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寻踪

咏 梅

<h3></h3><h3> 已是夜深,从影院看完《芳华》出来,心里堵堵的、湿湿的,思绪纷飞,对这部期待已久的片子,我不想去评价其中人性善恶和社会冷暖等深层次问题,深深打动内心的却是满眼军绿的青春洋溢和无法排遣的时光飞逝。虽然当时反映的时代离我还有一段距离,但代入感和即时感却无可遏制地攫取了内心,尤其是当《绒花》主题曲响起时,眼泪夺眶而出无法抑制,已好久没有一部片子能这么彻底打动我了。到底是什么让自己的内心这么翻江倒海,很晚都无法入睡呢?我反复问自己,最终明白在影片里面我看到了父母的影子,也看到了自己和哥哥的成长轨迹。我不能不说冯小刚和严歌苓深刻理解了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人的情怀。 </h3><h3> </h3> <h3>  因为出生在部队大院里,从记事起满眼都是绿军装、红领章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很久以后才知道,大院外面还有其他衣服颜色。爸爸年轻时很有才气,穿上军装更加英朗,因为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大学毕业生,所以成为军区首长的秘书。在我记忆中,爸爸时刻在写材料,晚上一觉醒来,经常看到灯光下爸爸伏案写稿的背影。因为工作努力,兢兢业业,爸爸一直是部队的标兵、先进分子,刻着大红表彰印记的脸盆、茶缸、书包、笔记本,分布在家里的各个角落,所以在影片中一看到刘锋的箱子里放着的那些奖励物品,我是那么眼熟、那么动情,那是时代给予他们的充分肯定、最高奖赏,他们引以为豪,无怨无悔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h3> <h3><font color="#010101">  认真工作是他们报答组织和领导信任的最好途径。爸爸妈妈经常为工作,顾不上我们,更没有老人帮衬。那时的孩子都是散养的,只有父母到吃饭时在院子里四处吆喝,一个个才从树上、墙头和角落处灰头土脸跐溜出来,迅速奔回家。为了能和哥哥他们一样能吃到高处的桑椹和枇杷,小小的我也学会了爬树、爬墙头,因为个子太矮他们连拖带拽把我弄上去。妈妈经常找到我们时,我们正坐在墙头上,美美的吃着桑果,紫色的液汁从嘴角挂到衣服前襟上。我还清楚记得妈妈抬脸在阳光中指着哥哥吼到:“你先下来,我不打你”。哥哥窜得比猴子还快下到树下就没影了,只剩下我骑在墙头上下不来,那个哭得叫一个惨。部队放露天电影时,我和哥哥被大家传递着抱着去玩了,不到散场妈妈是找不着我们的,在我记忆中电影结束时总是睡着了被抱回家的,那种糊里糊涂的温暖感觉我总是在某个时刻能被唤起,耳边来自天南海北的年轻的话语声、笑声,我也依稀能记起。电影里年轻的男孩、女孩,那似曾相识的大礼堂、住宿楼、领袖像,包括那街道都让我陷入深深回忆,无以复加、无可替代、无法磨灭的记忆呀!已过了那么多年,走了那么远,还是被电影生生拉了回来…… </font></h3> <h3>  妈妈年轻时两条黑亮的大辫子,已深深刻在了我的记忆中,那是她们那个时代的标志型发型,风风火火的奔忙中,两条辫子有韵律的跳动着,我那时趴在妈妈背上,双手拽着辫子满眼羡慕,妈妈迫不得已剪去辫子时大哭了一场,现在才体会到那是妈妈不舍的青春呀!为了节省每天的时间,妈妈三四天才帮我梳一次小辫,并叮嘱我要好好保护好辫子不能搞散了,每次辫子都扎得我两眼吊起,睡觉也不能散开,发根处痒痒的疼,搞得我到现在还控诉妈妈的“惨无人道”。妈妈总是叹息的说到,那时都是小跑着去工作干活的,哪有时间为你们梳妆打扮呀! </h3> <h3>  稍微大一点,我就知道爱美了,喜欢妈妈的警服、妈妈的花衣服、妈妈的皮鞋,把枕巾绑在胳膊上扮着古人的水袖,用红纸沾湿当胭脂涂两颊、涂口红,不再学男孩野玩。妈妈托人从上海买回裁衣服的书,又狠狠心买了当时的大件——缝纫机,利用晚上的时间自学裁剪,我天天眼巴巴的瞪着转的飞快的机盘不肯去睡,希望第二天就能穿上新衣去上学。妈妈有时整夜都在忙碌,为了让我们过得好一点,在物资缺乏的年代他们已竭尽全力,还得惦记和接济远方的父母亲人。我经常趴在舞台侧边看部队哥哥姐姐排节目,还能搞个胭脂和口红抹抹,只是当时搞不懂他们在演什么。</h3> <h3>  因为叶落归根的想法,爸妈离开部队前那种徘徊、犹豫、失落、痛苦,当时因为我们年纪小无法理解他们为什么那么烦躁易怒,可电影把剧中人物离别时的心理刻画的丝丝入扣,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动情时!</h3> <h3>  深夜未睡,一气呵成,不写不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