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釜溪河,是四川自贡人的母亲河。</h3><div> 釜溪河流经我们家乡高山井的一段,是这样的曲折,蜿蜒,美丽而幽静。</div><div> </div> <h3> 古盐都自流井的云盘山下,有一泓自然形成的水源叫堰塘湾。</h3><div> 对于家住高山井和袜子石的乡亲们来说,堰塘湾就像一位无私奉献的伟大母亲。</div><div> 堰塘湾恒久地养育了高山井一带方圆几里地的老街和乡村几代人。</div><div><br></div> <h3> 堰塘湾,如今已经成为自贡市教育学院一道靓丽的风景。虽然不再是高山井人饮用水的源泉,却成为了高山井人永远的记忆。</h3><div> 今天,我们回到家乡高山井,感恩家乡的养育之恩,感恩生养我们的父母,也感恩这留有我们儿时足迹的生命之源——堰塘湾。</div><div> </div> <h3> 美丽而幽静的釜溪河,慷慨慈祥的堰塘湾,漫漫长长的高山井老街,组成了我们高山井人共同的家园。<br></h3><div> 坐落于自贡市自流井区的高山井老街,大约建于清代1848年,至今已经有着百余年的历史。</div><div> 从自流井市区美艺相馆旁的一条坡路,经骑坳井到袜子石,再步入高山井老街。高山井老街的入口处是一段坡路原名四十梯。四十梯之上,就是高山井。</div><div> 高山井老街自四十梯起,蜿蜒经过下街,中街和上街,再从回龙桥直到岩坡井,总长度大约有2500米至3000米,即6华里左右。</div><div> 在没有水泥的年代,高山井老街地面铺路用的是青石板。从四十梯直到岩坡井,几华里长的街面全是石板路,如今,只留下从高山井上街,即温怀清家门口到回龙桥,大约200米的石板路。 </div><div> 老街两旁的青瓦房屋鳞次栉比,相互串联,好似是好朋友手拉手般亲密。邻里之间的墙是竹子篾条编制,用黄泥巴涂抹其间。这样的墙似乎不隔音,也不牢固。但是,走在今天的高山井老街上,我们随处可以见到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房屋和墙壁。穿越百年时光,依然是泥巴墙、串夹壁、青瓦屋。</div><div> 无论是青石板路,黄泥巴墙,竹篾串夹壁,青色的屋瓦和房檐上的吉祥瑞兽,还是这条老街上生活的高山井人代代相传的勤劳,朴实,热情,善良,忠诚,厚道,都是一百多年前,高山井的先辈们给今天的高山井人留下的丰厚馈赠,珍贵遗产。</div> <h3> 有山有水的高山井,是我们亲爱的家乡。<br></h3><div> 有情有义的高山井人,因为拥有同一个家乡,成为了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div><div> 是的,在我们高山井,女性的老邻居老街坊相互都以老姊老妹相称。年轻人相互称为姐,妹,兄,弟。对成年男性的尊称则是某哥,某爷,某公。听这哥姐弟妹爷爷孃孃公公婆婆亲热的称呼,高山井人好像就是一家人。</div><div> 在我们的“家乡高山井”群里,大家都在亲切地叫着“温五姐”,“熊二姐”,“熊三哥”,“周四哥”,“黄七哥”,“曾二哥”,“李爷爷”,“龚二哥”,“良智姐姐”,“小恒姐姐”,“黄三姐”,“胡五孃”,“练八孃”,“邱二孃”,“吉七孃”,“刘九孃”,“李五妹”,“殷八哥”……<br></div><div> 虽然是在网络上,却俨然一个相亲相爱和睦热闹的高山井大家庭。<br></div><div> 在高山井这条街,从小我们就被自己的家庭和父母所教育,懂得长幼有序,尊老爱幼,敬奉贤能。无论是长辈或晚辈,什么年龄就该遵循什么规矩,没有规矩便不成方圆。<br></div><div> 高山井的人,骨子里都善良仁义。<br></div><div> 高山井的人懂得知恩图报,彼此尊重,彼此厚待。<br></div><div> 高山井的人都知道,尊重长者,尊重别人,也就是尊重自己。<br></div><div> 高山井的人,彼此视为亲人,因为我们有共同的家乡高山井。</div><div> 家乡是什么?</div><div> 对于我们这些常年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所谓家乡,就是你可以思念她,可以亲爱她,可以守着她哭对着她笑,可以指望她比别的地方给予你更多理解和温情的地方。</div><div> 家乡高山井,对于我们已经远离家乡,去到祖国的各地,去到五湖四海的高山井人来说,高山井,就是给予我们最多理解和温情的地方,是让我们深切怀念父母或祖父母的地方,是让我们微笑着回忆起自己快乐的童年、懵懂的少年、无畏的青年时代太多往事和趣事的地方。</div><div> 高山井老街历经百年风雨,饱经世事沧桑而依然存在。尽管老街青石板早已荡然无存,尽管青瓦屋顶早已风雨飘摇几近破烂不堪。但高山井历经风雨依然人丁兴旺,好家风代代相传后继有人。