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 /></h3><h3><br /></h3><h3>秦安县</h3><h3>秦安县隶属甘肃省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北部,渭河支流葫芦河下游;中心位置位于北纬34°51,东经105°40;总面积1601平方千米。截至2015年,秦安县辖12个镇、5个乡。总人口61.8万(2012年)。2015年,秦安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2.6亿元。</h3><h3>秦安县属陇中南部温带半温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0.4℃正常年景年均降水量507.3毫米。秦安县属陇中黄土高原西部梁峁沟壑区,山多川少,是甘肃省十八个干旱县之一。</h3><h3>截至2015年,秦安县已发现仰韶、马家窑、齐家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7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即大地湾、兴国寺、文庙大成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5处</h3><h3>历史沿革</h3><h3>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县地属秦。</h3><h3>春秋(前770年-前477年),县地分属邽、冀两县。</h3><h3>战国(前477年-前221年),县地属陇西郡。</h3><h3>秦(前221年一前206年),县地属陇西郡。</h3><h3>西汉(前206年25年),汉承秦制,以郡辖县,郡国并行。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陇西郡分置天水郡,郡治平襄(今通渭县治)。当时天水郡辖16县,县治在今秦安境的有街泉县(治今陇城镇)、成纪县(治今叶堡川)、略阳道(治今五营乡蔡河村)。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全国为13州部(监察区),县地属凉州天水郡。</h3><h3>初始元年(8年)王莽篡汉,改天水郡为填戎郡,县地属填戎郡。更始元年(23年),成纪人隗嚣应更始帝刘玄聚众十万反对王莽,攻占了平襄,建立了割据陇右诸郡的西州政权,县地隗嚣占据达十年之久。</h3><h3>东汉(25年220年),刘秀称帝后,为实现其统一大业,于建武八年(32年)亲征陇上,占了略阳道故城,陇右失地复归东汉。光武中兴,以官多役烦,省并天下郡、县、道治地。在今秦安境内废略阳道,置略阳县(街泉县改名)。移凉州治于陇(今张家川治)。建武中元元年(56年),划成纪县地为显亲侯窦固的侯国封地。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天水郡改名汉炳郡,治冀县(今甘谷县),辖13城(县),县治在今秦安境内的略阳县、成纪县。</h3><h3>三国(220年-280年),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复汉阳郡为天水郡(治冀县),分雍州的陇右部分为秦州,县地属秦州天水郡。黄初二年(221年),从天水郡分置广魏郡,郡治临渭(今县东南)。改置显亲侯国地为显亲县(今县东北)。县境内并存三县,由两郡管辖。成纪县显亲县属秦州天水郡。略阳县属秦州广魏郡。</h3><h3>南北朝(420年589年),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县地属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将显新县并入安戎后复建,临渭县并入陇城县(略阳县改名)。县境内并存三县,由两郡管辖。成纪县、显新县属秦州天水郡;陇城县属秦州略阳郡,郡治安戎县(今张家川县龙山镇)。</h3><h3>北魏废除成纪县,新置安阳县(治今古城乡),兼设安阳郡,安阳郡辖安阳县、乌水县(今县西北)。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县地属西魏。</h3><h3>西魏文帝大统元年(535年),略阳郡(治陇城)移治陇城县,陇城县改名略阳县。在安阳郡增置北泰州。恭帝大统四年(557年),县地属北周。