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年三十的清晨,第一缕清冷的阳光还在地平线上挣扎徘徊,外面就已传来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人们都以最传统的方式庆祝着一年之中最值得庆祝的日子——春节。然而,住在这高楼林立、斑离喧扰的城市里,烟花很美,鞭炮很响,年货种类也很繁多,却没有了记忆中那浓厚而热闹的过年的味道。忽然间很是想念从前,想念曾经的老屋。</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小的时候在农村老家,每到冬天,我就整日掰着指头盼望着过年。一近腊月,当缕缕炊烟从白雪覆盖着的屋顶上空冉冉升起时,浓浓的年味就开始席卷整个村落。</span></h1> <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大、小雪间的时令,正值天寒地冻,多晴少风的时节。每年的这个时候,杀猪便成为了每户人家的重头戏。付出了一年的辛劳在这一天终于有了结果,人们的心中都充满了久违的喜悦与期待。</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每逢杀猪,邻里几家的男人们都会赶来帮忙:按压捆绑,抽刀取血,烧水褪猪、开膛倒肚。女人们则统筹分工,做一大锅令人馋涎欲滴的杀猪菜。十几个人来来回回忙进忙出,屋子里升腾起的浓白色水气夹杂着杀猪菜的香味随着一开一合的门飘散开来,使得整个院落肉香四溢,热气腾腾。杀猪菜是农村为数不多的美食之一,除了用来招待前来帮忙的人,通常还要给邻居家的老人孩子们送去几海碗,以分享自家一年的成果。在那段时间里,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自然也离不开猪。谁家的猪最大最肥,经过一翻攀比,获胜的人家喜不自胜,一张黝黑而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与满足。</span></h1> <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日子于不疾不徐间一天天走过,流连于齿颊间杀猪菜的浓香还没有完全消散,紧接着,人们就迎来了腊月里的第一个节日——腊八节。农村的腊八节前夕,几乎每户人家都会在自家门前立一个大大的冰人儿,以示去疾迎春,来年有好兆头之意。父亲是个不善言谈之人,但在传统节日的准备工作上却很讲究,对于一年一度的腊八冰的选取尤为重视。父亲采回的冰人儿伟岸厚实光滑透亮,总是令邻居家的孩子们赞叹不已,羡慕不已。</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腊月初八这一天的清晨,天气清冷寒意逼人,天幕上的星子欢快地眨着她那灵动清亮的眼睛,一弯新月带着浅浅的笑意,温柔地俯视着睡意朦胧的村庄。此时的母亲已忙碌完毕,将一碗碗甜软香糯的腊八粥呈现于我们眼前,与此同时,一碗红红的米汤浇注到冰人身上,为“她”那晶莹剔透的身躯披上了美丽的绛红色纱衣,给节日增添几许温暖的色彩。这一天的我们,生怕受到红眼病的青睐,早早便起床享用美食。此刻,举村上下都弥漫着缕缕腊八粥的甜美清香,不知不觉间,年的味道也渐渐浓了起来。</span></h1> <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压粉条,炸油糕,搓麻花,打蒸锅,这些传统美食的制作往往从腊月十几的时候开始。每年的这个时候,邻里几家的女人们相互轮流着去各家做美食。制作传统美食是一项技术活,从制作工序、制作手法到佐料的配制都十分讲究,最后进锅时对火候的把握也至关重要。所以,手艺好的一般都做总指挥,可以对其他人“发号施令”,手艺一般的往往打下手,听从安排,大家各展所长,一切都配合得井然有序。农村的妇女,由于常年在地里劳作,个个都生的膀大腰圆,性格豪爽。她们没有大城市里女人惯有的那种矜持与矫情,总是一副大大咧咧心直口快的样子,一边干活儿一边总喜欢说一些农村荤段子起哄,此起彼伏的笑声和着锅碗瓢盆的叮当声奏响出一曲曲温暖和谐的乡村乐章,眼角的皱纹绽开出一朵朵黑白相间的美丽的花儿。</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如果说年货美食从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那么剪纸则是展现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方式。作为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魂宝,剪纸具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活内涵。