这是因为,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高山井人,世世代代家家户户传承着勤劳,朴实,热情,善良,忠诚,厚道。</div><div> 高山井老街因高山井人的勤劳,朴实,热情,善良,忠诚,厚道而不朽。</div><div> 家乡高山井,您是我们高山井人共同的母亲,您让我们怎能不热爱不牵挂不思念?</div><div><br></div> <h3> 偶然来到这个世界,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没有高山井,就没有我们的立足之地。</h3><div> 高山井是我们的摇篮血地,是我们童年的欢乐和梦想。高山井这条老街,凝聚了我们高山井几辈人几乎所有的对往事的追忆和怀念。</div><div> 无论我们去到世界的任何地方,我们都不会忘记自己是天府之国的四川人,不会忘记自己的家乡自贡市自流井,更不会忘记自己的故土——家乡高山井。</div><div> 高山井,是我们魂牵梦绕的家乡中的家乡!</div><div> </div> <h3> 高山井老街即将被整体拆除。</h3><h3> 这些百年老街,留有我们高山井几代人难忘的记忆和足迹。</h3><div> 记忆中那些厚重的青石板路,不知什么时候被这些灰蒙蒙的水泥地所渐渐替代。</div><div> 路边的百年老屋,虽历经沧桑,却依然屹立如故。</div><div> 沿街的老屋门前,还坐着我们的长辈老邻居。</div><div> 行人日渐稀少的老路上,依然还溜达着自在逍遥的小猫和小狗。</div><div> 虽然失去家乡高山井老街是一件令人惋惜和难过的事情,但令高山井人感到欣慰的是,我们曾经清洁美丽古朴的高山井家园,即将被自贡市城市湿地公园所替代。</div><div> 高山井是我们的家园,也是我们可敬的母亲。</div><div> 这位曾经哺育了成千上万热情,善良,勤奋,能干,正直正派的高山井人的伟大母亲,已经圆满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我们的家乡高山井,今后还会继续造福桑梓,还将带给自贡人民更多的福祉。</div><div> </div> <h3> </h3><div> 2017年春天,家乡高山井即将被整体拆迁,即将被建设成为自贡市湿地公园的消息就不断传到我们的“家乡高山井”群。</div><div> 许多在家乡或在外地的高山井人,不时在群里打探或相互关注家乡拆迁的信息。</div><div> 面对众多的高山井乡亲在“家乡高山井”群里所表现出的激动,不安,兴奋,失落,惆怅,落寞,伤感……我自己也陷入了伤感和沉思之中。</div><div> 就在有几位热心的高山井乡亲几次提议要召集一次高山井乡亲大聚会的时刻,我们却意外听见了一位事业有成的乡贤王援朝关注家乡拆迁,关爱乡邻,期望与乡亲们聚会的声音。</div><div> 在高山井老街出生长大的王援朝,热情委托乡邻周明国,电话与“家乡高山井”群群主贝奇、温怀清,邓科联系。周明国告知我们,王援朝想要邀约部分乡邻相聚一堂,畅叙乡情。</div><div> 乡贤王援朝和周明国的一席话,温暖了我们高山井人的心。</div><div> 2017年12月5日,我们召集了由王援朝,周明国,贝奇,温怀清,邓科等13人组成的“2017高山井乡亲大聚会”筹备组成员首次会议。会议决定,由热心召集人周明国和我,分别以筹备组和群主的名义,在“家乡高山井”群,首次发出邀约乡邻聚会的公告。 我们在公告里说: </div><div> “家乡高山井”群的各位长辈、师长和兄弟姐妹们: 我们的家乡高山井整体拆迁在即,为了告别家乡,向家乡高山井集体表达我们的感恩和敬意,经乡贤王援朝和周明国热情提议,支持和赞助,拟在我们的家乡高山井乡亲群友中组织 “2017年高山井群友聚会”……</div><div> 此公告一出,“家乡高山井”群里的乡亲们立即响应。</div><div> 12月5日发布在群里邀约乡亲们参加聚会的公告,发出仅仅四天时间,在“家乡高山井”群和袜子石“儿时之家”群,报名参加“2017高山井乡亲大聚会”的原居住高山井和袜子石的乡亲们,无论现在自贡,或远在北京,上海,天津,成都,重庆等地的高山井乡亲,竟然多达460余人。</div><div> 家乡高山井,对乡亲们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竟然如此强大,出乎所有人的想象。</div><div> 眼见报名参加聚会人数直奔500人,远远超过了乡贤王援朝和“家乡高山井乡亲聚会筹备组”的预期。为了保证聚会的安全和有序,为了免去乡亲们报名的热情超越酒店接待的极限,12月8日晚间,我以聚会筹备组的名义,第二次发出公告,很遗憾告知乡亲们,聚会报名即刻停止。</div><div> 12月15日, “2017高山井乡亲大聚会筹备组”召开第二次会议,确定于12月20日正式举行乡亲大聚会。</div><div> 会议决定由我以筹备组的名义,第四次发出聚会公告。公告如下:</div><div><br></div> <h3> 2017年12月20日,自贡迎来了久违的灿烂阳光,高山井人迎来了与乡亲们大团聚的节日。