</h3><h3>北周废除显新县,恢复成纪县,属略阳郡。</h3><h3>隋初,废郡为州。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除略阳郡。略阳县改名河阳县。开皇六年(586年)恢复显新县(即显亲),河阳县改名陇城县。开皇十八年(598年)安阳郡废,安阳县改名长川县。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废除显新县,与乌水县一同并入长川县,由两郡管辖。成纪县、陇城县属天水郡,长川县属陇西郡。大业九年(613年),金城府校尉薛举,称帝天水,县地被薛举占领。</h3><h3>唐朝(618年907年),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讨平薛举,县地属唐。唐初,改郡为州,武德二年(619年),以陇城县置文州,县境内一州二县。武德八年(625年),改文州为陇城县,属秦州。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在州之上分全国为十道(监察区),县地属陇右道秦州。贞观六年(632年),废长川县,并入陇城县。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 (734年),因地震,秦州移治成纪县的敬亲川(今叶堡川),因陇水南侵,成纪亦迁新城。天宝元年(742年),秦州复移治上邽,改秦州为天水郡,辖成纪、陇城、上邽、伏羌、清水五县。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改天水郡为秦州。代宗宝应元年(762年),陇右被吐蕃占领,县地城廓皆毁。宣宗大中三年(849年),沦陷地收归唐朝。懿宗咸通四年(863年)废除陇城县。昭宗景福二年(893年),秦、陇、风、岐等15州,为风翔节度使李茂贞所据。</h3><h3>五代(907960年),前蜀高祖永平五年(915年),前蜀主王建收复李茂贞占领之地,县地属前蜀。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李存勖灭前蜀,县地属后唐。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年),就归化镇复置陇城县,治所在秦州东的东柯谷(今北道区马跑泉西年)。后唐末帝清泰三年(936年),石敬唐灭后唐建立后晋,县地属后晋。后晋出帝开运三年(946年),契丹灭后晋,第二年,雄武军节度使何建斩契丹使者,以秦、成、阶三州投降后蜀,县地属后蜀。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年),柴荣下诏伐蜀,取秦、成、凤、阶4州,县地属后周。</h3><h3>宋朝(9601279年),初仍袭唐制,分全国为十道。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县地属陇右道秦州雄武军节度。太宗太平兴国后移成纪县治于上邽。后废天水郡,而以成纪名郡。有显亲川之成纪,有秦州附廓之成纪。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改道为路,分领府、州、县、军、监。县地属陕西路秦州雄武军节度。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置陇城寨(治今陇城镇)。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置鸡川寨(今属通渭县)。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从陕西路分置秦风路(治秦州)和永兴路,县地属秦凤路秦州雄武军节度。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县地陷于金。绍兴九年(1139年)被南宋收复。绍兴十二年(1142年)以渭河为界,割秦州一半予金,县地属金。</h3><h3>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年),秦凤路改称熙秦路。金人占领县地后,以秦寨为秦安城。金正隆二年(1157年),以秦安城、腊家城始置秦安县(治今兴国镇)。秦安作为县名由此开始。同时析置鸡川县。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熙秦路改称风翔路,秦州隶属风翔路,改陇城寨为县。