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乡镇物资交流会

小隐隐于山

<h3><br>七零后、八零后可能对乡镇物资交流会都有深刻的记忆,小时候每个乡镇每年春秋季都有物资交流会,和赶大集差不多,每次三天时间。每次物资交流会,街道都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这个乡镇的物资交流会结束了,下个乡镇的物资交流会又开始了,没有过瘾的人还可以赶下一个乡镇的物资交流会。 <br> <br> <br>  </h3><div><br></div> <h3>从宜君通往田庄镇的山路</h3> <h3>小时候,我们镇的物资交流会总会在大人、小孩子的期待中到来,比过年还热闹。我们田庄镇地处渭北,和洛川秦关乡,宜君五里镇相邻,属于三县交界。因为我们镇相对发达,吸引两个乡的人来赶集。三个乡镇从地图上看似不远,都是二十多里,但山大沟深,黄土高原形成千沟万壑的自然地貌。连接几个乡镇之间,虽有成型的土路,但道路蜿蜒崎岖,拖拉机爬坡性能好,也是勉强通行。相邻乡镇的人都是步行到田庄镇赶大集。牵牛赶猪,挑担背筐的人络绎不绝地出现在通往物资交流会的小路上。虽然是三县,但通婚的很多,一次物资交流会就是一次盛况空前的走亲戚活动。白天逛街,看大戏,晚上住在亲戚家。连看三天大戏,和亲戚唠唠家常,弥补农忙时没有时间走动的亲情。</h3> <h3>  前半年的物资交流会在农历的三月二十二日开始,秋季的物资交流会在农历的九月二十二开始。大戏和电影在物资交流会开始的前一个晚上就开始了。我们家距离镇上有五里路,走路也不远,骑自行车就更快了。自行车只有一辆,许多人还是要步行赶集。我们家是从我曾祖父时候从洛川秦关迁过来的,在我爷,我父亲这代,虽然老姑,姑姑不少,但男丁都是一脉单传。到我们这一辈,我妈生了 五个男孩,算是门庭兴旺了。我的三个老姑,三个姑姑都出嫁到宜君县五里镇的几个村子里,虽然距离都不是很远,但要翻两道沟,淌两条河。隔山不算远,隔河不算近,既隔了山又隔了河,距离就很远了,即使现在交通也不是便利。再加上我父亲在洛川的几个堂兄弟,我们家的亲戚几乎都分布在三县交界地带。平时大家都忙,路途也远,我们镇每年的两次物资交流会就成了亲戚们聚会的绝好机会,是我们家一年中热闹非凡的日子。</h3> <h3>我家的老房子</h3> <h3>  物资交流会前一两天亲戚就陆陆续续到了,除过我大老姑远在白水,来的少以外。其他的两个老姑,姑姑家的孩子们,一般都会在这个时候来的。女人家回娘家走路也不方便,都是老姑父、姑父骑着马,毛驴送来,孩子们都跟着走路来。来到 时候,马背上也托着小米、糜子等杂粮。我们村子土地多,每年麦子种的也多,粮食吃不完,就会给亲戚家送些麦子,而亲戚都是山地多,适合种糜子、荞麦、谷子等五谷杂粮。记得很清楚,艾庄我姑她公公每次来的时候,人还没进院门,声音就来了,老远就对我爷喊:“亲家,我来了。”我爷就会快步相迎,我们端茶倒水,不能怠慢。其他亲戚来的次数多,又是嫡亲,来去不必客套,那时我们家只有两孔窑洞,其中一孔还养着骡子。两孔窑洞都有大炕,要不然连坐的地方都没有。物资交流会前一天亲戚们就来了,骡马都是好几匹,都是轮换着在三米长的石槽里吃草料,吃饱了拉出去栓在前院的树上,再把没吃草料的牲口拉进来吃。人多的时候往往亲戚能有来十五六个,再加上我们家七个人,大哥那时参加工作早,没在家,往往就二十多个人。吃饭好说,农村都是大锅大灶,大锅熬稀饭好喝黏稠,一人一碗都能保证。亲戚来的时候,蒸馍都来的 及,我们家提前就磨好面粉,在院子里的石头磨子上套着毛驴磨面,一天磨三斗,磨两天面,就可以蒸几锅馍,平时我 们吃黑馍多,亲戚来的时候,蒸馍时黑面少,白面多,刚出锅的馍看起来就很好看,很蓬松,有一种麦子的香味。