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阿源兄弟</b></h3> <h3><b> 【 总经理为你流泪 】</b></h3><h3><br /></h3><h3> 我从事保险行业多年,与保险人员为伍。坦白的讲,现在,全国800万保险营销员工,大多数曾是下岗职工、农民,以及没有社会背景,找不到更好工作的学生。</h3><h3> <b> 这些员工,十分渴望被人尊重,被社会尊重。</b></h3><h3><br /></h3><h3> 人,只有互相尊重,才能成为兄弟。当你心里有兄弟时,兄弟会掏出心窝,坦诚一切。</h3><h3><br /></h3><h3> 兄弟的坎坷身世,使我感动不已。兄弟的生存毅力,人生态度,让我敬佩无比。</h3> <h3> <b>【 海归阿源 】</b></h3><h3> </h3><h3> 我看着公司业绩报表,黄剑源的名字已连续十周,名列全省银保业务前十。</h3><h3> 领导,都喜欢关注优秀员工。我打开电脑,查看黄剑源简历。</h3><h3> 我靠,<b>这小子居然在德国六年。还是个"海归"</b>。</h3><h3> </h3><h3> 2003年,当时"海归",可是风毛鳞角。怎么使用、培养"海归"阿源,马上成了我的新命题。</h3><h3> </h3><h3> 中午,我约了阿源到办公室聊聊。</h3><h3> 阿源,一米八多的大男孩,一张娃娃脸,很萌。 </h3><h3><br /></h3><h3> " 阿源啊,你小子可以,藏而不露,居然是一个海归啊!"</h3><h3> "我不是海归,只是在德国呆了六年,但没有读书。"</h3><h3> "那你,瞎玩了六年?"</h3><h3> "没有,我在打工。"</h3><h3><br /></h3><h3> 我突然反应过来,低声轻问,是 " 自己"出去的 ? 阿源没有回声,只是眼神轻点了一下。</h3><h3><br /></h3><h3> 我一下,不知道说什么好。尴尬的气氛,在沉默中凝固。</h3><h3><b> 人,是好奇的。好奇,是求知的向导!</b></h3><h3><br /></h3><h3> 我打破了沉默。"阿源,泡茶。给我讲讲,你的故事"。</h3><h3><br /></h3><h3> 在福建,一盅一口的功夫茶,是朋友聊天的最好节拍器。</h3><h3><br /></h3><h3> 阿原,熟练的洗茶、泡茶、斟茶。</h3><h3> 一个大男人、一个大男孩。</h3><h3> 一个在慢慢细说,一个在认真细听。</h3><h3> <b>听着阿原娓娓诉说的故事,我双眼模糊,热泪流淌。一包纸巾,用掉了半包</b>。</h3> <h3><b>出国前的阿源</b></h3> <h3> <b>【 阿源的妈妈 】 </b></h3><h3><br /></h3><h3> 1992年的中国,已迎来改革开放第十四年。国门打开后,拥有五千万原福建籍华人华侨的血缘优势,福建老百姓是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h3><h3><br /></h3><h3> 当时,福建农民,年人均收入一千六百元人民币。而美国普通工人年收入八万美元。</h3><h3> 国内外收入的巨大反差,导致在国外,有亲朋好友的,明着奔。没亲朋好友的,偷着跑。</h3><h3><br /></h3><h3> 仅福州郊区,福清县去日本的,有40多万人;长乐县去美国的,有50多万人;连江县去欧、美的,有60多万人。</h3><h3><br /></h3><h3> 当时福建民谣:"真男儿,洋插队,苦三年,盖洋楼"。</h3><h3> 九十年代开始,一栋栋小洋楼,象春芛一样,几年间在福建农村突然冒了出来。</h3><h3><br /></h3><h3> 男儿,如果没有勇气出国,在家种地受穷,乡邻是看不起的。</h3><h3> 这就是当时,福建农村人文生态的真实写照。</h3><h3><br /></h3><h3> <b> 现实的标杆,致富的欲望,推波助澜,裹着成千上万的人,卷向大洋彼岸!</b></h3> <h3><b>福建乡村风貌</b></h3> <h3> 阿源,家境贫寒,一家三个儿子,他最小。</h3><h3> 十六岁生日,妈妈说,阿源,你长大了,该出去闯闯了。</h3><h3>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阿源是懂事的孩子。此刻,他心疼的是妈妈。</h3><h3><br /></h3><h3> 阿源妈妈是一个要强的女人。为了把三个儿子拉扯大,她像一台永动机,不停的运转。</h3><h3> 妈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咱家是穷点,但不能让人家看不起。</h3><h3><br /></h3><h3> 十几年来,妈妈,一直打两份工。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吃苦,磨难,受累,一切只为改变孩子的命运。</h3><h3><br /></h3><h3> 妈妈,心致高远。看着乡邻青年人出去,她认为,真正的慈母,必须舍得孩子,去打狼。</h3><h3> 她虽没迈出家乡一步,但为了三个儿子,美好人生,她放眼全球。以国际化视野,盘算计划。</h3><h3><br /></h3><h3> 妈妈决定,三个儿子,同时出去。</h3><h3> 出国地点,选择高投入,高产出的欧美国家,放弃低投入,低回报的亚太国家。</h3><h3><br /></h3><h3> 但母爱的本能又告诉她,鸡蛋不能放在一个蓝子。</h3><h3> 为防范风险,妈妈忍痛不让三个儿子结伴而行,放弃互相照顾。</h3><h3> 她将老大,配置到了美国;老二配置到了荷兰;老三配置到了德国。