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我的妈妈说起她的名字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但提起锦溪(陈墓)幼儿园的老沈老师,在55岁以上的锦溪原著居民无人不知。因为妈妈把一生都贡献给了孩子们。</h3><h3>妈妈并非出生名门望族,也非书香门第,我外公是苏州典当行的鉴宝师,由于孩子少,经济比较富裕,外公又比较开明,所以就供妈妈读书。要知道这是20世纪20年代初,上小学的女孩子寥寥无几。妈妈十分聪慧,高小毕业时,班主任顾先生极力推荐她继续深造,妈妈自己也很想去,当时所有人 都认为女孩子读高小已经了不起了,怎么可能还去外地读书?顾先生再三劝说,外公才同意妈妈去试试。在去那个学校的问题上,不识字的外婆和年少的妈妈一致同意去省立师范,原因很简单:省立就是省力么,当然不去吃力的学校!其实这个学校是最难考的。妈妈以优异的成绩第一批就录取了。当时的录取名单是登在报纸上的。外公又是喜欢又是愁,到底去不去?外婆是坚决不同意,在交通闭塞的水乡小镇从来都没有女孩子到外地去读书。幸亏顾先生苦口婆心做通了外公的思想工作,妈妈也非常向往新生活,最后还是没有放弃。妈妈和我提起这些往事时,总是非常感激顾先生,没有他的坚持,妈妈的人生轨迹肯定不会改变。</h3><h3>妈妈和爸爸结婚后,很快就有了孩子。爸爸是大户人家,当时父母双亡,还有二个弟弟 家里没有家庭主妇,按理妈妈是绝对不能去工作了。可是妈妈坚持还要工作,这一下所有人全部反对,爸爸理由很简单“我一人赚钱足够养活一家人,整个大家族没有女人出去赚钱的”外公外婆认为“你出去赚钱,孩子请人带,还不如自己在家带,大人孩子都实惠”妈妈可不是这样想的“现在虽然不划算,但孩子会长大啊,再说我不出去工作,爸妈不是白供我读书了吗?”妈妈顶住了所有人的压力,坚持下来。想想妈妈真是不容易,这是20世纪3、40年代的事,就是放到现在,也不一定所有人都可以做到。</h3><h3>外婆就妈妈和舅舅二个孩子,舅舅在解放战争牺牲,解放后外婆享受烈属待遇,每月有一些抚恤金。后来有关部门与妈妈商量,“目前国家经济有困难,你们夫妇都有收入,老人就你们抚养吧,帮国家分担一些。”妈妈一口答应,对谁都没有提起这事,每月按时给外婆钱。外婆一直到过世都认为花的是政府的抚恤金,不知道其实是我爸妈给的。</h3><h3>文化大革命时,妈妈是锦溪地区唯一一个没有一张大字报的老师,这是她引以为傲的。但是接下来的日子,老师们有的去造反了,有点被别人造反了。幼儿园仅有的老师也被调小学去了,100多孩子就剩妈妈一个人管,找上面反应,回答:不行就放假。可是家长急了,大孩子放假没问题,小娃娃在家没人管怎么行?妈妈也无奈,一个人怎么管的过来?家长们说“老沈老师,孩子交给你我们放心,你只要不让他们在外面乱跑就行。”可是妈妈还有个顾虑:因为学校在河边,孩子上学沿途都是河岸,小孩子又喜欢玩水。本来妈妈是每天在校门口看着,要全部孩子到齐了,才回屋,现在一个人顾了里面顾不了外面。家长们听了自告奋勇“这个交给我们,你安心管里面。”于是全体动员起来,上班前,大人轮流值班,上班后,交懂事的大孩子管。终于平安度过难关。</h3><h3>妈妈如果在世,今年已是104岁了,晚年的妈妈常说,她最欣慰二件事就是:一生自强自立,不依靠别人,上对得起父母,中对得起老伴,下对得起子女;二是,管了一辈子孩子,没有出过一次事故,对得起所有的孩子和家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