所以它也成为了年货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些心灵手巧的女人们除了剪制自家的窗花剪纸,还要包揽周围其他人家的。一贴贴火红的窗花,工艺精湛,生动鲜活,质朴清新,栩栩如生,承载着无限美好的愿景,化作深深的祝福尽数融入到了浓浓的年味之中。</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农村的年货,虽种类不多却也精致齐全,除过吃食、剪纸,还要备办鞭炮、香烛、烟酒、年画、对联、大字等等,等一切置办齐全转眼就到了小年。</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腊月二十三,是民间祭灶的日子。这一天,母亲通常都会早早起床,先敬三柱香,然后再把一小团早已备好的素糕和麻糖放到灶火里祭灶神。据说今天灶马爷爷要到天上给玉皇大帝禀报各家一年的善恶,上天之前给他老人家吃点好的吃食,希望在玉帝跟前多多美言,以待来年能保佑全家人丰衣足食,和顺安康。这一天,所有人都要吃麻糖,讲吉言,以期待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最后,在一阵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人们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将心目中的神灵恭恭敬敬地送上天庭。</span></h1> <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小年一过,各家就开始打扫家,俗称“赶乱岁”。人们把屋里屋外犄角旮旯里的灰尘统统清扫干净,扯下旧的窗花再换上新的。花花绿绿的窗花在阳光的映衬下展开了鲜艳无比的笑颜,以它特有的方式召唤着田野里的新绿,期寄着北飞的紫燕早日呢喃归来。</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屋子打扫完毕,紧接着开始洗晒被褥,赶制新衣,烫熨缝补。一年中所有的疲惫和不如意也都随着这最后的收尾工作一并被赶到九霄云外,人们都以最饱满的精神最美好的姿态迎接新一年的到来。</span></h1> <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一切准备就绪,转眼到了大年。每逢大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张贴上崭新的春联,挂起鲜艳的大字和红得像火一样的灯笼,最后再精心垒起一个工艺品一样的“接神”用具——旺火,张灯结彩,好不热闹,预示着人们来年红红火火、人财两旺。这一天,父亲也和其他人家一样早早地忙碌开来,贴对联,挂灯笼。一幅幅对状工整、墨香浸染的对联写满了喜庆与祝福: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说到贴对联,家里还流传着一则经典笑段:那一年除夕,天气特别冷,父亲和三姑忙碌着以最快的速度张贴对联,三姑负责递对联,父亲负责刷浆糊粘贴。正待起劲之时,母亲到院子里观赏二人成果,猛然发现祖父母的门上赫然贴着:六畜兴旺齐发展,膘满肉肥献国家。父亲手里正拿着“牛羊满圈”的横幅做粘贴状。母亲突如其来的笑声令父亲甚为尴尬,手里拿着已备好的横联又好气又好笑,转头狠狠地数落三姑,三姑气鼓鼓地立于一旁梗着脖子默不作声,一家人笑得前仰后合眼里都溢出了泪花,屋子里的祖父祖母见状,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儿……</span></h1> <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每逢过年,父亲在院子里忙碌的同时,母亲也在屋子里张罗。一大早,母亲先把家里收拾得整洁一新,然后就开始准备全家人的团圆年饭——焖饭铁锅炖排骨。祖父祖母坐在自家炕头抽着旱烟,慈祥而安逸的脸上堆满了幸福。此时的他们早已忘掉了以往人生中的种种辛酸,悠闲地享受着眼前美好的一切,享受着过年给他们带来的幸福。我会穿上漂亮的新衣裳,吃着为数不多的糖果由姐姐领着到处疯跑,和成群结队的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嬉闹。弟弟则不与我们为伍,因为那时的他只钟情于燃放鞭炮和捡一些没响的残炮,虽浑身沾满灰尘土屑却依然自得其乐。纯真无邪的童年时代啊,总是如此简单,如此容易满足。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再没有比过年更令他们开心的事了。</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吃罢午饭,各家男丁都要张罗着去自家祖坟去祭拜先祖。