秦州统领秦安、陇城、鸡川等八县。秦安县属风翔路秦州管辖。</h3><h3>元朝(1271年1368年),始设行中书省,以省辖路,路辖州(府),州辖县。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将陇城县、鸡川县并入秦安县。至此,秦安始为一县,为秦州管辖。至元十八年(1281年),分置陕西、甘肃两个行中书省,秦安县属陕西行中书省巩昌总帅府秦州管辖</h3><h3>明朝(1368年-1644年)洪武二年(1369年),巩昌府直隶陕西行中书省,秦州属巩昌府(治今陇西县),秦安县属陕西行中书省巩昌府秦州管辖。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统各府州县,废甘肃行中书省。秦安县属陕西布政使司巩昌府秦州管辖。</h3><h3>清朝(1644年1911年)康熙二年(1663年),分陕西为左右布政使司,以右布政使司驻巩昌,泰安县属陕西右布政使司巩昌府秦州管辖。康熙八年(1669年),陕甘分省,秦安县属甘肃巩昌府秦州管辖。雍正七年(1729年),升秦州为秦州直隶州,直隶甘肃省,辖秦安等5县。光绪二年(1876年),秦安县属甘肃省巩秦阶道直隶秦州管辖。</h3><h3>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北京政府推行省、县两级制,暂存道制,以联络督导。改巩秦阶道为陇南道。民国3年,改陇南道为渭川道(治今秦州区),统领秦安等14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废道设行政区,实行省、县两级制,秦安县属甘肃省渭川行政区管辖。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全省划设7个行政区,天水为第四区,秦安县属甘肃省第四区行政督察区管辖,直至秦安解放。</h3><h3>1949年8月3日秦安县解放后,属甘肃省天水分区行政督察区管辖。1951年天水分区行政督察区改称为天水区,辖秦安等12个县(市)。1955年天水区改称为天水专区,辖秦安县等13县(市)。</h3><h3>1969年天水专区改称为天水地区,秦安县属天水地区。1985年7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天水地区,设地级市,实行市管县体制,秦安县属天水市,</h3> <p>一、明代进士 翰林</p> <p>1 侯一元(1480-1529),秦安人。赵时春《侯郎中行状》曰"观其质直忠信,廉俭清节,有羔羊蒹葭之风,得周秦之正气矣。"</p><p>人物生平</p><p>青年时代,他父亲侯宪在国子监读书,侯一元跟随其父亲在京城读书,深受全国当时著名的学者的感染和熏陶,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精于经史,擅长《礼记》。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领乡举进士,授工部都水主事,监闸于济宁(今山东济宁市)。济宁有市宅滩田园囿湖池之利,历任这里的监闸官无不谋利,已形成惯例。侯一元到任后,以身作则,廉洁自爱,一无所取,禁罢了这种恶习,还令其下属不得违犯。济宁又位于水陆要冲,交通枢纽,南来北往的船只都要经过这里,因此经常船只拥挤,交通不便。来往这里经商的一些官宦们,横行霸道,目无法纪,他们往往一次乘楼船数十艘,隐藏巨商大贾于船中,并满载各类货物招摇而过,到达闸口,呼喊闸人。闸人都屏息不敢仰视,稍微缓慢,就遭鞭打和辱骂。针对这种情况,侯一元规定,开闸闭库要按时,过往的船只要按照先后顺序至闸口依次而往。对不按此令执行者,不管什么人,一律以法律为准绳。这样那些平常横懿的官吏们再也不敢莽撞,都照规办事。路过闸口,官吏们退避不敢声言,但是心中无不抱恨侯一元。面对官吏们的威吓,侯一元大义凛然,无所畏惧。这些做法,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称赞。济宁人争相传诵说:"自吾闸有主事,未有若侯公者"。侯一元在济宁3年,离职时百姓给他树立了石碑,歌颂他的政绩和品德。</p><p>后侯一元任礼部主事,进兵部员外郎、郎中,他仍然秉公办事,刚正不阿。所以与同郎郎中议不合,不得已告病回乡。六年后御史推荐,侯一元又被召为吏部验封郎中,任职期间,上奏要革除皇亲世荫侯爵的制度。不到一年时间,卒于官,葬于秦安县城以北的七星岭南。著有《北堂书钞》,共180卷。</p> <p>2胡缵宗(公元1480年一1560年),字孝思,又字世甫。号可泉,又别号鸟鼠山人。