</h3> <h3><b>福建乡村风貌</b></h3> <h3>妈妈决心下定后,她就开始筹钱。<br /></h3><h3> 当时的行情是,东南亚的费用5万人民币;欧洲的费用15万人民币;美国的费用35万人民币。</h3><h3> </h3><h3><b> 这个行情,对老百姓来说,就是一个无法想象的天文数。</b></h3><h3><br /></h3><h3> 当时,福州市区房价,每平方米,1200元左右。</h3><h3> 三个儿子出去,共要筹75万人民币。相当于用 6套100平方米的房子,换了"路费"。</h3><h3><br /></h3><h3> 为了创造三个儿子,未来美好的人生。一个打两份工的母亲,以难以置信的勇气,用她单薄的身板,以"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气概,去向乡邻们"众筹"。 </h3><h3> <b>这就是阿源妈妈,一个身微而有伟大梦想的母亲。</b></h3><h3><br /></h3><h3> 福建乡村,至今仍保留了几百年传统。</h3><h3> 一家有难,宗族帮忙。一家用钱,邻里众筹。父债子还,爷债孙还。</h3><h3> <b> 乡村众筹的评价体系是(乡情+家族信誉+收益+标的物成长性)。</b></h3><h3><br /></h3><h3> 乡邻"众筹"的评估结果是:妈妈一生口碑良好。母亲为孩子借路费,用途得当。三个儿子,分头出去,只要一个创业成功,"众筹"资金,就不会打水漂。</h3><h3> <b>乡邻一致同意:成全一个母亲的梦想!</b></h3><h3><br /></h3><h3> 最后,妈妈用"<b>三分息</b>"的代价,<b>相当于年化利率36%。"众筹"来了75万人民币。</b></h3><h3> <b> 母亲,要用多大的勇气、自信,去实施这个美丽梦想!</b></h3><h3><br /></h3><h3> 母爱,是伟大的。</h3><h3> 妈妈,用前半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打两份工的超人艰辛,拉扯大了三个儿子。</h3><h3><b> 现在,妈妈又豁上了后半生,去搏三个儿子的美好人生!</b></h3> <h3><b>阿源的妈妈</b></h3> <h3> <b>【 挥泪离别 】</b></h3><h3><br /></h3><h3> 三个儿子,阿源最早接到启程的通知。一个没有离开过福州,没有见过飞机的男孩,就要远行德国了。</h3><h3><b> 除了终点。一切,尽是未知。</b></h3><h3><br /></h3><h3> 妈妈,看出了阿源的胆怯。说了一句,阿原终身不忘的土话。</h3><h3> 孩子,不怕。<b>有土壤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海水的地方,就有福建人。</b></h3><h3><br /></h3><h3> 临行前一晚,妈妈拿了一条秋裤。对着阿源说:"阿源,从明天起,这条秋裤,就不能离身了。妈妈在秋裤腰间的左边、右边、后边三处,松紧带里卷藏了三百美元。</h3><h3> <b> 这三百美元,妈妈已经柔的很软了,藏在腰间,不会扎身。</b></h3><h3> 记住,这是保命钱,不到生死关头,是不能动的。"</h3><h3><br /></h3><h3> <b> 阿源低着头,象做错事的孩子,根本不敢看母亲一眼,泪水一个劲的往下淌。</b></h3><h3> 他知道,这三百美元,是母亲,要一天拼命工作16个小时,打双份工,用三个月的辛苦,才能挣到的工钱。</h3><h3><br /></h3><h3> 第二天,一早,阿源要走了。</h3><h3> 阿源,想拥抱一下妈妈。然而,沉重的双手始终没有伸出去。</h3><h3><b> 因为,他怕自己会哭,妈妈会更心疼。</b></h3><h3><br /></h3><h3> 走到巷子尽头,回头一看,妈妈仍依偎在窗户边。</h3><h3> 阿源的泪水,象决堤的洪水,他不知道自己哭什么,他一边哭,一边跑。</h3><h3> <b> 阿源,开始了人生的飘泊。</b></h3> <h3><b>飞向远方</b></h3> <h3> <b>【 严寒的莫斯科 】</b></h3><h3><br /></h3><h3> 妈妈,为阿源购买的"产品"是,出国签证办的是俄罗斯劳工。但,阿源要去的终点,是徳国。</h3><h3> 只有阿源,安全抵达德国后。妈妈,才会一次性结清款。</h3><h3> </h3><h3> 阿源,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出国。兴奋、新奇,很快替代了离别时的伤感。</h3><h3> </h3><h3> 夜幕中,飞机落在了莫斯科机场。此时,他才知道,还有17个同行人。</h3><h3> 接他们的,是一个上海人,斯文、文雅。他更象是一个"老师"。</h3><h3> </h3><h3> "老师"开车,将他们拉到一个民宅。一套两,没有任何家具。阿原也是生平第一次,见到木地板和暖气包。</h3><h3> 晚上,18个人像沙丁鱼一样,睡在两间房子的地板上,挤到快爆。</h3><h3> </h3><h3> 第二天早上,"老师"派车来,拉他们去红场观光。这帮人,高兴的跳了起来。</h3><h3> 在红场附近一个地方,司机约好了,接他们的时间,车就开走了。</h3><h3> </h3><h3> 莫斯科的冬季,零下三十多度。</h3><h3> 对福建男孩来说,他们根本没有冬季、严寒、冰雪的概念和体验,更谈不上防寒保暖措施。</h3><h3> </h3><h3> 阿源,他没有皮帽、皮手套,身上只穿一件晴伦薄棉衣,一条秋裤和牛仔裤,脚上穿的是塑料㡳的布鞋。</h3><h3><b> </b></h3><h3><b> 这群南方青年,关上了车门,却打开了寒冷的地狱大门。