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的色彩(上)

立栋

<h3>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搞不清摩洛哥这个国家在哪儿。曾听过个笑话,是之前去西班牙时导游讲的。一次导游带团去摩洛哥,团里有3个人一路抱怨为什么光看庙不去赌场。每到景点这仨也不下车,就在车上打扑克。最后才搞清原来三位想去的是摩纳哥。那是欧洲的赌城。一字之差,差之千里。</h3><h3>来走一圈后,对摩洛哥才有些了解。这里我借用一首诗来形容它。</h3><div><br></div><div>摩洛哥,座落在非洲大陆的西北端。</div><div>它西临大西洋,南靠撒哈拉,北隔海峡与欧洲相望,与直布罗陀共扼地中海出入大西洋之咽喉。人称大西洋的新娘,北非后花园。</div><div><br></div><div>虽然它身在非洲,却不像非洲;</div><div><br></div><div>不是欧洲,却近似欧洲;</div><div><br></div><div>是阿拉伯国家,</div><div><br></div><div>又不同于其他阿拉伯国家;</div><div><br></div><div>它就像一个风情万种的混血后裔。</div><div><br></div><div>既传流着古老的阿拉伯传统风情,</div><div><br></div><div>又洋溢着西方时代的奢华。</div><div><br></div><div>你不知道它有多独特,你不知道它有多神秘,</div><div><br></div><div>那些你不知道的事,我却突然想告诉你。</div><div><br></div><div>告诉你一个有着不同色彩的国度。</div> <h3>第一站、卡萨布兰卡,白色。</h3><div>卡萨布兰卡是西班牙语,意思就是白房子。它是摩洛哥最大的城市,最大的港口,经济金融中心。</div><div>飞机经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转机到卡萨布兰卡,回国时也一样,所以我们在摩洛哥的第一站和最后一站都是这里。</div><h3>图为穆哈默德五世广场</h3> <h3>里克咖啡馆,电影《北非谍影》的故事发生地。如今仍然是个咖啡馆,只是咖啡卖的贵些。我很早就听过卡萨布兰卡这首歌,并且还知道这歌并不是《北非谍影》里的插曲,而只是个影迷看完这电影后为这电影写的歌。</h3> <h3>里克咖啡馆远景。七十多年过去了,这里好象并没什么变化。</h3> <h3>当今国王穆罕默德六世的全家福,最左侧的是王妃拉拉·萨尔玛公主。她原本只是个平民,在王家公司工作,国王认识她后展开追求。女孩提出的条件是,一生只能爱她一人,国王同意了,并出台新法律,从此摩洛哥实行一夫一妻制。之前按照伊斯兰律法,是可以娶4个老婆的。</h3> <h3>摩洛哥很多地方都挂着国王年轻时的画像。对中国公民实行单方免签,也是这位国王的政策。为此我很感谢他。在2016年6月前,来摩洛哥很麻烦,签证需要通过第三国办理,费用都要上万元。</h3> <h3>【哈桑二世清真寺】世界第三大清真寺,排在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麦地那清真寺之后。由法国人设计,通体采用白色大理石砌成。1987年8月动工修建,耗资5亿多美元,占地面积9公顷,其中三分之一面积建在海上,经填海后造成。宣礼塔高200米,曾是世界上最高的宣礼塔,最近才被中国援建的阿尔及利亚宣礼塔超过。整个清真寺可同时容纳10万人祈祷,清真寺的屋顶可在5分钟内由电动操控启闭,大门全部由钛合金铸成,可抗海水腐蚀,寺内大理石地面常年供暖,是世界上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清真寺。</h3> <h3>当清真寺内的檀香木雕花的穹顶打开,寺内的人们便沐浴在阳光、水和空气这生命的三要素里。</h3> <h3>礼拜大厅内的大理石拼花地板</h3> <h3>大理石中的金色和红色都极为难得,彰显珍贵。