<br></h3><div> 清晨7点半,高山井老街和袜子石老街(高山井一支路、二支路、三支路)的五百多名邻里乡亲,就陆陆续续回到家乡高山井和袜子石,回到阔别已久的高山井家园。</div><div> 高山井老街与袜子石老街在地域上就是亲兄弟。诚如聚会志愿者、袜子石“儿时之家”群主陈向东所说:</div><div> “高山井和袜子石难以分割,名称上相互涵盖,一条石板路不分你我。一口堰塘湾,都在那儿取水吃。儿时我们打兔草,每天往返在那老街旧巷穿行,高山井有许多老同学和儿时朋友,我们常相互往来走动。我们袜子石大部分早已拆迁,半坡路上那袜子形状的石板已不知散失何处。现在,高山井老街旧院也行将消失,我们也已从少不更事的孩童步入鬓发斑白的暮年。时光飞逝,来日无多,不胜感慨! 感恩故乡,追思过往,留住乡愁! 让我们在这次告别高山井的聚会中重逢乡亲,畅叙乡情,展望家乡高山井袜子石美好的未来!”</div> <h3> 乡亲们一大早就回到家乡高山井,等待在自贡市教育学院大门左侧。 </h3> <h3> 李泽民,李先容,李德三,周明国,熊永铭,贝奇,罗平鸽在高山井老街四十梯前合影留念。</h3> <h3> 乡亲们早早回到家乡高山井老街,在四十梯前合影留念。</h3> <h3> 上图:熊永铭(左二)与高山井小学同学回到家乡高山井,在老街四十梯前合影留念。</h3><h3> 图二:邓科及家人朋友在高山井老街合影留念。</h3> <h3> 2017高山井乡亲聚会的志愿者们,一大早就集聚在高山井老街四十梯斜坡上,等待服务于众乡亲。</h3> <h3> 温怀清,黄志光,练若曼,陈向东,代得全,杜大奇等志愿者,一大早就在高山井老街四十梯冯宅门前忙碌着。</h3> <h3> 2017高山井乡亲大聚会志愿者,在高山井老街四十梯前集体合影留念。</h3> <h3> 邓科,温怀清,贝奇在高山井老街四十梯前合影留念。</h3> <h3> 图一:左起贝奇,熊永铭,白建新,练若曼,在高山井老街四十梯前合影留念。</h3><h3> 图二:高山井老街的乡亲们合影留念。</h3><h3> </h3> <h3> 左起:张再群,贝奇,熊永铭,易思祥,在高山井老街合影留念。</h3> <h3> 图一: 邓永树,邓永琪,彭华富在高山井老街合影留念。<br></h3><h3> 图二: 代得全,龙治全,吉瑞秀等同学相聚在高山井。</h3> <h3> 温怀清与志愿者王海华黄国芳夫妇。</h3> <h3> 贝奇回到高山井老街,遇见已经搬离高山井,彼此几十年未见面的近邻长辈彭群芳老人。</h3> <h3> 熊永铭贝奇姐弟俩看望近近邻长辈彭群芳,李发松和李淑华老人。</h3> <h3> 熊永铭和贝奇姐弟俩,站在自家老宅门前,依依惜别自己的出生之地——高山井218号(新号119号)。</h3> <h3> 我们今天回到家乡高山井,仰望老街上的土墙瓦屋,致敬亲爱的家乡,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寻觅儿时的小伙伴,看望留守故土的老邻居老前辈……</h3><div> 站立在离开多年的三层旧居瓦屋前,仿佛还能听到我们姐弟俩六十多年前来到人世间的第一声啼哭……</div><div> 就是这座两楼一底的老屋,我们一家,我们姐弟三人在此出生长大,生活了整整六十年,直到2002年,我的弟弟在自贡市汇东新区绿盛家园购置了一套宽大的楼房,这才将高山井这老屋卖给他人。我弟弟熊永铭弟妹邱明江一家,将我们的父亲熊治端接到绿盛新居殷勤侍奉尽职尽孝,使我的老父亲得以安享晚年。2006年,父亲近九十高龄仙逝。我听弟妹告诉我,父亲2002年离开高山井老家时,曾伤心流泪,依依不舍。闻听此言,我泪如雨下。我非常心疼已经过世的父亲,也很心疼我家的老屋。可以想象,父亲当年听说老屋易主是多么伤感和绝望。<br></div><div> 这座老屋,倾注了我父亲一生的努力和心血;这座老屋,是姐姐熊永芳、弟弟熊永铭和我人生的第一个美好家园。<br></div><div> 高山井这座老屋,也是我们姊妹兄弟的子女张海鹏、张海涛、郭恒、郭航、熊思敏童年居住生活过的地方。甚至我们的孙辈,无论是姐姐的孙子张云哲、外孙女王星玥,我的孙子郭合,他们也都曾在这座百年老屋有过短暂的停留和欢笑。孙辈和曾孙辈给我年届九十高龄的老父亲带来过四世同堂的满足和慰藉。<br></div><div> 今天,我们姐弟俩代表我们的姐姐熊永芳,代表我们全家,回到家乡高山井,与乡亲们相聚。</div> <h3> 高山井一组的乡亲们看望留守老家的老邻居黄德先(上图左三)朱天秀(上图后排左一)并合影留念。</h3> <h3> 我们今天回到高山井老街,集体告别我们的家乡高山井。</h3><div> 我们难舍难分痛哭涕零,是因为我们将永远告别我们的摇篮血地高山井——</div><div> 多少年以后,也许我们只能在梦中回到家乡高山井,梦中回望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梦中与家乡父老乡亲再相聚……</div><div> 唯一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家乡高山井,今后拟将建成家乡自贡的湿地公园。