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从初建到筑成一座完整的关隘,经历了168年的时间。 关城是明万里长城的西段,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因地势险要, 建筑雄伟而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 明征西大将军冯胜收复河西后,在此选址建关。比山海关早建九年。 关城分外城和内城。这是外城第一道门,东外城的东闸门。 “天下雄关”碑。 清嘉庆十四年(1809)甘肃镇总兵李廷臣视察防务至嘉峪关时书写而成。 东外城广场存建的关帝庙。 经过朝宗门进入东瓮城。 穿过东瓮城,再进光化门( 意为紫气东升,光华普照) ,就进入了内城。 光化楼。 内城建有游击将军府。 明清两代镇守嘉峪关的游击将军处理军机政务的场所。 前院是议事厅。 后院是游击将军及家眷生活的场所。 用青砖砌成的坡道被称之为马道。从这里可以登上城墙。 站在光化楼旁,可以看到柔远楼和嘉峪关楼。 三座楼在同一条中轴线上,都是17米高,均为三层三檐歇山顶式建筑。 西瓮城门称为“会极”。 西瓮城城墙。 站在柔远楼远眺光化楼。 内城全景。 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十四座。 站在城墙上远眺古老延绵的明长城。 出柔远门 ( 意为怀柔致远,以安边陲) 进入罗城。罗城就是外城。 罗城正对着西门,是迎敌的正门。正门拱顶。 正门的石条路。每个石条最少都可达半吨之重。 墙正中设正门,是古代入关的第一道门,墙上嵌着乾隆皇帝题写的“嘉峪关”三字。 从这里往西走就是一览无垠的戈壁。 嘉峪关楼上的炮台。 眺望塞外大漠,仿佛听到了当年的战马嘶鸣。 风雨侵蚀的黄土夯墙。 这是一棵已有 200 年历史的杨树,称为“左公柳”。是为了纪念晚清儒将左宗棠。当时已64岁的左宗棠不顾年老多病,受命督办新疆军务,率兵出潼关西征,收复新疆。左宗棠命令筑路军队在大道沿途栽杨树和沙枣树,用于巩固路基,防风固沙。 城外景色。 西北特有的白杨树。 参天杨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