明巩昌府秦州秦安(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人。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中进士,任翰林院检讨。公元1510年后,历经嘉定州判官,安庆、苏州知府,山东、河南巡抚,足迹遍及江南、中原。胡缵宗为官爱民礼士,抚绥安辑,廉洁辩治,著称大江南北。公元1534年罢官归里,遂开阁著书,有《鸟鼠山人集》、《安庆府志》、《苏州府志》、《秦州志》等14部著作传世。胡缵宗还是一位书法家,现存江苏镇江有"海不扬波"、曲阜孔庙有"金声玉振",天水伏羲庙有"与天地准"牌匾。 </p> <h3>二、清代进士,翰林</h3> <p>丁锡奎(1843-1912),字聚五,号黼臣,又号虎臣,清甘肃秦安县人,后住县城城关,早年师从牛树梅,中年后师从于任士言(进士,天水人)。光绪十八年三甲171名进士,后任陕西靖边、三边、韩城县知县,能诗善文,亦能书丹,年老辞官。 著作</p><p>主要著作</p><p>著有《雪鸿琐录》一卷、《闻善愿续录》二卷,《民国秦州新志》卷三有传,云"有《靖边县志》四卷、《闻善愿录》二卷、《宜园诗文集》四卷"。</p><p>著作版本及其流传情况</p><p>两书系合刻。前有秦安安维峻序言,从中可知,丁锡奎于光绪十四年游学京师,将其《雪鸿琐录》付梓,安维峻为之作序;后来丁锡奎出任靖边知县,卸任时又有《闻善愿续录》二卷,但未刻印;丁去世五、六年后,丁氏后人校检原稿,再请安维峻作序;则《闻善愿续录》之创作,尚在光绪年间,而刊刻则已是民国初年了;兹依其创作年代,著录于此。丁锡奎师从牛树梅,因牛树梅曾辑其父之语成《闻善录》,故名其书曰《闻善愿续录》。</p><p>两书宗旨,安维峻概括为"表忠魂于既往,发潜德之幽光,于世道人心,必有关系。"可见,在书中,丁锡奎是延续着陇人注重经世的一贯思想。而安维峻所说的"斯编不经斧藻,随得随录,据事直书"的写作特点,也是与这种经世思想相应合的。</p><p><br></p> <p>王济 生卒不详,清秦安县人。光绪15年3甲62名进士。官知县。</p> <p>伏衍羲。 字天一,号砚村。秦安人。光绪15年乡试解元,光绪18年2甲56名进士。官至刑部主事。</p> <p>刘永清。 生卒不详,秦安人,光绪12年3甲129名进士。官知县。</p> <p>李谦生卒不详,秦安人,嘉庆25年3甲26名进士,授四川丰都知县。</p> <p>李蓉镜字鉴堂,秦安槐庙村人。道光9年2甲106名进士,授湖南湘阴知县,升道州知州,以贤直能著称。</p> <p>张肇基 生卒不详 字水庵,秦安人.光绪20年3甲87名进士。官至知县。</p> <p>吴墱秦安人,乾隆16年3甲44名进士,官至河南通许知县</p> <p>杨于果。 (1745-1812),字硕亭,晚自号审嵒先生,秦安县人。幼时聪明伶俐智慧过人,少年时代受家庭教育,胸有大志,尽力学习基础有用之书。 个人履历</p><p>他十四岁作了一首《白鹤词》,凡读过的人都称赞不已。十七岁时,进入学校读书。他刻苦学习诗赋、古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以诗赋古文名噪当时。乾隆四十年(1775),杨于果考取进士,被聘主讲秦州书院。</p><p>人物生平</p><p>杨于果在家乡教书10年后,被选授湖北长阳县知县,历任枝江、汉川、南漳、枣阳、谷城等县知县。后迁荆州府通判。他在湖北做官数十年,经常以节俭自厉,以诚信教导民众,很适宜人民的要求。他廉洁辨治,待人接物多以诚,寓精察于浑厚,不以刑威。在枝江任知县时,杨于果释放了因"教匪"案而被诬的百姓三百余人。在南漳、枣阳任职时,他备置各类军器,前后用金数十万,而他自己分文不动,全部用在置器上。时逢湖北总督吴熊光、大学士松筠先后驻兵南漳,杨于果向吴熊光陈述了治兵的方法及教养民众方便适宜措施的条例,长达几千字。吴熊光听后高兴地说:"吾抚豫时,早知有君,何尚郁郁耶!"并打算要重用杨于果,后因事调离了南漳。松筠以清正廉洁闻名,他和杨于果谈论天下大事,相互之间很谈得来。一日拂晓,杨于果还没有起床,松筠忽然进入他的官舍,环视寝室,无一样昂贵奢侈之物,仅有可以搬动的装衣物书籍的几个小箱子,又未带家眷。杨于果出于意外,急惊起索衣,松筠抚摸着他的背说:"十年数在州县,而贫寒到这种地步!"于是,书"澹然"二字赠送。后来松筠离开南漳到朝廷去时,含蓄地劝杨于果和他一同前往,谋求重用,但杨于果以自己有病而谢辞。松筠以千两白银相赠,杨于果坚决不接受,松筠一定要送给他。不得已,杨于果暂且收下,待松筠走后,他如数具文上交,用来辅助军储。杨于果在湖北做官,很受士民的爱戴和信任,百姓统称他为"杨佛"。