</div><div> 但愿如此。届时,我们或许还能从湿地公园里,凭着自己内心的指南,寻觅到自己老家老宅的方位。</div><div> 无论如何,只要我们都好好活着,家乡高山井就永远在我们心中!</div> <h3> 易思祥(左一)与家人在高山井老街自家住宅高墙下合影留念。</h3><h3> 易思祥张再群夫妇,是自贡市京剧团著名演员。 </h3><h3> 易思祥在“家乡高山井”群发文说: </h3><h3> “2017年12月20日,那真是我们高山井人空前难忘的盛大节日!对我来说,这个日子还有一层特殊的意义,因为我的生日恰巧就在这一天。1948年,我在高山井盐仓房呱呱坠地,六十九年后的同一天,老家有近五百名乡邻大聚会,我的生日也沾光借喜,显得格外隆重热闹,真是意义非凡。我离家较早,加上小学是在香炉寺就读,故在老家的亲密发小和玩伴不多。好多乡邻面熟却不知其名,好在有高山井群,使我把一些乡邻的名字对上了号。这次大聚会,看到乡亲们是倍感亲切,也見着了好些几十年未谋面的街坊,近邻及老同学。我们共同欢聚,畅叙别情,一席用攴,这样的机会太难得,太珍贵!今生只怕也只此一次吧。</h3><h3> 我将永远不忘生我养我的高山井!永远怀念相亲相爱的邻里乡亲,怀念2017年12月20日这个美好的日子!”</h3> <h3> 温怀清与高山井老邻居们在老家门前合影留念。</h3> <h3> 温怀清与弟弟们在高山井老宅门前合影留念。左起:五姐温怀清,六弟温鑫然,七弟温常鑫,八弟温常金。</h3> <h3> 黄志光(左一)与乡亲们在老家门前合影留念。</h3> <h3> 邓科胡玉群夫妇与弟弟们在高山井老街自家老宅前合影留念。</h3> <h3> 邓科胡玉群夫妇与高山井老街乡亲同学合影留念。</h3> <h3> 乡亲们看望高山井老街的老街坊,老邻居,老前辈,老人家。</h3> <h3> 乡亲们看望高山井老街的老街坊,老邻居,老前辈,老人家。</h3> <h3> 高山井老邻居陈有昌在成都工作,此次专程回家参加“2017高山井乡亲大聚会”。 </h3><div> 陈有昌与亲友在自家老宅门前合影留念,他满怀深情地说: “这是我生活了六十年的家”。</div><div> </div> <h3> 杨林杨兰姐妹回到高山井,与老邻居老同学合影留念。</h3> <h3> 曾良智与亲友回到老家高山井老街留影。</h3><h3>照片二,前排左起: 曾良智,涂继延,陈泽勤,刘淑群,陈泽芳。</h3><h3>后排左起: 李淑芳,曾顺智,刘淑瑶,刘帮元,祝德军,刘金权。</h3> <h3> 李小恒与姐妹亲友回到高山井老街风岩井,在舅舅邹清桂家门前合影留念。</h3><h3> 上图前排左起: 邹小兵,李小苹,邹清桂,陈显华,王明清。后排左起:李小恒,邹小玉,盛小英,陈显树。</h3> <h3> 上图:林念劳(前排右一)回到高山井老街,与原居住马车井大院的乡亲们合影留念。</h3><h3><br></h3><div> 近日,林念劳这位原《自贡日报》总编辑,作为马车井大院的一员,发表了他为自己的出生之地,为昔日优雅静谧的马车井奉上的一曲哀婉之歌:《再回首 马车井》。</div><div><br></div> <h3> 再回首 马车井</h3><h3> </h3><h3> 林念劳</h3><div><br></div><div> 公元2017年12月20日,一个特别的日子:高山井乡亲大聚会,告别老宅子,相会老街坊,诉说邻里情。</div><div> 是日上午,缓缓升起的太阳,把老街房顶的小青瓦一片片照亮,也温热了马车井大院两扇高大的槽门。</div><div> 两扇槽门似乎已知今天有贵人来,早已洞开,伸开双手张开怀抱,迎接多年甚至数十年不见的既熟悉又陌生的老主人的归来。</div><div> 来了,这个庭院的“原住民”从四面八方来了,从遥远的省外赶来了。看,以黄得芳(黄三姐)率领的黄家“五朵金花”;以殷志仕、殷志策为代表的殷家;以童国平为代表的童家;以宋德荣、宋德全为代表的宋家;以林正敏、林正其、林念劳为代表的林家……他们满面春风,喜笑颜开,或相互拥抱,或紧握对方双手,彼此间传递出浓浓的真情和久别重逢的兴奋。这是数十年后在这里再聚首,这是数十年后在这里把离别的话儿说个够。</div><div> 众多的高山井街的老街坊也踏着青石板梯路涌入马车井院,一睹这条百年老街“皇家大院”的沧桑面孔,并与这里的“原住民”互致问候,一起缅怀这里的旧时光。</div><div> 一时间,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相机快门的“咔嚓声”,庭院老迈的惊叹声,槽门前合影的欢笑声,让这座沉睡多年的庭院彻底醒来了。</div><div> 在这热闹的气氛中,曾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一边抚摸着依然“硬朗”的槽门、斑驳的墙壁,或擦去沾满灰尘的窗户玻璃,想看看儿时曾居住过的房间模样,纷纷回忆过去的故事。