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张伯驹的梅花喜欢很久了。一直没遇到各方面(品相、品质)都比较满意的。</h3><div>我选东西比较挑剔,追求完美。除非没有选择,否则,一般不会降低标准。</div><div><br></div><div>可能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吧。</div><div>眼看着17年就要见底翻片的时候,一个天很蓝,阳光温暖的周末午后,终于有福遇到了一件。</div><div><br></div> <h3>这幅画是张伯老82岁时画给“晓鹰先生”的。裱工和品相都甚合吾心堪称一流。整绫挖裱,牛角轴头,纸白版新。</h3> <h3>网上见署名张本写于2017年2月的一篇回忆张伯驹先生的文章,文中记述了1980年12月,他随其父张枭(张大千之子,作曲家)去后海南沿拜望张伯驹夫妇时的情景:</h3><div>“到了后海,父亲指着不远处面朝湖水的一扇旧门说: “那儿就是他们的家……院落的大门是半掩着的,我们轻轻地推门进去,里面安静的好像没人住似的。正当我们要抬手叩响老先生的房门时,门开了,刚才父亲讲述的那位传奇老人穿着件灰色的老棉袄,手扶着门帘就站在我们面前,侧立身边的就是张夫人潘素。这个画面清晰地定格在我的脑海中,至今历历在目……”</div><div><br></div><div>文中还谈到张伯驹逝世前夕时的一些情景:</div><div> “1982年2月初,张伯驹先生因病住进医院,得悉这个消息后我奉命前去探望,陪我同去的是著名书画家古干先生。进了家门,浓浓的书卷气依旧,只是屋内已略微凌乱,最让我觉得难受的是潘素奶奶疲惫而无奈的神情。她简短地向我们讲述了张老先生的病情后…… 围上围巾,就和我们一起出门了。”</div><div> </div><div>“医院里挤满了乌压压的人群,潘素奶奶带着我们走进一间光线昏暗的病房……张老先生脸色苍白,身上插着许多根管子,他用虚弱且略带不安的神情看着我们。潘素奶奶把身子凑上前去,轻声在他的耳旁说了些什么。突然,老人的眼睛里有了神采。潘奶奶急忙叫我们准备相机的同时,把他从病床上慢慢地扶了起来,用他那件穿了多年的灰棉袄裹在他身上,还尽量用衣服遮挡住那些输液管和针头。我清楚地记得,当时老爷子是挣扎着坐起来的。不曾想,这竟然是这位令世人尊敬的老人生命中的最后一张照片……”</div> <h3>另据张伯驹的女儿张传彩撰文回忆,1982年2月15日是张伯驹的生日,这一天,己经住院治疗的张伯驹忽然神清气爽,想要吃东西。恰逢张大千的孙子张晓鹰在出国前前来探望,“病榻上的父亲零星地知道了张大千的一些情况之后,泣不成声,挣扎坐起来,与张晓鹰合影,留下最后一幅照片……”</h3> <h3>这样看来,这张《梅花图》的上款人“晓鹰”就是张传彩文中所说的张大千的孙子张晓鹰无疑。也即是笔者在网上看到的那篇文忆文章的作者张本。张晓鹰后来因何改名张本不得而知。此人现定居美国加州,室名逢雁楼。</h3><div><br></div><div>应该是1980年12月张本与其父张枭初次拜访张伯驹先生时,张伯驹为他们画了这张画。这与张伯驹在画上题款“时年八十又二”是吻合的。</div><div><br></div><div>这幅画是原装旧裱,裹首贴有空白签条,签条下方钤有一方朱文小印:“文炎珍藏”。“文炎”未确何人。陕西有一位出版社的社长叫文炎,不知是不是他。</div> <h3>从裱工可以看出,当时的藏家是非常珍爱这件藏品的。</h3><div>画面布置得也确实精致美妙:窄长的尺幅中,几枝敷色淡雅的梅枝逸笔斜出,简单,干净,恬淡,虽是着色,却毫无燥烈之感,温润冲和中自有几分禅意。构图也恰到好处,从容不迫,舒缓有致。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匠心默运,有意经营。一眼望去,似乎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勾魂摄魄,让人一见钟情。</div><div><br></div> <h3>常听前辈赏鉴家有“望气”一说,一直找不到感觉,今见先生此画,脱去俗尘,云水禅心,满纸逸气,一看就是有着极高修养的文人所为!似乎顿有所悟。</h3><div>字如其人,画为心声。识画先要知人。</div><div>明白了这个道理,鉴赏就有趣多了。</div><div><br></div> <h3>张伯驹的传奇不可复制,高度也难以再现。</h3><div>他的儒雅、高贵,又不失人间烟火的温情,是那个时代的背影,远远地留在了人们记忆的深处。几十年过去,这道风景,更像一个传说,一曲天籁,被越来越多的人怜听,景仰,膜拜,甚至成为一种范式,一种理念,一抹亮色,走进当下人们的生活。</div><div>所以,能有一件他的宝墨,悬诸壁间,晨夕晤对,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div> <h3>常听人说,只有深情真爱的人才会让人长想。</h3><div>张伯驹做到了。</div><div>饱经风霜之后,笔底的红梅仍然这般娇嫩明媚,可见他的心底有多纯净善良!</div><div>这份旷达,依托清妍的笔墨,优雅美丽地画出,骄傲地绽放在世俗的面前,让人心头一动……</div><div>正应了当下流行的那句鸡汤:愿你半世沧桑,归来仍是少年。</div><div><br></div><div>这种境界,也许只有张伯驹这样被文化化透了的人才有!</div> <h3>我特别感动画上题得两句诗:“笔底生枝庆瑞年,人与梅花共岁寒。”老人坚忍的风骨和对美好的期待,都深藏在这看似平淡的诗句中了。</h3><div>世界无末日,未来有美好!这样的信念,才会造就这样的人,画出这样的画……</div><div>俗如我辈,面对这心香一瓣,或许只有洒酒焚香,双手合什,才能稍稍弥补那个时代的伤痕和遗憾吧……</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