他是嘉庆年中一位清正廉洁的官吏。</p><p>社会评价</p><p>杨于果学术渊博,尤其喜欢读经史之类的书,对星历、乐律、术数研究精通。著有《史汉笺论》4卷,《审岩斋诗文集》8卷。</p><p>杨于果66岁时因病辞归故里,第二年病卒。</p><p><br></p> <p>赵文源 </p><p>秦安人,光绪6年3甲162名进士,官至贵州清平知县</p> <p>彭绳祖</p><p>简介</p><p>彭绳祖,秦安县陇城镇凤尾村人。自幼聪颖 好学,攻读达旦。寒来暑往,勤学不辍。成就学业后,遂领乡荐,于清朝咸丰年间登癸丑科进士第,授任河南南召县知县。任职期间,体察民情,廉洁从政。爱民礼士,政声颇著。离任时百姓遮道挽留,攀辕垂涕者以万计,并敬送"万民伞"以表志念。[1]</p><p>人物生平</p><p>他酷嗜书法,切磋书艺。其书笔力丰满,风姿绰约。他的"东壁图书西园翰墨,南花秋水北苑春山"等作品,意蕴深厚,体强肌健,有精研而古拙之特色。其传世黑迹甚少。</p> <p>魏垂象 </p><p>秦安人,光绪29年3甲123名进士,官至福建福清知县。</p> <p>安维峻</p><p>安维峻(公元1854年--公元1925年)字晓峰,号盘阿道人,甘肃秦安县人,清代著名的谏官。光绪年(公元1880年)中为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1893年任福建道监察御史。安维峻性情耿直,不阿权贵,中日甲午之战前夕,支持光绪皇帝为首的主战派,连续上疏六十五道,最著名的是《请诛李鸿章疏》,1894年《请明诏讨诿法》。安维峻之上书声震京都,却因言获罪,被革职发派张家口军台。京城时人以"陇上铁汉"四字相赠,大刀王五及京城应考文人为之送行。1899年后,安维峻主讲陇西南安书院,在家乡办学,辛亥革命中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总纂《甘肃新通志》(100卷),著《谏垣存稿》、《望云山房诗集》等5部。 人物简介</p><p>安维峻二十二岁中举人,光绪六年 ( 一八八○年 ) 二十七岁中庚辰科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编修。他一生气质清廉,品性耿直,不阿权贵,不结朋党,仕途不畅。直到光绪十九年十月,才调任都察院福建道监察御史 ( 六品京官 )。时正值中日甲午战争前夕,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入侵,清王朝内部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光绪皇帝主战,慈禧太后主和,斗争很激烈。当时掌管军政外交大权的直隶总督李鸿章是慈禧太后的主要支持者,主和派的中心人物。安维峻面对国家民族危亡,出于忧国忧民,不顾个人安危,与投降派展开了坚决的斗争。他以都察院福建道御史谏官的合法地位,在十四个月的任职内接连给清政府' 上呈奏疏六十五道,直接呈奏光绪皇帝的有六十三道。他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不顾个人安危,义正辞严地抨击了慈禧太后、李鸿章等主和派卖国投降的罪行。特别是光绪三十年 ( 一八九四年十二月,奏请光绪皇帝《请诛李鸿章疏》,忧国忧民,激昂慷慨、激动人心,声震天下。这份奏章中,列数了李鸿章祸国殃民的罪行,斥责李鸿章平日挟外洋以自重,当倭寇来犯时,『其不欲战,固系隐情』,甚至『接济倭贼煤米军火,日夜望倭贼之来,闻胜则怒』而对我军之粮饷火器,则『故意勒扣之』; 『有言战者,动遭呵斥,闻败则喜,闻胜则怒』正气凛然地提出:杀李鸿章以振奋人心 ! 他泣泪陈词' 义正辞严地指责了慈禧太后听信卖国奸臣李鸿章与太监李莲英干预朝政、专权误国的丑恶行径。他说 : 『皇太后既归政皇上矣,若犹遇事牵制,将何以上对祖宗,下对天下臣民 』又说:『至李莲英是何人斯,敢干政事乎? 如果属实,律以祖宗法制,岂可复容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慈禧牵制光绪皇帝行使国家政权的隐私。他还说布告天下,如是而将士有不奋兴,贼人有不破灭者,即请斩臣,以正妄言之罪』。</p><p>安维峻的这道奏章,震惊了当时的朝野。慈禧阅后,勃然大怒,立下谕将安维峻交刑部严加惩处。光绪皇帝惟恐慈禧太后借此大兴丰狱,大开杀戒,杀害主战派的爱国志士,有意保护安维峻,但又爱莫能助,便在当日果断地以皇帝身份颁发了一道圣旨:『近因时事多艰,凡遇言官论奏,无不虚衷容纳,即或措词失当,亦不加以谴责。