</div><div> 童国平指着他家大门前一块平地说:“马车井大院在那个年代是高山井九组的活动场地,组里集中学习文件或文艺表演,都在这里举行。尤其是在建社会主义大院的时候,这里更是热闹。”</div><div> 殷志策站在大院中央的一棵绿树前感慨地说,这里曾是一片葡萄架,夏天既是大院人的纳凉之地,也是大院人消遣娱乐的地方。黄二哥书读得多,特别会“吹”龙门阵,只要有他在,那晚听故事的人一定会忘却酷暑的炎热。他还回忆道:“这个院子虽然户数不多,但活跃人物还不少。长得像电影《英雄儿女》女主角王芳的童三姐,能歌善舞的黄三姐等,常能听到他们优美的歌声在大院里回响。在器乐方面,黄二姐的扬琴,黄五姐的小提琴,我大哥殷志房的二胡等,都具有相当的水平。”</div><div> 殷志策绘声绘色的描述,在马车井院人心中产生共鸣,并引出了许许多多的话题。</div><div>是啊,马车井院人在那个物质和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能够安然淡然地拥有这份优雅,折射出这个古老大院是多么地和睦和谐。</div><div> 再回首,青涩记忆暖心头。</div><div> 是的,这次乡邻聚会,既是告别即将拆迁的老宅子,也为我们提供了凭吊故居的好机会。来到出生地,心中难免不涌起对老宅及儿时往事的怀想。</div><div> 从热闹的马车井院出来,我们三兄弟情不自禁地来到位于大院外曾经的居住地。令我们唏嘘不已的是我们的老家早已面目全非。</div><div> 在我的记忆中,我家大门与马车井院槽门对门相望,间隔的空间是一片四季常青的菜园地。而今这片菜园地不知何时已被一栋不伦不类的建筑“霸占”,每当回老家想看看老宅子的模样时,目睹此景,总有一种吞下苍蝇般的难受。</div><div> 菜地没了,屋檐下长长的晒坝也被“扩张”了;屋后高大的黄角树也没了踪影;进出门两边的万年青栅栏小路变成了两房之间的夹缝……</div><div> 触景生情,心中不禁生出几分惆怅。</div><div> 还记得,青青菜园地,流下兄弟间多少汗水滴。要么种蔬菜,要么种粮食,随季节而变。也正是有了这一小块的土地,让我们家度过了多少“慌月”,也让我们在当知青前,就告别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稚嫩。</div><div> 还记得,门前石砌屋檐水沟,每到雨季或暴雨,山间流水往下灌,雨打瓦声,沟里水声交汇一起,让人心惊胆战难入眠。</div><div> 还记得,房后一棵高大的黄角树,夏天蛇类都爱它,为求清凉往上爬,可总有“失手”的蛇掉在房顶或落在地上,好在他们大都不是毒蛇。</div><div> 还记得,房后竹林中,堡坎石缝间,常见黄鼠狼,当我们发现并想抓住它时,狡猾的它却有三窟之智,任你烟熏火燎,它已不知去向。</div><div> 还记得,住宅屋坝前,皎洁月光中,武功之人李仁龙,带着马车井院的年轻人习拳练武。有多少个日子,剑舞之声,嬉笑之声,驱散了寂寞的夜晚。</div><div>……</div><div> 儿时的记忆就像眼前马车井的景象,有些散漫,但又觉得清晰如昨。高山井,马车井不管今后变成什么模样,这些记忆都难以从心中抹去。正如老舍在他《小人物自述》一书中回忆他出生的院子时所说的那样:“那里是我的家,我生在那里,长在那里,那里的一草一砖都是我的生活标记”。</div><div> “时间是把杀猪刀。”高山井,百年老街,时光已催老了她的容颜,昔日风光已不见。不论是祖祖辈辈都居住在这里的原住民,还是后迁来的新住民,都不能承受岁月之重,渴望有一个更加稳定舒适的家。这是人之常情。</div><div> 高山井要整体拆除,这一喜讯无疑给高山井人带来了福音。 </div><div> 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本街出生的温怀清在“12、20”《告别家乡高山井》的讲话中表达了高山井人的共同心声:“高山井是我们生命的摇篮,高山井那条长长的石板路,刻印着我们成长的足迹。那些老街老巷老宅,记录着高山井的前世今生,承载着高山井数百年荣辱兴衰的历史。那一座座古朴温馨的院落和一间间青瓦房里,盛满了高山井人的喜怒哀乐和家长里短。亲切温馨的的家乡印象,深深地刻印在我们心上。如今这些刻骨铭心的故乡故土印记,即将从我们眼前消失,浑成记忆。那些感动灵魂的高山井故事,终成历史。因为我们的家乡高山井就要整体搬迁了。我想,此时大家心中涌出的情绪,是千般的惆怅,万般的不舍。但是,我们也知道,这是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政府改善百姓住房的民生工程。所以,高山井人以素有的淳朴善良和识大体,顾大局的情怀,对政府的决策毅然选择了坚决的支持和积极的配合。我们眷恋家乡高山井亲切的旧容颜,我们也期盼她涅槃重生后美丽的新模样。”