这个金色图案好象缺了个角,那就抱残守缺,不必强求。</h3> <h3>朝向麦加方向的正门,重达35吨。</h3> <h3>其他的大门共有25座</h3> <h3>地下室是卫生间及净洗处,可同时容纳数千人做小净。小净是穆斯林做礼拜前的简单洗礼仪式。</h3> <h3>地下室门厅地面拼花图案</h3> <h3>门厅内红色大理石的廊柱</h3> <h3>门厅大理石地面拼花图案</h3> <h3>清真寺前的回廊</h3> <h3>大西洋落日</h3> <h3>第二站、马拉喀什,红色。</h3><h3>马拉喀什,古称摩洛哥城,摩洛哥国名即出于此。</h3><h3>午餐后,几个团友在街边这个小摊前买鲜榨石榴汁喝,摊上那个黑影般的人伸手要了钱,接着摊上这俩人就打了起来,原来那要钱的只是当地的一个无赖,摊位只是榨汁小哥一人的。各种路人一通解劝,最后一个机车男,一袭黑衣戴着个头盔,就像太空刑警一样出现,把钱要回还给了团友,还钱时一句:It's OK? 简直暖爆了!可惜我当时还不明就理,没拍到那高大英伟的形象。</h3> <h3>库图比亚清真寺~因朝向有误而建了两次,它的旁边还留着第一次盖时拆剩下的废墟。</h3> <h3>杰夫马纳广场,被中国人称做不眠广场。满满的各种小贩,杂耍艺人,一到饭点更是污烟瘴气,小吃烧烤成排成街。一位团友被拉住往手上画汉拿,通常20迪拉姆的被要到400迪拉姆。在这里不讲价哪成啊!</h3> <h3>不眠广场前街头摆放的大炮成了小孩子们的游乐场。</h3> <h3>巴伊亚王宫,其实是个权臣的官邸。建筑装饰风格有些仿阿尔罕布拉宫。但还是有差距。</h3> <h3>这个院子里有24间房,据说是权臣24个小妾住的地方。嗯?不是说最多只能娶四个吗?</h3> <h3>马约尔花园</h3><h3>马约尔是一位画家,用其毕生精力设计建造了这个花园。</h3><h3>第二任主人是法国著名品牌YSL的主人伊夫-圣罗兰,他和朋友皮埃尔共同买下了这个花园,他们都非常喜欢这里,并在死后把骨灰洒在了这个花园里。</h3> <h3>第三站、瓦尔扎扎特,红色</h3><h3>接下来的目标是西撒哈拉沙漠,必须翻越横贯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脉。将近600公里的山路要走两天。中途夜宿瓦尔扎扎特,顺便参观本哈杜村,托德拉峡谷,还有电影城。</h3> <h3>透过层层山峦,可看到远处的雪峰。</h3> <h3>沿着河谷,一路上可看到不同规模的村落,基本都是土坯盖的房,偶有水泥砖石的都是政府盖的学校。</h3> <h3>村落的大小取决于土地的多少,这里只有河谷两边能开出有限的一些地来。</h3> <h3>阿特拉斯山口,海拨2260米</h3> <h3>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h3><h3>这是一处典型的前撒哈拉居民聚居区,已被列为历史文化遗迹。</h3><h3>因地处沙漠和山口之间的要道,这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高高的防御墙内有很多土制建筑。每隔不远都可以见到一座箭塔。</h3><h3>这里是好莱坞上镜最多的场景地,《阿拉伯的劳伦斯》《木乃伊》《角斗士》……还有最近正在热播的美剧《权力的游戏》也都曾在这里取景。</h3> <h3>村里的街道。</h3> <h3>做为景点,村里已不怎么住人了,只有些商贩在这里开店。</h3><h3>当地人大都搬到了河对岸居住,那里更靠近公路。</h3> <h3>山顶的粮仓</h3> <h3>居高临下,可以逐级防御。</h3> <h3>村口仰视</h3> <h3>当地特色餐,塔津锅。</h3><h3>沙漠干旱缺水,这种锅盖能让水气在锅里循环,大大减少了水份的流失。</h3> <h3>一层胡萝卜片,一层土豆片,中间是肉。放上十几种香料,炖得烂烂的。</h3> <h3>当地妇女做饭的画面。</h3> <h3>自打进山以来,我们就到了勃勃尔人的地界。勃勃尔人是摩洛哥的原著民,勃勃尔是拉丁语野蛮人的意思。又一个被侮辱的民族名称。据我所知,另外两个相似的民族名称一个是爱斯基摩人,来自印第安语,意思是吃生肉的人。