其有军国紧要事件,必仰承皇太后部训遵行,此皆朕恪恭求治之诚心,臣民早应共谅。乃本日御史安维峻呈进封奏,托诸传闻,竟有皇太后遇事牵制,何以对祖宗天下之语,肆口妄言,毫无忌惮 ! 若不严行惩办,恐开离间之阶端。安维峻着即革职,发往军台赎罪,以示儆戒,钦此。』光绪皇帝这道圣旨,显然是为营救安维峻的生命。但他又怕慈禧加责袒护之罪,便立即召集大臣共同商议,把处分安维峻的决定奏请皇太后定案。慈禧太后闻奏后大怒说:『即此足了事耶 毋乃己轻 ! 』这时恭亲王奕䜣 ( 道光皇帝第六子,光绪皇帝的伯父 ) 跪奏说:『本朝一一一百年,从未杀谏臣,乞太后原之。』经诸大臣奏劝,太后怒意『始为稍解』。这才决定将安维峻革职发往张家口军台,效力赎罪,始免除了安维峻的杀身之祸。</p><p><br></p> <p>张位。 张位(1724年-1810年),字伯素,号南涧,甘肃秦安县兴国镇人。他少而聪慧,12岁能教书,20岁中举人。 由于家境贫寒,他出外求学,常常是背着干粮与书箱,徒步四方。他用给人写地约、文书等酬金维持生活并奉养亲属。夜晚利用篝火读书,常常是火尽而息。越是艰苦的条件,他越是刻苦自励。他的诗词和文章,博大宏深,清秀隽丽,艺术性很高。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张位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以检讨,充当国史馆纂修,武英殿协修。他任史职后,于朝章、国制、人物、典籍、精思稽核。后因一字迹脱误之事被降职为内阁中书。后张位请求回归故里。</p><p>张位回故里后,被聘主讲兰山书院,陇上学子多跟从他求学。他教人平易简直,不分门第,安身以礼。晚年时在家教授子侄孙辈,余暇好乐唱小曲,并整理创作了好多秦安小曲、曲拍和唱词,流传至今。他热情好客,友人学生无间断于家,尤以求学求书法者甚众,时人称之为"张翰林"。享年86岁。[1]</p><p><br></p> <p>张思城</p><p> 张思城(1778年-1845年),张位之子。清 嘉庆十年(1805年)中进士,改任翰林院庶吉士,散馆,以知县使用。历任直隶沙河、广西永福县知县,有政绩。 人物生平</p><p>相传张思诚老家修盖房子与邻居为一道墙基发生争端,日久不肯罢休,邻家告到县衙。张思诚叔父写信给思诚侄,意欲要思诚通融县衙,以官势压服对方。张思诚回家信随寄一诗以开导家叔,其诗云:"千里捎信为堵墙,让人一步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尚在,唯独不见秦始皇。"家叔读后深为感慨,让墙基于邻居,化干戈 为玉帛,从此邻里和睦相处。张思诚宽宏大度略见一斑。</p><p>代表作</p><p>后张思诚回归故里,曾协纂道光《秦安县志》,并以书法闻名当时。</p> <h3>备注</h3><h3>进士:分别为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中了进士即可为官。</h3> <h3>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始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明、清改从进士中选拔。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首席翰林学士称承旨。北宋时,翰林学士开始设为专职。明代,翰林学士作为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主管文翰,并备皇帝咨询,实权已相当于丞相。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为翰林。</h3> <h3>说明 以上资料来自个人阅读地方志、家谱、明清进士录等相关文献,平时收集整理汇总,传递给了解知识分子精英特长爱好和情趣志向的朋友们,由于诸多条件所限,遗漏之处较多,在所难免。愿各位关注秦安历史人物的同仁们,不吝赐教、以便䃼漏纠偏。</h3> <h3>后附人物来源部分资料</h3> <h3>后附胡缵宗书法。</h3> <h3>后附"陇山铁汉 安维俊"书法</h3> <h3>后附李蓉镜超拔陕甘总督左宗棠事略</h3> <h3>后附,秦安特产</h3><h3>素有"上有王母蟠桃,下有秦安蜜桃"之称。</h3> <h3>秦安蜜桃</h3><h3>秦安蜜桃因原产于甘肃"瓜果之乡"秦安地区而得名。得益于当地特殊的气候水土环境,秦安蜜桃色艳味美,营养价值高,还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功效。