏迷们的强力追捧!</b></h3> <h3> <b>赵建忠是大秧歌剧团的台柱子,戏路正统,扮相俊伟,表演精到,行腔独特,正是出戏的黄金时段!</b></h3> <h3> <b>《牧羊圈》饰演朱春登一角儿大获成功!</b></h3> <h3> <b>王如,各个行当无所不能,他所塑造的戏剧人物艺术形象不下百个,个个精彩,个个受欢迎,这就是王如老师的艺术魅力!</b></h3><h3><b> 不容易哪!</b></h3> <h3><b> 盛夏酷暑,汗珠如豆,一层层堆积在浓浓的油彩上面,而又不能去擦拭,汗滴常常糊住了双眼……!</b></h3> <h3><b> 与侯启老师联袂演出的《瞎子观灯》是当地戏迷特别喜爱的一个剧目,王如饰演的瘌头和尚与丑角大师侯启饰演的瞎子,配合默契,对白风趣,好似一对儿捧哏逗哏的相声演员,让观众从头笑到尾!</b></h3> <h3><b> 朱英英,善老旦。扮相端庄大气,唱腔和润若宏,表演老道精细,是戏迷们离不开的名角!</b></h3> <h3> <b>行当服从剧情。装惯了正角儿人物,偶尔还得体验一把丑角儿的畅快淋漓!</b></h3> <h3><b> 王爱云,有人赞扬道:唱的好,演的真,手脚勤,做事细,为人善,所以人称五爱。原来,人家乳名就叫五爱。五爱戏风干练,戏路宽泛,老百姓爱听爱看就是对一个艺人的最大奖赏!</b></h3> <h3><b> 何谓当家花旦?用在张涛身上是最确切不过的了。</b></h3><h3><b> 戏曲中的花旦就是美的化身,但这花旦不好当啊!不光要长得美,更得演得美,唱得美,身段儿扭得美。自古以来,戏场人气旺不旺,花旦举足轻重!</b></h3> <h3> <b>赵秀艳与李鹏是夫妻档,俩口子从艺校毕业,又双双考进了大秧歌剧团,是他们这一批中的佼佼者。</b></h3> <h3> <b>他们俩台下是夫妻,台上却成了娘儿俩。人生如演戏,角色的转换,并不意味着做人也要跟着变,我们的人生职场尚且不是如此呢?!</b></h3> <h3> <b>林慧霞跟张涛、赵秀艳都是同坐一趟车同进一个门儿的人,经过几年的摔打磨炼,他们都渐渐在成熟,加之谢团长的刻意捶打,这些年轻演员都可以独扛重梁、独当一面了!</b></h3> <h3> <b>高鸿叶,在青年演员中唯一工老生的,属于稀缺资源。小高也不负众望,在《八珍汤》中成功塑造了孙淑林的艺术形象,得到了专家的认可,戏迷的追捧,观众的好评!</b></h3> <h3> <b>郑亚琼,工须生,在他们青年演员中同样是稀缺资源。小郑艺术才华横溢,扮相俊美,无论是饰演天子还是公子都有不俗的表现!</b></h3> <h3><b> 孟云花跟丁新贺演出的大秧歌最为经典传统剧目《泥窑》,现在已经是剧团的保留节目了。据说,现在这个《泥窑》版本,还是小孟和小丁在艺校毕业时精心排演交付的作业呢!</b></h3> <h3><b> 丁新贺是侯启大师的徒弟,自然工丑,但这小伙儿天生聪慧,机灵过人,深得要领,不愧是名师出高徒!</b></h3> <h3> <b>张林长的伟岸帅气,出演的多为配角,但这一批年轻人个个有绝招,人人有特点,这就是朔州大秧歌的希望!</b></h3> <h3><b> 还有田海燕她们,有的我还叫不来名字呢!但他们都在大秧歌剧团这个熔炉中成长起来了,她们都独自担纲过某个剧目的主角,都有自己的特定粉丝和戏迷。</b></h3> <h3><b> 正是因为有了像孟云花、解翠玲、田海燕这些年轻一代演员的茁壮成长,才使得这一宝贵古老剧种得以传承,得以发展!</b></h3> <h3> <b>然而,令我感动的不光是台前光彩夺目的各类角儿,更让你难忘的是那些默默无闻忙忙碌碌的幕后各等人物。</b></h3><h3><b> 支明小多演中军等过场人物,没他事儿就立马卸妆,在幕后忙个不停,因为在剧团这个职场里,绝无一个废人闲人,都是身担数个角色,身负多个职务!