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8年1月16日,小池塘满周岁了!</h3><h3>先上一张生日全景照。😊😊😊</h3> <h3>手机里的照片,记下了小池塘一年来的点滴变化和出现的问题。今天稍作整理,与朋友们交流一下生态鱼池的维护经验和自己的感受,也秀秀小池塘的美景与乐趣。😉</h3><h3><br></h3><h3>小池塘是2017年1月8日开始动工的。经历了挖坑、夯实池边泥土、铺垫防水膜、清洗搬运石头、种植水生植物、放养水生动物、铺设压边石板和小路、种植池边花草等等工序,共用了8天时间,于1月16日正式完工。</h3><h3>详情见上一篇之链接:</h3><h3><br></h3> <h3>一年里,首先遇到的是预料之外的“硬件”问题!</h3><h3>在两场大雨之后,夯实的塘基有一小段出现下沉,就像脸盆缺了个口,影响到水容量。此时已不可能重新夯实塘基,只能移开压边的石板,在衬垫下面填充泥饼以加高塘基。所幸问题不大,修复顺利。</h3><h3><br></h3> <h3>其次是水质与生态问题。</h3><h3>露天小池塘没有过滤系统,最重要、最担心的就是池水能否实现自治。如果生态失衡,小池塘就会成为一个污水塘。</h3><h3>三、四月份,气温升高,计划中为池塘遮阴的洋丝瓜藤却还没爬到池塘上方,以至池塘阳光过于充足,丝藻疯长。浅水区特意挑选的各色石头全都长了一层绿毛,轮廓模糊不清;水下的莫斯也被丝藻缠绕绞杀,池水浑浊发绿。</h3><h3>不过,看这张照片 是不是有点亚马逊河漂流的味道?反正我蛮喜欢这种原始和野趣。😄</h3><h3><br></h3> <h3>据说黑壳虾能清除丝藻,便从菜场买了30多只放进池塘。丝藻果然逐渐减少,石头褪去绿毛,慢慢显露出各自的轮廓和颜色。不过我猜这也不全是黑壳虾的功劳,其它水生植物的生长对丝藻也有抑制作用。</h3> <h3>经过了几场小雨,浑黄的塘泥、水面的微尘逐渐沉淀池底、或附着于池壁,上面还长出了薄薄的绿苔,完全覆盖了黑色的池塘衬垫,池塘呈自然的棕绿色。池水终于清澈透亮了,鱼儿像是飘在空气里。😃<br></h3><h3><br></h3> <div><br></div>看明白了不?!😉<div>这可不是P出来的特效,这叫———水清如镜鱼上楼!😃😃😃</div> <h3></h3><h3>历时半年,随着各种水生植物的生长和微生物的繁衍,池塘生态系统达到自然平衡,开始进入良性循环。</h3><h3>看看池水的变化:</h3> <h3>一年间没给池塘彻底换过水,只是偶尔舀几瓢池水浇灌周边花草,再往池塘补充一些新水。新水不作任何处理,引皮管直接放的自来水。水生动植物安好,未见异常。</h3><h3>注水时,将皮管放在鱼洞的石板上,让水慢慢流进池塘,有“清泉石上流”的意境,还可以观赏水面的涟漪、波纹,听叮咚水声,看鱼儿抢水。😊</h3> <h3>说说有趣的植物们。</h3><h3>因为好奇和贪心,总想什么都栽。开春时,水生植物开始生长。起初还嫌它们长得太慢,水面上空荡荡的,景致略显单调、单薄。随着夏季来临,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全都迅速生长,过分密集的时候不得不清除、淘汰一些。