有"天有王母蟠桃,地有秦安蜜桃。"之美誉,并荣获"中华名果"称号,还被列入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h3><h3>产地环境</h3><h3>秦安蜜桃之所以色艳味美,是由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的。秦安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北部,属陇中温带半湿润气候,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北方落叶果树最适栽培的黄金纬度区之一。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土层深厚、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农作物生长期较长等特点,都非常适合果树的栽培</h3><h3>秦安蜜桃基地图集</h3><h3>秦安独特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北方落叶果树最适栽培的黄金纬度区之一,也是中国桃的原产地之一。出产于秦安县的秦桃是我国现有三大桃种系中的甘肃桃的种源,也是现代秦安蜜桃的鼻祖。</h3><h3>秦安县属陇中黄土高原西部梁峁沟壑区,山多川少,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县域东西长约65公里,南北宽约50公里,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葫芦河纵贯秦安中部。县境内海拔1120米2020米。属陇中南部温带半温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0.4℃,正常年景年均降水量507.3毫米,为蜜桃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独特的气候土壤资源优势孕育出了独特的秦安蜜桃。</h3> <h3>秦安苹果</h3><h3>黄土高原上的自强苹果-秦安苹果,秦安苹果的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我们坚持以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发展的原则,以发展无公害、绿色生产基地为重点。推出了清水河流域优质红富士,葫芦河流域优质新红星系列苹果。近年来,配合国家先进产业技术和国家优质苹果产业技术,在全县果园中成功推广了一批先进实用的技术成果。果树品种逐步更新,苹果种类达45个,以3-5代元帅系列、长富2号、烟富三号、金冠为主。</h3> <h3>秦安花椒</h3><h3>别名:檓、大椒、秦椒、蜀椒、川椒或山椒。为芸香科、花椒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可孤植又可作防护刺篱。其果皮可作为调味料,并可提取芳香油,又可入药,种子可食用,也可加工制作肥皂。</h3><h3>花椒可除各种肉类的腥气;促进唾液分泌,增加食欲;使血管扩张,从而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一般人群均能食用,孕妇,阴虚火旺者忌食。果实呈圆形,绿豆大小,其外皮是一种常用香料。果实成熟时红色或紫红色果皮叫椒红,种子叫椒目,都是中药材,家庭常用调味品,多见于海拔2500米的坡地,也有栽种。耐旱、喜阳光,各地多栽种。</h3><h3>秦安县属半干旱山区,十年九旱,农业生产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花椒属耐干旱的树种,通过多年来群众自发摸索,走出了一条适合当地花椒栽植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子。秦安县截止2008年底,花椒面积达到了21.65万亩,花椒产量达到840万公斤,花椒总收入1.68亿元,农民人均从花椒种植中得到的收入为293.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795元的16.3%,已成为全县四大支柱产业之一。</h3> <h3>欢迎各位来秦安观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