</b></h3><h3><b> 这叫一专多能,一人多用!</b></h3> <h3><b> 我曾在制作大秧歌剧目《辕门斩子》美篇的时候写过:</b></h3><h3><b> “雁门关外看杨戏,桑干河畔舞大旗;</b></h3><h3><b> 千年英魂留朔地,一腔秧歌吼顽敌!”</b></h3><h3><b> </b></h3><div><br></div> <h3> <b>接下来这些人物,是真正意义上的幕后人物,他们都是一帮文武场几十年的老手!</b></h3> <h3> <b>正是由于他们幕后的坚强支撑,才赢得了精彩纷呈的台前靓丽和光彩!</b></h3> <h3> <b>剧团里的人很多,我拍剧团里的人也很多,混熟了的也不少,但囿于篇幅,也只能这样了!</b></h3> <h3><b> 末了,难忘火头军李师傅,能当好剧团的大厨需要一身真本事!</b></h3><h3><b> 常年转场在乡野村落中的伙夫最难当!但李师傅为剧团服务了这么多年,也没多少闲话和怨气,这就够大本事了!</b></h3>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二</font></b></div><b><font color="#167ef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戏迷群生像</b></div></font></b></h1> <h3> <b>每一个地方剧种都是深植于那块乡土和生活在那个地方的黎民百姓,每一个地方剧种的兴盛同样离不开深爱它的戏迷们。</b></h3><h3><b> 朔州大秧歌也一样离不开追它捧它护它的戏迷群!</b></h3><h3><b> 如今的朔州人,看着吼塌天的朔州大秧歌,喝着辣到根儿的高粱白,扭着闪断腰的踢鼓子,雁门关外还是老祖宗的天,老祖宗的地,老祖宗传下来的人!</b></h3><h3><b> 保护非遗就是为了留住这个老祖宗传下来的不可再生的文脉,就是为了留住我们赖以生存的命根子!</b></h3> <h3> <b>这位就是有着300多位子民的朔州大秧歌戏迷群群主王志强老先生。王老先生是一位退休教师,自打他拿起那架小小的摄像机的时候,就再也顾不了家了。几年来,风雨无阻,披星戴月,一如既往地录制了大秧歌所有的几十个剧目,再熬上几个通宵,配上唱词,一一发到了优酷网,人称宣传大秧歌第一人!</b></h3><h3><b> 王老先生的义举深深感动了团长谢银花,直到今年夏天,磕头认了干爹!</b></h3> <h3> <b>过去只知道什么叫票友,然而,当你跟深度戏迷们融在一起的时候,才知道戏迷对一个剧种的兴衰有着多么大的力量!</b></h3><h3><b> 这位老先生叫张佑,在煤炭吃香的时候,他是个煤老板,当了几十年的村干部,村里的人肥了,可他却没当上大老板!如今,老了,一门心思钻进了大秧歌群,辅佐群主,录制了大量剧目,为传承发展大秧歌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b></h3><h3><b> 他说:“老了,酒拿不动了,大秧歌现在是我最好的高度酒!我这辈子就好这一口了!”</b></h3> <h3><b> 别看这位爷搭了块毛巾一脸农夫像,人家可是省上正厅级退休高官哪!</b></h3><h3><b> 此爷常常一声震天吼,毫不顾忌曾经是手握重权的高官形象,一腔正宗的黑头大嗓子,像我这类的外行凉壶,还真以为此爷唱过大戏呢!</b></h3><div><b> 前一阵子,剧团排练《十五贯》,他死皮赖脸的要当一个衙役打靶的角儿,谢团长居然还同意了?!</b></div> <h3> <b>这位道貌岸然、文质彬彬的早白人物,也来头不小啊!后来打听,竟然是市委喉舌大报的大文人,难怪青丝早褪,没多大岁数就白发苍苍了!