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城寻秦记

薛九英

<h3>2017年12月4日下午,我与专家朋友从岐山县周塬出发,策马来到宝鸡市凤翔县的古雍城,雍城是中国东周时代的秦国国都,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至秦献公二年(前383年)定都此地,建都长达294年,有19位秦国国君在这里执政,为秦国定都时间最久的都城。</h3> <h3>雍城是以河流为城的"城堑河濒",是"水上秦都",秦以水御敌200年后首筑城墙。其位置在今陕西宝鸡凤翔境内,现有秦雍城遗址。<br /></h3> <h3>周厉王、周宣王、周幽王时(前781年以前),西戎势力发展,深入关中,威胁周室,屡起战争。"周避犬戎难,东迁都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而有其地,与誓,封爵之。"从此,秦始有封地,为诸侯国。</h3> <h3>秦襄公八年(前770)起,秦与戎、狄战斗不息。初,秦败。襄公十二年(前766)再起兵伐戎、狄,获得"岐地"。襄公殁后,秦人退回"西陲"故居。</h3> <h3>秦文公三年(前763),率乘七百"东猎",以年时借猎迁徙,中途与戎、狄浴血奋战,四年(前762),秦获"汧渭之会",(今眉县东北15华里处),从此定居周人故地关中。</h3> <h3>秦占领"汧渭之会"后,在此筑城。文公十六年(前750),率兵击戎,戎败走,秦国控制了西岐地域。五十年(前715),文公卒,宁公(宪公)继位,秦由"汧渭之会"迁都平阳(今宝鸡县阳平镇),灭毫,占其都邑荡社(今西安市西北,三原、兴平之界)控制了关中西域,营建"平阳宫"(今宝鸡县阳平镇西太公庙)。</h3> <h3>秦德公元年(前677),始徙都于雍(今凤翔)。此后,凤翔为秦都。穆公三十七年(前623)称霸,自此,到孝公图强,为始皇统一中国大业奠定了基础。</h3> <h3>雍城遗址位于关中西部渭河北岸的黄土台原,即今凤翔县城南郊。</h3> <h3>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居息繁衍。西周时为周原的一部分,属西周王畿属地之一。西周末,秦襄公因护送平王东迁有功,始封诸侯,并赐西岐之地,雍地属之。秦德公元年(前677)初居雍城大郑宫。到秦献公二年(前383)的290余年间,雍城一直是秦国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的中心。经过19位国君的苦心经营,秦人在此完成了氏族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的过渡,又开始了向封建社会迈进,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作为国都,雍城筑起了规模巨大的城垣,修建了壮丽宏伟的宫殿,成为当时全国发达的都市之一。秦献公东迁后,雍城虽然失去了政治中心的地位,但作为故都,秦人列祖列宗的陵寝及宗庙仍在此地,许多重要祀典还在雍举行。秦人因此仍不断对这里的宫殿建筑加以修葺。</h3> <h3>汉代在此设雍县,雍城秦时宫殿仍继续沿用。</h3> <h3>汉以后,雍城逐渐衰落,至唐改名凤翔县,沿用至今。</h3> <h3>秦公陵区位于雍城南郊的三畤原上。这里人称北原,最初是贵族盘马弯弓、纵情游猎的场所。尔后,因其南临渭水,北眺雍山,西依灵山,东接扶岐,加之土厚水深,地势平缓,故成为秦国国君百年之后的安居之地。现已探明秦公陵区东西长约7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总面积约21平方公里。陵区的南、北、西侧均发现有宽2~7米,深2~6米的隍壕作为其保护屏障。</h3> <h3>每座陵园的周围及部分"中"字形墓的周围,都设有中隍或内隍,将陵园或"中"字形墓环围其中。围环中墓及陪冢有两道壕沟,里面的壕沟称作内隍,外面的壕沟称之为中隍。每座陵园的范围是以隍壕的范围来确定。整个陵区的外围以外隍环绕。</h3> <h3>已发现的13座陵园可以分为春秋中晚期、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遵循"公墓制度",第二阶段陵园都是以一位国君为中心的独立陵园。