</div><div> 高山井出生的作家贝奇也在她的美篇《乡恋——高山井人的节日》中满含深情地写道:“高山井是我们的家园,也是我们可敬的母亲。这位曾经哺育了成千上万热情、善良、勤奋、能干、正直正派的高山井人的伟大母亲,已经圆满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我们的家乡高山井,今后还会继续造福桑梓,还将带给自贡人民更多的福祉。”</div><div> 老街将拆情未了。衷心希望有关部门,在高山井老街拆迁后,能在新建的高山井人居住的小区内留有那么一小间陈列室,挂上高山井街的老照片,特别是“2017,12、20高山井乡亲大聚会”的难忘镜头,供原住民和新住民来缅怀凭吊,留住内心的乡愁。</div><div><br></div> <h3> 殷志士(右二)和殷志策(左一)姐弟一行回到家乡老宅马车井。</h3> <h3> 乡亲们依依惜别老家马车井大院。</h3> <h3> 高山井老街入口处131号王家大院,原居住大院的乡亲们早早回到老家,在大院入口处合影留念。</h3><h3> 前排左起:游勤书,朱天秀,黄正萍,龚二妹,程小玲,郑玉辉。</h3><h3> 二排左起:程锐,黄正和,林正权,罗世全,程基梦,贝奇。</h3> <h3> 高山井王家大院原居住乡亲们在大院天井合影留念。</h3><h3> 前排左起: 黄正萍,龚大叔,龚二妹,程小玲。</h3><h3> 二排左起: 游勤书,黄正和,王明丰,程基梦。三排左起: 程锐,贝奇,郑玉辉,雄师付,林正权。</h3> <h3> 左起:黄正强姐姐黄正萍,左二,哥哥黄正和,右一,哥哥林正权。</h3><h3><br></h3><h3> 生在高山井长在高山井王家大院的黄正强,现在首都北京,献身祖国航天航空事业。黄正强在“家乡高山井”群里,热切地关注着家乡高山井,牵挂家乡的亲人和朋友。</h3><div> 黄正强在其近作《我的乡愁》中写道:</div><div><br></div><div>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乡愁</div><div> 乡愁是一种熟悉的味道</div><div> 是一种不舍的眷念</div><div> 而我的乡愁是种情怀</div><div><br></div><div> 是那条平坦的石板路</div><div> 那堵灰白的泥巴墙</div><div> 那扇棕黑的木质门</div><div> 那间老旧的青瓦房</div><div><br></div><div> 是滏溪河那河流的欢畅</div><div> 高山井那空气的弥荡</div><div> 云盘山那黄土的气息</div><div> 堰塘湾那饮水的凉爽</div><div><br></div><div> 是母亲那面容的慈祥</div><div> 父亲那双宽厚的臂膀</div><div> 姊妹那些戏语的欢笑</div><div> 家人那顿年饭的纯香</div><div><br></div><div> 是那张张熟悉的面孔</div><div> 那声声习惯的呼唤</div><div> 那件件难忘的往事</div><div> 那段段历程的成长</div><div><br></div><div> 是那撕不烂 剪不断</div><div> 打不碎 磨不掉的思恋</div><div> 是那一丝丝 一缕缕</div><div> 一团团 一困困未了情</div> <h3> 杨兰(前排右二)曾就读的自贡十七中71级6班,有44人参加此次“2017高山井乡亲大聚会”。</h3><h3> 照片是杨兰与老师同学在釜溪河畔留影。</h3><div> 王和平同学(后排右三)1973年远离家乡自贡出外拼搏,目前就职于遵义公路路政岗位。他这次专程从遵义赶回家乡参加高山井乡亲聚会。</div><div> 王和平深情感恩家乡高山井的养育之恩。 他说:我们共同生长在高山井,最难忘那一条条原生态的青石板路,难忘那一间间古朴的老瓦房给我们温暖;最难忘家乡亲人那一张张和蔼可亲的笑脸;最难忘浓雾未散的清晨,母亲一声声亲切的呼喊。岁月匆匆,一个甲子己奔完。从高山井走出去的儿女,在建设祖国和奉献社会的奋斗中,我们继承和发扬了家乡善良、淳朴、勤劳、勇敢、坚强的乡风。无论是官是民,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倾情奉献,无愧自己走过的岁月,无愧我们经历的时代。难得此次回家乡一趟,能与高山井乡亲和同班学友相聚,令人难忘。让我们一同把故乡当年的美情美景留存心间,一起携手并肩共筑家乡更加美好的明天,一起将善良、淳朴、勤奋、勇敢、坚强的乡风代代相传。</div><div> </div><div><br></div> <h3> 来自袜子石老街的乡亲们 </h3><h3> </h3> <h3> 高山井的乡亲们来到釜溪河边,依依惜别釜溪河。</h3><h3> 图一左起:陈友昌,蒲友芳,陈华昌,蒲泽君,钟载呜,蒲兰辉,杨过华。</h3><h3> 图二: 天一井的乡亲们在釜溪河大桥边合影留念。