</b></h3><h3><b> 我跟着剧团跑了几个月,他也不顾文人的斯文,同样在乡下村野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混了几个月!美其名曰:“我这是采风,是体验生活!”</b></h3><h3><b> 唉……!</b></h3> <h3> <b>这位气宇轩昂的帅哥是一个村儿里的最高领导人,也是一个致富能手,光养画眉驴就不下一百头!</b></h3><h3><b> 然而,他却深度痴迷大秧歌,你看吧,逢剧场两侧的LED字幕灯出现唱词的时候,证明他就在台后当字幕员呢!</b></h3> <h3> <b>我也是服了,这俩位似乎永远吃不饱,嘴里总是嘟嘟囔囔的,这不,又吃上烧山药了!</b></h3><h3><b> 可别小看了二位爷,他们俩是大秧歌剧团的铁杆粉丝,他们是逢唱必到,逢戏必照,俩业余专职摄影师!</b></h3><div><b> 光为大秧歌剧目发的美篇就、就说不清有多少了……!</b></div><div><b> 贡献不小啊!</b></div> <h3><b> 这位爷是职业“打手”,在一个区县剧团里打了一辈子板!职业演员都知道,只要他在,没一个不敢不规规矩矩的!</b></h3><h3><b> 瞧那副尊容就知道了!</b></h3> <h3><b> 说起这位女士就不能用调侃的口吻去表述了。她是一家粗粮馆的老板娘,又在乡下跟着她爹唱了多年的戏,于是,就开了一家戏迷饭馆儿,逢每周2、4、6下午,饭馆儿就成了票友们的专场。这一招儿啊,很绝!生意火了,戏迷们忙了,你看吧,会唱的,会拉的,会弹的,会敲的,准时下午2:30到场!</b></h3><h3><b> 老板娘叫侯凡,人称侯不凡。晋北的剧种没她不会的,二人台、北路梆子、晋剧、耍孩儿、道情、大秧歌……!</b></h3><h3><b> 都说高手在民间,不服也不行啊!</b></h3> <h3> <b>这枚帅哥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爷!应县人天生就会唱耍孩儿,不必再表,他也跟侯不凡一样,出口不凡,样样精到,唱啥啥好!</b></h3><h3><b> 正因为有一大拿,人家开了一家礼仪喜庆公司,红白事宴全拿,生意那还叫个火啊!</b></h3> <h3> <b>戏迷群里这位叫凤儿的美嫂也是位红人,也开了家喜庆公司,生意如日中天。</b></h3><h3><b> 会主持,会唱歌,会梆子,会大秧歌,会跳舞,典型的全能选手吧!</b></h3> <h3><b> 这个叫阿娟儿的女士曾经是专业剧团的名角,现在入住市里,应场的活儿应接不暇,偶尔来戏迷群里攒攒人气!</b></h3> <h3> <b>此女士跟着老公跑生意,可她基因里种下的唱戏因子,让她隔三差五地往戏迷群里跑,她爹领过戏,她耳薰目染的功夫,就征服了在场的所有!</b></h3> <h3> <b>不认识这位老太太,据说年轻时特别会唱戏,后来被火车撞伤了腰腿,不过,并不影响发声,果然,一亮嗓子,功力了得?</b></h3> <h3><b> 戏迷群里大量的还是像这位老兄一样,文革期间村里唱过样板戏,现在依然保持着听戏唱戏的爱好!为了一个共同的爱好,又走到了一起!</b></h3><h3><b> 虽然他们多数都是陌生人!</b></h3> <h3> <b>像这位干瘦干瘦叫阿鹏的老兄,是戏迷群中的基本群众,会听不会唱,或者只停留在没事儿跟着不显寥落,爱听!</b></h3><h3><b> 像我这种啥也不会的,属极少数!甚至……!</b></h3> <h3> <b>听说他爹那会儿唱过戏,是方圆村落的名角,可就是没传给不爱唱戏的儿子。如今,儿子也想吼两句儿了,也只能有看别人尽兴的份儿了!