</b></h3> <h3><b>寒冷的俄罗斯</b></h3> <h3> 一朿朿刺眼的白光,带着僵冷的空气,凌利的寒风,肆无忌惮,无孔不入,钻进全身,刀刀剜肉,针针刺骨。 <br /></h3><h3> 寒冷,迅速冻结了,红场观光的喜悦。</h3><h3> </h3><h3> 车,已走了。人,又生。地,不熟。</h3><h3> 阿源,只有被动、无奈、盲从的跟着伙伴,疾奔红场。</h3><h3> </h3><h3> 阿源,塑料底的鞋子,在这冰滑的石板路上,他根本不会走路了。</h3><h3> 一个跤摔下去,还没站起来,又一个跟头,趴了下去。</h3><h3> </h3><h3> 他的两只手,完全不够用了。一会搓耳朵,一会搓鼻子,一会搓脸。</h3><h3> 双手,十指连心,冻的心都痛。只有不停的,将手放在怀里,将手指塞到嘴里。</h3><h3> </h3><h3> 寒冷,彻底摧毁了他的知觉和意识。</h3><h3> 他觉得,耳朵要冻掉了,鼻子要冻掉了,手也要冻没了。</h3><h3> </h3><h3> 阿源,真想打退堂鼓,但他不敢。只有继续无奈地傻跟着,在寒颤、僵硬中疾跑。</h3><h3> </h3><h3> 他下意识,愰惚到了红场,看到了克林姆林宫围墙,看到了大教堂的金頂。</h3><h3> </h3><h3> <b> 寒魔,狰狞凶残,紧追不舍,死死纠缠,寸步不离,呑噬着热能,吸吮着热血。</b></h3><h3> </h3><h3> 这时,有个老兄,首先崩溃了。崩溃到滔滔嚎哭。</h3><h3> 这群福建青年,彻底扛不住了,不约而同地冲进了路边的店铺。</h3><h3> </h3><h3> <b> 寒冷,是异国他乡,给阿源上的第一课。寒魔,让他们苦尝了地狱之寒。</b></h3><h3> </h3><h3> 阿源冻伤了。耳朵、鼻子,都冻成了黑紫色。手,肿得拿不了筷子。</h3><h3> </h3><h3> "老师",给这群冻伤的福建青年,带来了冻伤膏药。</h3><h3> 在等待出俄罗斯的日日夜夜,想着门外,狰狞凶煞的寒魔,他们心有余悸,不敢再迈出,大门一步。</h3><h3> <b> 这群福建人,被寒冷,彻底冻爬下,完全冰服了。</b></h3><h3><br /></h3><h3> 阿源,每天百无聊奈。已被"冰"包住的心,透过晶莹剔透的冰窗花。看着窗外光秃的树枝上,也全包着冰,并挂着寒光闪闪的冰凌。</h3><h3> 阿源,百思不得其解,<b>这严寒,是怎么把冰结到树上去的呢?</b></h3><h3> 至到离开莫斯科,他也没搞明白。</h3><h3> </h3><h3> 第二十八天的夜晚。"老师",来了。说一切搞定了,马上出发。</h3><h3> 这18个福建青年,跟着"老师",迅速从冰寒,交迫的莫斯科消失了。</h3><h3> </h3><h3> 上了火车,阿源才得知。他们下一站是,捷克布拉格。</h3> <h3><b>冬季的莫斯科红场</b></h3> <h3> <b>【 再见,布拉格 】</b></h3><h3><br /></h3><h3> 火车,走走停停,二天三夜后,布拉格到了。</h3><h3><br /></h3><h3> 布拉格,捷克首都。曾是,罗马帝国的首都,欧洲政治、文化中心;影响和推动了世界文明。</h3><h3> 布拉格,与德国接壤。开车两个小时,就可进入德国。</h3><h3><br /></h3><h3> 布拉格,也是阿源一行,进入德国的最后跳板。</h3><h3> <b> 阿源一行,持的是俄罗斯的劳务签证。他们进布拉格是 "特别的人"</b></h3><h3><br /></h3><h3> 在夜幕下的火车站,</h3><h3> 一个年轻女孩,戴了一副眼镜,讲了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来接他们。</h3><h3> 阿源觉得,她更象一个大姐姐。</h3><h3><br /></h3><h3> 当夜,"姐姐"将一行人,拉到了布拉格古城。住在两间古民居里。房子四面墙全是石头,一看也有几百年了,但有暖气。</h3><h3><br /></h3><h3> "姐姐"告诉大家,因为你们是<b> "特殊的人"。</b>拜托大家,不要乱跑。不要惹麻烦。</h3><h3><br /></h3><h3> 第二天早上,"姐姐",叫了大男孩阿源,与她一起去购买食品、饮用水。</h3><h3> 如果说,莫斯科的地狱般的寒冷,冻住了阿原看世界的眼睛。现在,阿源,真正睁眼看世界了。</h3><h3><br /></h3><h3> 一切,对阿源都是新鲜、新奇。</h3><h3> 放眼,全是大楼。每栋楼,都是古堡。每条街道,又将一个个古老城堡相连。长长的有轨巴士,穿梭于城市。小提琴家,在街边拉着好听的音乐。</h3> <h3><b>捷克古城布拉格</b></h3> <h3> "姐姐",带着阿源进了超市。<br /></h3><h3> 1992年之前,全福建都没有一个正规的大超市。 所以,阿源看傻了。</h3><h3> 四层楼的大超市,商品玲琅满目,吃喝穿用,什么都有。不可思议的是,自己推个车子,可以随便拿东西。</h3><h3><br /></h3><h3> 阿源,十分主动和勤快,抢着拎东西。年轻人之间,很快就熟了。</h3><h3> 姐姐带阿源去了一个,带很大 "<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m"</span> 字的饭店。姐姐说,这叫麦当劳。</h3><h3> <b> 阿源,人生第一次吃到汉堡。</b></h3><h3><br /></h3><h3> 姐姐说,阿源你还小,一定还要学习。姐姐也是出来的,我已学会了六门外语。</h3><h3> <b> 记住,多一门外语,多一个世界,多一条生路</b>。</h3><h3><br /></h3><h3> 阿源一行人,都很听话,老老实实呆着。一天又一天,焦急的熬着、盼着,等待出去通知。