</h3><h3>秦公一号大墓,经过10年发掘,于1986年9月完成清理工作。墓平面为"中"字型,座西向东。墓室为长方形,东西长59.4米,南北宽38.45~38.8米,深24米。东墓道呈平缓的斜坡状,长156.1米,西端宽19.1米,东端宽8.7米。西墓道亦呈斜坡状,但较为陡峭,长84.5米,东端宽14.3米,西端宽6.4米。大墓全长300米,总面积5334平方米,是目前全国已发掘的先秦墓葬中最大的一座。</h3> <h3>大墓墓室由上到下有三层台阶。第三阶台阶中部即为椁室,深4.2米。椁室分主副两部分。主椁室位于墓室中部,副椁室位于主椁室西南。主副椁室平面呈曲尺形,内各有柏木椁具一套。主椁形同一座长方体的木屋,长14.4米,宽5.6米,高5.6米,用截面边长21厘米的枋木垒砌而成,枋木衔接处有榫卯结构,四壁及椁底均为双层,盖3层枋木垒砌。</h3> <h3>中部有一道用单层枋木垒砌的南北向隔墙,所有南北向的枋木两端均有榫头伸出,凑成长方形的框式规范。副椁室亦用与主椁室同规格的枋木单层垒砌,与主椁室之间有小门相遇。椁室周围用木炭填充,顶部木炭层以上为夯土。</h3> <h3>在大墓的填土中,先后发现人骨20具,动物骨骼两具。在墓室的三层台及西墓道与墓室相接处清理出殉葬166人。根据殉葬的位置和葬具的不同,可分为二大类。一类为箱殉,共72具,紧布在曲尺形椁室的周围。另一类为匣葬,共94具,分布在箱殉以外靠墓室的四壁处。殉葬者均踡屈特甚。</h3> <h3>秦公一号大墓虽经汉、唐、宋各代200余次盗扰,墓内还出土有各类文物3500余件。铜器有镜、削等,铁器有铲、鐇、环、削等,金器有鸟、兽、泡、带钩等,陶器有鼎、豆、鬲、簋、盘、匜、器盖等,石器有磬、石鞋底、圭、壁等,玉器有戈、璜、壁、圭、璋、佩、觽、琀等,漆器有猪、盒等。</h3> <h3>秦公一号大墓的墓主及年代,基本确定为春秋中晚期之交,即继共公、桓公之后的秦景公。椁室中,南北两壁伸出的柏木榫头,组成长方形框式规范的主椁,初步认为是我国时代最早的一套"黄肠题凑"葬具。秦公一号大墓的发掘,对秦国早期历史和先秦丧葬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h3> <h3>雍城城址,距今约2600~2200(前677~前383)之间,位置在今县城以南,西古城村以东,南古城村以北,塔寺河以西的广阔平原上,东西3300米,南北3200米,总面积1056万平方米。相当于今西安市城内总面积。</h3> <h3>秦国小型墓葬 雍城小型墓葬区位于雍城南郊,秦公陵区以北。墓葬区以八旗屯为中心,东至高庄,南至黄家庄,西至南指挥西村,北至雍水北岸的邓家崖。1976年以来,在这一区域先后发掘小型墓葬8批,清理墓葬174座,车马坑7座。典型的有八旗屯秦国墓地、高庄墓地、西村秦人墓地。</h3> <h3>车马坑在八旗屯墓地发现10座,西村墓地发现两座,一般都在主墓的左侧或脚下,距离主墓9~25米,竖穴土坑,东西向,车辕向东。车马坑的发现,填补了秦国车马坑发展系列的缺环,是研究秦国车制发展变化的重要资料。</h3> <h3>现据考证,供市区用水的白鸡河穿城而过,雍水绕城东南,凤凰泉临城北,西有人工城壕,城市内宫殿林立,楼阁鳞次栉比,宏伟壮观。史载戎族使者由余面对秦都建筑及仓廪积蓄惊叹:"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h3> <h3>参观秦公一号大墓与相关博物馆,为了详尽了解和加深印象,我们还专门请了导游小姐讲解。印象里在我朋友中,关中西府的一般都是温文尔雅、彬彬有礼,这位导游小姐也是,讲解周全耐心,普通话标准,穿着入时,虽然天色看看已不早,也不忍催促,焦急时不争气的手机也恰好没电自动关机了,于是只能干听,还拍不成照。</h3><h3>看完博物馆,太阳渐渐落山,我们马不停蹄来到离秦公大墓西北方向大约十五公里处的血池皇家祭天坛,已近黄昏。</h3> <h3>自古以来,古人认为祭祀是除军事之外的一件大事,即"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从公元前 220年秦始皇到汉成帝最后一次前往雍地开展祭祀活动,古雍地见证了秦汉长达 700多年显赫的祭祀活动,成为秦汉帝王祈愿神灵保佑的福泽之地。