</b></h3> <h3><b> 满脸严肃、一脸正气的这位爷,一看就是跳在五行外的摄影师之类的主儿,照相照的好,唱戏就另当别论了!</b></h3> <h3> <b>满脸沧桑的大爷大娘们是大秧歌的基本观众,每次拍戏,都不忘抓拍几幅基本观众,没了他们,任何一个地方剧种都没了生存土壤,所以,不管你是国家级非遗也罢,接不起下一代这个基本观众,非遗的前景怎么说都乐观不起来!</b></h3><h3><b> 如今的下一代没人对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忠孝悌善感兴趣了,日新月异的传媒手段,眼花缭乱的艺术潮流和目不暇接的外来各种文化的冲击,传统舞台戏曲正在承受着生死一夜间重压悬停的炙烤!</b></h3><h3><b> 每每瞅着台下这些渐渐逝去的基本观众,心情格外沉重!</b></h3> <h3> <b>这个戏迷群会痴迷到什么程度?常言道,宁误一顿大餐,不误一场大戏。在2017年,朔州大秧歌剧团演出的400多场中,无论剧团走的多远,演出地有多偏僻,总会有一大群戏迷们如影随形,久而久之,城里的戏迷们跟剧团也融在了一起,分不清谁是唱戏的,谁是看戏的,直到一起换台,一起装台,一起做饭,一起畅饮,甚至有的角儿临时请假,戏迷们自告奋勇,来一个救场如救火!</b></h3><h3><b> 我是服了!</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b04fbb"><b>三</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b><br></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b>碎片留痕</b></font></h1> <h3><b> 作为一个摄影人,镜头所指之处就是一道岁月留痕的风景,2017年的摄影虽未获得惊世之作,但也付出艰辛,刻意去努力了。</b></h3><h3><b> 在纷杂喧嚣的生活碎片中,也会偶尔拾得惬意的瞬间,定格你所关注的那些人……!</b></h3> <h3> <b>行走新疆是2017的最远旅途,我留住了他们和她们!</b></h3> <h3> <b>我身边的下下一代多了,镜头中难免少不了他们的身影……!</b></h3> <h3> <b>关注非遗的生存状态依然是我镜头扫描的重点。</b></h3><h3><b> 这是朔州独有的街头踢鼓子秧歌,古老而豪放,珍贵而激越,这是地方特质文化的魅力!</b></h3> <h3><b> 关注时尚是摄影人的永恒追求,在你的镜头中猛然跳出一位世界小姐来,你会是一种什么感觉……?!</b></h3> <h3><b> 谁的镜头不愿多在美的面前停留?!哪怕只有片刻,也是一种最大化的满足感!</b></h3> <h3> <b>偶拍或许更有韵味儿!</b></h3> <h3><b> 留意本埠舞台的新动向,同样是摄影人的趋之若鹜的好去处……!</b></h3> <h3><b> 留心民俗节庆活动,挖掘现实社会聚焦的纪实题材,也是摄影人取之不竭的素材!</b></h3> <h3> <b>留住同学同事、朋友摄友们的倩影同样重要!</b></h3> <h3> <b>摄影人的眼中只有别人,我留住了同伴儿,但唯独没有自己!</b></h3><h3><b> 这就是摄影人的境界,也是摄影人终身的遗憾!</b></h3> <h3> <b>总结是为了期许来年有一个新气象,突破自我,重塑自我,超越自我,在全民摄影时代,要想跻身立足于更高的峰腰,只有一如既往地向前冲!</b></h3><h3><b> 只要别停顿、停滞、停留,即使是慢步小走,2018总会赶上一片艳阳天!</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