那时虽然物质匮乏,但人们待客热情。春天的交流会,蔬菜少,冬季大缸里腌的咸菜还不少,切碎吃起来脆生生的,再有冬季储藏的大白菜,土豆炒着吃。秋天时令蔬菜就多了,西红柿,辣椒,萝卜,白菜都很丰富。妇女做饭不用太费事。那时我们碗都买的多。有时人多的时候,也借一个饸饹床子,压饸饹吃,人多吃饸饹,又快又省事,吃的热腾腾的,身子很暖和。人多了住宿好像不好解决,孩子们都安排到左邻右舍家里,到处挤一挤。大人就分开,女的在厨屋的大炕上,男性在养牲口的窑洞炕上住,大炕挤着睡能睡很多人,被子不够就是两人合盖。都是乡下人,没有人感觉到拥挤,没有人感觉到不方便。赶大集是一方面,更多的是借机会亲戚们在一起聚一聚,拉拉家常,加深亲戚之间的情感。每天晚上昏暗的煤油灯下,土炉子烧着,上面放一个烧水壶,壶里的水始终开着,冒着白气,大炕上摆着茶壶,大茶壶里放着茉莉花茶叶,沏好一壶茶,几个杯子轮流着喝,几个老姑父,姑父大烟袋抽着,长长的烟锅对着煤油灯,呲地吸上一口,吸完的烟锅在炕沿上敲敲,就又装一锅烟,我们家也准备着有大前门,羊群的香烟,年龄大的喜欢吃旱烟,我老姑家的孩子,我的叔叔们喜欢抽香烟。物资交流会几天,每天看完大戏,回来都在窑洞里的大炕上说很长时间话才睡觉,大家谝一谝今年谁的戏唱的好,那个名角没有来,看的不过瘾,说着,抽着,屋子始终烟雾缭绕。</h3> <h3>  </h3><h3> 大家十点多吃过早饭,就往镇上走,去往镇上的土路上行人络绎不绝。赶牛的、赶羊的,拉架子车的,架子车上铺着被褥,坐着老妪去看大戏的,年轻人骑自行车的,后座上带着年轻俏丽的媳妇,涂脂抹粉是没有的,那时候农村的妇女还没有化妆的习惯,或者自行车大梁上坐着儿子,后座上坐着丫头,一路慢坡,鼓足劲再蹬车脚踏。拉着架子车的,车子上放着自己做的农具,牛辔头。到镇上的路不远,很快就到了。十点多镇上人还不算很多,但镇上仅有的一条长一里地的街道就热热闹闹了。十二点后,大街上熙熙攘攘,水泄不通。常常有人挤得走不过去,就喊“油来了,油来了”人群就闪开一条缝。这个人刚走过去,那个缝隙马上就合拢了。高音大喇叭放着流行歌曲,声音吵闹却很有气氛。临街的店面都在店门口摆几块床板,把店里的油盐酱醋,香烟文具,罐头副食、都摆在外面买,改革开放不久,什么都很流行,街道上靠中学的砖墙下,墙上钉了几排钉子,拉着绳子,挂满了南方批发过来花花绿绿的衣服,许多从南方进来的衣服吸引了女人们前来挑选,比比划划,当街试穿,试了多次,总会挑出点毛病,让卖家让几元钱,心里乐滋滋地带走。或者今天看好了,没有买,明天约相好的,再看一遍,反复看几遍,才掏钱买,买的是称心如意,这个会才过的很开心。有摆气球,用气枪打气球的,看大戏的院子空地上用白石灰画了一圈线,摆着玩具,吸引人套圈的,几天的时间,商人往往是赚的盆满钵满。看着套圈简单,其实套上很难。套圈的人往往又很自信自己的技术。两边看热闹的,趋之若鹜。套圈是不分年龄的游戏,摊前总是看客多、套圈人少。小小的竹篾圈容易蹦出来,要想套住东西得碰运气。套圈人一个个屏气凝神,瞄准,抛出,套住一个,高兴得如同得了奖似的。摊主不时地用一根带铁钩的细木棍,把散落一地的圈钩起来,顺势套在胳膊上,过一会,将套圈放到一边给需要套圈的人卖。有卖锄头,镰刀,䦆头的农具,好像新打出不久的样子,还泛着紫蓝色的光泽。有卖水果糖的,花花绿绿的水果糖在床板上称斤买,琳琅满目。有许多摆摊卖饭的,多数是饸饹,正儿八经的荞面饸饹,一般在稍微偏一点的空地上卖饭,卖软糜子做的油糕,卖甜滋滋的糖油糕的。那时卖吃饭的不多,老百姓手里钱不多,离家也近,都是逛完街回家吃。街上有小孩子摆摊看小人书的,上百本小人书,围了一圈孩子看。