</h3><h3><br /></h3><h3> 第十七天的下午,姐姐过来说,一切终于搞定,今晚巡查是"自己人",天黑就出发。</h3><h3> </h3><h3> 由于,阿源一行,是"<b>特别的人"</b>。所以,去德国,只能徒步翻山越境。</h3><h3> 姐姐,要求大家,把所有的东西都扔了,轻装翻山。</h3><h3><br /></h3><h3> 天刚黑,姐姐开车就把大家拉出了城,向德国方向驰去。</h3><h3> 车停在了一个山脚下。大家的心,都紧绷了起来。</h3><h3> <b> 夜,很静、很静。天,蒙着月色。</b></h3><h3><b> 姐姐说,我只能送,你们到这里了</b>。</h3><h3><br /></h3><h3> 在异国他乡,女孩、同胞、姐姐,这个三重身份,用最亲切的乡音,在夜色中,和大家道别了。</h3><h3> 此刻,大家突然发现,<b>主心骨没了,心里依靠没了。</b></h3><h3><br /></h3><h3> 姐姐又说,你们已是大男人了,要勇敢点。五年前,姐姐,身为一个小女孩,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h3><h3> 今晚,大家一定要互相照应,一个也不要掉队。</h3><h3><b> 你们家里人,都盼着、想着你们。</b></h3><h3><b> 姐姐,也会祝福你们</b>。</h3><h3> </h3><h3> 姐姐,夜幕下一席话,像女神一样,温暖了这群,身在异乡,无依无靠,心惊胆战的大男孩,抚慰了最柔软的心灵。 </h3><h3> <b> 大男孩们,心碎了。</b></h3><h3><br /></h3><h3> 姐姐说完,向每一个同胞,每一个大男孩,一一拥抱。</h3><h3> <b>大男孩们都哭了,哭泣一片。</b></h3><h3><br /></h3><h3> 翻山的当地向导来了,姐姐又用外语,对向导交待和托嘱。</h3><h3> 阿源一行,跟着向导上山了。回头望去,姐姐的车仍在山下。</h3><h3> 夜幕,慢慢盖住了姐姐的车。</h3><h3><br /></h3><h3> <b> 再见了,姐姐。再见了,布拉格。</b></h3> <h3><b>捷克古城布拉格</b></h3> <h3> <b>【 夜幕下翻山越岭 】</b></h3><h3><br /></h3><h3> 向导,是一个老外。脸上布满了皱纹,喉咙里嘶哑地冒出:"GO"!</h3><h3> 阿源一行,在向导的带领下,借着黑夜,疾行在灌木丛林中。</h3><h3><br /></h3><h3> 从小就老实的阿源,那经历过这样的事。他紧张与恐惧透了。他屏着气,不敢大口呼吸。心,一直乱跳不停。</h3><h3><br /></h3><h3> 冬季的沙棘枯枝,带着刺,干硬锋利。穿行中,枯枝不断划破衣服,不停抽打阿源的脸。</h3><h3> 阿源,觉得脸越来越烧热,一摸全是血。此时,他那敢喊,那敢说。只有拿衣袖,不停的擦血。</h3><h3><br /></h3><h3> 阿源,只觉得走了很长时间,但不知道何时是尽头。</h3><h3><br /></h3><h3> 突然,向导打了一个下压的手势,爬在了地上。一行人都学着,爬了下来了。</h3><h3> 发生了什么事了?阿源那颗忐忑不安的心,越跳越快, 开始胡思乱想,紧张的犹如热锅上的蚂蚁!,</h3><h3><br /></h3><h3> 阿源觉得,时间,似乎故意在作对,仿佛凝固了。脸上的血,不流了,也凝固了。一切都凝固了。</h3><h3><br /></h3><h3> 只见,几道探照灯光扫了过去。阿源猜想,可能快到了。</h3><h3> 向导,一个挥手,再次嘶哑地喊叫:"GO"!</h3><h3> 向导,在前奔跑,一群人都跟着他跑。</h3><h3> 此时,阿源原本发抖的身体,也象按了弹簧,一下弹了出去。</h3><h3> </h3><h3><b> 越过边境了,进入德国了。</b></h3> <h3><b>夜幕下,翻山越岭。</b></h3> <h3> 在山腰中,向导拿出了长长的手电筒,向山下打着暗号,山下回应了暗号。<br /></h3><h3> 向导回头,冲着大家,打着 V 的手势,这次向导喉咙里,嘶哑的冒出是OK!</h3><h3><br /></h3><h3><b> OK!在丧魂落魄、魂飞胆灭中,终于盼到了OK!</b></h3><h3><br /></h3><h3> 山下,路边,排了一溜"的士"。大家按照姐姐事前,安排好的车辆编号,分头钻进了"的士",来不及道别,各奔终点。</h3><h3> 夜幕下,十八个福建青年消失了。</h3><h3><br /></h3><h3> 的士司机,将阿源拉到德国科隆大教堂前,放下阿原,车就开走了。</h3><h3><br /></h3><h3> 紧张、恐惧没有了,几十天的伙伴也没有了。除了妈妈临别时,腰间卷藏的三百美元,阿原现在一无所有。连一件换洗的衣服也没有。</h3><h3><br /></h3><h3> <b> 阿源,他只有夜色,只有孤单,只有亲人的嘱托,还有一个想象中的美丽梦想。</b></h3><h3><br /></h3><h3> 大教堂广场上,一群鸽子,飞到了阿原周围,都奇怪的看着,这个孤独的东方少年。</h3><h3> 阿源看着一只只鸽子,欠意着向鸽子诉说,对不起,今晚,阿源没有带食物,也沒钱买食物,喂你们!</h3><h3><br /></h3><h3> <b> 一只东方孤㕍,不可思议的,飞了大半个地球,终于落栖了。</b></h3><h3> 等待阿源的未来,会是什么呢?</h3><h3> <b>还只是, 一个梦!</b></h3> <h3><b>刚到德国科隆时的阿源</b></h3> <h3> <b>【 含泪报平安 】</b></h3><h3><br /></h3><h3> 阿源,躲进了卫生间,紧锁门。45天,他第一次脱下秋裤。