每年都是由父亲、叔父还有弟弟他们,带上几个炮仗,烧纸,还有烟酒、馒头之类的吃食上坟。一进坟地,先响几个大麻雷,据说是为了“惊动”一下先祖,通知他们有人来看望,另外也有大年三十共同庆祝之意。接着就是遵照辈分依次烧纸钱,散烟酒、散吃食、祈福保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下午的时光通常都是风和日丽,悠闲而惬意的。闲暇之余的大人们也都会穿上新衣出去串串门儿拉拉家常,为别人送去祝福的同时也分享自家的快乐。</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晚上零点时分,所有人家几乎在同一时间开始发旺火接神。父亲、叔父在自家院子里奋力地煽着旺火,我们则满院子跑着燃放鞭炮。当旺火苒苒腾升天际,炮声隆隆响彻云霄的那一刻,母亲把接来的“神”迎进家门,开始敬香、敬黄表,随后把一些年货和贴身衣物拿到旺火边上烤。此时此刻,村落上空,冲天的旺火照亮了半边天宇,震天的鞭炮声欢呼声连成一片,震撼着冰封已久的大地,呼唤着即将到来的初春的黎明,村庄上上下下的每个角落一片沸腾。辞旧迎新的除夕之夜,送走的是烦恼,迎来的是希望。东风夜放花千树,只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这一刻,美好的心愿在天空朵朵绽放,幸福的暖意在心底绵绵流淌。到旺火最旺的时候,一家大小围着旺火转一转,烤一烤。暧暧的碳火烤得人们身子热热的,脸蛋红红的,心里美美的,把新的一年里的希望和祝福都融在了红红的旺火之中,同时也把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推向高潮……</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隆重仪式一过,就开始熬年守岁。这时,大多年轻人都要聚在一起打扑克、打沓嘴、摸毛鱼、跑大年,红红火火熬到天亮。</span></h1> <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大年初一是拜大年的日子,也是孩子们最为激动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除了可以吃到香喷喷的饺子外,为长辈们送上几句祝福语后,还可以挣到“许多”压岁钱,幸福之情溢于言表,喜悦之色无以复加。因此,在农村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二八小子过大年,又吃好的又挣钱。其时,出嫁的姑娘们也都会回到娘家拜大年,一大家人聚在一起有说有笑,热热闹闹,这种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一直会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扭完秧歌,闹完九曲花灯才渐渐拉下帷幕。</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span></h1> <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儿时对年的理解就是穿新衣吃美味。那时盼叔父回家过年,大多是因为馋涎于叔父带回的美食,很大程度上叔父就是美食的代名词。渐渐地长大以后,对幸福又有了全新的认识,总盼望着全家人欢聚一堂共享天伦,那种相亲相爱其乐融融的感觉,真好!多想那样的时光永远定格在那一刻,成为永恒……</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如今又逢春节,同样的日子却没有了曾经的美好。无法挽留的匆匆年华宛若流星般悄无声息地从指尖划过,一道道深浅不一的足迹,诉说着氤氲斑驳的流年往事,那些深深印刻于骨子里的浓郁的味道早已成为了永远回不去的昨天。如今的城市,虽光影交错、喧嚣繁华,却处处充斥着冰冷生硬的钢筋水泥的味道。心中油然而生的怀念再一次将远去的一幕慕拉回到眼前,那一张张朴实憨厚的笑脸,那一缕缕带有浓厚习俗的年的味道将永远珍藏于记忆深处,温暖一生的时光!</span></h1> <p class="ql-block"> ——谨以此篇敬献给我深深热爱着的那片贫瘠的土地,以及在那里辛勤劳作的淳朴、善良的人们。</p> <h3><font color="#808080">作者/常立志</font></h3><h3><font color="#808080">图片/网络&自拍</font></h3><h3><font color="#808080">音乐/情颜为谁</font></h3>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1w27iogq?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怀念</a></p>