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艳同悲《红楼梦》之林黛玉

夕又

<h1>  《红楼梦》的主题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而林黛玉作为“薄命司”金陵十二钗之首,自然也是“万艳同悲”之首。 </h1><h1> 然黛玉悲剧的根源,正是从贾府而来。</h1> <h1>  林黛玉小时候因体弱多病,有个癞头和尚要带她去出家。她父母有子早丧,膝下只有此一女,爱如珍宝,自然是不肯。那和尚就说:如果不出家,除非此生不闻哭声,除亲生父母外其他外姓亲友一概不能见,才能平安度过一生。 </h1><h1> 可是,童年的林黛玉还没来得及明白这话的含义,就因为生活的变故,而不得不离家生活,见尽了外姓亲友,闻尽了哭声。所以,从她踏入贾府那一刻开始,她此生的悲剧就正式拉开了序幕。 <br> 进入贾府之后,林黛玉应该是用了一大段时间去适应的,然而究其一生,大概也并没有真正适应贾府的生活。</h1> <h1> 林家,是五世侯爵且是书香门第,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探花出身,又是兰台寺大夫加巡盐御史。这个官,在明清两代都是二品大员,而且御史是代表皇帝出巡,又有“见官大三级”之说。<br> 盐业,自古都是国家掌控,关乎民生也关乎国事,巡盐御史是很重要也很肥的差事。明清两代法律规定这个官每年都要换人,就是为了防止过度贪腐。<br> 而根据宝玉给林黛玉讲“林子洞”那个故事看来,林如海其实不止做了一次巡盐御史。那就说明,林如海做官非常清廉,应该是林家的几代侯爵都非常清廉正直,所以皇帝才非常信任他。<br> 贾府,发迹的宁荣二公,都是武将出身的公爵,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一等,爵位虽高,文化基础却略逊,且他们的世袭爵位是递减的。可是贾府在传承中排场却是越来越大,并没有随之递减。<br>  古代人们的尊卑次序是:帝王、文士、官吏、医卜、僧道、士兵、农民、工匠、商贾。林家既是文士又是官吏,官还不小,社会地位在只是官吏的贾家之上。但是,林黛玉初见贾府的三等仆妇,其吃穿用度已经觉得与众不同。<br>  可见,林家一贯是内敛、俭朴,贾府则是张扬、奢靡。</h1> <h1> 林黛玉上面本来还有一个哥哥,但是不到三岁就死了。林如海虽然也有几房姬妾,却并没人其他子女,脂批直接说这几房姬妾就是为了衬托贤妻的。 <br> 应该说林如海和贾敏这对夫妻,都是彼此的唯一挚爱,所以夫人死后,林如海不再续娶。 <br>  林如海能中探花,应该非常喜爱读书。贾敏是大家闺秀,连庸俗愚鲁的王夫人都羡慕她的气质“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象个千金小姐的体统”。 <br>  林黛玉正是在这种非常有爱、有文化氛围又简朴、廉洁的家庭中生长的。所以她保持着纯真美好的心灵,又遗传了父母的聪慧,读书又多,所以养成了不染尘俗的超逸性格。</h1> <h1> 贾府中,贾赦的夫人是续弦,两人也没什么感情,他自己“左一个小老婆右一个小老婆放在屋里……放着身子不保养,官儿也不好生作去,成日家和小老婆喝酒。”他太太邢夫人,悭吝苛刻,连自己的亲侄女都不真心疼爱,对别人更难有真心。 <br> 贾政和王夫人虽然门当户对,却没有真情。他平时都住在赵姨娘房里,打宝玉的时候,见王夫人来了,贾政反而下手加快加狠,把对王夫人的不满都发泄在儿子身上。 <br> 贾琏、凤姐是少年夫妻,原本也算恩爱。可惜,凤姐善妒,贾琏风流,导致两人之间的猜忌也越来越重。 <br>  而贾府唯一可能有真爱的夫妻——贾珠和李纨,却因为贾珠的早亡而不存在了。 <br>  所以,整个贾府的成年人之间,几乎都没有什么真情。这样的大环境,纵然有贾母和宝玉真心爱护,黛玉感受到的也是冷漠更多一些,和自己家的大环境实在是太不一样了。</h1> <h1>  日常生活中,第一次饭后喝茶,黛玉就“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br> 人最难改变的,就是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黛玉在贾府不仅精神生活与大环境格格不入,连生活琐事也要与原生家庭割裂。