摸着秋裤腰部的松紧带,挑开腰线,慢慢地抽出了一张美元。</h3><h3> </h3><h3> 这张,一百美元。带着妈妈的体温,妈妈的味道,妈妈的慈爱和嘱托。</h3><h3> 阿源要用这钱,<b>做一件十分紧迫、重要的事情</b>。</h3><h3> </h3><h3> 妈妈,与儿子有一个约定。到德国后,第一时间报平安。妈妈只有亲耳,听到儿子的声音,她才付款。</h3><h3> </h3><h3> 阿源,人生第一次用美元购物。他购买的是一张电话卡,更是向妈妈报"平安"的信使!</h3><h3> </h3><h3> 阿源,在电话亭外,不停的徘徊,焦急的看着,手腕上电子表。约定的北京时间到了,他知道,母亲每晩十点,会在邻居家里,等待他的电话。</h3><h3> </h3><h3> 阿源,哆哆嗦嗦的拨出电话。电话通了,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字 "喂"。</h3><h3> 妈妈。是,是妈妈的声音。</h3><h3> </h3><h3> 45天,45夜,日日夜夜,每一分,每一秒。</h3><h3> <b> 儿子,都在想妈妈、念妈妈。 </b></h3><h3><b> 母亲,都在想儿子,盼儿子。</b> </h3><h3> </h3><h3> 妈妈的声音,跨过千洋,越过万海。一下,击穿了所有的坚强。</h3><h3><b> 阿源崩溃了,所有的委屈,所有磨难,所有的苦水与泪水一起奔涌而出。</b></h3><h3> </h3><h3> " 喂,是阿源吗?"</h3><h3> 阿源,怕自己情绪失控,哭出声来,更怕妈妈哭。马上用一只手,掐着自已的大腿。</h3><h3> 倾刻冷静地说,"妈妈,是我,我是阿原。我到了,到德国了。"</h3><h3> " 阿源,你都好吗?"</h3><h3> "好,很好。我一切都好。真的,真的,真的很好!"</h3><h3> "那妈妈就放心了!"</h3><h3> "妈妈,我挂了。国际长途,很贵的。"</h3><h3><br /></h3><h3> 强装坚强的阿源,放下电话。瞬间崩溃了,泪水一泄千里。</h3><h3> <b>一个东方男孩,哭瘫在电话亭。</b></h3><h3> </h3><h3> 孩子,需要帮忙吗?一个德国大妈关切的问道。</h3><h3> 阿源,摆了摆手。</h3><h3><br /></h3><h3> 此刻,阿源,多么需要妈妈,多么需要温暖,多么需要依靠,多么需要帮助!</h3><h3> <b>但,一切都没有!一切爱莫能助!</b></h3><h3><br /></h3><h3> 阿源,知道,从这个电话结束,便意味着,新的人生开始了。</h3><h3> 他要找工,他要打工。他要还钱,他要挣钱。</h3><h3> 十六岁的阿源,他更要象男子汉一样,担起男儿的责任。出国的使命真正开始了。</h3><h3><br /></h3><h3> <b>这,人生第一张电话卡,他一直保留着,珍藏着。</b></h3> <h3><b>阿源珍藏的第一张电话卡</b></h3> <h3><b> 【 养活自己 】</b></h3><h3> </h3><h3> 阿源,"无知识、无外语、无技能"。要打工,只能在餐馆里,以"最低"价格,寻求最劳累的洗碗工。</h3><h3> 他沿着街,寻找有中文、有中华原素的歺厅。</h3><h3> </h3><h3> 科隆,是欧洲著名的城市,也是福建人涌入较多的城市。简单劳动力已大大供过于求,一职难求。</h3><h3> </h3><h3> 已经是,第15天了。</h3><h3> 阿源已走遍了科隆大街小巷。所有的中餐馆,他已二次登门求职了,但仍未找到工作。</h3><h3> 阿源失望、沮丧、难过透了。但他不抱怨家,更不抱怨母亲。只责怪自己,找不到养活自己的饭碗。</h3><h3> </h3><h3> 阿源,第三次推开一个叫"中国龙"的饭馆。店老板挺怜悯阿源。</h3><h3> 问阿源,"到我家,做装修,没有工钱,但管饭、管住,做不做?"</h3><h3> 阿源生怕老板改口。满口答应,"做,我愿意做。"</h3><h3> </h3><h3> 德国,最贵的是人工。装修工人的工资,是很贵的。所以,许多人家装修,都是自己去做。</h3><h3> </h3><h3> 老板姓林,福清县人。叫阿源去家里装修,即收留了同乡,又省了工钱。</h3><h3> <b> 乡情和省钱,二者为一。</b></h3><h3> </h3><h3> 阿源,为了生存,甘愿白干。</h3><h3> <b> 吃饭和生存,合二为一。</b></h3><h3> </h3><h3> 阿源,为了生存,用劳动换取一日三餐,几碗米饭,当下,他已十分满足了。</h3><h3> 阿源,美丽的梦想,先养活自己。然后,再挣钱,寄给家里。</h3><h3><br /></h3><h3> 他十分珍惜,眼前工作机会。泥水活、木工活、漆工活,样样都十分卖力。</h3><h3> </h3><h3> 一日,阿源一失手,锒头砸劈了手指甲。十指连心,痛的跺脚,但他一声不响。</h3><h3> 鲜血直流,顿时染红了地板。</h3><h3> </h3><h3> 一个十六岁的大男孩,在异国,用鲜血,见证了,<b>养活自己,是如此的艰辛。</b></h3><h3><br /></h3><h3> 这世界很怪。有多少家庭条件甚优。但,十六岁男孩,还在撒娇、耍赖?二十六岁大男人,还在埋怨、啃老?</h3><h3> </h3><h3> <b> 困难的孩子,早当家。逆境的孩子,早懂事。</b></h3> <h3><b>阿源与餐馆阮老板</b></h3> <h3> <b>【 为了,自尊、自豪的鞭炮响起来 】</b></h3><h3><br /></h3><h3> 林老板人还不错,装修结束后,给阿源介绍了一个新"东家"。</h3><h3> </h3><h3> 新"东家",姓阮,越南人,会中文,会粤语。见工时,阮老板开门见山。描述了职业生涯规划。 </h3><h3> 阮老板说,"先当洗碗工,然后根据表现,升为打杂工、二厨、大厨。"</h3><h3> "洗碗工,前三个月,没有工钱。第四个月后,每月三百马克。以后,根据表现加工钱。每天,工作十四个小时。"</h3><h3><br /></h3><h3> 阿源,一个"三无"人员。他根本没有要价、议价的话语权。</h3><h3> </h3><h3> 根据德国法律,超八个小时工作是犯法的。并且有最低工资标准,否则犯法。</h3><h3> 以阮老板给阿原安排的工种、工时,按德国公开标准计算,阿源每月应有四千马克的报酬。</h3><h3> </h3><h3> <b> "0"与 "4000",天壤之别。</b></h3><h3><b> 这就是潜在水里,赤裸裸的圧榨和剥削。</b></h3><h3><br /></h3><h3> <b> 资本,伊始,就是残酷的。</b></h3><h3><b> 金钱,从来,就是无情的。</b></h3><h3><br /></h3><h3> 为了挣钱,寄回家。"三无"青年阿源,干起了洗碗"劳工"。</h3><h3><br /></h3><h3> 德国餐厅,卫生监督很严。</h3><h3> 碗,要洗三遍。一遍热水,一遍洗剂,一遍冷水。然后烘干。每天,要洗堆积如山的碗,十四个小时工作下来,腰都断了,话都不愿多说一句。</h3><h3><br /></h3><h3> 此时是冬季。每天,十四个小时,洗剂、热水、冷水,不断交替、浸泡。</h3><h3> 阿源,双手生满了冻疥,十指全是血痂。</h3> <h3><b>阿源在餐馆打工</b></h3> <h3> 阿源在日记中写道:今天去看了医生,医生给我手涂抹膏药,又包扎了伤口,嘱咐不要碰水。可洗碗是我的工作,我该怎么办?实在没办法啊!<br /></h3><h3><br /></h3><h3> 阿源日记:妈妈,客人都走了,店打烊了,又剩我一个人了。</h3><h3> 窗外,黑洞洞的。这活,还有一堆。</h3><h3> 妈妈,我现在好想你,好想你。我真的撑不下去了,你救救我好吗?</h3><h3> 我知道,咱们那现在己经天亮了,你又要出门打工去了。我好想好想,回去,跟着你一起打工。</h3><h3> 好妈妈,我真的受不了,我要回家。我再也不能离开你了。</h3><h3><br /></h3><h3> 终于熬过了三个月。阿源人生第一次,领到了工资。终身难忘的,300马克。</h3><h3> <b> 七个月的苦难,换来了第一份工钱。</b></h3><h3><b> 七个月的苦水,浇出伤痕累累之果。</b></h3><h3> </h3><h3> 阿源已经计算了无数遍了,300马克,可兑换人民币是1830元。</h3><h3> 在1992年,这比县长工资还高一倍。一想到这,他的心就宽慰多了,甚至还有一点小兴奋。</h3><h3><br /></h3><h3> 300马克,还没捂热,阿源就寄给了妈妈。并留言。"妈妈,这是我第一个月工资,以后我每个月都会寄回家。"</h3><h3> </h3><h3> <b>阿源知道,在家乡,反馈父母,这是男儿长成的标志,是孝子贤儿的体现。</b></h3><h3><br /></h3><h3> 福建沿海乡村,仍保留几百年风俗。以前,闯南洋,下东洋。一成功落脚。家人便燃放爆竹庆祝。</h3><h3> 母亲,收到阿源汇的工资。按照当地习俗,好好放了十六挂鞭炮。</h3><h3> </h3><h3><b> 齐鸣、炸响的鞭炮声,向乡邻们报喜,家中十六岁小儿,已成长为男儿,一个顶梁柱诞生了。</b></h3><h3><br /></h3><h3> 母亲,含辛茹苦16年,咬牙坚持,将儿子放逐天涯,就是为了在狂风暴雨中,将阿源摔打成一个铮铮铁骨的男儿。</h3><h3> </h3><h3><b> 母亲,十六年,就是为了听到这齐鸣、炸响,自豪乡邻的鞭炮声。</b></h3><h3><br /></h3><h3> 这就是,福建乡村,几百年,代代相承的激励文化,在炫耀中,寻求𡘊进的动力。</h3><h3> 吃苦咽难,永不放弃,永不言败,都是为了鞭炮声,光宗耀祖,风光乡邻。</h3><h3> </h3><h3> <b> 这鞭炮之声,有多少血泪,多少委屈,多少苦水。只有母亲和儿子,心心相知。</b></h3> <h3><b>阿源在餐馆打工</b></h3> <h3> <b>【 受人尊重的中国男孩 】</b></h3><h3><br /></h3><h3> 阿源,他心里明白。他唯一的本钱,就是要勤快、要吃苦。他住在店里,永远是第一个干活的人,最后一个收工的人。</h3><h3> 老板,就是老板。永远是喜欢,勤快、吃苦的伙计。几年后,阿原晋级到了大厨。</h3><h3> </h3><h3> 阿源,用<b>一年半的时间,就替妈妈还完他的路费,15万人民币。</b></h3><h3> 为了纪念这一天,他特意去了科隆大教堂,并拍了一张意味深长的照片。</h3><h3><br /></h3><h3> 看着大教堂,阿源百感交集。他是揣着美丽梦想,从家乡出发的,落泊在这里的。</h3><h3> <b> 但美丽,永远是梦。苦难、坚毅、才是现实。</b></h3><h3> </h3><h3> 家乡,不相信眼泪。守信还款,才能彰显母亲的承诺,也是儿子在"社会"这所大学,交出的成绩单。</h3><h3><br /></h3><h3> 虽然,阿源工资不断增加,但他仍十分勤俭。花每一分钱马克,他都要折算为人民币。</h3><h3> 在德国,自来水可以饮用。六年期间,他没有买过一瓶矿泉水。他只给家里打过六次电话,是每年春节的拜年。</h3><h3> </h3><h3> 六年期间,他一直坚持给家人写信。同时,他在"打工"族中,还很另类,坚持写日记。</h3><h3> 阿源说,除了节省电话费,主要是为了提高中文写作水平。</h3><h3><br /></h3><h3> 阿源还创造了一个奇迹。六年多,他没买过一件衣服。