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东林书院

ZYQ

<h3>  去年(2016)晩秋,我曾到访过长沙岳麓书院。岳麓书院西侧建有一座"中国书院博物馆",该馆有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无锡东林书院展示。当时即有感觉:退居无锡已经十几年了,竟还没有到访过东林书院,真有点不好意思了!于是有了2017年12月18日下午到东林书院一次"走马看花"式的遊览。</h3> <h3>  乘地铁二号线,出"东林广场站",不远处,即可看到下图的"东林旧跡"石牌坊。</h3><h3> </h3> <h3>  这里像是书院大门,其实不是,封面照片才是正门。</h3><h3> ( 门头上有"道南"二字,遊览之后才知道是什么意思。)</h3> <h3>  "东林书院"匾额是由陆定一题书的。</h3> <h3>  从正门进入后,眼前矗立的是这座"东林旧跡"大石牌坊。</h3><h3> 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为当时著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之所,长达十八年。杨时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嫡传高弟。元至正年间书院废为僧区。至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革职里居的顾宪成及弟弟允成与高攀龙等人同倡捐资,在原址重新修复,并相继主持其间,聚众讲学,年有大会,月有小会,会期三天。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在讲习之余,间或指陈时弊,裁量人物,锐意图新,自称"东林人",引起朝野倾慕,学者皆以东林为楷模,影响极大。"天下言书院者,首东林",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区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h3><h3> ( 岳麓书院创建于1040年,比东林书院早七十多年。前者由宋真宗赐名,后者是杨时为怀念江西庐山的"东林寺"而得名。)</h3> <h3>  这是大石牌坊的北立面。</h3><h3> 明天启五年(1625),魏忠贤等"阉党"枉法祸兴,诏毁全国书院,东林首罹其难,书院被严旨全部拆毁,不许留存片瓦寸椽。东林讲学等人亦被斥为"东林党",包括高攀龙等人均蒙遭迫害。四年后,崇祯帝予以平反,无锡吴桂森应旨修复丽泽堂,建来复斋,并居中主持、讲学。</h3><h3> 东林书院虽一席片壤,但它在我国政治、思想、文化及教育史上均占有一定地位。</h3> <h3>  这是丽泽堂外观。</h3> <h3>  丽泽堂内。( 提示:长沙"书院博物馆"内展示的"丽泽堂",所悬挂的并不是这副对联。)</h3> <h3>  依庸堂是讲学堂(比岳麓书院的大讲堂小得多)</h3><h3> 明代书院主持顾宪成曾撰有"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这副心怀远大抱负的名联,后被广为传诵,成为许多学人志士的共同心声和座右铭。</h3><h3> 现在,依庸堂内悬挂的名联,则是由"文革"期间声名远扬的廖沫沙题写,两侧还悬有董必武、邓拓的题诗。( 年轻人也许不知道:邓拓、吴晗、廖沫沙曾主笔《三家村札记》和《燕山夜话》呵。一一这些文章都是针贬时事的。)</h3><h3><br /></h3> <h3>  重修东林书院的石碑。</h3> <h3>  这里名"燕居庙",行"图书资料馆"功能。(比起岳麓书院里的"御书楼"那可差得太远了!)</h3> <h3>这是中和堂,中堂供奉的是孔子,两侧是他的弟子及孟子。无锡的文庙不在这里,所以不能与岳麓书院规模宏大的孔庙相比。</h3> <h3>  这是书院西花园里的来复斋碑廊。</h3> <h3>  这是书院西花园一角,整个书院外围都是高楼大厦,很难选择让它们"廻避"的拍摄角度。</h3> <h3>  时雨斋</h3><h3>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书院为东林学堂,时雨斋成为教室。秦邦宪、钱钟书、薛暮桥等曾在此启蒙。</h3><h3> 东林书院与岳麓书院的变迁形成鲜明对照:一个沦为"东林高等小学堂";一个荣为湖南最高学府,位列全国"211"、"长沙大学城"里的核心区。</h3> <h3>  现在的东林小学与东林书院隔街(解放东路)相望。</h3> <h3>  再得草庐</h3><h3> 为高攀龙的侄子高世泰于1655年修建,他在此讲学三十年。如今已不再是"草庐"了。</h3> <h3>  道南祠</h3><h3> 杨时去世之后,杨时的学生为他建了一座祠堂,取杨时学成南归时老师程颐对他说过的一句话:"吾道南矣!"( 至此可知图三中的"道南"二字是什么意思了吧。)</h3> <h3>  座落在书院东院里的正心亭。</h3> <h3>  正心亭内的匾额上,纪念旌表的皆为无锡历代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共有五名状元、三名榜眼、六名探花、六百多名进士,并有"一榜九进士"、"六科三解元"等等辉煌纪录流传至今。东林先贤顾宪成、高攀龙、叶茂才名列其中。<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