</h3><h3>茨菇、菖蒲、鸢尾、菱角、荇菜都用透明的塑料容器单独栽种再沉到池塘里。</h3><h3>之所以要单独栽种,是为了控根,不让它们到处乱窜;一旦发现不适宜池塘种植,便可连根取出。</h3><h3>选择透明容器,不会破坏池塘的自然色调,容器里透出的塘泥和池底的颜色能融为一体。</h3><h3>这是疯长的荇菜,几乎铺满了水面,不得不狠心剪除捞走一部分。</h3> <h3></h3><h3>菱角是计划外的(估计栽过这东西的人不多,顺便介绍一下😉)。</h3>发现在杯子里泡了三个多月的菱角竟然发芽了。以前从没有栽过这东西,很想看看它是怎么长大的。待它长出卷曲的叶芽,才移植到池塘里。 <h3>很快它就在水面上张开了晶莹剔透的棕绿色嫩叶,真是枚可爱小萌物!</h3> <h3>不过,萌萌的童年一结束,它就开始大肆扩张了。不仅分枝多,而且枝条长达两、三米,盘踞整个池塘。每个分枝都在水面上绽开一个硕大的绿色叶盘。如果不加修剪,它们可以铺满整个池塘。</h3> <h3>秋末,叶片变成深红色,像一朵从水底浮起的、有某种魔性的大花。入冬时,红色的叶片逐渐脱落,却没结出一个菱角(本来还幻想着吃一个自己种的新鲜菱角呢😒😏)。</h3><h3>种菱角算是有特色吧,可是它体型太大了,和小池塘不成比例,以后不敢再种了!</h3> <h3>朋友给的“水上焰火”倒很不错,形似微型菱角,叶盘紧密精致,会随阳光的强弱改变颜色,很适合小池塘栽培。只是它不耐寒,入冬就全都枯缩不见了,水下的枝条也迅速腐化,成为苹果螺的美食。它的根还在池底,明年应该会再发。</h3> <h3>漂亮吧?!……请忽略那条抢镜的泥鳅。😉</h3> <h3>和鱼搭配倒还不错。😊</h3> <h3>鸢尾种在池塘背阴处,阳光较弱,只把它当个背景,本不指望它开花。某天清晨它却给了我一个惊喜。</h3> <h3>可惜时逢雨季,花朵又孱弱如黛玉,只两天就凋谢了。😔</h3> <h3>还有一些细细小小的惊喜,来自黑藻细细小小的花朵。初秋时突然发现水面上探出一个个绿豆大的小花苞,黑藻居然要开花了!太阳升起时花朵绽开,小巧、精致、娇嫩,太阳落山时它们化成一片透明的薄膜,静悄悄融化在水里。</h3> <h3>狐尾藻大概算是植物里的“两栖类”吧。冬季藏在水下,叶片纤细柔弱,俯视像朵精美的小花。</h3> <h3>天气转暖就伸出水面,枝条壮实,叶色粉绿,叶腋处开出绒绒的奶白色小花,得用放大镜才能看清它的花朵。</h3> <h3>它疯长起来也很厉害,不仅覆盖水面,还能爬出池塘,蔓延到池边的花草中。</h3> <h3>期待了一个夏天,水葫芦却没开花,也许是池塘水肥不够?不过它胖嘟嘟的肚子还是很可爱。😄</h3><h3>池塘里的水草大多是野外采集的大普货,但如果用心体察就会感受到它们的奇妙和美感。而且它们是净化水质的主力。</h3><h3><br></h3> <h3>莫斯摆脱丝藻的纠缠之后,在水下缓慢生长,它们沿着石缝攀援,逐渐覆盖了石缝间露出的黑色池塘衬垫。</h3> <h3>还有一些莫斯从水下顺着石头攀爬,这细节正是我想要的野生态、自然态。😊</h3> <h3>盛夏,吸水石上的铁线蕨格外繁盛,虽是青冷色调,却给人热情洋溢的感觉。</h3> <h3>红色的酢酱草是池塘边最耀眼的点缀。偶有叶片飘进池里,像花瓣,落红点点浮绿水,美美的。