</h3><h3> 邻居穆勒一家,得知阿源坎坷进取,节俭自律,孝敬母亲。他们发自内心的敬佩这个中国男孩。</h3><h3> 从此,穆勒夫妇将他们儿子多余的衣服,六年间,不断的送给阿源。</h3><h3> 阿源,也很感恩穆勒一家。福建的"铁观音",已成了穆勒家,每天标配的茶品。</h3><h3> </h3><h3> 阿源熟悉环境后,记住姐姐的话,多一门语言,多一条生路。</h3><h3> 他跟老板学会了越南语、粤语。并向邻里、客人学习德语。</h3><h3> </h3><h3> 阿源,虽十分节俭,但他却喜欢读书。他买了德汉字典,还买了许多书。《汪洋中的一条船》《罗兰小语》《金庸全集》《亦舒散文、小说》,使他爱不释手。读书,是他最大的兴趣和爱好。</h3><h3> </h3><h3> 阿源,很阳光,很灿烂。下工后,任何时候都穿的干干净净,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创造机会学习德语。</h3><h3> </h3><h3> 由于阿源有语言的天赋,会几种语言,又有礼貌,喜欢读书。</h3><h3> 良好的形象、口碑,也使这家中餐厅,生意越来越好,阮老板高兴的嘴都合不拢。</h3><h3><br /></h3><h3> 阿源,他颠覆了东方劳工固有的形象。</h3><h3> <b>在德国邻里眼中,他就是一个东方小圣人。受到了大家的尊重。</b></h3> <h3><b>阿源与穆勒一家在莱茵河上</b></h3> <h3> <b> 【 心灵的呼唤 】</b></h3><h3><br /></h3><h3> 阿源,接到家里来的电话,说母亲病了,而且很重,可能是晚期。这简直就是晴天霹雳,闪晕了阿源。</h3><h3> </h3><h3> 阿源,离开母亲已整整六年了。</h3><h3> 六年,大男孩已成长为大男人。</h3><h3> 六年,2190天的日日夜夜。思念,象一条千丝线,一直牵连着飘泊在德国的阿源。</h3><h3> </h3><h3> 阿源觉得,心灵在告诉他,积劳成疾的母亲,此时,更是万分思念和牵挂他。</h3><h3> 千思万念,化成一个意念。回去,回家,回到母亲身边,陪护母亲。</h3><h3><br /></h3><h3> 阿源决定,陪护,不是探视,而是要日日夜夜,守护在母亲身边。</h3><h3> 这意味着,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意味着,要放弃在德国,打拼多年的天地。</h3><h3> </h3><h3> 此时,阿源已升为餐馆大厨,每月固定收入4800马克,各方面条件也好多了。环境熟悉,邻里友善,受人尊重。</h3><h3><br /></h3><h3> 阮老板,极其舍不得,人气十足的阿源,主动提出送餐馆股份给阿原,来挽留阿原。</h3><h3> 阿源,真心感谢了,阮老板的诚意。</h3><h3><br /></h3><h3> 阿源觉得,陪护母亲,是心灵里的呼唤,是人生不可逆的珍贵时光,他不想在人生中留下遗憾。</h3><h3><br /></h3><h3> 阿源,最终还是,听从了心灵的呼唤,告别了阮老板,告别了穆勒一家,告别了邻里,告别了德国。</h3> <h3><b>阿源,在德国。</b></h3> <h3> 阿源,来到医院,推开房门时,母亲暗淡的目光闪出万分惊喜。六年了,一米七的大男孩,已长成一米八三的大男人了。<br /></h3><h3><br /></h3><h3> 看着妈妈老去的面容,瘦弱的身躯,阿源强忍着泪水,<b>挤出灿烂的微笑说 "妈妈,我回来了。</b>"</h3><h3><br /></h3><h3> 母亲,每天念着阿源,想着阿原。就是在等这句话。 妈妈和儿子都明白,这个时刻,在人生意味着什么。</h3><h3><br /></h3><h3> 阿源,怕自己忍不住会哭,也怕母亲忍不住。</h3><h3> 他赶紧打开箱子,拿出这个营养品,那个保健品,耐心的介绍功效。</h3><h3><br /></h3><h3> 一瞬间,母亲、儿子的目光,都聚焦在箱子里一件熟悉的衣物。</h3><h3><b> 秋裤,是六年前的秋裤。这是母爱,这是护佑,这是信物。它一直伴随着阿源,珍藏在身边!</b></h3><h3> </h3><h3> "妈,你看,你缝藏的三百美元,还剩二百美元,我一直留着呢!"</h3><h3> 阿源,当着母亲的面,慢慢的挑开裤线,取出了六年前,妈妈为远行的儿子,缝藏在腰间的二百美元。含泪放到了妈妈手中。</h3><h3><br /></h3><h3>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h3><h3> 这秋裤,这二百美元,绕行千山万水,见证了人间冷暖,见证了阿源成长。 </h3><h3> <b> 这是母爱,这是子孝。这是母子似海柔情。</b></h3><h3><br /></h3><h3> 母亲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人越来越瘦,目光越来越暗,说话也更喘了。但她还是用尽了残存的体能,化为丝丝微笑,来安慰家人。 </h3><h3><br /></h3><h3> 一日,母亲气喘微弱的对阿源说,"要继续读书"。阿源对妈妈说,"妈妈你放心,我会的,我会读到博士。"</h3><h3><br /></h3><h3> 阿源,在母亲身边,陪伴着她老人家,人生最后的五个月,护理了150天的日日夜夜。</h3><h3> 妈妈,最后还是走了。阿源目送母亲去了天堂。</h3><h3><br /></h3><h3> <b>苦日子过完,好日子开始,妈妈却走了。</b></h3><h3><b> 妈妈健在时,为美好未来,儿子远走了</b>。</h3><h3><b> 儿子回来时, 妈妈却永远、走向了天堂。</b></h3><h3> </h3><h3> 想到这些,阿源的心,每天都被泪水泡着。