</h3> <h3> 天一井的乡亲们站在老家坡路上,集体致敬家乡高山井,告别家乡高山井。</h3> <h3>2017高山井乡亲大聚会在釜溪河边小桥人家酒店举行。</h3> <h3> 2017高山井乡亲大聚会,与会乡亲近500人。这张照片,是请专业的摄影师到现场拍摄。</h3><div> 当天晚宴时,每位乡亲都得到了一张洗印好的照片以留作纪念。 </div> <h3> 聚会组织人温怀清(左一),隆重介绍“2017高山井乡亲大聚会”的资助人、乡贤王援朝(中)和组织者周明国(右)。</h3> <h3> 聚会主持人温怀清,向高山井乡亲们逐一介绍本次聚会的志愿者们。</h3> <h3> 温怀清致辞: 《告别家乡高山井》 </h3><div> </div><div> 尊敬的各位长辈、各位乡亲: </div><div> 大家中午好! </div><div> 今天,为着热爱家乡、感恩家乡和眷恋家乡的一份情怀,近500位乡亲聚集一堂,集体告别我们的家乡高山井。 </div><div> 高山井,是我们生命的摇篮。高山井那条长长的石板路,刻印着我们成长的足迹。那些老街老巷老宅,记录着高山井的前世今生,承载着高山井数百年荣辱兴衰的历史。那一座座古朴温馨的院落和一间间青瓦房里,盛满了高山井人的喜怒哀乐与里短家长。亲切、温馨的家乡印象,深深地刻印在我们的心上。如今,这些刻骨铭心的故乡故土印记,即将从我们眼前消失,浑成记忆。那些撼动魂灵的高山井故事,终成历史。因为我们的家乡高山井就要整体拆迁了。我想,此时大家心中涌出的情绪,是千般的惆怅,万般的不舍。但是,我们也知道,这是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政府改善百姓住房条件的民生工程。据了解,高山井片区拆迁之后,将建成一片湿地公园,这无疑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惠民工程。所以,高山井人以素有的淳朴善良和识大体,顾大局的情怀,对政府的决策毅然选择了坚决的支持和积极的配合。我们眷恋家乡高山井亲切的旧容颜,我们也期盼她涅槃重生后美好的新模样。 </div><div> 乡亲们,过去我们邻里和睦,和谐相处。一家有事,全街相帮。我相信,今后无论我们走得多远,离别多久,高山井人永远还会亲如一家。家乡的旧颜新貌,永远镌刻在我们的心里,成为我们共同的永久的念想! </div><div> 借此机会,祝愿各位长辈和乡亲们身体健康!祝愿各个家庭平安幸福! </div><div> 2017年12月20日</div> <h3> 左起邓科,温怀清,贝奇,周明国</h3> <h3> 温怀清与高山井老街的中学同学合影留念。</h3> <h3> 高山井乡亲们的节日</h3><div><br></div><div> 黄正强</div><div><br></div><div> 一条百年沧桑的老街</div><div> 一间间老旧的青瓦房</div><div> 一条传说中的盐马道</div><div><br></div><div> 是什么动力</div><div> 一条消息激起千层浪</div><div> 群声呼应</div><div> 乡贤相助</div><div> 精英鼎力</div><div> 一则公告众人赞</div><div> 千里迢迢回故乡</div><div> 银丝白发共聚首</div><div> 接踵而至叙乡情</div><div> 八旬老人搀扶至</div><div> 乡邻同饮一家亲</div><div><br></div><div> 是什么动力</div><div> 感动上苍</div><div> 破雾重阳</div><div> 感动媒体</div><div> 头版报道</div><div><br></div><div> 是那纯朴的乡情</div><div> 是对故土的眷恋</div><div> 是对家园的不舍</div><div> 是对政府棚改政策的支持</div><div> 是对家园凤凰涅槃的夙愿</div><div> 是亲如一家的邻里乡亲情</div> <h3> 贝奇与尚义灏小学65级同学相聚小桥井。</h3> <h3> 高山井老街一起长大的兄弟们</h3> <h3> 来自袜子石老街高坎子大院的乡亲们。</h3> <h3> 九十高龄的赵燕老师(中)与她的学生和家长相聚小桥井。 </h3> <h3> 2017高山井乡亲聚会午餐现场</h3> <h3> 2017高山井乡亲聚会午餐现场</h3> <h3> 2017高山井乡亲聚会午餐现场</h3> <h3> 贝奇代表“家乡高山井”群的乡亲们,致敬致谢乡贤王援朝先生。</h3> <h3> 2017高山井乡亲大聚会,盛宴热烈进行时,部分志愿者还在为聚会的琐事而忙碌。 谨此致敬致谢! </h3><div> 照片右起: 熊永铭,代得全,邓永琪,练若曼。 </div> <h3><font color="#010101"> 2017高山井乡亲聚会记事与致谢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2017高山井乡亲聚会”现场主持人:温怀清。