😊</h3> <h3>池塘边土层最薄的石板缝里种了野外挖回来的头花蓼,它生命力强,耐贫瘠、耐干旱,还耐踩踏。几乎四季都顶着粉色的小花球,朴实又可爱。😄</h3> <h3>朋友给的毛毛草,柔软纤细,在阳光下金灿灿、毛绒绒,野性而不失精致,很适合种植在池塘边。😊</h3><h3><br></h3> <h3>鸡脚蕨姿态好、颜色好、形状好,与青灰色的石头搭配,朴素又清新。虽是配角,却是鱼池边最重要、不可少的配角。</h3> <h3>春季,矾根花枝亭亭,挂满小铃铛一样的花朵。青绿色调的池塘,因了这些暖色的小花就不至太素,还有点浪漫和诗意呢。</h3> <h3>池塘边的景色、花草随季节而变换。秋天看的是菊花了。</h3><h3>虽然昆明四季如春很舒服,但我还是希望能有四季景色的变化,似乎这样才算过了完整的一年。😊</h3> <h3>再说说动物们。</h3><h3>鱼池里现有住户N,包括锦鲫、鳑鲏、国斗、食蚊鱼、马鱼、黑壳虾、泥鳅、苹果螺、田螺、河蚌、水蜗牛。不过醒目的永远是锦鲫。</h3><h3>四月里,各种鱼虾、螺蛳都活跃健康,并进入繁殖季节。偶尔舀池水浇花,发现水里竟有很多2毫米的透明小虾仔和不到1厘米的小鱼苗,才知道它们开始繁殖下一代了。虽有足够的水草和石缝藏身,大部分鱼卵或小鱼虾还是会被大鱼虾吃掉,算自然淘汰吧。池中鱼虾的数量、质量始终维持平衡、稳定。</h3><h3><br></h3><h3>“水不在深,有鱼王则灵”。大白鱼就是这池里的王。它有九岁了,曾在朋友的玻璃小鱼缸里生活多年,自从搬进鱼池,一年间竟又长了4厘米。它不仅能与人互动,还能与猫互动。</h3> <h3>鱼王和王后的浪漫时光</h3> <h3>池里有三条泥鳅,来时4、5厘米大,一年间已经长到18厘米,粗壮活跃。</h3><h3>一直觉得泥鳅就是道菜,放进池塘也只把它们当池底清洁工。后来发现泥鳅很聪明,几乎可以当宠物养。它们像鱼一样懂得向人乞食,见到人就会游到浅水区的石头上,用贼贼的小眼睛盯着人看。有时还可以伸手摸摸它们。</h3> <h3>买回三只小乌龟,想看它们懒懒的趴在池边晒太阳。可三天之后,它们全都不见踪影。不知是逃跑了,还是被猫抓走了。自从放入三只小龟,虽然再没见过它们,却发现黑壳虾在不断减少,难道乌龟还在?并躲着偷吃虾仔?!</h3> <h3>就凭这身迷彩服,真要躲在哪也难发现呢。</h3> <h3>池塘边的游客们:</h3><h3>家里的猫咪是池塘的主要游客。它们到池塘边喝水、看鱼,却不抓鱼——其实是“猫抓不到鱼,就说鱼太腥”罢了😄。时间长了,鱼见了猫也不再躲避,反而好奇地游拢了围观。</h3><h3>黑毛尽量专心喝水,装作对周边的鱼儿毫不动心。😉</h3> <h3>咕咚来喝水,鱼王会带头过来打个招呼。后来才发现,猫咪喝水时牙缝里的碎猫粮会掉进水里,鱼是为这而来!😄</h3> <h3>金毛和毛金像一对门神,常守在通往池塘的路口。<br></h3> <h3>所有猫当中,毛金最喜欢池塘。它每天到池塘边的程序是:喝水—看鱼—晒太阳—再喝水—再看鱼—再晒太阳。有时也会边晒太阳边练练瑜伽。😄</h3> <h3>毛金喜欢用手沾着水喝,还可以顺便摸摸游过来的鱼。😄</h3> <h3>猫看鱼时极专注、极安静,比人钓鱼更有耐心。尤其是憨厚老实的毛金,我的踏脚石成了它的观鱼台,一坐就半天。</h3> <h3>虽说是看鱼,有时也会忍不住突然出手,搞个恶作剧吓鱼一跳。