</h3><h3><br /></h3><h3> <b> 母亲,在天堂可以欣慰的是,她三个儿子,都已事业有成。</b></h3><h3> 大儿,在美国开了一家很大的餐馆。并在巴西、委内瑞拉投资矿业。</h3><h3> 二儿,在国内经商,殷实富足。</h3><h3> 阿原,已是一家全国性金融机构的高管,意气风发。</h3><h3><br /></h3><h3> 阿源,为了藉慰在天堂的母亲,代表三个儿子,以六六六的谐音,买了"3x6"挂鞭炮,正重的鸣放,向辛劳一辈子的母亲汇报,三个儿子的事业成绩单。</h3><h3> </h3><h3> 阿源,仿佛看到妈妈笑了,慈祥中含着甜蜜的自豪。妈妈也听到了,乡邻们对她的敬佩和羡慕。称赞她教子有方,培养和打磨出,三个有出息的儿子。</h3><h3><br /></h3><h3> 阿源,信守对母亲的承诺。发奋潜学,已读完了大专、金融学本科、金融学研究生。</h3><h3> <b> 下一个目标,是金融学博士。</b></h3> <h3><b>阿源珍藏的秋裤和二百美元</b></h3> <h3> <b>【 后记 】</b></h3><h3><br /></h3><h3> 阿源讲的故事,已经过去多年。</h3><h3> 它一直封藏在我的心底里。但时刻冲撞着我的心灵,激励着我,慨叹着我。</h3><h3> </h3><h3> 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h3><h3> 现在,国家强盛了,百姓富裕了。</h3><h3> </h3><h3> 如果我们再站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纬度,拉长焦聚,就会突然发现:</h3><h3> <b> 我们用三代人的光阴,成功实现了一个"天方夜谭"</b></h3><h3> <b> 第一代</b>,上山下乡,去劳动,挣工分。</h3><h3> <b>第二代</b>,漂洋过海,去打工,去挣钱。</h3><h3> <b> 第三代</b>,出国留学,去读书,去花钱。</h3><h3> </h3><h3> 由贫到丰、由穷变富,在快速发展闪烁中。闪的,我们来不及储存和记忆。</h3><h3> 第三代已不知道,第二代和第一代的事。更不要说,还记得祖宗八辈子的事。</h3><h3> </h3><h3> 记忆功能的退化,必然会导致,生存毅力和坚韧能力的打折。</h3><h3> </h3><h3> 我们的民族,已经开始了伟大的复兴。</h3><h3> 记住,曾经走过的崎岖、坎坷、荆棘之路。</h3><h3> 留下,每一个草根、每一个小人物的脚印。</h3><h3> 这就是民族的财富,民族的历史。</h3><h3> </h3><h3> <b> 什么叫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b></h3><h3><b> 它是由母爱、子孝、乡情、守信、节俭、勤劳、坚韧、善良,一个个构成。</b></h3> <h3><b>阿源,在德国。</b></h3> <h3> <b>阿源的故事,点点滴滴回答了我们。</b><br /></h3><h3><b> 母爱</b>。自己打两份工,敢送三个儿子,到异邦创业,是大格局。为远行的小儿,腰里缝藏三百美元,是无微不至。</h3><h3><br /></h3><h3> <b>子孝</b>。挣到第一笔血汗钱,即寄回家。母亲病重,弃业守护,是真孝。 </h3><h3> </h3><h3> <b>乡情</b>。当你困难时,乡邻敢给你借钱。乡情,是雪中送炭的挑夫。</h3><h3> </h3><h3> <b>守信</b>。借钱还钱,自古天经地意。挣到第一笔工钱,即还钱。用人格,坚守古训。是大写的,人穷志不短。</h3><h3> </h3><h3> <b>节俭</b>。种过禾,才懂,粒粒皆辛苦。吃过苦,才能,六年,不买一瓶水,只打六个电话。</h3><h3> </h3><h3> <b>勤劳</b>。白天工作十四个小时。晚上,在日记中,向妈妈哭诉,求助。第二天,又挺直了腰,去劳作。</h3><h3> </h3><h3> <b>坚韧</b>。为活下去,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几碗米饭。全释了"坚韧",回答了对"生存"的理解。</h3><h3> </h3><h3> <b>善良</b>。赠与受,是善、是爱。它需要互动,才能延续。穆勒一家,送衣给阿源。阿源,心灵干净、坦然,大方洁净的穿着。穆勒一家,目睹善举的现实效果。心里得到慰藉,更会感动自己和家人。阿源,以"铁观音"回馈穆勒一家。这种善与爱,才能持续六年。</h3><h3> </h3><h3> <b>求知</b>。当一个少年,每天洗十几个小时碗,仍在读《汪洋中的一条船》。真不知该为少年,劳累伤感。还是为这个"小孤舟",在知识的汪洋中,而藉慰。</h3><h3><b><br /></b></h3><h3><b> 回望四周,我们失去的,可能就是这点点滴滴。</b></h3><h3><b> 没有了点点滴滴,何谈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b></h3><h3><br /></h3><h3> 故事很沉重,为了这点点滴滴的记忆,我鼓起了勇气,动笔记载。</h3><h3> <b>但双眼,常被泪水模糊,几度失声大哭,实在写不下去。</b></h3><h3><br /></h3><h3> 一切都是为了,告诉我们自己,告诉我们的后代。我们,曾经走过这样的路,曾经经历过这样的事。</h3><h3><b> 这就是历史。是不该忘却的历史!</b></h3> <h3><b>阿源珍藏的日记本和穆勒送的羊绒衣</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