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朱自清先生曾在《冬天》里写到这样一句话:“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现在,我们的心情大概也是这样。无论是天气的寒冷,还是路途的颠簸,都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决心。虽是简单的走访,但这些路途中已然留下了我们清晰的脚印。</h3><div>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教育扶贫,是我国整个扶贫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过去我们常说,“学习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鼓励更多的孩子通过读书走出山村、融入城市,事实上这种导向是成功的。本着这种精神,我校发动了全体教师参与了这次扶贫工作。而我们作为教师群体中的一部分——七年级组,对接的是双桥镇中良村。看起来只是一个小村,但是因为中良村跨度大,居民相对分散,所以实际上完成任务的过程却比我们想象的艰辛很多。</div><div> 我们一行九人就踏上了栽种梦想的道路。我们知道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若能让他们多了解外面世界的精彩和知识的美好,就能种下一粒希望的种子,收获一个梦想,让他们感受到爱的温暖和知识的力量,明白国家对他们的关怀,这就足够了。</div> <h3> 我们从早上九点多开始出发,除了最开始坐了一小段距离的汽车,其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徒步于丛林和布满泥泞的山间小路。我们一直行走在路上,没有一个老师发出抱怨,只是不断的感慨学生的不容易。</h3> <h3> 路过亦是风景,在我们的相框里,每一张照片对我们来说都意义非凡。只要心中有景,何处不是花香满径?即使整个过程中都比较艰辛,我们依旧为我们的事业和工作充满热情,依旧为自己所能做的和将要做的感到自豪。</h3><div> </div> <h3> 路边摘的小野果也能让我们兴奋不已,路边捡到的一两个野生猕猴桃也充当着我们的干粮……</h3> <h3> 首先,我们先去了中良村最远的一户人家,这是由泥土堆积起来的土坯房。家中有一个正在上初三的男孩,当时只有他爸爸和奶奶在家,他们布满皱纹和沧桑的脸上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刚到家,同行的老师都开始积极开展工作,部分老师细心而又详细地向学生及家长宣讲教育扶贫惠民政策,部分老师则在认真地记录和询问。其惠民政策极大地鼓舞了学生,他们相信教育就是整个家庭的明天和未来。深入的交流和热心的关怀若能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世界的的向往,以及对教育的坚定信心,我想我们的付出一定是值得的。<br></h3> <h3> 紧接着我们又走访了十几户人家,小到一年级的孩子,大到初三的学生。有由爷爷奶奶带着的留守儿童,有在爸爸妈妈爱护下长大的孩子,也有住在危房中却依然对生活充满信心的一家人......。他们深知教育带来的不仅仅是荣誉,也会是美好的未来和幸福。</h3><div> 每到一户人家我们都细心地讲解政策,耐心细致地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以说,教育扶贫是让贫困人口掌握知识,改变命运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一种脱贫方式。我们之于孩子,就像很久未见的亲人,互相问候,彼此关怀,进而传递教育扶贫政策。因为我们深知让孩子接受教育,长大后有个好的出路是教育扶贫的目标之一。对于贫困地区的家庭而言,一个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更是整个家庭的希望,它关系着整个家庭的未来。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也直接关系到这个家庭是否能够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的生活。所有老师都明白,我们所肩负的使命是沉重而伟大的。未来,在教育的前线,我们依旧是任重道远。</div> <h3> 短短的大家访暂时告了一段落,但是这份热情和追求永远会在路上,我们依旧会坚持构建和谐校园的科学发展观,开展多种帮困活动,深入探索扶贫工作的新路子,做到不让一名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影响学习。我们会牢记我们的使命,将教育精准扶贫继续下去,也会将教书育人更好地继承下去,让教育这抹绿荫更好地掩映在中华大地上。</h3><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