这种痛,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就算最相知的宝玉也难知一二。<br> 贾母都说贾府上下是“一颗富贵心,两只势利眼”。下人们连探春都敢糊弄,凤姐这么严厉,他们还是时时盯着,有一点错漏就打趣看笑话,偏一点就指桑骂槐的抱怨,“坐山观虎斗”“借剑杀人”“引风吹火”等等。<br> 连宝玉的首席大丫头袭人,这个看起来温柔和顺的人,都背后嚼舌根,说黛玉“这半年,还没见拿针线呢”。<br> 贾府的针线活都是有专门人做的,探春曾说过“我是该做鞋的人么……我不过闲着没事作一双半双,爱给哪个哥哥兄弟,随我的心,谁敢管我不成?”这样看来黛玉做不做针线只要自己随心就好,无可指摘。<br> 可是作为下人的袭人都敢背后抱怨,那些整日盯着人短处勾心斗角的管家奶奶们还不知怎样呢。<br> 这样的氛围,和林家和睦友爱的环境截然相反,高洁清雅的“世外仙株”林黛玉在这样的环境里自然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h1> <h1> 二玉的爱情,贾母是支持的,一是因为他俩都是贾母的心头肉,二是,大概贾母也曾经和自己的夫君非常恩爱,只有心中有爱,懂得真爱的人,才知道珍惜真心真情。<br> 凤姐也看好二玉的爱情,所以打趣让黛玉给贾家做媳妇。李纨也觉得这主意不错,皆因这二人都曾尝过爱情的甜美,深知两情相悦的不易。<br>  王夫人和贾政之间没有爱情,只有四大家族的利益,所以她不明白也不在乎儿子的爱情。贾元春作为贵妃,只觉得皇宫是“见不得人的地方”伴君如伴虎,自然也不知心心相印为何物,所以也不会理解弟弟的爱情。<br>  二玉的感情得不到贵妃和王夫人的首肯,就很难有好结果,就算有贾母的支持,也很难和代表皇权的贵妃抗衡。</h1> <h1>  试想如果二玉生活在林如海和贾敏那样夫妻恩爱和睦的家庭,那他们的爱情多半会得到支持。那个年代不许男女自由接触,是为了防止做出违背礼法的丑事,而二玉显然并没有什么逾礼的举动,黛玉还时时提醒宝玉大了就不要拉拉扯扯的,防人非议,可见非常遵守礼教。<br>  而只要他们有真情在,恩爱和睦的父母看在眼里,岂有不成全之理?等年龄到了,父母自然会为他们主持婚事,他们的爱情则会开花结果。<br> 可惜,他们生活在无情且处处是纷争的贾府,长辈眼里只有利益得失和仕途经济,完全不知爱情为何物,也没人看中真情。<br></h1> <h1> 林黛玉这样一个敏感多情,清高孤傲的女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已经是无限悲凉了,正如宝玉形容晴雯那样“就如同一盆才抽出嫩箭来的兰花送到猪窝里去一般”,又没有亲爹热娘疼爱,焉能不枯、不悲、不夭?<h1><br> 她悲秋伤春、怜桃花感秋雨、临窗垂泪、对帕吟诗、泣血葬花,她天生喜散不喜聚。好在她的灵魂也不算孤独,宝玉懂她,会陪她一起葬花;聪慧灵秀的紫鹃懂她,会分担她的心事;那吟诗长叹的鹦鹉,那落红阵阵被她收入绢袋的艳骨,那龙吟细细凤尾森森的竹林都是她的知音。 <br> 她是高洁的,并不希求俗世的容纳;她又是凡俗的,懂得把握尘世的分寸,与宝玉不敢有越礼之举。 <br> 她极世故,丫鬟来送茶叶,她就抓一大把钱给她,婆子来送燕窝,她客套道谢赏钱打酒。她又不世故,当家人的陪房管家娘子冒犯了她,她当时就甩脸子,刘姥姥“为五斗米折腰”卖丑献媚,她就调笑是“母蝗虫”。 <br> 她清高自诩,目无尘下,却与贴身丫鬟情同姐妹,不惜劳力教被人贩子拐卖不被重视的香菱学诗。 <br>  她被别人笑痴傻、说刻薄全不在意,她的眼泪只为报答宝玉的相知之恩。</h1></h1> <h1> 宝玉虽讨厌“国贼禄蠹”,厌恶那些装模作样的士大夫,但是却难逃命运的安排,他被长辈寄予厚望,希望他能走仕途经济之路,为官做宰,光宗耀祖。 <br> 同时他又是薛家要争夺的人。 <br>  他虽是黛玉的知音,却不能自主,只能接受命运的摆布。他甚至连自己的一个丫头都保护不了,更何谈自己和黛玉不为世俗所容的爱情。</h1> <h1> 遇见宝玉,让黛玉体会了爱情的美好;遇见宝玉,也让黛玉陷入爱情的万劫不复。 <br>  林黛玉,一个为爱而生的女子,却被命运推进一个无情无爱的深海里,纵然真爱就在身侧,可她单薄的双手却什么也抓不住。此生既为还泪而来,结局只能是泪尽而亡。 <br>  万艳同悲,三生石畔绛珠草,是最凄美的那一个!</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