人家本名是叫因纽特人。还一个民族就是我们中国台湾的高山族人。人家本来是在平原上的,你过去把人家打得跑到山里去了,还给人家起名叫高山族人。人家本来有自己的名称,叫做泰雅族,雅美族,阿美族……耶?我这是扯哪去了?</h3> <h3>百度将勃勃尔人译为柏柏尔人,音译怎么能用多音字呢?勃勃尔人是古代欧洲人和撒哈拉人的混血。现在泛指生活在撒哈拉一带操闪含语系的民族,其实也有几十个族群。总共有不到3千万人,在摩洛哥就有2千多万人,占摩洛哥人口总数四成以上。2011年勃勃尔语才被列为摩洛哥官方语言。信仰原来供奉阿斯特拉神,阿拉伯人占领后改信伊斯兰教。与阿拉伯人不同的是,实行一夫一妻制,妇女地位较高。女人不用蒙面,反到是男人有时需要蒙面。</h3> <h3>勃勃尔人不同族群的妇女装束都有所不同,每年7、8月都会在玫瑰谷召开盛会,比赛,游行,选出新的玫瑰女郎。</h3> <h3>在咖啡馆外晒太阳的当地人。</h3><h3>可能是缠头巾的缘故吧,勃勃尔人的头部都更细更尖。阿位伯人的头巾约2米长,勃勃尔人的头巾有3米长。</h3> <h3>瓦尔扎扎特的酒店</h3> <h3>瓦尔扎扎特城市夜景,在这里,我看到了宝石蓝般的夜空</h3> <h3>附近电影城,这里曾拍过电影《埃及艳后》等百多部影片。</h3> <h3>托德拉山谷</h3> <h3>第四站、西撒哈拉梅祖卡,红色。</h3><h3>在海拨一千多米的阿斯特拉山高原上奔驰了整整一天,终于,在夕阳照射下,天边出现一抺粉红色。撒哈拉,我来了!</h3> <h3>我们这一代人几乎都曾读过三毛的书,知道西撒哈拉沙漠,但那时西撒还是西班牙的属地。</h3><h3>我承认,我所有关于撒哈拉的梦想都是三毛给的,是她在n年前在我心中埋下了一粒种子。三毛在撒哈拉完成了许多作品,甚至《橄榄树》。此前我一直以为那是她在西班牙写的。</h3> <h3>入住梅祖卡的喀特巴斯酒店。喀特巴斯就是勃勃尔人城堡的意思。</h3><h3>头天这边一直下雨。下雨?下雨!是的,撒哈拉也会下雨,而且一直在下,搞的上一个旅游团都没进成沙漠。</h3><h3>我们到达酒店时雨刚好停。</h3> <h3>沙漠就在酒店后面,骆驼早已等在了那里,上马!啊不,上骆驼!</h3> <h3>列队,走你!</h3> <h3>出发!</h3> <h3>向着沙漠深处</h3> <h3>走你!</h3> <h3>来到一座大沙丘下。</h3> <h3>这里有个假勃勃尔人。</h3><h3>因为脑袋不够细。😂</h3> <h3>这个才是真的勃勃尔人,他在为我们照相。</h3> <h3>下骆驼和我的座骑合个影。</h3><h3>骆驼:合个影你拽我缰绳干嘛呀!</h3> <h3>登上沙丘</h3> <h3><font color="#010101">这边的沙漠呈现出一种赭红色 整个撒哈拉沙漠也只有这里是发红色的,其他地方都是黄色的。</font></h3> <h3>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光线下,颜色会有所不同。</h3> <h3>远处沙漠中牵骆驼的旅人</h3> <h3>沙漠落日,天上一直阴云密布,太阳只有落到沙子里时才放出光来。</h3> <h3>半夜起来到房顶看星空,手机拍的,免强还能看出北斗七星。</h3> <h3>第二天一早爬起来进沙漠看日出,起的有些晚了。朝霞已映红了天边。酒店后的沙丘上,一个裹着被子的当地人为我们指了去沙山的路,并告诉我们之前已经有一队欧洲人,4个中国人和2个日本人过去了。</h3> <h3>赶紧沿路往前跑,那最高的沙山上已站满了人。</h3> <h3>晨曦里的沙漠</h3> <h3>登上山顶不到5分钟,就听四周一片惊呼,太阳露出了头。</h3> <h3>看这些摄影师,为拍出张好照片来也是蛮拼的。</h3> <h3>初生的太阳把沙漠照得一片通红。</h3> <h3>下了沙山回头望去,太阳已经爬上沙山,此刻的太阳又变了一种颜色。</h3> <h3>从沙漠里看朝阳中的城堡酒店</h3> <h3>别了!撒哈拉城堡酒店。</h3> <h3>别了!撒哈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