</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乡亲聚会倡议人和赞助人:王援朝。</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乡亲聚会召集人及后勤事务总负责人周明国。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乡亲聚会现场秩序维护及财务管理:邓科,陈向东,熊永铭,邓永琪,黄志光,白建新,罗平鸽,练若曼,代德全,彭华富等。</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谨此向关注关爱家乡高山井的王援朝,周明国,温怀清,邓科,林念劳,陈向东等乡贤深致敬意和感谢。</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谨此向“2017高山井乡亲聚会”所有志愿者的热情投入无私奉献深表敬意和感谢。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谨此向积极热情参加“2017高山井乡亲聚会”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们深致敬意和感谢。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谨此向为了参加“2017高山井乡亲聚会”而专程从全国各地赶回家乡自贡的高山井乡亲深致敬意和感谢。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谨此向《自贡晚报》和自贡电视台公共频道、自贡电视台综合频道《自贡新闻》对“2017高山井乡亲聚会”的长篇报道深致敬意和感谢。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本美篇的群公告,分别为高山井二支路三支路(袜子石老街)“儿时之家”群群主陈向东和“家乡高山井”群群主贝奇所撰写。</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聚会人员名单,整理者分别为陈向东和练若曼;喜报制作者为远在北京的黄正强。</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谨此向本美篇已署名文字提供者:陈向东,练若曼,易思祥,林念劳,黄正强,王和平,温怀清深致敬意和感谢。</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本美篇照片共计162张。其中,有55张乡亲们回到高山井老街与邻里亲友合影的照片,选自摄影家林念劳,李泽民,黄志光,陈向东,邓科,易思祥,杨兰,代得全,彭华春,金玉,李秀英,胡敦玲,邓永树,王明丰,陈俊如,曾良智,李晓恒,杨过华,友芳,邹淑英,天一井周六妹等乡亲们的摄影作品或通过“家乡高山井”群所提供的照片。美篇所展示喜报7张,由远在北京的黄正强设计制作。其余100张照片,均为张秀岩拍摄。</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谨此向无私提供摄影作品的乡亲摄影家深致敬意和感谢。</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谨此向远在北京的黄正强百忙中积极参与家乡高山井乡亲聚会并热情提供数种版本的喜报深致敬意和感谢。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谨此向来自哈尔滨的张秀岩带病坚持拍照并向家乡高山井群和本美篇无私提供全部数百张照片深致敬意和感谢。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2017高山井乡亲聚会已经成为历史。</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家乡高山井,将永远在高山井人的心中。 </h3><h3> 对家乡高山井的热爱,深挚真切的感恩和敬意,相信在每一个高山井人的心中,都将长长久久。<br></h3><h3><br></h3> <h3> “2017年高山井乡亲聚会”于12月20日顺利举行并闭幕。聚会筹备组成员和聚会志愿者们为高山井乡亲大聚会付出了自己对家乡的热诚与辛劳。</h3><div> 12月27日,聚会筹备组举行聚会总结时,与会部分筹备组成员和部分志愿者合影留念。</div><div> 第一排左起:邓科,陈向东。</div><div> 第二排左起:李晓恒,罗平鸽,王援朝,温怀清,周明国,张毅。</div><div> 第三排左起:代德全,熊永铭,邓永琪,彭华富,黄志光,练若曼,杜大奇。</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