看一本五分钱,岳飞传,杨家将,等等,还有卖电子表的,那时的电子表刚流行,很新潮时新,很多年轻人都喜欢买一块戴着。那时街上有录像厅,就是在沿街面用帆布一围,里面放映都是香港的武打片,帆布棚里不时传出打打杀杀的声音,门口买票的常常是光头,长头发,穿板鞋,军绿色的大裆裤的小伙,不停地在门口喊着,“走过路过不能错过,通宵录像,五块五快。”在文化很贫瘠的那些年,香港的武打片大行其道,很吸引人的眼球,许多人在帐篷外徘徊又徘徊,有些人舍不得掏两元钱看一场录像,就去看大戏或者电影了。</h3> <h3><br>  交流会期间,还有在中学空地上的马戏、杂技气功表演,交流会期间,小学,中学都放假三天。演员多来自河南安徽一带,操着外地口音,印象最深的是汽车压人,解放牌汽车从演员身上压过,气功大师身上铺一块木板,汽车慢慢从木板压过,人群都悄然静寂,车辆过后,气功大师,跃起抱拳,安然无恙。当年电影《红牡丹》火的时候,马术表演很流行,妙龄女子在圈内跃马骑乘,一圈过后,手抓马鞍,表演马背倒立,或者表演镫里藏身,观众一片惊呼。</h3> <h3>  物资交流会最吸引十里乡亲的就是唱大戏了,一般是县剧团的演员在唱戏,偶尔也有省上来的名角。许多戏曲名目,《火焰驹》《三滴血》《下河东》,周仁回府》等等,有本戏,有折子戏。看戏是大人的最爱,我们小孩子看不进去,常常是上街逛,天黑不敢独自回家,等大人一起回家。看戏的人很多。里三层外三层,围的密不透风,我只在外围溜达,听着锵锵的锣鼓声没有多少兴趣。看戏的人群外边空地多,有点着马灯卖葵花子的,都是装在小搪瓷缸里,两毛钱一搪瓷缸,那时好吃的东西太少,瓜子让我无限嘴馋。小孩子喜欢看《李慧娘》,这时候,舞台上灯光暗下来,屈死的李慧娘冤魂不散,带着“阴阳扇”重返阳间,历经艰险杀了仇人救下裴生。从嘴里喷出火舌,接二连三地喷火,这时舞台下的喝彩声,叫好声此起彼伏。我还喜欢看《张良卖布》。“你把咱的铲锅刀卖钱干啥呀?我嫌它铲锅滋里哇啦。你把咱家的大黄狗卖钱干啥呀?我嫌它不咬旁人光咬你妈”逛了好多次物资交流会,看大戏,我能记的的台词,感兴趣戏曲选段不多。我喜欢跑来跑去地在后台看演员化妆,换服装,或者在戏楼旁边给演员烧水的土炉子前烤火,看着火苗蹿出炉膛,舔着大锅,蒸汽不停地往出冒,远处戏台上灯火通明,演员服装艳丽,我听着听着,瞌睡总会时时来袭,耐着性子等到大人看完大戏,到这里把我叫上回家。</h3><div><br></div> <h3>几十年过去了, 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文化生活也丰富了很多,购买东西也很方便,现在很多地方都不办物资交流大会了,办的乡镇也远远没有以前那么红火热闹。那段岁月永远停留在记忆里,想起来就觉的温馨留恋,让人回味无穷。现在交通方便了,人们有摩托车,小汽车了,亲戚的来往却更少了。老姑那一辈人去世的早,许多老亲都不走动了,我们这一辈 人都忙工作忙生活,去姑姑家也很少,表兄弟来往也少。母亲去世十多年了,父亲一个人经常在大院子里生活。现在镇上也有物资交流会,父亲就常常是一个人骑着电动车,到街上逛逛。想想时间过的很快,小时候大家热热闹闹过物资交流会好像距现在时间不远,清晰而清楚,那种温馨的场面,热闹的场景永远不会再回来了,停留在记忆的深处,不曾忘记,永远留恋。</h3><h3><br></h3><h3>图片来自网络</h3><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写于2017年12月15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