😄不过它从没有真正伤过鱼。这是它和鱼约定的游戏规则吧。😏</h3> <h3>邻居家的小兔算是稀客,偶尔也来池塘边逛逛。</h3> <h3>顺便啃些平时难得见到的水生植物。</h3> <h3>小区里有只小松鼠,见它常在围栏上跑来跑去,就专门为它挂了一个小簸箕,里面放些坚果。如果簸箕里是细碎的松子、瓜子,它就坐在门头上剥着吃;要是放了核桃,则飞快地叼走,爬到树梢上才慢慢剥食。</h3> <h3>看见它到池塘里喝水,才知道原来松鼠也是要喝水的!</h3><h3>它常在树林间挑衅、戏弄猫咪,欺负猫咪爬树不及它敏捷。下到池塘边喝水时却格外谨慎,每喝一口水就迅速窜回树上,四下看看又再次下来。就这样来来回回一次一口,不像来喝水倒像来偷水。😃</h3> <h3>趁猫咪不在,会有小鸟飞落池边,它们也是来喝水的,而且是轮流喝水。总有一两只会留在树上放哨,一旦有猫、有人靠近,树上的鸟就高声报警。它们太警惕了,我无法靠近,手机根本拍不清晰。可惜!</h3> <h3>动物们是一道活的风景,它们给静态的小池塘添加了动感和生趣,也带给我更多体验和快乐。<br></h3> <h3>小饰物和小趣物:</h3><h3>池塘边只有石头石板,过于单调、生硬。捡回一截长满青苔的枯树杆,放在池边挺自然。雨季时青苔会复活,绒绒的一层绿,水灵灵、湿漉漉,期待着冒出几朵木耳或菌子。</h3> <h3>朋友给了一小撮空气凤梨“老人须”,正适合挂在枯树上,不知不觉中已经长得垂到水面。</h3><h3>有了这些细节,小小的池塘更耐玩、更耐看些。</h3> <h3>晚上池塘边是一片漆黑。为此买了两个太阳能小灯,池塘边放一盏,池水里插一盏。</h3> <h3>其亮度虽不足以照明,夜晚的池塘总算有个亮点。</h3> <h3>一时兴起,用泡沫板刻成一条小船,在船底戳几个小孔,就可以在船上种活小植物。</h3> <h3>池塘的水太静了,想要点波纹、动感。</h3><h3>淘来一个太阳能小喷泉,流量功率都极小,且要露在水面上才能喷撒水花。改装了一下小船,在船尾切开一个口卡住喷头。小船恰好能承载小喷泉的重量,使喷头浮在水面上。有阳光的时候就能听到哗哗水声,水面也波光粼粼。</h3><h3>不过小船和喷泉终究不够自然,像是孩子放在水里的玩具,玩了几天还是撤了。</h3><h3><br></h3><h3><br></h3> <h3>需要再改进的地方:</h3><h3>池塘不适合用洋丝瓜遮阴,一是叶片过大,和池塘比例不搭;二是入秋后的枯叶极丑。打算把围栏上的欧月引到池塘上方,代替洋丝瓜。</h3><h3><br></h3><h3>买了几个椰壳挂盆,算是送给鱼池的生日礼物。😊挂盆里种上蕨类植物,等蕨类植物繁盛起来、垂挂下来,就能遮住挂盆、遮住围栏。想象中池塘背景将是层层叠叠浓浓淡淡的绿!😄</h3> <h3>终于用一年的时间完善了一个梦———就想要一个纯自然的、原生态的小池塘———不要水泥假山喷泉,不用瓷砖贴壁,不摆放陶瓷小亭子和钓鱼翁,不安装过滤器发热棒……</h3><h3>其实我不过是在临摹上帝的作品,想把大自然搬回家。即使只是微缩版,却也生机盎然、其乐无穷。只要在池塘边一坐,眼前就有诗和远方。😊</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