春秋战国时期,秦先后在此建立了雍四畤祭祀系统,使雍地不但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而且成为国家最高等级的祭祀中心。公元前 165年 4月,汉文帝到雍地祭祀五帝,史书称作"郊雍",是汉代皇帝第一次在雍地祭祀五帝。</h3> <h3>由于雍州地势高,被古人认为是神明聚居处,在雍地进行祭祀,离神灵最近。雍畤文化遗存作为秦汉时期的国家最高等级祭祀典礼的产物,是中华礼制文化的组成部分。古代雍地在我国历史上就有悠久的祭祀传统,而秦汉时期在这里创制的"畤祭"则对中国古代祭祀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据《史记·封禅书》记载,雍地的祭祀传统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一直到西周晚期在此还有郊祭活动举行。</h3> <h3>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在其都城雍城郊外先后建立了包括鄜畤、密畤、吴阳上畤、吴阳下畤的雍四畤祭祀系统,使雍地不但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而且成为国家最高等级的祭祀圣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其祖先以畤祭天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了原先东方六国的礼仪,形成了在雍城举行加冕典礼和郊祀的祭祀新风尚,而秦始皇本人的加冕礼也是专程从咸阳回到雍城完成的。西汉早期,为了修养生息,仍继续沿用早先秦人设在雍地的旧制和畤祭的基础设施,并且在原先秦雍四畤的基础上增设了西汉时期的北畤,即形成完整的雍五畤祭祀五帝系统,以郊祀雍畤作为王朝最高祭礼,而西汉皇帝在雍地祭天礼仪也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时期。汉高祖在秦国国君修建的祭祀天地的场所,即鄜畤、密峙、吴阳上畤、吴阳下畤,增修北畴。据《汉书》载,从汉文帝十五年(前165)到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西汉诸帝来雍祭祀五畤者共18次,其中汉武帝就达8次之多。专家们据此次考古发掘出土的器物初步研究判断,血池遗址可能为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在雍城郊外原隶属秦畤基础上设立的国家最高等级,专门用于祭祀天地及黑帝的固定场所北畤。该遗址是继礼县鸾亭山 "西畤"相关遗迹后,首次在雍城发现与古文献记载吻合、时代最早、规模最大、性质明确、持续时间最长,且功能结构趋于完整的国家大型"祭天台"。</h3> <h3>位于陕西省凤翔县城西北的柳林镇血池村东的山梁与山前台地上,东南距秦雍城大遗址15公里,处在秦汉时期重要的水陆交通要道上。目前共确认相关遗迹包括各类建筑、场地、道路、祭祀坑等3200余处。血池村秦汉遗址的发现无疑为雍畤文化遗存的研究开启了新的篇章。血池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据村里的老人们说,村名与古代的祭祀有关。而据文献记载,祭天时会用动物的血和生肉来做它的祭献物品。而在祭祀坑内出土器物以模型铜车马小件、兵器等为主,另有少量玉人、玉璜、玉琮等玉器。</h3> <h3>参考资料</h3><h3>[1] 陕西凤翔县志编纂委员会 .凤翔县志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1年12月 :第二十三卷 文物 古迹 第一章 古遗址 第三节 先秦故都雍城遗址 。</h3><h3>[2] 宝鸡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宝鸡市志.三秦出版社, ,1998:第三十二编 文物胜迹 第一章 古遗址 第一节 遗址发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